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說古道今 | 江城茶鋪:一段悠遠的記憶

茶鋪

曾經遍佈於各地大街小巷的休閒場所。 以前, 人們曾聚集在那裡, 喝茶聊天, 或是看看戲, 聽聽評書, 享受生活, 陶冶情操。 後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 街上的茶鋪也逐漸減少, 直至基本淡出在人們的生活中。 而如今, 當人們提及它時, 感覺已經很遙遠, 卻有一種意味深長的人文氣息。

在江川區江城鎮, 當地人習慣將茶鋪叫做茶館之類, 文雅些的叫法是“清唱茶室”或“圍鼓茶鋪”。 當然, 不管其稱謂如何, 今天的江城已沒有了它們的身影。 史海拾零間, 茶鋪成為了當地人悠遠而深長的記憶。

老城的茶鋪

江城是江川區舊時的古縣城之一。

如今的江城雖已沒有了古時的熱鬧景象, 但老街邊動輒上百或數百年的老宅依舊透露著古樸、雅致的韻味。

街邊的這座老宅曾是當地人蔡松軍開設的茶鋪

穿行在這老街上, 單從老宅的房屋樣式, 其實很難判斷哪些曾經被人們作為開設茶鋪之用。

不過記者注意到, 有的宅子在它的建築結構上與別的宅子會有那麼一點兒不同, 它們鄰街一面的宅門會比普通宅子要大些, 顯得很寬敞。 不知道是舊時富庶人家有意為之, 還是開茶鋪的人刻意將門庭擴大, 便於來往茶客進出。

55歲的當地人蔡松軍曾在老街中開設茶鋪, 名曰:“愛樂茶館”。 他的茶館不大, 在街邊一所兩層的老宅內。 2007年蔡松軍與幾個朋友合計後便開設了這個茶鋪, 茶鋪開張之後, 很多對音樂、樂器有興趣的當地人便經常光顧。

蔡松軍說:“我這個茶鋪主要是提供給當地一些愛好音樂的人士。 之所以要開茶鋪, 主要是因為我們這裡以前的民間文化活動並不多, 加之我本身就喜歡當地文化,

所以就和幾個朋友商量後開了這個茶鋪。 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豐富一下當地的文化活動, 也能從中找到一些樂趣。 後來因種種原因, 2012年, 我的茶鋪就關張了。 聽老輩人說, 我們這裡的茶鋪民國年間要多些, 那時人們喝的都是蓋碗茶, 來喝茶的人們在裡面不僅可以喝茶, 還能聽聽評書、看看戲, 很有意思。 當時的茶鋪是人們閒暇之餘最喜歡出入的文化娛樂場所。 ”

據瞭解, 舊時當地的茶鋪(清唱茶室), 大概始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左右。 當時, 一位江城當地人曾租用“五福宮”開設茶館, 並邀請了江城地方滇劇藝人們到茶館演唱傳統滇劇《紅書劍》《七星劍》等曲目, 來往鄉人聞之駐足, 並進入茶鋪喝茶聽曲, 熱鬧非凡。 受此影響,

人們又在縣城內相繼開設了“聚樂茶室”和“逸興茶室”。 一些滇劇藝人開始在這些茶鋪中輪流清唱。 “這些茶室的出現大大改善了舊時江城當地原本枯燥的文化生活。 ”蔡松軍繼續說。

話說老茶鋪

據說“玉皇閣”曾經也是當地的茶鋪之一

沿著老街前行了許久,

在轉拐處有一所看上去不太起眼的老宅, 唯有門頭上懸掛的“玉皇閣”匾額詮釋出它與其他老宅的不同。 當地老者說, “玉皇閣”曾經也是當地的茶鋪之一。 “玉皇閣”鐵欄緊閉, 透過欄杆的空隙窺探其間, 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擁有寬敞門庭的地方, 裡面方桌、草墩零散分佈, 唯獨不見有人在其中。

