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三塊看板:憤怒是一把雙刃劍

第9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 《三塊看板》的女主“科恩嫂”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不負眾望地獲得最佳女主角, 這也是她獲得的第二座奧斯卡小金人獎盃。

但這部在頒獎前呼聲很高的影片最終還是未能將最佳影片獎收入囊中, 也引發了不少影迷的唏噓。

在《三塊看板》的內地宣傳海報中, 女主“懟天懟地”的人設成為了關鍵字。

但有意思的, 這部表面來勢洶洶的影片想講的其實並不是一個堅強冷酷的受害者母親憑藉自己的果敢快意報仇或者伸張正義的故事, 它反而是一個關於成長和自我和解的故事。

1987年, 美國密蘇里州內一個小鎮上, 名叫蜜德莉的女主的女兒被奸殺, 而案件卻遲遲沒有告破的跡象。

於是她找到一家廣告公司在公路上豎起三塊紅色的看板表達自己的憤怒。

第一塊看板上面寫的是:慘遭奸殺。 第二塊:仍未緝拿真凶?第三塊:怎麼會這樣, 威洛比警長?

大名被搬上看板的威洛比警長是鎮上警察局局長, 平時兢兢業業深受小鎮居民敬重。

他在三塊看板豎起之後倍感壓力, 於是找到女主想進行一番將心比心地交談, 曉之以理動之以理。

但即使他沉痛地告訴女主自己已經身患絕症良日無多,

女主始終冷臉冷面地漠然處之。

與此此時警察局裡有另一名員警叫狄克森, 個性衝動易怒, 又有些天真幼稚。

他在小鎮上並不屬於很受人待見的人物, 除了性格暴躁, 而且有種族歧視的傾向, 甚至一度傳出在警局審訊有色人種時可能使用過暴力。

但他十分擁戴威洛比局長, 因此為女主無視威洛比的身體狀況大張旗鼓申訴的行為感到憤怒不已。

他為了維護局長打壓女主, 甚至不惜以收藏大麻的罪名逮捕女主的好友,想要借此懲戒女主讓其知難而退。

而強硬的女主毫不示弱,直奔警察局,羞辱了一番狄克森。

女主除了對警方強硬,對小鎮上不支持她的的居民也是絲毫不留情。

女主去看牙,牙醫借著就診的機會不讓她好受,她就直接用牙鑽在牙醫的指甲上鑽了個窟窿。神父上她家嘗試勸誡她,她毫不留情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教會組織內部的罪惡,把神父說得啞口無言。

而她的“驍勇善戰”雖然貌似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卻又在她的內心默默反噬著她。

原來她的善懟不僅僅是對外,也同樣曾經作用于自己的家人。

夜深人靜的時候,她會回想著女兒出事前她們倆的最後一次對話。

那天女兒和她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後氣得奪門而出,而平日裡習慣了嘴上不饒人的母親也說出了讓自己抱憾終生的氣話:

結果女兒就真的在那次出走的路上出了事。

爭吵過後,鏡頭閃回到出事後的女主視角,她默默地注視著已經離世的女兒的房間。

想到女兒臨終前自己說的最後一句話居然是“我也希望你被強暴”,女主的內心煎熬不已。

看板豎起後,女主的那位有家暴劣跡的前夫也來家裡惡語相向。

他一言道出了女兒死前與女主並不愉快的母女關係,甚至將其跟女兒的死因也綁在了一起。

而全片貌似堅硬得像顆金剛鑽的女主,也就只是在這一刻發生了情緒崩潰。

比痛失骨肉更錐心的是什麼?就是覺得自己對她的死心懷愧疚。一想到這裡,女主就心如刀割。

儘管女主堅持申訴,她女兒的案子卻一直沒有進展。

而威洛比局長的癌症卻日益嚴重。

終於有一天,他在完成計畫中的最後一次和家人外出野游歲月靜好後,在夜裡拿起一把手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他在自殺前給自己的妻子留下了一封信。

雖然在信裡他已經說明了自殺的原因是不能接受自己苟且度日給家人帶來折磨,但鎮上的居民還是認為冷血的女主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大家對於女主行為的態度從最開始的同情變成了排斥。

於是女主某天夜裡回家,發現自己的三塊看板燃起了熊熊大火:

