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收藏家張亮:用上萬件古瓷殘片拼湊厚重歷史

長江商報消息 瓷裡有乾坤 載住文化魂

張亮希望通過長江商報呼籲:讓具有武漢本土文化價值的瓷器留在本土, 守住我們的歷史文化。

宋代烏金釉藍豪銀口鎏金建盞

張亮收藏在各處的殘片數以萬計。

張亮在城市的泥土中尋找歷史殘片。

收藏家張亮:近20年收藏古瓷殘片萬餘件, 在古陶瓷收藏圈頗有名氣

陽光已高, 新翻的建築工地上, 工人們已經休息, 一位身穿灰色短T恤、藍色牛仔褲、深色運動鞋的青年, 還在泥土堆裡尋找、拾掇。

這就是民間收藏家張亮最為普通的一個尋找古瓷瓷片的日常場景。 幾乎每個週末, 在武漢大大小小的建築工地、殘垣斷壁和河邊溪澗, 都有他尋覓的身影。 他也熟悉各個工地、地頭上常出售殘缺瓷片、雜項的民工。

“與其說這滿屋子的瓷片具有不錯的經濟價值, 其實它們更具有文化價值。 每一片古代瓷器殘片, 都訴說著它在出土地曾經可能上演的一段段歷史。

這些瓷片就是本地可觸摸的歷史文化, 我們要把這段歷史文化打撈出來、傳承下去。 ”張亮對長江商報記者說。 “若單尋求經濟價值, 藏家可能更多會去追尋完整的古瓷器, 去跟進市場最熱的明清瓷器。 而我對自己身份的定位, 是收藏愛好者, 更應是文化守望者。 ”

18年孜孜不倦收藏本地古瓷殘片

在張亮的收藏間裡, 他拿出一枚殘片標本向長江商報記者展示:胎體厚重沉穩, 肥潤的烏金釉烏黑發亮, 口沿上包著銀, 銀片上有鎏金的工藝。 瓷片上泛著若隱若現的藍光, 藍光從影中又有著疏密有序的兔毫紋。

張亮說, 這是古代瓷器最高檔次的象徵, 在兩宋時期只有很高的身份等級的人才配擁有它。

說話間,張亮又拿出一個瓷片:“這件南宋官窯折腰八方杯標本,是汝官哥定鈞瓷片,在市面上流通的僅毛鱗鳳角,基本上都收藏在全球各大博物館中,平時藏家也只能展出時隔著玻璃望物興歎。”

“兩件檔次如此高的器物,它們為什麼會同時出現在武昌城?誰在使用這一器皿?這位官員在武昌城的出現與當時北宋岳飛駐紮武昌城的歷史是否有關聯?”張亮手撫著這兩枚珍貴的標本說,歷史就如同珠串上的珠子、瓷器的殘片,只有一個個拼湊起來後,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才能在後人眼前重現出來。

這也是張亮18年孜孜不倦收藏了一萬余件古瓷器殘片標本的原因。

張亮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還在上初中時,在民國時期曾廣泛涉足收藏領域的外公等祖輩把一批字畫、瓷器藏品留給他及他的家人。此前從未接觸過收藏的他,為了弄懂祖輩傳下來的藏品的名稱和價值,開始自學收藏知識。他迷上了古瓷和古瓷殘片的收集,每每得到一件不曾擁有的古瓷殘片,無論價值高低,他都興奮不已,不分日夜地漂洗、復原、修整、琢磨、把玩。

多年的專注和潛心研究,也使得張亮在古瓷收藏圈頗有名氣,認識不認識的本地外地藏友都經常找他“鑒寶”。

文化傳播和交流才是收藏精髓

在張亮眾多的瓷器藏品中,也不乏珍貴的完整件,有典雅大氣的高古瓷,也有色彩絢麗的明清瓷器,但他最願意跟朋友跟圈外人分享的,仍是一枚枚瓷片的歷史以及瓷片中所藏著的荊楚歷史。

“這件宋代青白瓷執壺,藏友圈內一度都認為是景德鎮的湖田窯(中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窯場)的瓷器。但後來在採集瓷片標本的過程中,我和一位朋友發現,這件造型優美、釉色柔潤、線條流暢的執壺,是湖北武漢江夏區湖泗窯燒制的瓷器。誰也沒能夠想到,武漢自己的古代窯場裡,曾製作過這麼精美的瓷器。”張亮端著一件執壺對長江商報記者感慨說。

