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豆瓣9.2,真實到窒息!沒想到還有這種國產劇

老早就有無數人吐槽過——

國產無真正嚴謹的行業劇。

甭管是當律師, 翻譯官, 外科醫生, 還是動不動就讓別人破產的霸道總裁……

導演編劇永遠都喜歡以工作之名, 行撩妹之實。

這群傢伙, 根本就沒在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

當然, 凡事不可一竿子打死。

我們雖然沒有真正的行業劇, 卻有許多體現行業現狀的優秀作品, 通過紀錄片、紀實片的形式傳播給觀眾, 進而折射屬於這個社會的種種幕後故事。

比如前段時間播出的這部——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

千萬別一上來就吐槽劇名和海報的畫風!雖然也確實很值得吐槽……

重點在於內容!內容!

不得不說, 從之前的《生門》《人間世》, 到如今這部《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東方衛視簡直在開展良心大拍賣!

這是一部刻畫院前醫療急救的紀實片, 記錄了上海三輛救護車內外的故事。

談到醫療急救, 就不禁會聯想到你們老婆gakki醬主演的日劇《code blue》。

也是反映急救人員的工作日常, 而且由於是藝術創作, 片子的節奏感與煽情力度非常飽滿, 算是一部佳作。

相較之下,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就拍得不那麼“好看”——

攝像頭要麼安置在救護車一角:

要麼由攝像師扛著, 一路哼哧哼哧追著救護人員到處跑:

更別說藝術加工與情節的起承轉合了, 就連普通紀錄片拍攝那種的“美感”, 你可能都找不到。

但即便如此, 這部紀實片依然獲得大批觀眾支持, 豆瓣評分也高達9.2:

原因很簡單:

短短12集,每集30多分鐘。

不長,卻道盡了醫療急救行業的喜怒哀樂,與人間滄桑。

與常規工種不同,因為你無法預測病人什麼時候發病,相應的,急救人員必須12小時不間斷輪班,沒有所有人都能得到休息的時候。

淩晨一兩點,調度中心一個訊號就得馬上出車,不存在所謂能不能通融的“特殊情況”。

接到通知、趕赴目的地、進行緊急救助、與家屬進行溝通……

等病人情況穩定以後,再小心翼翼抬上擔架,驅車送去醫院做全面的治療。

日復一日,重複這項單一的工作,卻又得保持緊張狀態,腦子裡那根弦要被繃住了。

入這行太多年,救護員們也從一開始的戰戰兢兢,一出手就出錯:

訓練到如今確認過眼神,就知道下一步該咋做:

偶爾休息休息,“吃頓好的”也是可以。

但因為有工作在身,所以同事聚餐的話,只能選擇簡便高效的路邊攤。

酒也肯定喝不成了,喝水吧:

真心看起來有些可愛,有些好笑,卻又很心酸……

不止晝夜不間斷進行工作,令人崩潰。

120急救中心的小哥哥小姐姐們,最大壓力來源還是在於他們的服務物件——

病人。

與平常送外賣、網約車不同。

120的每一次出車,都意味著要在各種不確定的環境中,與死神搶人。

運氣好的時候,目的地有相應的急救設備,病人情況穩定,可以順利恢復心率。

但也總免不了,遇到一些家庭基礎條件堪憂,或者造成時機的延誤。

無論怎麼救,無論再怎麼不甘,也救不回病人的情況發生。

每當這時候,急救人員心裡已經非常不好受,卻也不得不承擔起安撫崩潰家屬的責任,當然更免不了承受遷怒與無理由的指摘。

但沒時間抱怨和收拾心情,他們必須放下情緒,埋首奔赴下一個急救點……

上海城市發展算得上非常發達了,卻依然存在許多擁擠的老城區,和沒裝電梯的老建築。

院長有個印象很深的片段——

第一集裡,有位94歲的老阿婆,發生發熱症狀而呼叫了120,她就住那種老建築裡。

當時天在下著雨,阿婆年邁,身體情況令人堪憂。

送醫院的話,只能把人從頭到腳謹慎包嚴實了,由醫生抬著頭部,時刻觀察病情變化,再沿著陡峭的樓梯,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抬下樓:

一切防護工作其實都做完善了,但病人的情況卻依舊難以預料——

下樓時,阿婆特別緊張,一直拽著其中一位小哥哥的褲子:

這場面就極其尷尬了好麼

可是事後,小哥哥居然完全沒往這方面想。

只呆萌地表示如果褲子被拉掉的話,阿婆會非常危險……

不得不為這份敬業精神,點365個贊!

