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用藝術點亮“星星的孩子”

廣州市少年宮專注特殊兒童教育20年

自閉症患兒被叫做“星星的孩子”, 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 在遙遠而漆黑的夜空中獨自閃爍著。

自閉症, 又稱孤獨症, 被歸類為一種由於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 其病徵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 為了提高人們對自閉症患者的關注, 聯合國把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日”。

今年是第十一個世界自閉症日, 記者走訪專注特殊兒童藝術教育20年的廣州市少年宮特殊教育部, 並走進自閉症少年韋一哲的家庭, 以期通過報導加深公眾對自閉症患兒的認識和理解,

給自閉症孩子提供一個安全溫暖的社會環境, 幫助自閉症孩子走出那個孤獨的星星世界。

采寫:本報記者 胡媛媛

廣州市少年宮特殊教育部創辦人關小蕾給自閉症孩子上美術課

融入集體先從課堂開始

廣州市少年宮自1998年起開辦全國第一個“特殊兒童美術實驗班”,

2006年正式成立廣州市少年宮特殊教育部, 歷經二十年的探索與發展, 現已成為一個由20多名美術、音樂、社工專業人員為骨幹, 上百名外聘藝術教師組成, 500多名長期志願服務者共同參與, 為特殊青少年每年提供2000多個公益免費教育學位(涵蓋美術、音樂、社交等60多個課程)的民生公益教育項目。

據廣州市少年宮常務副主任、廣州市少年宮特殊教育部創辦人關小蕾介紹, 融合教育是廣州市少年宮教育的一大特色, 將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融進同一個課堂學習和交流, 通過開放的教育環境, 讓特殊孩子融入到普通孩子當中, 讓普通孩子真心理解、包容和接納特殊孩子。 在融合的課堂裡,

老師不會去刻意區分普通和特殊, 而是以尊重、平等和接納的心去和孩子們相處, 幫助孩子們適應和融入集體。

“我們不提倡把自閉症孩子關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 因為這些孩子遲早需要回歸社會, 在社會上去生存, 所以我們成立了‘雨後彩虹’融合藝術團, 每年會把這些孩子帶出去, 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去演出”, 廣州市少年宮特殊教育部副主任廖一柱表示, 藝術團的孩子是有使命的, 他們要為那些不能走出來的, 只能困在家裡的自閉症孩子做示範帶頭作用, 同時通過演出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爭取更好的政府政策和社會支援。

自閉症孩子天生缺少社交天賦, 後天如果缺乏訓練的話就會惡性循環。

為此, 市少年宮從2011年起就為自閉症孩子開設了社交課程, 把他們帶離課堂, 去到戶外參加活動做一些社會嘗試, 去到便利店、商超買東西, 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一些到就業年齡的特殊青年, 社交老師還會對他們進行面試前的模擬練習, 讓他試先熟悉環境, 緩解面試時的緊張。 俊賢就是少年宮社交班的一名學員, 在社交老師的幫助下, 他于2015年順利地通過了星巴克的面試, 成為星巴克的一名普通員工。 現在的他, 每天正常上班, 偶爾加班, 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構築幸福充實的每一天。

“視而不見”就是最好的尊重

自閉症孩子與他人交流存在障礙, 那麼老師是怎麼和自閉症孩子溝通的呢?主要負責社交課程的廖老師認為關係的建立是關鍵。

“自閉症兒童不僅有社交障礙還有興趣狹隘。 我們可以從他們比較狹隘的一些興趣入手。 例如有些孩子喜歡地鐵, 他對所有的地鐵都能說清楚, 但是如果你跟他說古文、歷史, 他們是沒法聽進去的, 所以我們可以從地鐵入手去打開他的話題, 他就能跟你分享更多的東西。 ”

自閉症孩子的情緒是多變難控的, 教音樂的鄭哲佳老師在8年前第一次給自閉症孩子上課時, 就被自己的學生打了一巴掌。 “其實我覺得特殊孩子挺聰明的, 他見你新來, 覺得你陌生就想‘欺負’一下你。 我當時就懵了。 接下來看到學生有這種苗頭就會去制止他。 ”鄭老師淡然又不失幽默地講述著自己與自閉症孩子的過往。

鄭老師跟自閉症孩子相處就跟朋友一樣,她的學生會給她發微信、和她聊天,她認為,“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沒有太大區別,他們只是接受知識慢一些而已,我們要多給自閉症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慢慢長大。”

