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希望更多人參與傳統文化傳承”——訪瑤族樂器“哪嘟嗚”發明者曾尚理

“希望更多人參與傳統文化傳承”

——訪瑤族樂器“哪嘟嗚”發明者曾尚理

本報記者 曾譯萱

今年的“壯族三月三”, 防城港市映射藝術團原創編排的節目《歡樂哪嘟嗚》, 除了在我市“三月三”歌節金灘主會場亮相之外, 還受邀參加了廣西電視臺的“三月三”直播晚會, 可以說是一炮而紅。 這也是瑤族樂器“哪嘟嗚”首次正式公開亮相。

“‘哪嘟嗚’是由傳統的瑤族樂器‘喃嘟喝’改良而來, 現在已經可以吹出13個音, 可以演奏完整的曲子, 傳統的‘喃嘟喝’只能發三個音, 吹不了完整的曲子’。 ”“哪嘟嗚”發明人、防城區民族文化藝術協會副主席曾尚理說。

2010年之前, 對於“喃嘟喝”, 曾尚理還是一位“門外漢”。 當時, 癡迷傳統樂器的他經朋友介紹, 開始到防城區峒中鎮大坑村向瑤族村民學習演奏“喃嘟喝”, 從此與“喃嘟喝”結下不解之緣。 “我想用‘喃嘟喝’演奏一首曲子, 但是它只有兩個孔只能發“喃”“嘟”“喝”這三個音, 無法演奏完整的曲子, 局限性太大了。 ”曾尚理說。 傳統的大板瑤古老樂器“喃嘟喝”, 是用野鳳梨葉一層層卷成喇叭筒、一根新竹竿鑿兩個孔製造而成, 竹子幹了之後就會變形, 再也吹不響, “喃嘟喝”的壽命一般只有一天左右。

隨著對“喃嘟喝”瞭解的深入, 曾尚理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並開始萌發升級“喃嘟喝”的念頭。 “我小時候有的很多樂器到現在都已經消失了,

令人非常遺憾, 如果現在不對‘喃嘟喝’進行創新改進, 只能發三個音的它, 肯定不能適應時代發展, 終有一天也會消失的。 ”曾尚理坦言。 想做就做。 為了尋找到最合適最堅固耐用的原材料, 曾尚理開始到處尋找各種竹子, 不斷地進行試驗, 均以失敗告終。 “後來有人建議我用煤竹試試看, 找了一兩個月才在南寧找到了煤竹, 拿回來一試果然很合適用。 ”曾尚理回憶說。

找到了合適使用的煤竹算是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但是哨口跟開孔位置、距離、定調等難題又擺在了面前。 “為了做好哨口, 用最合適的簧片, 又做了上百次的試驗, 可總感覺哨口不夠完美, 只能夠反反復複做試驗。 ”曾尚理說, 直至2012年, 經過一年多的試驗, 終於才固定下來。

曾尚理介紹, “喃嘟喝”屬於單簧類, 只能模仿單簧管來做, 但畢竟它是原始原生態的民族樂器, 不能改動它的結構, 只能增加孔, 憑感覺進行改進。 他說:“開孔很難, 也摸索了很長時間, 哨口、簧片跟開孔的距離、直徑都有關係, 稍有不慎, 效果就不對。 ”

現在曾尚理使用的就是他發明出來的第一支“哪嘟嗚”, 共鳴管上有著多處修補的痕跡。 他解釋說:“因為都是手工操作的, 有時候會有些偏差, 都是在調整音域的時候修改補上去的, 有的孔補了兩三次, 單單是這個孔整整做了一個星期。 ”

2013年初, 經過3年研究開發的樂器基本定型定調, 共開了9個孔, 能發12個音, 曾尚理把它命名為“哪嘟嗚”。 改造升級後的“哪嘟嗚”, 不再只有一天左右的壽命,

而是可以長久使用。 在音域上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 可以基本滿足一般歌曲的演奏。 同時, 因為音色渾厚、明亮, 容易與其他民樂融合, 它既能獨奏也能實現合奏。

同樣是2013年, 曾尚理向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申請專利。 2014年, “哪嘟嗚”民俗吹管樂器正式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我現在還在不斷改進它, 現在12個音已經很成熟了, 去年開始有13個音, 我覺得它有可以發15個音的潛質。 ”曾尚理一直在挖掘“哪嘟嗚”的潛力。

“哪嘟嗚”發明出來之後, 曾尚理不僅自己摸索著吹奏技巧, 還帶著新的“哪嘟嗚”到峒中鎮大坑村等地, 教瑤族村民們吹奏。 2016年, 他還專門編寫了教材。 “發明‘哪嘟嗚’出來, 就是為了把它傳授給更多的人, 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太喜歡學這種傳統的樂器了。

”60多歲的曾尚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倍感擔憂, 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傳統樂器的傳承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