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遼陽冮官屯窯

遼陽冮官屯窯

董平

遼陽冮官屯窯是遼金時期能生產眾多產品的綜合性民間窯場, 遺址位於今遼陽市東30公里太子河南岸的冮官屯村, 它的北岸斜對面就是唐代白岩州、遼代岩州、金代石城縣址, 今稱燕州城。

在歷代文獻中對於北方窯址的記載並不多, 冮官屯窯這個不為人們瞭解、認識和重視的窯場, 更加因為史籍記載不祥而被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多年來, 許多學者前往實地進行調查, 使之成為陶瓷界關注、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其面貌也初見端倪。 近年, 筆者也多次前往窯址調查, 採集了不少標本,

經分析提出一些觀點, 願與大家共同探討。

據《中國陶瓷史》記載:冮官屯窯在清代末年就已經發現, 以燒白釉粗瓷為主, 白釉畫黑花和黑釉瓷器則較少, 也曾燒過少量琉璃建築材料。

冮官屯窯不僅燒造歷史悠久, 而且生產規模頗大。 如今的冮官屯村, 仍然可見古瓷片、廢窯磚等等, 俯拾皆是。

一、冮官屯窯發展的政治基礎

遼陽曆史悠久, 從西元前三世紀至十七世紀一直是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更是軍事重鎮。

西元十世紀開始, 東北地區古老的遊牧民族——契丹和女真, 先後建立起強大的北方政權遼、金, 與中原王朝的北宋、南宋雙雄並峙;遼陽在遼金兩代稱東京遼陽府。 道是遼代的行政建制, 道下設州、州下設縣,

遼代東京遼陽府是東京道的治所, 管轄範圍較大:北抵外興安嶺, 東至東海, 南到遼東半島, 西與上京道相接;路是金代行政建制, 金代東京遼陽府是遼陽路治所, 管轄範圍相當於現在的遼寧省大部分地區。 作為心腹之地、五京之一—東京遼陽府在東北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起著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同時也為遼東地區陶瓷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穩定的政治基礎。

二、遼金時期陶瓷生產概況

唐、五代以來, 在我國北方的邢(今河北邢臺市)、磁(今河北磁縣)、定三州內, 先後出現了制瓷業, 定州在最北方, 與遼最接近。 遼代的手工業各部門主要是由戰爭中俘獲來的漢人和渤海人發展起來的, 遼代的制瓷業當然也不例外。

據《遼史》記載, 從太祖至世宗這一期間, 遼對定州進行多次的掠奪, 而定州所屬的曲陽縣境, 是定窯窯址所在地。 所以遼代制瓷的工匠大多是來源於中原的磁窯鎮和定州的定窯。 縱觀遼代窯址, 均在五京所轄範圍之內, 比如上京地區的林東遼上京窯、林東南山窯、林東白音格勒窯, 東京地區的冮官屯窯, 中京地區的赤峰缸瓦窯, 南京地區的北京龍泉務窯、密雲小水峪窯, 西京地區的大同市青磁窯等, 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推斷這些窯均是遼代專門為五個京城及所轄地區所設置的窯場, 契丹未建國之前, 瓷業沒有根基, 遼代瓷業成就主要是華北地區漢族燒瓷工人的貢獻, 其燒造工藝與產品大體與華北瓷器系統諸民窯相同。

金代建國之初, 以黑龍江阿城縣白城子為首都, 1153年都城遷至燕(今北京), 稱金中都。 金代陶瓷生產可分前後兩個階段, 遷燕以前屬前期, 遷燕以後為後期。 前期陶瓷繼承遼瓷系統.主要窯址有遼寧遼陽冮官屯窯、撫順大官屯窯, 內蒙古赤峰缸瓦窯, 也就是傳統關外諸窯場生產的瓷器。 金後期瓷器得到較大發展, 主要體現在紅綠彩工藝推廣、擴大宋代一些著名瓷窯的生產面與地域、增加品種等方面, 瓷器品質和藝術技巧上也有不少創新。

