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如何理解《湮滅》?

2014年, 一部名叫《遺落的南境:湮滅》的小說力壓劉慈欣的《三體》, 獲得美國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

如今, 這一科幻經典被《機械姬》導演亞曆克斯·加蘭搬上大銀幕, 還請來了奧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助陣, 就是這部正在熱映的《湮滅》。

1

這是部什麼樣的影片?

《湮滅》在北美上映之後, 評論界喜歡把《湮滅》和 2016 年的科幻片《降臨》做類比。

片名《Annihilation 》與《 Arrival 》;主角都是女性科學家;主角的底色都有破碎的家庭;故事框架都是在隔離環境中接觸外星生命體;核心理論燒腦到近乎神棍;攝影師的運鏡方式;重感受弱劇情化處理;強科幻感場景和裝置藝術般的視覺效果;Ben Salisbury 和 Geoff Barrow 共同打造的配樂風格......

這一切諸多相似, 融合成了兩部電影在“情緒”上的感應。

在主題方面,

《降臨》探討的是思維方式的多樣性;《湮滅》則關於生存方式的多樣性。

有人推薦把《湮滅》跟《降臨》《地球停轉之日》捏在一起湊個“外星哲學家來地球三部曲”來著。 大框架都是這樣:地球人深入外星地帶 —— 見到另一種存在方式 —— 被異化。

而如果從科幻藝術性角度來看, 《湮滅》及其原著小說最大的價值及其突破在於:

它以真實複雜的真實世界為起點, 創造了顛覆傳統幻想小說常見的概念演繹, 對“外星生命”進行了不走尋常路的全新想像, 拓寬了想像的邊界。

2

這不是“以人為本”的故事

《湮滅》不怕劇透, 一段話就能說完, 但影片最後的大反轉和總結很有力。 在鋪墊了整整一百分鐘後,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終於圖窮匕見。 如同沉重傢俱拖動的弦樂,

完美烘托出詭異莫測的氣氛。

事實上, 這部片子最可取之處, 不在於劇情, 而在於它對原著小說核心理念和美學風格的影像表現:

當正負電子對共處一個空間時, 就會相結合而發生湮滅。 而地球生物之所以可以共處於一個空間而各自獨立存在, 是因為它們具有距離和邊界。 因此“距離”既是地球碳基生物這種生命形式的基礎, 同時也是智慧與智慧之間永遠無法彼此瞭解、產生猜疑與紛爭的源頭。

換句話說, 我們這身臭皮囊是萬惡之源。

而《湮滅》中的外星文明, 可以把千萬個體任意抹消邊界, 融為一體。 生命一旦進入了這個區域, 就成為了整體生態的一部分, 由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 由人轉化為熊,

由雲轉化為魚, 指紋如水流動, 腸道飛出喉嚨。 ——完全重新定義了生態、生態與生命、生命形式的關係, 這就是本片核心的迷人之處。

當人類面對這樣的產物, 需要考慮的不是如何去擊敗它, 而是要重新考慮一下地球現有的生命形式、文明形式是否真的就很好, 是不是外星生物的存在法則在茫茫宇宙中反而更美更先進?

這既是佛教的“無相”體現,也是基督教對“上帝造物”的回爐反叛;它既是一種基於細胞科學的永生假想,也是對語義外在論的語言學實驗;它既是關於文學詩性的遐想,也是一次噩夢般的美學討論,甚至還是一則“以完成一個巨大探險來尋求關係突破”的愛情童話。

看完這樣的故事,如果還去思考“自我的定義”“人的邊界”“我是誰誰是我”這些人類維度的問題,就是買櫝還珠,太落下乘了。不要深究意義,要享受自在其中。

【科普】

永生的海拉細胞是什麼?

開篇,娜塔麗·波特曼飾演的生物學教授那堂意味深長的“細胞”課,其實是導演善意埋下的伏筆。

她先是在給學(觀)生(眾)科普“物種起源”的一種可能:“根本上所有的細胞都是從一個細胞中分裂出來的,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

接著,她引出了課程研究的重頭戲——提取自宮頸癌患者的海拉細胞。

海拉細胞的名字來源於一位罹患宮頸癌的美國黑人女性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1951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沒錯,就是女主就職的學校)的一位外科醫生從她的腫瘤上取下組織樣本,並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

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與一般人類細胞到一定期限會自我死亡不同, 海拉細胞不僅不會衰老,可以無限分裂,而且增殖異常迅速,感染性極強。

海拉細胞株

直到67年後的今天,海拉細胞仍在不間斷地增殖和分裂,成為醫學和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基因折射”有多扯?