關於社會對自閉症的接納程度,廖老師認為現在大眾對自閉症的關注有些過度。他解釋,有些愛心人士會特意去照顧他們,但這種照顧其實有種居高臨下的感覺。“我們更希望這些孩子在社會裡存在時,大家能夠平等地對待他們。”廖老師對愛心人士建議,加深對自閉症孩子的認識和理解,給予他們更多的接納和包容。當遇見自閉症孩子時,希望大家能“視而不見”,因為在廖老師看來,自閉症不是一種病而是人格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就像是有人喜歡吃菜有人喜歡吃肉而已。所以沒必要把他們看做異類,也沒必要把他們變得和我們一樣。“視而不見”其實就是最好的尊重。

自閉症少年韋一哲:為舞臺而生

韋一哲今年20歲,是個濃眉大眼、胖墩墩的大男孩。兩歲半時,他被診斷為中重度自閉症,與同齡的孩子最大的不同是不會說話,不會用手去指某樣東西,只會用哭和發脾氣來表達,對於陌生環境非常抗拒。一哲的媽媽李若蘭曾樂觀地認為孩子長大後就好了,可是到了孩子四歲時,她才發現一哲和同齡的孩子差距越來越大,“別人家的孩子活蹦亂跳,學這個學那個,一哲卻只會哭鬧,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我們回到家看都不看我們一眼,走了和他說再見,他也是一點反應都沒有”,那時的李若蘭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絕望。直到六歲那年,一哲才第一次真正有意識地叫出了“媽媽”兩個字。

“快看,那個傻瓜又來了。”上小學時,一哲常因反復拍手、跺腳等刻板行為而遭受別人的異樣眼光,不少小朋友會在背後指指點點,說他是笨蛋、傻瓜。在一旁聽到的李若蘭心裡很不是滋味,她常會找合適的機會和這些小朋友說:“他不是傻瓜呀,他是很好的、很善良的一個孩子。”可是,在外人看來如此特殊的他,還是交不到朋友。

藝術為一哲開啟了一扇窗

一哲6歲時,李若蘭聽從朋友的建議,把孩子送到了少年宮學習繪畫。“來到少年宮,一下子就感覺找到組織了,因為在這裡有不少跟一哲一樣的孩子。”但是,一哲剛開始並不適應課堂,每次一進教室就哭個不停,每次哭都要媽媽安撫。即使這樣,李若蘭還是堅持每週都帶他去。“一定要讓他學一樣東西”是李若蘭內心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大約花了一年的時間,一哲終於不再哭鬧,也不再往嘴裡塞顏料。他開始能在畫中尋找到自己的樂趣,一畫就是個把小時。

9歲那年,李若蘭發現一哲似乎對“字”特別感興趣,沒事的時候,經常盯著字看,還喜歡研究繁體。於是,為他請來了一位老先生,讓他學習書法。一開始,一哲將墨水甩得老師全身都是。沒想到,半年後,卻能完整地將一版字寫下來。這對於在學校課堂上坐不到兩分鐘就要站起來大叫的一哲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跡。

在對藝術的學習中,一哲的情緒問題得到很大緩解,開始學會關心人,並且願意跟人分享。“媽媽你喝茶”,一哲給媽媽倒上一杯茶,不流利地說出這五個字,就能讓李若蘭感動不已。

音樂成為他最好的夥伴

一哲12歲那年,李若蘭帶他來到一家樂器店,他對鋼琴產生了極大興趣,來回撫摸琴鍵。於是,李若蘭讓兒子學起了鋼琴。從最早練習1個小時,到後來能練5個小時、8個小時……一哲彈琴時越來越專注,也學得很快。最後,拿下鋼琴10級,一哲僅僅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此後,很多媒體都用天才少年來形容一哲,但李若蘭認為一哲可能有藝術方面的天賦,但並非無師自通。“一哲練琴很勤快,上午3小時,下午3小時,晚上2小時,有時甚至深夜還在彈琴。他是通過努力才有今天的成績,付出了很多汗水”,李若蘭說道。