張亮告訴本報記者,在武漢,目前民間古瓷器收藏界,不少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歷史藏品,通過交易,都流向了經濟發達的地區,因為那些地區的藏家更有經濟實力,也更懂得藏品的珍貴和稀有。隨著藏品的外流,很多可參照的歷史痕跡,就湮滅在了時間的洪流裡。

除了本身的工作以及收藏愛好之外,張亮還是湖北省博物館的優秀志願者,多年來利用業餘時間在省博為參觀者講解“曾侯乙”“土與火瓷器”等展廳。張亮說,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對收藏圈子朋友們的呼籲,讓荊楚讓武漢本土文化價值厚重的瓷器藏品能夠留在本土,用留住當地有價值的藏品,守住當地的歷史文化,守住當地文化的根脈。

長江商報記者 但慧芳

本組圖片 長江商報記者 吳薇 攝


說話間,張亮又拿出一個瓷片:“這件南宋官窯折腰八方杯標本,是汝官哥定鈞瓷片,在市面上流通的僅毛鱗鳳角,基本上都收藏在全球各大博物館中,平時藏家也只能展出時隔著玻璃望物興歎。”

“兩件檔次如此高的器物,它們為什麼會同時出現在武昌城?誰在使用這一器皿?這位官員在武昌城的出現與當時北宋岳飛駐紮武昌城的歷史是否有關聯?”張亮手撫著這兩枚珍貴的標本說,歷史就如同珠串上的珠子、瓷器的殘片,只有一個個拼湊起來後,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才能在後人眼前重現出來。

這也是張亮18年孜孜不倦收藏了一萬余件古瓷器殘片標本的原因。

張亮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還在上初中時,在民國時期曾廣泛涉足收藏領域的外公等祖輩把一批字畫、瓷器藏品留給他及他的家人。此前從未接觸過收藏的他,為了弄懂祖輩傳下來的藏品的名稱和價值,開始自學收藏知識。他迷上了古瓷和古瓷殘片的收集,每每得到一件不曾擁有的古瓷殘片,無論價值高低,他都興奮不已,不分日夜地漂洗、復原、修整、琢磨、把玩。

多年的專注和潛心研究,也使得張亮在古瓷收藏圈頗有名氣,認識不認識的本地外地藏友都經常找他“鑒寶”。

文化傳播和交流才是收藏精髓

在張亮眾多的瓷器藏品中,也不乏珍貴的完整件,有典雅大氣的高古瓷,也有色彩絢麗的明清瓷器,但他最願意跟朋友跟圈外人分享的,仍是一枚枚瓷片的歷史以及瓷片中所藏著的荊楚歷史。

“這件宋代青白瓷執壺,藏友圈內一度都認為是景德鎮的湖田窯(中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窯場)的瓷器。但後來在採集瓷片標本的過程中,我和一位朋友發現,這件造型優美、釉色柔潤、線條流暢的執壺,是湖北武漢江夏區湖泗窯燒制的瓷器。誰也沒能夠想到,武漢自己的古代窯場裡,曾製作過這麼精美的瓷器。”張亮端著一件執壺對長江商報記者感慨說。

張亮告訴本報記者,在武漢,目前民間古瓷器收藏界,不少承載著厚重的文化歷史藏品,通過交易,都流向了經濟發達的地區,因為那些地區的藏家更有經濟實力,也更懂得藏品的珍貴和稀有。隨著藏品的外流,很多可參照的歷史痕跡,就湮滅在了時間的洪流裡。

除了本身的工作以及收藏愛好之外,張亮還是湖北省博物館的優秀志願者,多年來利用業餘時間在省博為參觀者講解“曾侯乙”“土與火瓷器”等展廳。張亮說,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對收藏圈子朋友們的呼籲,讓荊楚讓武漢本土文化價值厚重的瓷器藏品能夠留在本土,用留住當地有價值的藏品,守住當地的歷史文化,守住當地文化的根脈。

長江商報記者 但慧芳

本組圖片 長江商報記者 吳薇 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