三、冮官屯窯窯址的分佈情況與年代

冮官屯窯窯址的範圍比史書記載和想像要大得多, 窯口更是眾多, 具體情形要待正式發掘、清理之後作一定論。 據《遼陽縣誌》記載:冮官屯窯陶窯作坊遺址,

長1.2公里, 寬0.5公里。 其中河南岸長110米, 高3至5米的斷層積滿了陶瓷殘片, 遺址規模比史料記載要大數倍。 據村民介紹, 在七十年代修築大壩時, 曾沖出三個窯, 根據目前的情形和該窯的地理位置看, 冮官屯窯南依太子河, 太子河在此處河面橫寬, 水流平緩, 為該窯瓷器的運輸銷售帶來良好的自然條件。 另外此處發達的農業經濟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糧食來源, 黃金水道太子河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 當地豐富的瓷土資源和附近弓長嶺取之不盡的燃料, 是當地發展制瓷業取之不盡的原料、燃料資源, 再加上悠久綿長的襄平文化沃土, 催育出了璀璨的冮官屯窯陶瓷文化。

冮官屯窯的燒造時代就目前出土瓷片標本來看, 始燒於遼代晚期,盛燒在金代,元代漸漸廢棄。最近也有專家提出最遠可以提到南北朝時期,如果能夠得到明確的論證,將是遼陽地區陶瓷研究的一個里程碑。

四、冮官屯窯器物的胎質

冮官屯窯瓷器的胎體總的來說胎坯厚重,質粗,堅硬,稍有光澤。燒成後胎呈黃色、黃白色、灰白色、淡紅色、黃紅色、紅黑色、淺灰色、灰白色、灰褐色、黃褐色、深灰色等。

根據已經發現瓷器的總體情況及幾次的調查情況,可以將其分為粗細兩種,一般靠施化妝土來增加白度。粗者胎體較厚、胎質較粗、胎色較深,有雜質、堅硬、吸水性強,形成大小不等的氣泡,以灰白色和黃白色較為常見,正因為冮官屯窯器物的胎土沒有經過淘洗,比較粗糙,因此該窯產品均施一層白色化妝土,以彌補和掩蓋缺陷,使得較粗糙的器物坯體表面變得光滑潔白,增加釉的瑩亮效果和器物的美感,提高了產品的品質。細者色白、應該是經過多次淘洗,並與同時代中原地區細瓷的胎土類似,製作也較為精細,瓷化程度高。胎體厚薄適中,胎質堅致細膩,釉質光結瑩潤,釉色多白中閃青或白中閃黃;製作工藝考究,應該是採用匣缽單件裝燒,一般僅底部著地處無釉,與邢、定兩窯精品極為接近。與粗白瓷相反,此類器物在窯址中極難見到。這不僅增加了該窯址的燒造品種,同時也豐富了其文化內涵。

五、冮官屯窯產品的釉色

冮官屯窯產品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大量的白釉產品完全可以證明這一觀點。隨著發展,冮官屯窯技術上有所創新,精緻產品裝在匣缽中入窯燒造,從而避免窯中高溫煙火對胎釉的直接薰染,使釉色純淨光亮。匣缽是專門用來放置坯件的窯具,其作用在於使坯件避免窯頂落渣對釉面的污染和避免煙火直接接觸坯體,使釉面光潔,同時使坯體在窯室內受熱均勻,提高產品的品質。另外匣缽胎體厚重,承重能力強,疊壘不易倒塌,可以充分利用窯室空間,增加裝燒量,提高產量。

據《中國陶瓷史》記述,該窯少用匣缽,但是我們在窯地卻發現了規格不同的匣缽殘件,一般呈圓直筒形,直徑從10——30釐米不等。普通產品直接入窯疊燒,受到窯中高溫煙火的薰染和衝擊後,造成釉與胎的色澤不勻淨。釉色多種多樣,呈現出黃、蠟黃、鱔魚黃、醬色、茶葉末色、藍黑色、醬綠色等。一般釉層薄,器外壁施釉不及底(遼代產品除外),器內壁多不施釉。器物光澤度一般,個別釉層厚薄不均產生垂釉現象,釉面往往因胎釉膨脹係數不同而開細小冰裂紋。

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2006年夏季,筆者有幸與李廣甯先生、遼寧省文保中心張桂蓮等人一同前往窯址進行考察,發現有青瓷片及遼三彩中的綠彩殘片。近年在東北地區遺址、墓葬中曾出土過青瓷器,經專家鑒定並不是南方燒造的,應該是我們北方或者可以說是遼寧地區自己燒造的,這為遼陽冮官屯窯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項目。

