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研究:英國1/3年輕人買不起房

【歐洲時報】英國年輕人現在的生存壓力有多大?據BBC報導, 一家叫做Resolution Foundation的智庫機構進行的最新研究資料顯示:英國最高將有1/3年輕人一生買不起房!

這項報告的結果還顯示, 目前英國“千禧一代”(80-96年生人)有40%租房生活, 是“X世代”(65-80年生人)租房人數比例的兩倍。 除此之外, 英國目前有180萬帶有小孩的家庭租房生活, 是15年前的三倍。

那麼那些買了房的英國人就過得很好了嗎?

其實, 不少英媒去年就已經報導了它們稱之為“父母銀行”(bank of mum and dad)的現象。 看完你會發現, “啃老”正在成為全世界共同的難題。

顧名思義, “父母銀行”就是依靠父母資金支持生活的意思。 社會流動委員會(The Social Mobility Commission)的2017年研究結果表明, 在所有人生第一次購房的英國人裡, 向父母尋求資金援手的比例已經上升到34%的歷史最高水準, 比2010年的20%多出了整整1.5倍。

這項研究還發現, 25-29歲英國人裡擁有自己房產的比例, 已經從1990年的63%下降到了現在的31%。

而接受“父母銀行”資助的英國年輕人, 購房時間平均能提前2.6年, 如果在倫敦更是能夠提前4.6年。

能夠少奮鬥3到5年, 啃老又何樂而不為呢?難怪社會流動委員會表示, 這種現象正在“加劇社會不平等, 阻礙社會流動”。 並且提供研究資料的劍橋大學與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研究員還警告稱, 依賴“父母銀行”的英國人比例很有可能在2029年繼續飆升到40%!

這對英國年輕人的生活, 意味著什麼呢?

英國年輕人不敢談將來

據英國《衛報》調查, 威爾士是英國最適合年輕人建立家庭的地區之一, 因為這裡的房租並不高。 2015年該地區一套兩居室的年租金約占二十多歲全職工人年薪的31%;但對30出頭的全職工人來說, 這一比例為23%。

26歲的英國人傑米·比爾有過7年的從軍經歷, 曾在阿富汗執行任務。 如今他和女友租住在威爾士首府卡迪夫的一套一居室公寓裡。 雖然裡面“只有基本的生活設施”, 但仍要耗去兩人收入的30%至40%。 至於生育下一代, 比爾表示, 可能要到他們三十五六歲時才能提上日程。

即便如此, 房租仍是比爾和女友日常支出的大頭, 因為他們的收入較低。 “我們倒是想在30歲之前生孩子, 可那樣一來, 僅房租或許就要翻一番, ”比爾表示, “我大多數朋友的收入低於平均工資。 ”

比爾的女友有大學文憑, 在一家社交媒體工作, “但她的薪水與她接受的教育並不匹配”。 由於收入低, 這對情侶不太願意謀劃將來, 用比爾的話說就是, “一談將來就讓人發愁”。

像比爾和女友這樣因為收入低而感到未來渺茫的英國年輕人不在少數。

據《衛報》報導, 英國國家統計局2017年提供的資料顯示, 考慮通脹因素後, 英國25至29歲年輕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低於2004至2005年的水準, 從當時的3.19萬英鎊下降為3.1萬英鎊。 退休不久的家庭(成員年齡在65至69歲之間)最近10年的收入從2.1萬英鎊上升至2.6萬英鎊, 漲幅約為26%。

對於兩代人收入增長的倒掛現象, 英國前高等教育與科技國務大臣大衛·維萊茨表示, 這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社會和經濟挑戰之一”。

其實, 英國平等與人權委員會(EHRC)2015年10月便表達過類似的擔憂。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 當時EHRC在調查報告中稱, 比起5年前, 現在的年輕人(指34歲以下的群體)在收入和就業方面遭受了更大的壓力,

想取得經濟獨立和成功需克服更大的障礙。

“他們一面要擔負社會快速老齡化帶來的負擔, 一面要應對幾代人之中最壞的經濟前景。 ”EHRC委員蘿拉·卡斯滕森說。 英國總工會(TUC)秘書長法蘭西斯·奧格拉迪表示, 薪酬走低、工作難找及房價上漲讓年輕人疲于應對, 政府不該對他們面臨的困境熟視無睹。

法國年輕人“漂來漂去”

對未來感到渺茫的不只是英國年輕人, 法國年輕人也在為經濟狀況不佳傷腦筋。 法國經濟、社會和環境理事會(CESE)2015年3月發佈了主題為“確保年輕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的意見書, 稱自2008年起, 法國年輕人融入社會的境況開始惡化,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經濟窘迫。

在法國北部城市里爾, 23歲的札斯廷·菲利斯每天都要早起, 她在電腦上流覽最新的招聘資訊,還要參加應聘培訓課。在發出兩百多份簡歷、應聘了十多家公司之後,她仍然一無所獲。