“基因折射”是影片中被描繪最多的重要概念。隨著小分隊步步深入,他們對於身處的“閃光”(shimmer)的理解也逐漸透徹。

這一科學概念也通過物理學家喬西的口表述出來,“整個‘閃光’是一個棱鏡而非屏障,它不僅折射了光和無線電,更在折射其中一切生物的DNA,人類、植物、動物的DNA互相折射,便形成了眼前的景象。”

這就是為什麼鱷魚會有類似鯊魚的牙齒,樹枝上會結滿水晶,植物會生長成人體的形態,人的手臂會生髮出花草。

喬西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還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Hox genes”(同源異型基因)。它們負責調控生物的形體和物理結構,用簡單的話說,就是決定了什麼器官長在前部,什麼器官長在後部,比如腦袋要長在脖子上,手臂連接在肩膀上等等。

這類基因發生突變就會使身體的一部分變形,現實中常見的如多指症等。

這類基因最早在果蠅身上發現。

幾乎所有動物都含有同源基因,植物、菌類等其他多細胞生物身上雖然不含有同源基因但有同源基因從屬的大家族——同源盒基因(homeobox gene)。

所以,理論上將人類的基因與植物混合可能產生形態上的變異,但操作上難度很大,所以這更多的還是導演為了視覺效果開的腦洞。

湮滅與能量團是怎麼回事?

影片結尾,莉娜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來到了“區域X”的能量中心——燈塔。

在這裡她不僅揭開了丈夫的死亡之謎,還在地下塔里直面了綺麗又吊詭的能量團,見證了“複製人”從一個細胞到完整生命體的全過程。

影片的科學指導在接受外媒採訪時介紹,“能量團”的視覺靈感來源於有“上帝的指紋”之稱的“曼德勃羅集合”。

曼德勃羅特集出自非線性公式:Zn+1=(Zn)^2+C,無限反覆運算後可以產生無窮無盡美麗圖案。不管你把圖案放大多少倍,都能顯示出更加複雜的局部。

這些局部既與整體不同,又有某種相似的地方,發現人曼德勃羅特教授稱其為"魔鬼的聚合物"。

在地下塔中,隊長文崔斯用生命的最後一刻點題了影片名字“湮滅”,在物理學中,湮滅是指物質與其所對應的反物質碰撞後消失並產生能量的過程,文崔斯正是用一種徹底毀滅的“湮滅”形式,完成了對能量體的獻祭。

如何理解《湮滅》的結局?

不出意外,加蘭為《湮滅》設置了開放式結局。

莉娜問:“你是不是凱恩”,答曰:“不是”,反問:“那你是不是莉娜”,沉默,兩人緊緊相擁。

那麼莉娜究竟是人類還是複製人?

影片中的幾個細節似乎在暗示我們答案:小分隊僅帶了兩周的補給,莉娜卻在區域X中呆了足足四個月才回來。複製人在手握磷彈前已經完成了複製,她能感知到莉娜的腦電波,再加上她很有可能比莉娜更快更強,沒理由白白送死。

這一切都在暗示我們,存活下來的是複製人莉娜,而影片中展示的情節則是複製人莉娜為了保護自己編造出的謊言。

再來說結尾處X區域的“湮滅”,從種種跡象來看,能量體主動將區域X毀滅的幾率大於被動被毀。

在之前的3年裡,能量體一直在這一區域中,收集能量、基因,並不斷進行折射和實驗,製造出適合自己的生命載體。

通過不斷地實驗,動物、植物的基因變異,複製(兩頭完全相同的鹿),它逐漸發現人類是更高級的生物。在凱恩接近能量體時,第一次對於人類的“複製”完成,但顯然這個試驗品是不完善的,走出區域X就會癌症病發,器官衰竭。

然而,在影片結尾收集到麗娜的基因序列後,積累了足夠能量,同時掌握了人類男、女基因的能量體已經完成了立足地球的第一步,並創造出了能完美適應環境的生命載體。這時,曾經的實驗室和保護膜自然失去了意義,壽終正寢。

是不是外星生物的存在法則在茫茫宇宙中反而更美更先進?

這既是佛教的“無相”體現,也是基督教對“上帝造物”的回爐反叛;它既是一種基於細胞科學的永生假想,也是對語義外在論的語言學實驗;它既是關於文學詩性的遐想,也是一次噩夢般的美學討論,甚至還是一則“以完成一個巨大探險來尋求關係突破”的愛情童話。

看完這樣的故事,如果還去思考“自我的定義”“人的邊界”“我是誰誰是我”這些人類維度的問題,就是買櫝還珠,太落下乘了。不要深究意義,要享受自在其中。

【科普】

永生的海拉細胞是什麼?

