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軍進攻,我軍用此物打的他們丟盔棄甲:日本人稱這是恥辱

1933年3月, 侵佔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8萬餘眾, 分別向我長城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處進攻, 長城抗戰爆發。 此前日本關東軍通過“九一八”事變, 無恥的侵佔了我東北領土, 而當時的東北軍卻是一退再退。

當時的日軍可謂是士氣正旺, 反觀我軍則是士氣低落。 當時駐守喜峰口的29軍明白, 如果想要繼續與日軍打下去, 必須要一場勝利, 一場徹徹底底的勝利, 來提高士氣, 揚我軍威。

1933年3月12日夜, 500名擅長刀術和近身肉搏的中國士兵組成大刀隊, 在趙登禹等將軍的帶領之下, 夜襲日軍大營。 此次夜襲, 我軍大獲全勝, 此戰更是揚名四海, 隨著這場勝利一起載入史冊的還有一物。

此物就是大刀, 一個抗戰時屢建奇功的武器。

抗戰時期, 日軍裝備很先進, 經過明治維新, 日軍基本上已經達到了現代化裝備的水準。 當時無論是武器裝備方面還是單兵作戰能力方面,

日軍都是勝過我軍的。

反觀我軍則因為年年征戰, 國力衰弱, 武器裝備自不用說, 很多軍隊裝備的還是最原始的老套筒。 重武器方面更是不能與日軍相比。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我軍將士尋找了一個非常實用而又易於製作的武器——大刀。

我軍當時使用的大刀,

製作比較粗糙, 鋼質一般, 刀刃寬闊, 分量較重。 雖然與日本軍刀比起來, 無論是材料還是製作工藝都有差距。 但是寬厚的刀身讓鋒利的日本刀也對它無可奈何, 在砍劈的時候還能以自身重量來彌補鋒利程度的不足, 所以在與日本刀的對戰中並不吃虧。

大刀之所以能夠在戰場上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 大刀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真正讓日軍喪膽的是我軍將士所使用的那套大刀術。 據說這套大刀術, 是中華非常著名的武術大師, 結合實戰的需要, 創造出來。

將士們在作戰的時候, 需要手握大刀, 刀頭朝地, 待對方刺過來時, 就勢向斜上一撩, 借力使力將刺刀擋開。 這時大刀也舉過了肩頭, 敵人的前面全是空當, 於是一刀砍下, 將敵人劈死。

這套刀法正好克制日軍的拼刺之術, 戰場上可謂是屢試不爽。 喜峰口一戰的勝利, 也正是因為這套刀法的存在。 後來日軍被我軍大刀打怕了, 竟然想出了在脖子上套一個鋼圈的主意, 不過並沒有什麼用, 反而傷亡更大。

日軍對大刀術無可奈何, 甚是懼怕, 據說當時的日本報紙更是驚呼:“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 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以外, 而遭60年來未有之侮 辱。 ”日本人向來自傲, 由此可見當時的大刀給日本人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陰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