菲利斯擁有健康管理專業的碩士學位,但經過兩年的學徒生活,她還是找不到長期工作,只能打打學非所用的零工或做義工,比如帶孩子、在酒吧當服務生。她還做過照料寵物的短期工,每天的報酬僅為6.5美元。為了不讓自己被這種生活狀態逼瘋,菲利斯會在閒置時間畫水粉畫。

“即便在家裡待著也很不爽,”菲利斯對《紐約時報》說,“你時時會想起自己沒有工作,只能靠照料寵物每週賺45美元。”

感到不爽的還有25歲的路易絲·夏勒特。擁有管理專業碩士學位的她在一家服裝公司當了兩年多學徒,但公司始終不與她簽長期合同。她還在酒店裡工作了3個月。現在,夏勒特和同樣沒找到工作的男友租住在里爾市的一套小公寓裡。和菲利斯一樣,他們每天在網上流覽招聘資訊。

“你看,今天只有一條招聘資訊,還是個短期合同。”夏勒特說。

在法國,像菲利斯和夏勒特這樣沒有穩定工作、沒有住房的“漂一代”還有很多。因為找不到全職工作,這些年輕人只能“漂來漂去”地到處打零工,隨時面臨失業的風險。法國《世界報》也曾報導稱,法國的失業率已達到二戰之後從未有過的高水準。每4個失業者中就有一個不到25歲。

無法穩定下來成為折磨法國年輕人的一大痼疾,這讓他們時常處於拮据的狀態。據法國《費加羅報》報導,該國有1/5的年輕人生活在貧困線下。

義大利最不適合年輕人生存

30年前,歐洲年輕人的收入高於平均工資水準,但現在許多年輕人的收入比國家平均工資低20%,退休工人的工資卻在不斷上漲。

對此《衛報》在近日公佈的關於年輕人未來前景的調查報告中稱,“80後”和“90後”是歐洲社會中“受益最少的群體”。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國家債務危機、工作崗位緊缺、經濟全球化和房屋價格上漲。經濟蕭條時,最先受到打擊的就是年輕人,因為他們的工作經驗相對匱乏,職業技能薄弱。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歐盟25歲以下勞動人口的失業率是20%,並且這個比例在南歐更高。

根據《衛報》報導的資料顯示,義大利最不適合青壯年生存:這個國家為20至44歲人群提供的資源低於國家的平均水準。在這個年齡段中,歲數越小的人從國家得到的利益就越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70至79歲的老人在義大利可以過得很舒服。

貝佩·塞維爾尼尼是義大利《晚郵報》的專欄作者。他曾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稱,義大利的年輕一代不但要艱難應對當下持續最久的經濟衰退,還要應對他們的上一輩人。

塞維爾尼尼隨後解釋了這種說法:養老金吞噬了義大利14%的國內生產總值和57%的社會支出。在歐洲,沒有哪個國家花費這麼多錢讓老年人過上舒適的生活。年輕人的失業率節節攀升,很多人心灰意冷,放棄了找工作的想法。據義大利政府公佈的資料,有300萬義大利人(其中一半是年輕人)已放棄找工作。

即便找到了工作,微薄的薪水也不足以讓義大利年輕人過上體面的生活。《紐約時報》稱,該國“80後”的平均月薪約為1000歐元,這點工資只夠基本生活,想要買房安家遙遙無期。

即使在歐債危機中經濟表現相對較好的德國,年輕人也普遍對收入不滿意。德國《時代週報》稱,根據德國工會聯合會(DGB)的調查資料,35歲以下就業者的平均月薪為2131歐元,比35歲以上就業者少了600歐元;52%的35歲以下就業者認為,自己的薪酬和在工作崗位上的貢獻不符。

沒有“父母銀行”何去何從

除了前面提到的“父母銀行”資助,包括英國在內許多歐洲國家的年輕人面對高房價,也會通過另一種方式啃老:繼續住在父母家。德國《圖片報》報導,越來越多的歐洲年輕人開始自願選擇回到父母身邊居住,這種情況在18歲—29歲的青年中占到了幾乎一半。

而一些不願意啃老的年輕人,則不得不選擇“蝸居”。

在英國,“船屋”這一蝸居形式就很流行。許多買不起房的倫敦年輕人會花上兩三萬英鎊買一個船屋,簡單裝潢一下就能居住。“船屋”外表看似簡陋,內部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臥室和廚衛一樣不落,可以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目前,高企的房價和低迷的經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買房,選擇居住在“船屋”裡。有人在裝修上更盡心一些,以一種頗具詩意的方式無奈地享受“蝸居”生活。

而一種“管道旅館”成了奧地利年輕人的選擇。

“管道旅館”是由混凝土排水管改造成的,這裡曾經是乞丐們的棲身之所,但現在雙人床、照明燈、電插座、羊毛毯和輕質棉睡袋讓冷冰冰的水泥管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簡易卻溫暖的小家,唯一不便的可能就是衛生間和淋浴了。由於費用十分便宜,許多買不起房的年輕人以及失業者都會選擇這種“管道旅館”作為容身之所。

