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科普 | 金融泡沫背後狂熱的眾生相

"以銅為鑒, 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鑒, 可以知得失, 以史為鑒, 可以知興替。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 從金融史上四大戲劇性的泡沫事件中你會發現, 相似的劇本竟在不斷上演。 在黃金燦爛的歲月裡, 眾人貪婪地向上加籌碼, 而在大浪褪去時, 留下只有一地雞毛和無法抹去的哀傷......

泡沫首次登場:荷蘭鬱金香狂潮

17世紀30年代的荷蘭鬱金香泡沫事件, 是歷史上第一個泡沫。 那時候的荷蘭素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其首都阿姆斯特丹當時是全球重要貿易中心。 鬱金香最早從天山山脈由土耳其人帶入君士坦丁堡, 進入歐洲的宮廷和王室, 並成為時尚消費品。 經歐洲植物學家人工變異後, 鬱金香球根產生的美麗變種大受市場歡迎。

到了1634年, 炒買炒賣鬱金香熱潮蔓延為一場全民雞血運動, 1634年到1637年鬱金香的價格從1舊荷蘭盾飆漲60倍。 而花季固定的鬱金香, 發展出以期貨形式來交易,

進一步推高了鬱金香的價格。

世界最早的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專門為鬱金香開設固定交易市場。 人們通宵達旦地在酒店大堂裡交易, 所有單據都通過簽名背書進行擊鼓傳花的交易。 在精明投機者的做局操控下, 越來越多民眾參與交易, 哄抬價格。 市場到達頂峰前的瘋狂日子裡, 絕大多數參與者都失去了理性, 完全看不到一場經濟災難的來臨。

1637年2月, 賣方突然大量拋售鬱金香, 恐慌和踩踏不期而至, 市場一夜間崩潰。 人們成群結隊地拋售, 避之唯恐不及。 一周內鬱金香價格跌去90%, 許多搭上身家性命的人因此破產。

盤點:“1636年, 一顆價值三千荷蘭盾的鬱金香, 可以換八頭肥豬、四頭肥牛、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質杯子、一包衣服、一張附有床墊的床外加一條船。 ”這樣的市場顯然無法長久維持, 待到擊鼓傳花結束時, 供貨者無法交割, 收購者和投資者受損出場, 鬱金香泡沫就自然而然的被刺破。 有意思的是, 刺破鬱金香泡沫的導火索竟是一個遠航回國的海員誤把“永遠的奧古斯都”(當時最珍貴的鬱金香品種,

一枚“永遠的奧古斯都”的售價曾高達6700荷蘭盾)當做洋蔥, 夾在三文魚裡面吃下去, 因此被判了刑, 這個海員大概自己也沒想到, 小小的事件刺破了鬱金香泡沫, 讓瘋狂的人們恢復了理智。

英國人的淘金大夢:南海公司

1711年, 英國政府在與西班牙的王位繼承戰爭中, 欠下5000萬英鎊的長期債務, 這些國債一半以上為英國民眾所持有, 利率高達7%到9%。 如何“賴掉”這些利息, 一直是困擾財政部的頭號難題。 萬般無奈下, 財政大臣羅伯特•哈利建立了南海公司, 通過南海公司發行巨量的股票收購政府國債。 因為南海公司壟斷了南美洲和太平洋群島的貿易和商業經營,

被誇大業務前景及進行舞弊的情況下被外界看好, 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 股價由原本1720年年初約120英鎊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鎊以上, 全民瘋狂炒股。

於此同時, 也出現了大量模仿南海概念的各種公司, 不法商人和騙子公司乘機渾水摸魚。 鑒於公眾的憤怒, 英國政府在當年通過《泡沫法案》, 旨在保護南海公司。 取締了86家公司, 要求新股份公司設立必須特權批准。 南海公司股價當時恢復到890英鎊。 當時創新的延期付款買股票的手段導致股民在八月高點1000英鎊後, 無法補倉而大量拋售。 科學家牛頓也是受害者, 首次進場賺七千英鎊, 再次進場賠兩萬英鎊。 牛頓曾因而歎謂:“我能算准天體的運行, 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 ”年底南海公司股價跌回124英鎊,構成社會危機。國王不得不取消度假,回國主政。國會建立調查委員會,抓捕了財政大臣等幾十個高官,沒收資產,對股東償還。

盤點:總的來說,南海公司是政府直接操盤的運作,是一種超越環境的粗糙的金融創新,是初步理解了貨幣實質和市場交易機制後的政府債務重組安排。南海公司泡沫事件也促進了公眾對金融制度和審視和對透明監管的關注,特別是英國政府採取了非常嚴厲的制裁和追究行為,懲罰了貪官污吏,盡力補償的股東損失,立法要求協力廠商的審核制度,這是泡沫事件對於現代經濟制度的貢獻。如果沒有這些措施的跟進,政府的權力不能被制約,自由市場的發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連大科學家牛頓都不能免俗——炒股被套,更何況普通老百姓。所以說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1920年代,咆哮的美利堅

