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樂文化要緊跟當代審美”

《國樂大典》演出現場。 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攝

大型原創中國經典音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播出過半, 不僅收視率隨口碑逐步攀升,

更在社會上掀起一股“國樂熱”。

《國樂大典》由廣東衛視承制, 歷經兩年策劃、10個月籌備製作, 更在國內首次採用4K超高清電視技術錄製。 風格各異的各支民樂團對國樂經典進行創新演繹, 國內頂級音樂“大咖”和文化學者紛紛加盟。 日前, 跨界音樂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笙的製作和演奏傳承人吳彤也受邀成為《國樂大典》的“飛行嘉賓”。 吳彤是中國第一支學院派搖滾樂隊輪回樂隊的前主唱, 他的音樂融合傳統民樂、搖滾樂、古典樂及世界音樂所長, 他參與制作的專輯曾兩度獲得格萊美音樂大獎。

吳彤日前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坦言, 當下孩子們學習西洋樂居多的現狀讓他感到“著急”。 多年來致力於推動國樂文化走向世界舞臺的吳彤目前正嘗試為國樂普及教育尋找新的突破口。

民族音樂應該多元化

南方日報:是什麼樣的契機和原因吸引您參加《國樂大典》這個節目?

吳彤:這些年來像這樣大眾媒體上支持民樂的節目非常少, 包括電視臺做的大型的民樂比賽類的節目, 大概有六年時間沒出現了。 這次廣東衛視的這個節目我從一開始就知道, 我也非常關注。

《國樂大典》通過節目的形式深挖每個經典作品的含義, 思考東西方的音樂審美的差異。 我覺得這對中國民族音樂當代發展有推動作用, 從節目中可以看到民族音樂這些年來發展的狀況, 也能夠感受到我們廣東電視工作者的匠心。 通過重新解讀民族音樂, 透過舞臺上的燈光、舞美、視覺重新演繹音樂,

給大家帶來非常美好的意境。

南方日報:節目中, 很多樂隊都嘗試將西方的樂器和現代的演繹方式融入傳統民樂曲目的演奏中。 有嘉賓認為, 現代音樂和西方音樂過多地融入會破壞國樂的傳統韻味, 對於國樂的創新傳承, 您如何看待其中的“變”與“不變”?

吳彤:民族音樂應該是多元化的, 文化之所以一直生生不息地傳承, 就因為可以適應那個時代人的審美, 被大家所需要, 甚至願意付錢去買。 繼承傳統就是把那個作品一成不變的演奏下來嗎?我覺得未必。

其實文化一直在變化, 音樂一直在變化, 中國的樂器的演變是重要表現。 大致來說, 中國的樂器裡名稱為一個字的樂器才是誕生在中國本土的樂器,

比如說笙、塤、簫、琴、瑟、鐘等等, 如“嗩呐”這兩個字本身就是“蘇爾奈”的譯音, 它最早是從土耳其傳來的, 後來往西方傳播的時候, 就形成了雙簧管。 包括唐朝的宮廷音樂, 其實十部樂裡面很多都是龜茲樂、西涼音等不同地域的音樂。 所以音樂的發展就是不斷融合不斷變化的過程。

南方日報:您在國外發展多年, 也拿了許多音樂界的大獎。 對於向世界傳播國樂, 用音樂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 您有什麼心得能分享?

吳彤:有一個說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這句話我只同意一半。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意味著你要真正瞭解民族獨特的美, 這種獨特的美同時也需要滿足被傳播者的生活需求, 否則就影響民族音樂更好地走出去。

我覺得我們要做的工作, 一方面更深入挖掘我們的傳統, 另一方面更多地擴闊我們的視野, 掌握當代音樂多元化的演繹方式。 我認為, 這個時代的音樂就應該完全敞開, 只要我們每個人開通自己的管道, 每個人都可以讓傳統煥發更多的活力。

普及國樂從孩子抓起

南方日報:從目前來看, 學習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的孩子確實比學習國樂的要多, 如何在下一代中更科學地普及國樂, 讓孩子們有學習的動力?

吳彤:你說的這個問題其實我也著急, 這方面的工作確實特別需要我們去補充, 如何讓祖先的智慧在孩子啟蒙的時候, 以他們聽得懂的方式傳遞給他們, 這是每一個音樂工作者、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一起面臨的問題。

我本人近期正與哈佛教育學院、伯克利音樂學院、全美第五大的康復醫院以及紐約的瑜伽師、現代音樂家、絲綢之路樂團一起做一個音樂療愈的專案。這個項目是五年的,具體是透過教孩子吹笙,通過演奏非常簡單的小旋律,不要求他們掌握多複雜的技術,就是教給他們一個正確的呼吸方式。這種正確的呼吸方式可能對他們的健康帶來深遠的影響。

音樂與養生結合,這也是一種重要的普及方式。透過音樂來影響人的情緒、心智,讓人變成一種更優雅的存在。我想,不單是傳遞給孩子,傳遞給中年人、老年人、外國人,每一個傳遞的物件都應該有不同的一種表達方式。

南方日報:您接下來還有什麼新動作可以與樂迷分享?

吳彤:以往我的音樂事業更多是在創作和舞臺上,從今年開始我會多一點精力放到編寫一些教材,或者說適合於孩子學習啟蒙的小曲子。另外,我也在做一些樂器改革方面的工作。我們到國內外演出,樂器經常會受到旅途中的氣候、幹濕等各方面變化的影響,但並非每個演奏者都會修。未來樂器要面向世界不同語言的人推廣時,對於樂器調音修理,能否化繁為簡?

當然,我今年還有很多的作品創作,今年我會與新加坡的華樂團合作,有我的音樂專場,其中有演唱、演奏,也有我創作新的器樂曲以及改編的一些歌曲。當然我希望自己新的專輯也可以在今年年底之前給大家彙報。

南方日報記者 畢嘉琪

我本人近期正與哈佛教育學院、伯克利音樂學院、全美第五大的康復醫院以及紐約的瑜伽師、現代音樂家、絲綢之路樂團一起做一個音樂療愈的專案。這個項目是五年的,具體是透過教孩子吹笙,通過演奏非常簡單的小旋律,不要求他們掌握多複雜的技術,就是教給他們一個正確的呼吸方式。這種正確的呼吸方式可能對他們的健康帶來深遠的影響。

音樂與養生結合,這也是一種重要的普及方式。透過音樂來影響人的情緒、心智,讓人變成一種更優雅的存在。我想,不單是傳遞給孩子,傳遞給中年人、老年人、外國人,每一個傳遞的物件都應該有不同的一種表達方式。

南方日報:您接下來還有什麼新動作可以與樂迷分享?

吳彤:以往我的音樂事業更多是在創作和舞臺上,從今年開始我會多一點精力放到編寫一些教材,或者說適合於孩子學習啟蒙的小曲子。另外,我也在做一些樂器改革方面的工作。我們到國內外演出,樂器經常會受到旅途中的氣候、幹濕等各方面變化的影響,但並非每個演奏者都會修。未來樂器要面向世界不同語言的人推廣時,對於樂器調音修理,能否化繁為簡?

當然,我今年還有很多的作品創作,今年我會與新加坡的華樂團合作,有我的音樂專場,其中有演唱、演奏,也有我創作新的器樂曲以及改編的一些歌曲。當然我希望自己新的專輯也可以在今年年底之前給大家彙報。

南方日報記者 畢嘉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