只是耗神耗力抬病人下樓的話,都已經算比較稀鬆平常的工作內容了。

更難的,是碰到很多“不講道理”的病人與家屬。

比如自己為情喝所傷,而農藥自殺,事後堅持不通知父母的成年男子:

比如明明沒太大毛病,卻不願就近就醫,堅決要求送去極遠的醫院,導致救護人員一路堵著去醫院的家屬大媽:

還比如自己明明毛事兒都沒有,卻因為“太寂寞”,而把調戲120當興趣的老人——

把急救人員叫來,說一堆有的沒的以後,要求把自己送去醫院。

完了查出沒病沒災,被醫院請出來。

結果沒過一會兒,調度中心再度接到資訊。

急救人員到場以後,發現果然又是這位老人,在打電話召喚……

好氣哦!

可還是要保持圍笑……

誠然,120急救設施屬於公共服務,畢竟人命大過天,自然能獲得國家給予的各種“特權”與方便。

可相應的,卻也受限於規定所限制的“枷鎖”中——

按要求,如果接到預報電話,急救車必須出車;如果病人有意願,急救車就必須送他去醫院(注意是主觀“意願”,而非客觀“必要”)。

而在泱泱上海,120急救中心也就1000多名一線從業人員,救護車數量更是極其有限。

有人已是危在旦夕,急需送醫;

卻還有另一部分人,把120當代駕,當計程車。

分明是這位病人耽誤了那位病人,可一旦意外與不幸發生的話,被耽誤的病人家屬,基本不太會責備其他病人。

而是選擇將怒氣,宣洩到已然殫精竭慮的醫護人員身上……

或許有人覺得:

「既然你吃醫生這口飯,自然就得承擔相應風險。沒做好調度,耽誤了病情,肯定是醫生自己經驗不足造成的,自然有理由承擔後續的譴責與謾駡。」

但院長卻認為不儘然。

醫者經驗再豐富,接手過再多救命的活兒,自己卻也終究只是一個平凡的人而已。

既然是人,就總會發生“不知道”“不確定”與“無能為力”……

當生命無法被拯救,在自己手下漸漸消逝的時候,我相信但凡是一個普通的人,都會產生巨大的挫敗、懊悔與無力感。

偏偏醫生有專業知識,有技術,有設備,他們甚至連“找藉口”的資格都沒有。

什麼都說不出口,只能表達一聲:

“我已經盡力了”。

過去,這句早已在各國各種影視劇裡,被用到爛的臺詞。

而今通過這部紀實片,才讓院長真正體會到它背後的分量,竟如此之厚重……

此外,院長一開始也提到,《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從攝製角度,製作其實非常粗糙,也沒用多少藝術煽情技巧。

但從結果而言,卻能深深打動觀眾的心。

沒什麼高深的理由,因為真實本身,就已經充滿力量。

這部劇裡從醫生到病人,沒有一個是「演員」。

所以不存在鏡頭前奄奄一息的病人,導演喊完「卡」以後就瞬間活蹦亂跳的情況。

有的人在節目中心跳停止,就是永遠的停止,再也不會醒來。

還有位老病人,院長一直忘不掉:

他突發中風,被120送去附近醫院進行就醫。

理由是老伴之前因病去世,家屬卻擔心難過而沒及時告知。

最後等這位患者得知真相,意識到從此再也見不到愛人了,才會過度痛苦而致發病。

救護車上,他一直喃喃念叨著“老太婆”“老太婆”的樣子,瞬間戳了淚腺。

等病情稍稍穩定,雖然還是很難受,患者卻不願繼續留在醫院了。

因為:

這段情節其實很短,只有4分鐘左右;卻又如此深刻,能讓人想到很多很多……

不止患者形形色色。

那群看似冷靜嚴峻,公事公辦的急救人員,其實背地裡也擁有迥然相異的生活——

有人正與妻子進行著“異國戀”,平時只能視頻溝通。

有人私底下的性格肥腸逗比,吐槽抖包袱功力點滿。

有人是貓奴:

還有位醫生,特別愛妻子愛家庭,整個人真的看起來特別暖~

但每每鏡頭拍到他脖子上那根金鏈子時,都很讓人出戲,恨不得跪下叫一聲“大哥”……

當然我們無法否認,這部《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是基於一些宣傳目的而拍攝。

一方面,是展現緊急救護行業背後的辛酸與不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傳遞各種健康小常識:

但類似這樣的宣傳,院長反正是覺得多多益善。

因為那些平凡的人、事、物,會在樸實的鏡頭下,傳遞出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

相信通過這些紀實片,你會能對國內醫療,對於當下的生命,對於病痛與別離,能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也會產生一些改觀。

我們文化中有許多忌諱,其中一項就是“不要輕易談論死亡”。

但不談論,卻不代表就不存在。

所以時至今日,院長覺得每個人,都能夠把這些紀實片找來看看,給自己一點時間,不要回避,去好好正視「死亡」,為的是能正視自己——

畢竟我們千辛萬苦,搖搖晃晃,才來這人世間走一遭。

總要留點清明,多些思考。

不要活著仿佛從來不會死亡;臨死前,又仿佛從未活過……

原因很簡單:

短短12集,每集30多分鐘。

不長,卻道盡了醫療急救行業的喜怒哀樂,與人間滄桑。

與常規工種不同,因為你無法預測病人什麼時候發病,相應的,急救人員必須12小時不間斷輪班,沒有所有人都能得到休息的時候。

淩晨一兩點,調度中心一個訊號就得馬上出車,不存在所謂能不能通融的“特殊情況”。

接到通知、趕赴目的地、進行緊急救助、與家屬進行溝通……

等病人情況穩定以後,再小心翼翼抬上擔架,驅車送去醫院做全面的治療。

日復一日,重複這項單一的工作,卻又得保持緊張狀態,腦子裡那根弦要被繃住了。

入這行太多年,救護員們也從一開始的戰戰兢兢,一出手就出錯:

訓練到如今確認過眼神,就知道下一步該咋做:

偶爾休息休息,“吃頓好的”也是可以。

但因為有工作在身,所以同事聚餐的話,只能選擇簡便高效的路邊攤。

酒也肯定喝不成了,喝水吧:

真心看起來有些可愛,有些好笑,卻又很心酸……

不止晝夜不間斷進行工作,令人崩潰。

120急救中心的小哥哥小姐姐們,最大壓力來源還是在於他們的服務物件——

病人。

與平常送外賣、網約車不同。

120的每一次出車,都意味著要在各種不確定的環境中,與死神搶人。

運氣好的時候,目的地有相應的急救設備,病人情況穩定,可以順利恢復心率。

但也總免不了,遇到一些家庭基礎條件堪憂,或者造成時機的延誤。

無論怎麼救,無論再怎麼不甘,也救不回病人的情況發生。

每當這時候,急救人員心裡已經非常不好受,卻也不得不承擔起安撫崩潰家屬的責任,當然更免不了承受遷怒與無理由的指摘。

但沒時間抱怨和收拾心情,他們必須放下情緒,埋首奔赴下一個急救點……

上海城市發展算得上非常發達了,卻依然存在許多擁擠的老城區,和沒裝電梯的老建築。

院長有個印象很深的片段——

第一集裡,有位94歲的老阿婆,發生發熱症狀而呼叫了120,她就住那種老建築裡。

當時天在下著雨,阿婆年邁,身體情況令人堪憂。

送醫院的話,只能把人從頭到腳謹慎包嚴實了,由醫生抬著頭部,時刻觀察病情變化,再沿著陡峭的樓梯,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抬下樓:

一切防護工作其實都做完善了,但病人的情況卻依舊難以預料——

下樓時,阿婆特別緊張,一直拽著其中一位小哥哥的褲子:

這場面就極其尷尬了好麼

可是事後,小哥哥居然完全沒往這方面想。

只呆萌地表示如果褲子被拉掉的話,阿婆會非常危險……

不得不為這份敬業精神,點365個贊!

只是耗神耗力抬病人下樓的話,都已經算比較稀鬆平常的工作內容了。

更難的,是碰到很多“不講道理”的病人與家屬。

比如自己為情喝所傷,而農藥自殺,事後堅持不通知父母的成年男子:

比如明明沒太大毛病,卻不願就近就醫,堅決要求送去極遠的醫院,導致救護人員一路堵著去醫院的家屬大媽:

還比如自己明明毛事兒都沒有,卻因為“太寂寞”,而把調戲120當興趣的老人——

把急救人員叫來,說一堆有的沒的以後,要求把自己送去醫院。

完了查出沒病沒災,被醫院請出來。

結果沒過一會兒,調度中心再度接到資訊。

急救人員到場以後,發現果然又是這位老人,在打電話召喚……

好氣哦!