六、冮官屯窯產品的種類

冮官屯窯產品的種類,一般說來,早期生產的器物種類不多,這個早期我們是指遼代晚期,主要產品有白瓷、黑瓷和醬釉瓷。部分產品如白瓷受定窯影響,但工藝水準略低。大多數白瓷質地較粗,釉層薄.釉色白中泛黃,更接近磁州窯白瓷。各類瓷器品種繼承遼瓷風格.適應東北地區半農半牧民族生活的需要。主要器物有碗、盤、瓶、罐、枕、雞腿壇等。遼代流行的皮囊壺、雞冠壺一類製品不見了。各類生活用具的造型多寬而矮,放置平穩。罐類器物有雙耳、三耳或四耳的。雞腿壇一類器物形體比較修長,尤其是下腹很瘦.底部的圈足足沿比較高。

金代冮官屯窯在原來的基礎上,生產規模、產品種類、數量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個時期冮官屯窯的產品十分豐富,有碗、盞、盤、瓶、罐、壺、缽、杯、水盂、枕、建築構件、玩具、文房用具等幾十餘種,基本上都是當時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生產與生活用品。

七、冮官屯窯瓷器的裝飾方法

冮官屯窯瓷器的裝飾方法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流行趨勢而不斷發生變化的。早期冮官屯窯瓷器裝飾方法發現有劃花、刻花、印花等,後期即金代盛燒時期還出現了剔花工藝、白釉繪黑、褐、綠色彩等多種裝飾技法的運用。

早期白瓷以素面為主,但是也不乏劃花、刻花、印花。其中刻、劃花裝飾就明顯的帶有有定窯單純以線條為裝飾的痕跡,它是由於胎色較白或刻劃花以後再施化妝土的緣故。剔花則與磁州窯風格相同,先在胎體表面施一層化妝土,然後在其上劃出紋飾綸廓,再剃去紋飾以外地子上的化妝土,露出深色的胎體,形成以深色的地子襯托白色紋飾的裝飾效果。這種剔花瓷片我們在窯地就曾拾到。

白釉繪黑花裝飾是磁州窯最具特色的裝飾技法,但在遼陽冮官屯窯瓷器上則大量使用,從這可以看出華北瓷窯對於遼金兩代的深遠影響。尤其在缽、瓶、水盂、盞等器物的肩、腹、沿等部位較為常見,此累器物一般釉面潔白,黑、褐彩純正,紋飾醒目,可以作為遼金兩代同類裝飾的代表。白釉綠彩裝飾也是北方窯中較為常見的裝飾技法,在冮官屯窯址見到一件半成品直筒小缽,未掛釉,腹外壁用綠彩寫了五個字“居年又二土”,應該就是冮官屯窯白釉綠彩產品,好像十分隨意用綠彩寫上的。

冮官屯窯的裝飾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寓意豐富,主要以花鳥魚草為主,如比較隨意的蘭草、花卉、蝴蝶、蜻蜓、水中游魚等,技法簡單、質樸,好似繪畫中的寫意畫,灑脫、純真。

另外冮官屯窯的繪畫用料與眾不同,一般窯只使用釉彩,該窯還使用釉料,這是該窯與同時期窯口不同的地方。

八、 冮官屯窯的生產與銷售

據史料記載東京遼陽府是“商旅所集”之處。冮官屯窯位於太子河南岸,這一良好的地理位置,是冮官屯窯建窯及其發展的基礎。冮官屯窯所需的原料,包括瓷土、釉料、化妝土、燃料等均為當地及附近所產。

根據目前公開發表的資料顯示,總體來講遼金時期瓷窯的規模都很大,窯內可以容納數百人。燒瓷的技術也不比宋朝落後。分為工作間、晾坯場、窯爐。窯爐作馬蹄形,用耐火磚砌成,並在表面塗有耐火泥。燒窯的燃料已經廣泛使用煤。因此遼陽冮官屯窯也應大同小異,期待隨著它的正式發掘,應該還會有令人驚喜的發現。

遼陽冮官屯窯作為遼金時期的著名瓷窯之一,二百多年間,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需要方面,做出了它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其燒造工藝和裝飾技術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和民族特色。在這裡,有一些民間的能工巧匠運用古代瓷工創制的工具和設備,從事仿古瓷生產……太子河兩岸,村落相望、雞犬相聞;清風晚霞傳來陣陣晨鐘暮鼓,田野河邊送來縷縷稻穀幽香,冮官屯瓷窯燃起熊熊爐火,制陶街市,人來人往,買賣興隆,喧鬧異常。經過一次次交融與撞擊的太子河文明,已經開始成熟了!