除了鋼琴,一哲還兼修雙排鍵電子琴、吉它,曾經獲得瀋陽全國吉它藝術節成人組重奏第四名;中國雅馬哈杯雙排鍵電子琴比賽華南賽區少年B組第二名;廣州市鋼琴公開賽業餘青年組優秀獎等。一哲還喜歡作曲。靈感一到,就要寫下來,如今將近創作了30首曲子,李若蘭打算從中挑選8首錄成光碟。

當個音樂家,成為音樂大師是韋一哲一直以來的夢想。在音樂的世界裡,韋一哲收穫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有夢想就會有奇跡

聚光燈下,韋一哲閉目凝神、指尖在鋼琴鍵上飛舞,奏響了時而激昂、時而輕緩的美妙樂聲。一曲作罷,一哲起身自信地接受了台下的陣陣掌聲。李若蘭清晰記得2011年廣州公益活動“瑕之美”藝術節閉幕音樂會上的場景,那是一哲第一次登臺演出。“他很享受舞臺,我第一次在他臉上看到如此生動的表情,我覺得他就是為舞臺而生的人。我很為他驕傲。”

為了給更多特殊孩子一個展示自我和繼續藝術教育的平臺,2014年9月,李若蘭與其他5名特殊孩子的家長發起成立廣州市“追夢天使”藝術團,藝術團團員主要由心智障礙、視障、腦癱和其他殘障青少年組成。這些孩子有個共同特點,都在廣州市少年宮接受了藝術教育,具有一定的藝術水準。家長們希望,通過學習藝術,讓孩子們長大後,靠一技之長生存。

隨後發展的幾年,“追夢天使”藝術團不斷吸納有天賦的特殊成員,如今已經有40人的規模。家長們為“追夢天使”爭取一次又一次的演出機會,在廣州市少年宮的支持下,“追夢天使”憑藉自己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登上了廣州大劇院的舞臺。一群人生並不完美的青少年用音樂告訴人們,有夢想就會有奇跡。

“每個特殊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希望通過舞臺讓更多人看到這些孩子天真可愛,各有才華的一面。我不願意別人憐憫我們,更加不希望別人排斥我們。我只希望大眾平等接受我們”,李若蘭說。

演出完畢,鋼琴王子韋一哲向觀眾致意。

鄭老師跟自閉症孩子相處就跟朋友一樣,她的學生會給她發微信、和她聊天,她認為,“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沒有太大區別,他們只是接受知識慢一些而已,我們要多給自閉症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慢慢長大。”

關於社會對自閉症的接納程度,廖老師認為現在大眾對自閉症的關注有些過度。他解釋,有些愛心人士會特意去照顧他們,但這種照顧其實有種居高臨下的感覺。“我們更希望這些孩子在社會裡存在時,大家能夠平等地對待他們。”廖老師對愛心人士建議,加深對自閉症孩子的認識和理解,給予他們更多的接納和包容。當遇見自閉症孩子時,希望大家能“視而不見”,因為在廖老師看來,自閉症不是一種病而是人格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就像是有人喜歡吃菜有人喜歡吃肉而已。所以沒必要把他們看做異類,也沒必要把他們變得和我們一樣。“視而不見”其實就是最好的尊重。

自閉症少年韋一哲:為舞臺而生

韋一哲今年20歲,是個濃眉大眼、胖墩墩的大男孩。兩歲半時,他被診斷為中重度自閉症,與同齡的孩子最大的不同是不會說話,不會用手去指某樣東西,只會用哭和發脾氣來表達,對於陌生環境非常抗拒。一哲的媽媽李若蘭曾樂觀地認為孩子長大後就好了,可是到了孩子四歲時,她才發現一哲和同齡的孩子差距越來越大,“別人家的孩子活蹦亂跳,學這個學那個,一哲卻只會哭鬧,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我們回到家看都不看我們一眼,走了和他說再見,他也是一點反應都沒有”,那時的李若蘭感覺到前所未有的絕望。直到六歲那年,一哲才第一次真正有意識地叫出了“媽媽”兩個字。

“快看,那個傻瓜又來了。”上小學時,一哲常因反復拍手、跺腳等刻板行為而遭受別人的異樣眼光,不少小朋友會在背後指指點點,說他是笨蛋、傻瓜。在一旁聽到的李若蘭心裡很不是滋味,她常會找合適的機會和這些小朋友說:“他不是傻瓜呀,他是很好的、很善良的一個孩子。”可是,在外人看來如此特殊的他,還是交不到朋友。