1920年代,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獲勝,讓它第一次嘗到世界霸主地位的甜頭,在汽車及航空等產業的發展下,經濟高速發展。電力能源加速了機器的運轉,家用電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汽車縮短了時空距離,住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片崛起。而給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美國股票市場的行情。實業家、學究式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領導人都表示對未來充滿信心。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也於1929年9月向公眾保證:“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

但是泡沫總有被刺破的時候,沒有多少人意識到危機的到來。但是,危機的種子已悄悄破土而出:社會貧富懸殊快速擴大,農業面臨嚴重衰退,財富再分配極其不均衡等等。隨著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的大崩盤,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拉開了序幕。

1929年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裡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漩渦之中。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因此,這一天被視作大蕭條時期開啟的標誌性事件,由於正值星期二,被稱為“黑色星期二”。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股票巿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的大蕭條,這次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國家。對千百萬人而言,生活成為吃、穿、住的掙扎。各國為維護本國利益,加強了貿易保護的措施和手段,進一步加劇惡化世界經濟形勢,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重要根源。

直到1933年初,佛蘭克林•羅斯福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在羅斯福的新政帶領下,美利堅才慢慢地走出大蕭條。

盤點:大蕭條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面對“大蕭條”,西方各國採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德、日、美、英、法等國都出現了法西斯組織。德國納粹黨還在希特勒的策劃下奪取了政權。日本也發生了多次軍人政變,最終建立了軍部法西斯統治。德、日兩國再加上“大蕭條”前不久登臺的義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將世界引入了戰爭的邊緣。而美國則通過羅斯福新政,限制農業生產、成立公共委員會實行以工代賑、整頓金融業頒佈銀行法等措施,成功的走出了經濟大蕭條。法西斯主義被全世界討伐乃至唾棄,而打贏二戰的美國一舉奠定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兩種不同的道路,兩種不同的結局,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日本股市房價齊揚的浮華年代

1985年日本與美國等其他五個國家簽訂了廣場協定,使得日幣大幅甚至,低利率也推動了股票及不動產市場的發展,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當年推行的金融自由化、國際化、日本民眾深信日本將會成為第三大金融中心。由於上述種種因素,日本國內興起了投機熱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場和土地交易市場更為明顯。

1986年到1989年,泡沫呈現加速度擴大,日本全國商用土地的平均價格累計漲幅高達67.4%,其中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平均地價漲幅達到了1.2倍,日本東京地價在1985年到1988年漲了2.7倍。在泡沫巔峰時期甚至出現“賣掉一個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這樣讓人歎為觀止的資料。到1989年底,日本的泡沫經濟達到了最高峰,日本的全部房地產價值超過了美國房地產價值的5倍,是全球股市市值的2倍以上。也就是說,把日本賣掉,可以買5個美國。

在匯股房三重泡沫的壓力下,日本政府終覺危機臨近,毅然選擇了主動擠泡沫,去杠杆的“自殺式糾錯”,幾乎180度大反轉地調整了稅收和貨幣政策,並且採取了非常嚴厲的配套行政措施。這種強硬的手段當然能體現體現在市場上,於是泡沫開始破裂了。

1990年市場交易的第一天為轉捩點,日經股價落入了地獄。自那時候開始,日本股票市場陷入長達十多年的熊市之中。直到今天,日經指數仍然在1.7萬日元的位置振盪。

緊接著是地產。1991年,巨大的地產泡沫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土地和房屋根本賣不出去,陸續竣工的樓房沒有住戶,空房到處都是。房地產價格狂跌,當年,六大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就下降了15%~20%。據2005年日本國土交通省發表的地價統計資料,日本全國的平均地價連續14年呈下跌趨勢。與1991年相比,住宅地價已經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產泡沫產生前1985年的水準;商業用地下跌了約70%,為1974年以來的最低點。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曾經回憶,他在東京的表哥在泡沫經濟前夕,用5億日元買了一套房子,結果到1990年中期,只值1億日元。

事後的統計表明,日本因股市和房地產暴跌而造成的損失達6萬億美元。破產者開始大量湧現。經濟的蕭條直接漫延到了政治和社會領域,並且直抵民族文化的根基。日本的電視節目曾經流行對90年代的首相進行排序的遊戲,十多年的政治動盪、內閣走馬燈似的變換,連日本人都說不清90年代日本到底出了多少個首相。日本即便在二戰後極度困難的時候,都沒有出現如此混亂的政治局面。泡沫被刺破後時至今日,也很難說日本從那場大蕭條中走出來,由此可見當年的浮誇與瘋狂。

”年底南海公司股價跌回124英鎊,構成社會危機。國王不得不取消度假,回國主政。國會建立調查委員會,抓捕了財政大臣等幾十個高官,沒收資產,對股東償還。

盤點:總的來說,南海公司是政府直接操盤的運作,是一種超越環境的粗糙的金融創新,是初步理解了貨幣實質和市場交易機制後的政府債務重組安排。南海公司泡沫事件也促進了公眾對金融制度和審視和對透明監管的關注,特別是英國政府採取了非常嚴厲的制裁和追究行為,懲罰了貪官污吏,盡力補償的股東損失,立法要求協力廠商的審核制度,這是泡沫事件對於現代經濟制度的貢獻。如果沒有這些措施的跟進,政府的權力不能被制約,自由市場的發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連大科學家牛頓都不能免俗——炒股被套,更何況普通老百姓。所以說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1920年代,咆哮的美利堅