她在電腦上流覽最新的招聘資訊,還要參加應聘培訓課。在發出兩百多份簡歷、應聘了十多家公司之後,她仍然一無所獲。

菲利斯擁有健康管理專業的碩士學位,但經過兩年的學徒生活,她還是找不到長期工作,只能打打學非所用的零工或做義工,比如帶孩子、在酒吧當服務生。她還做過照料寵物的短期工,每天的報酬僅為6.5美元。為了不讓自己被這種生活狀態逼瘋,菲利斯會在閒置時間畫水粉畫。

“即便在家裡待著也很不爽,”菲利斯對《紐約時報》說,“你時時會想起自己沒有工作,只能靠照料寵物每週賺45美元。”

感到不爽的還有25歲的路易絲·夏勒特。擁有管理專業碩士學位的她在一家服裝公司當了兩年多學徒,但公司始終不與她簽長期合同。她還在酒店裡工作了3個月。現在,夏勒特和同樣沒找到工作的男友租住在里爾市的一套小公寓裡。和菲利斯一樣,他們每天在網上流覽招聘資訊。

“你看,今天只有一條招聘資訊,還是個短期合同。”夏勒特說。

在法國,像菲利斯和夏勒特這樣沒有穩定工作、沒有住房的“漂一代”還有很多。因為找不到全職工作,這些年輕人只能“漂來漂去”地到處打零工,隨時面臨失業的風險。法國《世界報》也曾報導稱,法國的失業率已達到二戰之後從未有過的高水準。每4個失業者中就有一個不到25歲。

無法穩定下來成為折磨法國年輕人的一大痼疾,這讓他們時常處於拮据的狀態。據法國《費加羅報》報導,該國有1/5的年輕人生活在貧困線下。

義大利最不適合年輕人生存

30年前,歐洲年輕人的收入高於平均工資水準,但現在許多年輕人的收入比國家平均工資低20%,退休工人的工資卻在不斷上漲。

對此《衛報》在近日公佈的關於年輕人未來前景的調查報告中稱,“80後”和“90後”是歐洲社會中“受益最少的群體”。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國家債務危機、工作崗位緊缺、經濟全球化和房屋價格上漲。經濟蕭條時,最先受到打擊的就是年輕人,因為他們的工作經驗相對匱乏,職業技能薄弱。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歐盟25歲以下勞動人口的失業率是20%,並且這個比例在南歐更高。

根據《衛報》報導的資料顯示,義大利最不適合青壯年生存:這個國家為20至44歲人群提供的資源低於國家的平均水準。在這個年齡段中,歲數越小的人從國家得到的利益就越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70至79歲的老人在義大利可以過得很舒服。

貝佩·塞維爾尼尼是義大利《晚郵報》的專欄作者。他曾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文章稱,義大利的年輕一代不但要艱難應對當下持續最久的經濟衰退,還要應對他們的上一輩人。

塞維爾尼尼隨後解釋了這種說法:養老金吞噬了義大利14%的國內生產總值和57%的社會支出。在歐洲,沒有哪個國家花費這麼多錢讓老年人過上舒適的生活。年輕人的失業率節節攀升,很多人心灰意冷,放棄了找工作的想法。據義大利政府公佈的資料,有300萬義大利人(其中一半是年輕人)已放棄找工作。

即便找到了工作,微薄的薪水也不足以讓義大利年輕人過上體面的生活。《紐約時報》稱,該國“80後”的平均月薪約為1000歐元,這點工資只夠基本生活,想要買房安家遙遙無期。

即使在歐債危機中經濟表現相對較好的德國,年輕人也普遍對收入不滿意。德國《時代週報》稱,根據德國工會聯合會(DGB)的調查資料,35歲以下就業者的平均月薪為2131歐元,比35歲以上就業者少了600歐元;52%的35歲以下就業者認為,自己的薪酬和在工作崗位上的貢獻不符。

沒有“父母銀行”何去何從

除了前面提到的“父母銀行”資助,包括英國在內許多歐洲國家的年輕人面對高房價,也會通過另一種方式啃老:繼續住在父母家。德國《圖片報》報導,越來越多的歐洲年輕人開始自願選擇回到父母身邊居住,這種情況在18歲—29歲的青年中占到了幾乎一半。

而一些不願意啃老的年輕人,則不得不選擇“蝸居”。

在英國,“船屋”這一蝸居形式就很流行。許多買不起房的倫敦年輕人會花上兩三萬英鎊買一個船屋,簡單裝潢一下就能居住。“船屋”外表看似簡陋,內部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臥室和廚衛一樣不落,可以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目前,高企的房價和低迷的經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買房,選擇居住在“船屋”裡。有人在裝修上更盡心一些,以一種頗具詩意的方式無奈地享受“蝸居”生活。

而一種“管道旅館”成了奧地利年輕人的選擇。

“管道旅館”是由混凝土排水管改造成的,這裡曾經是乞丐們的棲身之所,但現在雙人床、照明燈、電插座、羊毛毯和輕質棉睡袋讓冷冰冰的水泥管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簡易卻溫暖的小家,唯一不便的可能就是衛生間和淋浴了。由於費用十分便宜,許多買不起房的年輕人以及失業者都會選擇這種“管道旅館”作為容身之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