說起當地舊時的茶鋪, 老者張紹鋒說:“以前我們這裡有3個茶鋪, 雖不多, 但人來人往的很是熱鬧。 那時候, 距離我們這裡不遠的漁村也有茶鋪, 我聽說大約在民國三十年的時候, 先後有建水、四川的外地人來到漁村, 他們在那裡的茶鋪講過評書《七俠五義》《三國演義》等。 我們這裡當然也不例外, 同樣也有人講評書, 內容估計也差不多。 那時, 人們在茶鋪裡呆一天只要很少的錢,至於具體多少我就不清楚了。據我所知,這裡私人開設的茶鋪在建國後就慢慢沒有了。其中,聚樂茶室大概是在1956年左右停開的。而逸興茶室則是在上世紀60年代交給了其他人經營。後來,聽說有家茶鋪遷到了玉皇閣,不知是否是逸興茶室。據說,那時人們都還會組織茶鋪滇劇清唱,其劇碼大概有《武家坡》《鍘美案》等。有時,人們還會在玉皇閣彩排,這些滇劇清唱當地人都很喜歡。到了1964年左右,我們這裡的茶鋪都交由當地供銷社經營,之後茶鋪裡的滇劇清唱也就慢慢消失了。如今,別說是滇劇清唱,就連茶鋪也沒了。”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81歲的當地人李祖錫的大爹以前曾在江城開設過茶鋪。回憶過往,他告訴記者:“以前我大爹倒是開過茶鋪,名字我記不得了。那時人們除了在裡面喝茶、看戲外,還能在裡面解決問題,以前我們這裡的茶鋪也有自身的公用。比如,光顧我大爹茶館的人主要是喜歡唱花燈、滇劇的人。如果兩個人之間發生矛盾,需要解決的便會前往茶鋪。至於如何調解雙方矛盾的,我就不清楚了。”

在江城採訪,記者看到街邊售賣各種商品的商鋪和各式休閒場所,在熙攘的街市中繼續著自己的生存之道。而對於茶鋪,這種極具地域色彩的文化符號,似乎唯有通過記憶才能找到它的存在。這種記憶讓人感覺親切,具有濃重的歷史蘊涵,又讓人感到格外的遙遠。

玉溪日報記者:顧世丹編輯:許瀟文 審核:楊雪

人們在茶鋪裡呆一天只要很少的錢,至於具體多少我就不清楚了。據我所知,這裡私人開設的茶鋪在建國後就慢慢沒有了。其中,聚樂茶室大概是在1956年左右停開的。而逸興茶室則是在上世紀60年代交給了其他人經營。後來,聽說有家茶鋪遷到了玉皇閣,不知是否是逸興茶室。據說,那時人們都還會組織茶鋪滇劇清唱,其劇碼大概有《武家坡》《鍘美案》等。有時,人們還會在玉皇閣彩排,這些滇劇清唱當地人都很喜歡。到了1964年左右,我們這裡的茶鋪都交由當地供銷社經營,之後茶鋪裡的滇劇清唱也就慢慢消失了。如今,別說是滇劇清唱,就連茶鋪也沒了。”

在採訪中記者瞭解到,81歲的當地人李祖錫的大爹以前曾在江城開設過茶鋪。回憶過往,他告訴記者:“以前我大爹倒是開過茶鋪,名字我記不得了。那時人們除了在裡面喝茶、看戲外,還能在裡面解決問題,以前我們這裡的茶鋪也有自身的公用。比如,光顧我大爹茶館的人主要是喜歡唱花燈、滇劇的人。如果兩個人之間發生矛盾,需要解決的便會前往茶鋪。至於如何調解雙方矛盾的,我就不清楚了。”

在江城採訪,記者看到街邊售賣各種商品的商鋪和各式休閒場所,在熙攘的街市中繼續著自己的生存之道。而對於茶鋪,這種極具地域色彩的文化符號,似乎唯有通過記憶才能找到它的存在。這種記憶讓人感覺親切,具有濃重的歷史蘊涵,又讓人感到格外的遙遠。

玉溪日報記者:顧世丹編輯:許瀟文 審核:楊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