藝術為一哲開啟了一扇窗

一哲6歲時,李若蘭聽從朋友的建議,把孩子送到了少年宮學習繪畫。“來到少年宮,一下子就感覺找到組織了,因為在這裡有不少跟一哲一樣的孩子。”但是,一哲剛開始並不適應課堂,每次一進教室就哭個不停,每次哭都要媽媽安撫。即使這樣,李若蘭還是堅持每週都帶他去。“一定要讓他學一樣東西”是李若蘭內心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大約花了一年的時間,一哲終於不再哭鬧,也不再往嘴裡塞顏料。他開始能在畫中尋找到自己的樂趣,一畫就是個把小時。

9歲那年,李若蘭發現一哲似乎對“字”特別感興趣,沒事的時候,經常盯著字看,還喜歡研究繁體。於是,為他請來了一位老先生,讓他學習書法。一開始,一哲將墨水甩得老師全身都是。沒想到,半年後,卻能完整地將一版字寫下來。這對於在學校課堂上坐不到兩分鐘就要站起來大叫的一哲來說,簡直是一個奇跡。

在對藝術的學習中,一哲的情緒問題得到很大緩解,開始學會關心人,並且願意跟人分享。“媽媽你喝茶”,一哲給媽媽倒上一杯茶,不流利地說出這五個字,就能讓李若蘭感動不已。

音樂成為他最好的夥伴

一哲12歲那年,李若蘭帶他來到一家樂器店,他對鋼琴產生了極大興趣,來回撫摸琴鍵。於是,李若蘭讓兒子學起了鋼琴。從最早練習1個小時,到後來能練5個小時、8個小時……一哲彈琴時越來越專注,也學得很快。最後,拿下鋼琴10級,一哲僅僅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此後,很多媒體都用天才少年來形容一哲,但李若蘭認為一哲可能有藝術方面的天賦,但並非無師自通。“一哲練琴很勤快,上午3小時,下午3小時,晚上2小時,有時甚至深夜還在彈琴。他是通過努力才有今天的成績,付出了很多汗水”,李若蘭說道。

除了鋼琴,一哲還兼修雙排鍵電子琴、吉它,曾經獲得瀋陽全國吉它藝術節成人組重奏第四名;中國雅馬哈杯雙排鍵電子琴比賽華南賽區少年B組第二名;廣州市鋼琴公開賽業餘青年組優秀獎等。一哲還喜歡作曲。靈感一到,就要寫下來,如今將近創作了30首曲子,李若蘭打算從中挑選8首錄成光碟。

當個音樂家,成為音樂大師是韋一哲一直以來的夢想。在音樂的世界裡,韋一哲收穫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有夢想就會有奇跡

聚光燈下,韋一哲閉目凝神、指尖在鋼琴鍵上飛舞,奏響了時而激昂、時而輕緩的美妙樂聲。一曲作罷,一哲起身自信地接受了台下的陣陣掌聲。李若蘭清晰記得2011年廣州公益活動“瑕之美”藝術節閉幕音樂會上的場景,那是一哲第一次登臺演出。“他很享受舞臺,我第一次在他臉上看到如此生動的表情,我覺得他就是為舞臺而生的人。我很為他驕傲。”

為了給更多特殊孩子一個展示自我和繼續藝術教育的平臺,2014年9月,李若蘭與其他5名特殊孩子的家長發起成立廣州市“追夢天使”藝術團,藝術團團員主要由心智障礙、視障、腦癱和其他殘障青少年組成。這些孩子有個共同特點,都在廣州市少年宮接受了藝術教育,具有一定的藝術水準。家長們希望,通過學習藝術,讓孩子們長大後,靠一技之長生存。

隨後發展的幾年,“追夢天使”藝術團不斷吸納有天賦的特殊成員,如今已經有40人的規模。家長們為“追夢天使”爭取一次又一次的演出機會,在廣州市少年宮的支持下,“追夢天使”憑藉自己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登上了廣州大劇院的舞臺。一群人生並不完美的青少年用音樂告訴人們,有夢想就會有奇跡。

“每個特殊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希望通過舞臺讓更多人看到這些孩子天真可愛,各有才華的一面。我不願意別人憐憫我們,更加不希望別人排斥我們。我只希望大眾平等接受我們”,李若蘭說。

演出完畢,鋼琴王子韋一哲向觀眾致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