開篇,娜塔麗·波特曼飾演的生物學教授那堂意味深長的“細胞”課,其實是導演善意埋下的伏筆。

她先是在給學(觀)生(眾)科普“物種起源”的一種可能:“根本上所有的細胞都是從一個細胞中分裂出來的,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

接著,她引出了課程研究的重頭戲——提取自宮頸癌患者的海拉細胞。

海拉細胞的名字來源於一位罹患宮頸癌的美國黑人女性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1951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沒錯,就是女主就職的學校)的一位外科醫生從她的腫瘤上取下組織樣本,並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

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與一般人類細胞到一定期限會自我死亡不同, 海拉細胞不僅不會衰老,可以無限分裂,而且增殖異常迅速,感染性極強。

海拉細胞株

直到67年後的今天,海拉細胞仍在不間斷地增殖和分裂,成為醫學和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工具。

“基因折射”有多扯?

“基因折射”是影片中被描繪最多的重要概念。隨著小分隊步步深入,他們對於身處的“閃光”(shimmer)的理解也逐漸透徹。

這一科學概念也通過物理學家喬西的口表述出來,“整個‘閃光’是一個棱鏡而非屏障,它不僅折射了光和無線電,更在折射其中一切生物的DNA,人類、植物、動物的DNA互相折射,便形成了眼前的景象。”

這就是為什麼鱷魚會有類似鯊魚的牙齒,樹枝上會結滿水晶,植物會生長成人體的形態,人的手臂會生髮出花草。

喬西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還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Hox genes”(同源異型基因)。它們負責調控生物的形體和物理結構,用簡單的話說,就是決定了什麼器官長在前部,什麼器官長在後部,比如腦袋要長在脖子上,手臂連接在肩膀上等等。

這類基因發生突變就會使身體的一部分變形,現實中常見的如多指症等。

這類基因最早在果蠅身上發現。

幾乎所有動物都含有同源基因,植物、菌類等其他多細胞生物身上雖然不含有同源基因但有同源基因從屬的大家族——同源盒基因(homeobox gene)。

所以,理論上將人類的基因與植物混合可能產生形態上的變異,但操作上難度很大,所以這更多的還是導演為了視覺效果開的腦洞。

湮滅與能量團是怎麼回事?

影片結尾,莉娜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來到了“區域X”的能量中心——燈塔。

在這裡她不僅揭開了丈夫的死亡之謎,還在地下塔里直面了綺麗又吊詭的能量團,見證了“複製人”從一個細胞到完整生命體的全過程。

影片的科學指導在接受外媒採訪時介紹,“能量團”的視覺靈感來源於有“上帝的指紋”之稱的“曼德勃羅集合”。

曼德勃羅特集出自非線性公式:Zn+1=(Zn)^2+C,無限反覆運算後可以產生無窮無盡美麗圖案。不管你把圖案放大多少倍,都能顯示出更加複雜的局部。

這些局部既與整體不同,又有某種相似的地方,發現人曼德勃羅特教授稱其為"魔鬼的聚合物"。

在地下塔中,隊長文崔斯用生命的最後一刻點題了影片名字“湮滅”,在物理學中,湮滅是指物質與其所對應的反物質碰撞後消失並產生能量的過程,文崔斯正是用一種徹底毀滅的“湮滅”形式,完成了對能量體的獻祭。

如何理解《湮滅》的結局?

不出意外,加蘭為《湮滅》設置了開放式結局。

莉娜問:“你是不是凱恩”,答曰:“不是”,反問:“那你是不是莉娜”,沉默,兩人緊緊相擁。

那麼莉娜究竟是人類還是複製人?

影片中的幾個細節似乎在暗示我們答案:小分隊僅帶了兩周的補給,莉娜卻在區域X中呆了足足四個月才回來。複製人在手握磷彈前已經完成了複製,她能感知到莉娜的腦電波,再加上她很有可能比莉娜更快更強,沒理由白白送死。

這一切都在暗示我們,存活下來的是複製人莉娜,而影片中展示的情節則是複製人莉娜為了保護自己編造出的謊言。

再來說結尾處X區域的“湮滅”,從種種跡象來看,能量體主動將區域X毀滅的幾率大於被動被毀。

在之前的3年裡,能量體一直在這一區域中,收集能量、基因,並不斷進行折射和實驗,製造出適合自己的生命載體。

通過不斷地實驗,動物、植物的基因變異,複製(兩頭完全相同的鹿),它逐漸發現人類是更高級的生物。在凱恩接近能量體時,第一次對於人類的“複製”完成,但顯然這個試驗品是不完善的,走出區域X就會癌症病發,器官衰竭。

然而,在影片結尾收集到麗娜的基因序列後,積累了足夠能量,同時掌握了人類男、女基因的能量體已經完成了立足地球的第一步,並創造出了能完美適應環境的生命載體。這時,曾經的實驗室和保護膜自然失去了意義,壽終正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