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尋根說字」安化之“化”

安化古稱“梅山蠻地”, 土著多為瑤族, 是名聞遐邇的梅山文化發祥地, 宋熙寧五年(西元1072年)置縣, 有近千年歷史。

安化歷史悠久, 地靈人傑。 境內發現有東周古村落與舊石器遺址, 證明距今1.5萬年前, 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安化為古梅山之域, 漢屬益陽縣地。 唐僖宗光啟二年(886), 梅山峒蠻斷邵州道, 不與朝廷通。 直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 朝廷收復梅山, 始置安化縣。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有:清代兩江總督陶澍、雲貴總督羅繞典、著名書法家黃自元等。

安化之“化”, 甲骨文就由兩個顛倒且背靠背的“人”構成。 顛倒與背靠, 都是將“人”進行變化, “化”就是變化之意。 由此引申出來的意義很多, 而安化的“化”就是教化的意思。 教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風化與教育感化,

說得通俗點, 就是通過教育使野蠻人變為文明人。 如《周禮·大宗伯》“以禮樂合天地之化”;《荀子·七法篇》“漸也, 順也, 靡也, 久也, 服也, 羽也, 謂之化”, 其中的“化”都是教化。

中國有許多地名裡有“化”, 這些地方都曾經是蠻荒之地, 人口稀少且沒有文化。

朝廷在這些地方設置政府, 正如地名裡強調的那樣, 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對當地居民進行教化。 因為華夏文明先在北方繁榮, 然後由北往南拓展, 南方帶“化”的地名多於北方。 湖南除安化外還有新化、懷化。 安化的“安”與懷化的“懷”, 都有與“化”相近的意思。 “安”為平靜、安定, 這一片地方不平靜、不安定, 名之為“安”, 讓它平靜、安定下來。 “懷”是安撫, 如漢·桓寬《鹽鐵論·本議》:“廣德行以懷之”, 可以看出, 懷化與安化其實是同義詞。

新化與安化緊鄰, 俗稱“新安二化”。 新化與安化一樣, 在周時屬荊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屬楚地, 秦時屬長沙郡, 漢時屬長沙王國益陽縣。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與安化縣同時置縣, 新化隸屬邵州。 南宋寶慶元年邵州改為寶慶府,

新化隨屬寶慶府。 1977年新化縣改屬漣源地區, 1982年漣源地區更名為婁底地區, 1999年婁底地區改為婁底市。 現在新化縣屬婁底市。 由此可知, 新化、安化在命名之前都屬於益陽縣。 那時, 安化與新化遠離益陽縣城, 益陽縣對他們難以進行有效的管理。 命名置縣之後, 新化歸邵陽、婁底, 安化歸屬長沙、益陽。 因為一個“新”字, 有人以為, 新化可能是安化分出去的, 或者是安化之後新設的一縣, 皆望文生義。 新化也為“梅山蠻”所居, 也是歸化後置縣, “新化”取義“王化之新地”。 相鄰之地, 文化相同, 同時設置兩個縣, 都以“化”為名, 當時朝廷的命名者對他們確實會有文思上的先後, 比如先取了“安化”之後再取“新化”, 但是, 並沒有政治或行政上的先後。

梅城是梅山文化的中心。梅山的地名,據說起源於春秋戰國,當時遷來了一支越人,其首領為梅姓。梅山古為蠻荒之地,居民“貢而不賦”,無徭役。境內古民族種類較多,漢代時統稱“武陵長沙蠻”,晉時稱“湘州蠻”,南朝宋、齊時稱“僚”,梁、陳至隋時稱“莫徭”,唐宋時稱“梅山蠻”或“梅山瑤”。有漢以前,梅山就建立了酋邦制王國,《漢書·兩粵列傳》載:“西北有長沙,其中蠻夷亦稱王”(時梅山隸長沙郡)。五代至北宋時,扶夷人左甲首領扶漢陽據有梅山,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設在梅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朝廷遣翟守素引兵攻打梅山,扶漢陽戰死。此後,梅山為瑤人首領蘇氏所據。北宋熙寧五年(1072),朝廷遣章惇“開梅山”。梅山首領蘇甘迫於情勢,率諸峒民歸降。安化於是置縣,歷經南宋、元、明、清、民國,至新中國建立初,縣治一直在梅城。1951年秋,縣治遷往東坪後,梅城改置梅城鎮。

安化這一片土地本沒有文化,能有現在的文化盛況,一是帝制時代派到安化做官者的教化之功,二是江西移民大規模的文化輸入。安化置縣時首任知縣叫毛漸,他是浙江江山人,進士出身。他本是甯鄉知縣,協助朝廷平定“梅山蠻”後,設置安化、新化縣時,他兼任安化知縣。立縣當年他就創建了學宮。學宮為祭祀孔子之場所,是一縣的儒學活動中心,也是一縣的文化與教育中心。學宮後來成為書院、考棚,如今為安化縣一中所在地。清朝時安化還創建有中梅書院(後名崇文書院)、豐樂書院(後名觀瀾書院)、濱資書院,崇文尚禮之風盛於全縣,也讓安化人才輩出。陶澍之後,有清一代,通過科舉出身,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安化人多達兩百有餘。由此看來,安化“化”得非常成功。

撰稿人:謝國芳

圖片來源網路

梅城是梅山文化的中心。梅山的地名,據說起源於春秋戰國,當時遷來了一支越人,其首領為梅姓。梅山古為蠻荒之地,居民“貢而不賦”,無徭役。境內古民族種類較多,漢代時統稱“武陵長沙蠻”,晉時稱“湘州蠻”,南朝宋、齊時稱“僚”,梁、陳至隋時稱“莫徭”,唐宋時稱“梅山蠻”或“梅山瑤”。有漢以前,梅山就建立了酋邦制王國,《漢書·兩粵列傳》載:“西北有長沙,其中蠻夷亦稱王”(時梅山隸長沙郡)。五代至北宋時,扶夷人左甲首領扶漢陽據有梅山,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設在梅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朝廷遣翟守素引兵攻打梅山,扶漢陽戰死。此後,梅山為瑤人首領蘇氏所據。北宋熙寧五年(1072),朝廷遣章惇“開梅山”。梅山首領蘇甘迫於情勢,率諸峒民歸降。安化於是置縣,歷經南宋、元、明、清、民國,至新中國建立初,縣治一直在梅城。1951年秋,縣治遷往東坪後,梅城改置梅城鎮。

安化這一片土地本沒有文化,能有現在的文化盛況,一是帝制時代派到安化做官者的教化之功,二是江西移民大規模的文化輸入。安化置縣時首任知縣叫毛漸,他是浙江江山人,進士出身。他本是甯鄉知縣,協助朝廷平定“梅山蠻”後,設置安化、新化縣時,他兼任安化知縣。立縣當年他就創建了學宮。學宮為祭祀孔子之場所,是一縣的儒學活動中心,也是一縣的文化與教育中心。學宮後來成為書院、考棚,如今為安化縣一中所在地。清朝時安化還創建有中梅書院(後名崇文書院)、豐樂書院(後名觀瀾書院)、濱資書院,崇文尚禮之風盛於全縣,也讓安化人才輩出。陶澍之後,有清一代,通過科舉出身,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安化人多達兩百有餘。由此看來,安化“化”得非常成功。

撰稿人:謝國芳

圖片來源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