可還是要保持圍笑……

誠然,120急救設施屬於公共服務,畢竟人命大過天,自然能獲得國家給予的各種“特權”與方便。

可相應的,卻也受限於規定所限制的“枷鎖”中——

按要求,如果接到預報電話,急救車必須出車;如果病人有意願,急救車就必須送他去醫院(注意是主觀“意願”,而非客觀“必要”)。

而在泱泱上海,120急救中心也就1000多名一線從業人員,救護車數量更是極其有限。

有人已是危在旦夕,急需送醫;

卻還有另一部分人,把120當代駕,當計程車。

分明是這位病人耽誤了那位病人,可一旦意外與不幸發生的話,被耽誤的病人家屬,基本不太會責備其他病人。

而是選擇將怒氣,宣洩到已然殫精竭慮的醫護人員身上……

或許有人覺得:

「既然你吃醫生這口飯,自然就得承擔相應風險。沒做好調度,耽誤了病情,肯定是醫生自己經驗不足造成的,自然有理由承擔後續的譴責與謾駡。」

但院長卻認為不儘然。

醫者經驗再豐富,接手過再多救命的活兒,自己卻也終究只是一個平凡的人而已。

既然是人,就總會發生“不知道”“不確定”與“無能為力”……

當生命無法被拯救,在自己手下漸漸消逝的時候,我相信但凡是一個普通的人,都會產生巨大的挫敗、懊悔與無力感。

偏偏醫生有專業知識,有技術,有設備,他們甚至連“找藉口”的資格都沒有。

什麼都說不出口,只能表達一聲:

“我已經盡力了”。

過去,這句早已在各國各種影視劇裡,被用到爛的臺詞。

而今通過這部紀實片,才讓院長真正體會到它背後的分量,竟如此之厚重……

此外,院長一開始也提到,《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從攝製角度,製作其實非常粗糙,也沒用多少藝術煽情技巧。

但從結果而言,卻能深深打動觀眾的心。

沒什麼高深的理由,因為真實本身,就已經充滿力量。

這部劇裡從醫生到病人,沒有一個是「演員」。

所以不存在鏡頭前奄奄一息的病人,導演喊完「卡」以後就瞬間活蹦亂跳的情況。

有的人在節目中心跳停止,就是永遠的停止,再也不會醒來。

還有位老病人,院長一直忘不掉:

他突發中風,被120送去附近醫院進行就醫。

理由是老伴之前因病去世,家屬卻擔心難過而沒及時告知。

最後等這位患者得知真相,意識到從此再也見不到愛人了,才會過度痛苦而致發病。

救護車上,他一直喃喃念叨著“老太婆”“老太婆”的樣子,瞬間戳了淚腺。

等病情稍稍穩定,雖然還是很難受,患者卻不願繼續留在醫院了。

因為:

這段情節其實很短,只有4分鐘左右;卻又如此深刻,能讓人想到很多很多……

不止患者形形色色。

那群看似冷靜嚴峻,公事公辦的急救人員,其實背地裡也擁有迥然相異的生活——

有人正與妻子進行著“異國戀”,平時只能視頻溝通。

有人私底下的性格肥腸逗比,吐槽抖包袱功力點滿。

有人是貓奴:

還有位醫生,特別愛妻子愛家庭,整個人真的看起來特別暖~

但每每鏡頭拍到他脖子上那根金鏈子時,都很讓人出戲,恨不得跪下叫一聲“大哥”……

當然我們無法否認,這部《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是基於一些宣傳目的而拍攝。

一方面,是展現緊急救護行業背後的辛酸與不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傳遞各種健康小常識:

但類似這樣的宣傳,院長反正是覺得多多益善。

因為那些平凡的人、事、物,會在樸實的鏡頭下,傳遞出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

相信通過這些紀實片,你會能對國內醫療,對於當下的生命,對於病痛與別離,能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也會產生一些改觀。

我們文化中有許多忌諱,其中一項就是“不要輕易談論死亡”。

但不談論,卻不代表就不存在。

所以時至今日,院長覺得每個人,都能夠把這些紀實片找來看看,給自己一點時間,不要回避,去好好正視「死亡」,為的是能正視自己——

畢竟我們千辛萬苦,搖搖晃晃,才來這人世間走一遭。

總要留點清明,多些思考。

不要活著仿佛從來不會死亡;臨死前,又仿佛從未活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