1920年代,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獲勝,讓它第一次嘗到世界霸主地位的甜頭,在汽車及航空等產業的發展下,經濟高速發展。電力能源加速了機器的運轉,家用電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汽車縮短了時空距離,住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片崛起。而給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美國股票市場的行情。實業家、學究式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領導人都表示對未來充滿信心。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也於1929年9月向公眾保證:“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

但是泡沫總有被刺破的時候,沒有多少人意識到危機的到來。但是,危機的種子已悄悄破土而出:社會貧富懸殊快速擴大,農業面臨嚴重衰退,財富再分配極其不均衡等等。隨著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的大崩盤,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拉開了序幕。

1929年10月29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裡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拋售股票的漩渦之中。股指從之前的363最高點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這是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國歷史上影響最大、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影響波及西方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此後,美國和全球進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因此,這一天被視作大蕭條時期開啟的標誌性事件,由於正值星期二,被稱為“黑色星期二”。從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兩個星期內,共有300億美元的財富消失,相當於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股票巿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的大蕭條,這次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國家。對千百萬人而言,生活成為吃、穿、住的掙扎。各國為維護本國利益,加強了貿易保護的措施和手段,進一步加劇惡化世界經濟形勢,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重要根源。

直到1933年初,佛蘭克林•羅斯福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在羅斯福的新政帶領下,美利堅才慢慢地走出大蕭條。

盤點:大蕭條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面對“大蕭條”,西方各國採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德、日、美、英、法等國都出現了法西斯組織。德國納粹黨還在希特勒的策劃下奪取了政權。日本也發生了多次軍人政變,最終建立了軍部法西斯統治。德、日兩國再加上“大蕭條”前不久登臺的義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將世界引入了戰爭的邊緣。而美國則通過羅斯福新政,限制農業生產、成立公共委員會實行以工代賑、整頓金融業頒佈銀行法等措施,成功的走出了經濟大蕭條。法西斯主義被全世界討伐乃至唾棄,而打贏二戰的美國一舉奠定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兩種不同的道路,兩種不同的結局,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日本股市房價齊揚的浮華年代

1985年日本與美國等其他五個國家簽訂了廣場協定,使得日幣大幅甚至,低利率也推動了股票及不動產市場的發展,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當年推行的金融自由化、國際化、日本民眾深信日本將會成為第三大金融中心。由於上述種種因素,日本國內興起了投機熱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場和土地交易市場更為明顯。

1986年到1989年,泡沫呈現加速度擴大,日本全國商用土地的平均價格累計漲幅高達67.4%,其中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平均地價漲幅達到了1.2倍,日本東京地價在1985年到1988年漲了2.7倍。在泡沫巔峰時期甚至出現“賣掉一個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這樣讓人歎為觀止的資料。到1989年底,日本的泡沫經濟達到了最高峰,日本的全部房地產價值超過了美國房地產價值的5倍,是全球股市市值的2倍以上。也就是說,把日本賣掉,可以買5個美國。

在匯股房三重泡沫的壓力下,日本政府終覺危機臨近,毅然選擇了主動擠泡沫,去杠杆的“自殺式糾錯”,幾乎180度大反轉地調整了稅收和貨幣政策,並且採取了非常嚴厲的配套行政措施。這種強硬的手段當然能體現體現在市場上,於是泡沫開始破裂了。

1990年市場交易的第一天為轉捩點,日經股價落入了地獄。自那時候開始,日本股票市場陷入長達十多年的熊市之中。直到今天,日經指數仍然在1.7萬日元的位置振盪。

緊接著是地產。1991年,巨大的地產泡沫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土地和房屋根本賣不出去,陸續竣工的樓房沒有住戶,空房到處都是。房地產價格狂跌,當年,六大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就下降了15%~20%。據2005年日本國土交通省發表的地價統計資料,日本全國的平均地價連續14年呈下跌趨勢。與1991年相比,住宅地價已經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產泡沫產生前1985年的水準;商業用地下跌了約70%,為1974年以來的最低點。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曾經回憶,他在東京的表哥在泡沫經濟前夕,用5億日元買了一套房子,結果到1990年中期,只值1億日元。

事後的統計表明,日本因股市和房地產暴跌而造成的損失達6萬億美元。破產者開始大量湧現。經濟的蕭條直接漫延到了政治和社會領域,並且直抵民族文化的根基。日本的電視節目曾經流行對90年代的首相進行排序的遊戲,十多年的政治動盪、內閣走馬燈似的變換,連日本人都說不清90年代日本到底出了多少個首相。日本即便在二戰後極度困難的時候,都沒有出現如此混亂的政治局面。泡沫被刺破後時至今日,也很難說日本從那場大蕭條中走出來,由此可見當年的浮誇與瘋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