始燒於遼代晚期,盛燒在金代,元代漸漸廢棄。最近也有專家提出最遠可以提到南北朝時期,如果能夠得到明確的論證,將是遼陽地區陶瓷研究的一個里程碑。

四、冮官屯窯器物的胎質

冮官屯窯瓷器的胎體總的來說胎坯厚重,質粗,堅硬,稍有光澤。燒成後胎呈黃色、黃白色、灰白色、淡紅色、黃紅色、紅黑色、淺灰色、灰白色、灰褐色、黃褐色、深灰色等。

根據已經發現瓷器的總體情況及幾次的調查情況,可以將其分為粗細兩種,一般靠施化妝土來增加白度。粗者胎體較厚、胎質較粗、胎色較深,有雜質、堅硬、吸水性強,形成大小不等的氣泡,以灰白色和黃白色較為常見,正因為冮官屯窯器物的胎土沒有經過淘洗,比較粗糙,因此該窯產品均施一層白色化妝土,以彌補和掩蓋缺陷,使得較粗糙的器物坯體表面變得光滑潔白,增加釉的瑩亮效果和器物的美感,提高了產品的品質。細者色白、應該是經過多次淘洗,並與同時代中原地區細瓷的胎土類似,製作也較為精細,瓷化程度高。胎體厚薄適中,胎質堅致細膩,釉質光結瑩潤,釉色多白中閃青或白中閃黃;製作工藝考究,應該是採用匣缽單件裝燒,一般僅底部著地處無釉,與邢、定兩窯精品極為接近。與粗白瓷相反,此類器物在窯址中極難見到。這不僅增加了該窯址的燒造品種,同時也豐富了其文化內涵。

五、冮官屯窯產品的釉色

冮官屯窯產品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大量的白釉產品完全可以證明這一觀點。隨著發展,冮官屯窯技術上有所創新,精緻產品裝在匣缽中入窯燒造,從而避免窯中高溫煙火對胎釉的直接薰染,使釉色純淨光亮。匣缽是專門用來放置坯件的窯具,其作用在於使坯件避免窯頂落渣對釉面的污染和避免煙火直接接觸坯體,使釉面光潔,同時使坯體在窯室內受熱均勻,提高產品的品質。另外匣缽胎體厚重,承重能力強,疊壘不易倒塌,可以充分利用窯室空間,增加裝燒量,提高產量。

據《中國陶瓷史》記述,該窯少用匣缽,但是我們在窯地卻發現了規格不同的匣缽殘件,一般呈圓直筒形,直徑從10——30釐米不等。普通產品直接入窯疊燒,受到窯中高溫煙火的薰染和衝擊後,造成釉與胎的色澤不勻淨。釉色多種多樣,呈現出黃、蠟黃、鱔魚黃、醬色、茶葉末色、藍黑色、醬綠色等。一般釉層薄,器外壁施釉不及底(遼代產品除外),器內壁多不施釉。器物光澤度一般,個別釉層厚薄不均產生垂釉現象,釉面往往因胎釉膨脹係數不同而開細小冰裂紋。

尤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2006年夏季,筆者有幸與李廣甯先生、遼寧省文保中心張桂蓮等人一同前往窯址進行考察,發現有青瓷片及遼三彩中的綠彩殘片。近年在東北地區遺址、墓葬中曾出土過青瓷器,經專家鑒定並不是南方燒造的,應該是我們北方或者可以說是遼寧地區自己燒造的,這為遼陽冮官屯窯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項目。

六、冮官屯窯產品的種類

冮官屯窯產品的種類,一般說來,早期生產的器物種類不多,這個早期我們是指遼代晚期,主要產品有白瓷、黑瓷和醬釉瓷。部分產品如白瓷受定窯影響,但工藝水準略低。大多數白瓷質地較粗,釉層薄.釉色白中泛黃,更接近磁州窯白瓷。各類瓷器品種繼承遼瓷風格.適應東北地區半農半牧民族生活的需要。主要器物有碗、盤、瓶、罐、枕、雞腿壇等。遼代流行的皮囊壺、雞冠壺一類製品不見了。各類生活用具的造型多寬而矮,放置平穩。罐類器物有雙耳、三耳或四耳的。雞腿壇一類器物形體比較修長,尤其是下腹很瘦.底部的圈足足沿比較高。

金代冮官屯窯在原來的基礎上,生產規模、產品種類、數量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個時期冮官屯窯的產品十分豐富,有碗、盞、盤、瓶、罐、壺、缽、杯、水盂、枕、建築構件、玩具、文房用具等幾十餘種,基本上都是當時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生產與生活用品。

七、冮官屯窯瓷器的裝飾方法

冮官屯窯瓷器的裝飾方法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流行趨勢而不斷發生變化的。早期冮官屯窯瓷器裝飾方法發現有劃花、刻花、印花等,後期即金代盛燒時期還出現了剔花工藝、白釉繪黑、褐、綠色彩等多種裝飾技法的運用。

早期白瓷以素面為主,但是也不乏劃花、刻花、印花。其中刻、劃花裝飾就明顯的帶有有定窯單純以線條為裝飾的痕跡,它是由於胎色較白或刻劃花以後再施化妝土的緣故。剔花則與磁州窯風格相同,先在胎體表面施一層化妝土,然後在其上劃出紋飾綸廓,再剃去紋飾以外地子上的化妝土,露出深色的胎體,形成以深色的地子襯托白色紋飾的裝飾效果。這種剔花瓷片我們在窯地就曾拾到。

白釉繪黑花裝飾是磁州窯最具特色的裝飾技法,但在遼陽冮官屯窯瓷器上則大量使用,從這可以看出華北瓷窯對於遼金兩代的深遠影響。尤其在缽、瓶、水盂、盞等器物的肩、腹、沿等部位較為常見,此累器物一般釉面潔白,黑、褐彩純正,紋飾醒目,可以作為遼金兩代同類裝飾的代表。白釉綠彩裝飾也是北方窯中較為常見的裝飾技法,在冮官屯窯址見到一件半成品直筒小缽,未掛釉,腹外壁用綠彩寫了五個字“居年又二土”,應該就是冮官屯窯白釉綠彩產品,好像十分隨意用綠彩寫上的。

冮官屯窯的裝飾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寓意豐富,主要以花鳥魚草為主,如比較隨意的蘭草、花卉、蝴蝶、蜻蜓、水中游魚等,技法簡單、質樸,好似繪畫中的寫意畫,灑脫、純真。

另外冮官屯窯的繪畫用料與眾不同,一般窯只使用釉彩,該窯還使用釉料,這是該窯與同時期窯口不同的地方。

八、 冮官屯窯的生產與銷售

據史料記載東京遼陽府是“商旅所集”之處。冮官屯窯位於太子河南岸,這一良好的地理位置,是冮官屯窯建窯及其發展的基礎。冮官屯窯所需的原料,包括瓷土、釉料、化妝土、燃料等均為當地及附近所產。

根據目前公開發表的資料顯示,總體來講遼金時期瓷窯的規模都很大,窯內可以容納數百人。燒瓷的技術也不比宋朝落後。分為工作間、晾坯場、窯爐。窯爐作馬蹄形,用耐火磚砌成,並在表面塗有耐火泥。燒窯的燃料已經廣泛使用煤。因此遼陽冮官屯窯也應大同小異,期待隨著它的正式發掘,應該還會有令人驚喜的發現。

遼陽冮官屯窯作為遼金時期的著名瓷窯之一,二百多年間,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需要方面,做出了它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其燒造工藝和裝飾技術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和民族特色。在這裡,有一些民間的能工巧匠運用古代瓷工創制的工具和設備,從事仿古瓷生產……太子河兩岸,村落相望、雞犬相聞;清風晚霞傳來陣陣晨鐘暮鼓,田野河邊送來縷縷稻穀幽香,冮官屯瓷窯燃起熊熊爐火,制陶街市,人來人往,買賣興隆,喧鬧異常。經過一次次交融與撞擊的太子河文明,已經開始成熟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