儘管火勢猛烈已經無可挽回,女主還是毅然拿起滅火器竭盡全力地滅火。

不得不說奧斯卡影后實至名歸,隨手一個截圖裡,女主眼神裡的絕望和隱忍都清晰可見。

連最後不得不放棄時跪在燃燒的看板前的背影也很感人。

而面對威洛比的死,狂躁的狄克森首先想到的就是暴力洩憤。

警察局對面就是那家給女主出租看板的公司,狄克森得知死訊後,走到對面的廣告公司,上了二樓,把老闆揍了一通後直接把他直接從窗戶外面丟了出去。

女主也不是吃素的,看板被燒了以後,她便計畫好了以牙還牙。

她趁夜深來到警局對面的廣告公司,在撥了警局的幾個座機確認沒人接後,放火燒了警局。

而狄克森在當天白天接到了警局前同事的電話,告訴他威洛比局長臨死前還給他留了一封信。

碰巧女主放火時,狄克森正在警局裡頭戴著耳機讀信,絲毫沒有注意到門外熊熊的烈火。

威洛比信裡像一位父親一般諄諄教誨了狄克森,先是肯定了他的初心和善良。

但隨後便指出了狄克森最大的問題,就是憤怒,不冷靜。

此時導演借著威洛比局長的信說出了本片想要表達的重點之一:

憤怒解決不了問題,冷靜和思考才會。

狄克森最終意識到身旁已經四下火海時,警局的幾扇門已經被火舌吞沒。

驚慌中他默念著威洛比信裡的“冷靜”,正好瞥見桌上還放著女主女兒的卷宗,隨即抓起卷宗,從火海裡沖了出來。

女主看到有活人渾身帶火地滾了出來,驚嚇不已,趕緊上前查看情況。

而更令她驚訝的是,出來的人是狄克森,而且沖出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裡的卷宗扔出來,以免被燒壞。

面對身負重傷痛苦不堪地躺在地上的昔日仇敵狄克森和落在一旁寫有女兒名字的完好卷宗,女主的表情十分複雜。

這場大火是本片的高潮,被威洛比局長的信所感化後的狄克森從火海中翻滾出來的那一幕,也頗具涅槃的意味。

除了這場火和這封信,緊接著發生在狄克森身上的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小橋段,也強化了狄克森成長和內心轉變。

被大火燒傷的他渾身纏滿繃帶住進了醫院,卻發現住在同一間病房的居然是那個被自己扔出窗的廣告公司老闆。

一開始老闆沒認出自己,還對自己噓寒問暖。

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當他滿心愧疚地向對方道了歉並承認了自己的身份後,對方雖然一時有些激動,但迅速冷靜了下來,反而還給自己遞了一杯果汁。

而大火之後,女主的心理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某天晚上,女主在餐廳裡偶遇了自己的前夫和其小女友。

當女主聽到她一向不屑的前夫小女友居然說出了一句“憤怒只會招致更大的憤怒”時,她忽然內心有所震動,拿著一瓶紅酒走向了他倆的餐桌。

可能是習慣了女主一向的殺氣騰騰,倆人對她突然的質問和較真有些防備和不知所措。

而女主只是輕輕地放下酒瓶,對前夫說了一句:

你要好好對她,查理。

回到狄克森這條線,出院後的他滄桑了很多,像是變了一個人。

滿臉傷痕的他某天坐在小酒館裡,聽到鄰桌的流氓吹噓起自己的犯罪經歷。

看上去已經渾渾噩噩消沉不振的狄克森意識到不對勁。

但他不再衝動,先是豎起耳朵靜心聆聽,目光如炬。

當他判斷這個人很可能是殺害女主女兒的兇手時,先是出了酒吧記下了流氓的車牌號,然後裝作喝醉挑釁嫌疑人,用指甲刮破了對方的臉獲取到了他的DNA。

可惜造化弄人(或者說是編劇弄人),最終警察局查到的結果卻是,這位酒吧內發現的嫌疑人並不是該案的兇手。

狄克森將這個令人失望的結果告訴女主後,女主再一次陷入悲痛。

此時狄克森索性向女主建議他們私自解決了這個犯有同樣罪行的人渣:

女主同意了他的建議,目光卻不再像從前那般果決。

影片的結尾,女主和狄克森共同走上了變相復仇之路,開車前往那位酒吧強姦犯的住處。

在路上,女主向狄克森坦白警局的那場火其實是自己放的,狄克森卻表示自己早已知道。

而此時狄克森的反應讓女主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寬心的笑容之後,兩人在洩恨之路上卻都產生了猶豫之心。

電影的尾聲是開放式的結局,影片並沒有告訴觀眾最後他們是否殺掉了那個不是直接仇人的強姦犯。

但我想導演的傾向還是很明顯,畢竟前面他關於如何處理憤怒的觀點已經鋪墊已久。

女主說完這句話後,影片到這裡戛然而止。

這也是導演刻意的留白,畢竟日常憤怒傷人傷己的道理誰都懂,老警長死去之前的狄克森,他的憤怒是浮躁而膚淺的,當然值得摒棄,女主在痛失愛女之前,她的易怒可能不利於母女關係,當然也值得調整,但在女兒死後,傷害已經跨過最後的防線,誰還能要求她保持冷靜放棄憤怒?

很多人在遭遇重大的人生變故後,憤怒不再是該不該有的問題,而是可不可能沒有的問題。

它甚至可能不再是一種條件反射,而且變成支撐受害人活下去的勇氣。

不信看看現實世界中的江歌母親,也許只剩下那一口憤怒的氣,還能伴隨她熬過餘生裡的日日夜夜。

到了哲理說服不了人性的地帶,導演選擇給出一個無解的答案。

去年的《海邊的曼賈斯特》被稱為大喪片,因為它陳述了人生苦難中的不可救贖和破碎自我的不可和解。今年的《三塊看板》的最後,狄克森的蛻變和女主破冰般的笑容似乎讓人看到了一點希望。

只是那希望是否延續到了最後,我們誰也沒有看見。

更多電影資訊請關注春時電影,每天分享一部有營養不晦澀的好電影,讓我們一起在電影中看懂世界。

甚至不惜以收藏大麻的罪名逮捕女主的好友,想要借此懲戒女主讓其知難而退。

而強硬的女主毫不示弱,直奔警察局,羞辱了一番狄克森。

女主除了對警方強硬,對小鎮上不支持她的的居民也是絲毫不留情。

女主去看牙,牙醫借著就診的機會不讓她好受,她就直接用牙鑽在牙醫的指甲上鑽了個窟窿。神父上她家嘗試勸誡她,她毫不留情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教會組織內部的罪惡,把神父說得啞口無言。

而她的“驍勇善戰”雖然貌似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卻又在她的內心默默反噬著她。

原來她的善懟不僅僅是對外,也同樣曾經作用于自己的家人。

夜深人靜的時候,她會回想著女兒出事前她們倆的最後一次對話。

那天女兒和她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後氣得奪門而出,而平日裡習慣了嘴上不饒人的母親也說出了讓自己抱憾終生的氣話:

結果女兒就真的在那次出走的路上出了事。

爭吵過後,鏡頭閃回到出事後的女主視角,她默默地注視著已經離世的女兒的房間。

想到女兒臨終前自己說的最後一句話居然是“我也希望你被強暴”,女主的內心煎熬不已。

看板豎起後,女主的那位有家暴劣跡的前夫也來家裡惡語相向。

他一言道出了女兒死前與女主並不愉快的母女關係,甚至將其跟女兒的死因也綁在了一起。

而全片貌似堅硬得像顆金剛鑽的女主,也就只是在這一刻發生了情緒崩潰。

比痛失骨肉更錐心的是什麼?就是覺得自己對她的死心懷愧疚。一想到這裡,女主就心如刀割。

儘管女主堅持申訴,她女兒的案子卻一直沒有進展。

而威洛比局長的癌症卻日益嚴重。

終於有一天,他在完成計畫中的最後一次和家人外出野游歲月靜好後,在夜裡拿起一把手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他在自殺前給自己的妻子留下了一封信。

雖然在信裡他已經說明了自殺的原因是不能接受自己苟且度日給家人帶來折磨,但鎮上的居民還是認為冷血的女主才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大家對於女主行為的態度從最開始的同情變成了排斥。

於是女主某天夜裡回家,發現自己的三塊看板燃起了熊熊大火:

儘管火勢猛烈已經無可挽回,女主還是毅然拿起滅火器竭盡全力地滅火。

不得不說奧斯卡影后實至名歸,隨手一個截圖裡,女主眼神裡的絕望和隱忍都清晰可見。

連最後不得不放棄時跪在燃燒的看板前的背影也很感人。

而面對威洛比的死,狂躁的狄克森首先想到的就是暴力洩憤。

警察局對面就是那家給女主出租看板的公司,狄克森得知死訊後,走到對面的廣告公司,上了二樓,把老闆揍了一通後直接把他直接從窗戶外面丟了出去。

女主也不是吃素的,看板被燒了以後,她便計畫好了以牙還牙。

她趁夜深來到警局對面的廣告公司,在撥了警局的幾個座機確認沒人接後,放火燒了警局。

而狄克森在當天白天接到了警局前同事的電話,告訴他威洛比局長臨死前還給他留了一封信。

碰巧女主放火時,狄克森正在警局裡頭戴著耳機讀信,絲毫沒有注意到門外熊熊的烈火。

威洛比信裡像一位父親一般諄諄教誨了狄克森,先是肯定了他的初心和善良。

但隨後便指出了狄克森最大的問題,就是憤怒,不冷靜。

此時導演借著威洛比局長的信說出了本片想要表達的重點之一:

憤怒解決不了問題,冷靜和思考才會。

狄克森最終意識到身旁已經四下火海時,警局的幾扇門已經被火舌吞沒。

驚慌中他默念著威洛比信裡的“冷靜”,正好瞥見桌上還放著女主女兒的卷宗,隨即抓起卷宗,從火海裡沖了出來。

女主看到有活人渾身帶火地滾了出來,驚嚇不已,趕緊上前查看情況。

而更令她驚訝的是,出來的人是狄克森,而且沖出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裡的卷宗扔出來,以免被燒壞。

面對身負重傷痛苦不堪地躺在地上的昔日仇敵狄克森和落在一旁寫有女兒名字的完好卷宗,女主的表情十分複雜。

這場大火是本片的高潮,被威洛比局長的信所感化後的狄克森從火海中翻滾出來的那一幕,也頗具涅槃的意味。

除了這場火和這封信,緊接著發生在狄克森身上的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小橋段,也強化了狄克森成長和內心轉變。

被大火燒傷的他渾身纏滿繃帶住進了醫院,卻發現住在同一間病房的居然是那個被自己扔出窗的廣告公司老闆。

一開始老闆沒認出自己,還對自己噓寒問暖。

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當他滿心愧疚地向對方道了歉並承認了自己的身份後,對方雖然一時有些激動,但迅速冷靜了下來,反而還給自己遞了一杯果汁。

而大火之後,女主的心理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某天晚上,女主在餐廳裡偶遇了自己的前夫和其小女友。

當女主聽到她一向不屑的前夫小女友居然說出了一句“憤怒只會招致更大的憤怒”時,她忽然內心有所震動,拿著一瓶紅酒走向了他倆的餐桌。

可能是習慣了女主一向的殺氣騰騰,倆人對她突然的質問和較真有些防備和不知所措。

而女主只是輕輕地放下酒瓶,對前夫說了一句:

你要好好對她,查理。

回到狄克森這條線,出院後的他滄桑了很多,像是變了一個人。

滿臉傷痕的他某天坐在小酒館裡,聽到鄰桌的流氓吹噓起自己的犯罪經歷。

看上去已經渾渾噩噩消沉不振的狄克森意識到不對勁。

但他不再衝動,先是豎起耳朵靜心聆聽,目光如炬。

當他判斷這個人很可能是殺害女主女兒的兇手時,先是出了酒吧記下了流氓的車牌號,然後裝作喝醉挑釁嫌疑人,用指甲刮破了對方的臉獲取到了他的DNA。

可惜造化弄人(或者說是編劇弄人),最終警察局查到的結果卻是,這位酒吧內發現的嫌疑人並不是該案的兇手。

狄克森將這個令人失望的結果告訴女主後,女主再一次陷入悲痛。

此時狄克森索性向女主建議他們私自解決了這個犯有同樣罪行的人渣:

女主同意了他的建議,目光卻不再像從前那般果決。

影片的結尾,女主和狄克森共同走上了變相復仇之路,開車前往那位酒吧強姦犯的住處。

在路上,女主向狄克森坦白警局的那場火其實是自己放的,狄克森卻表示自己早已知道。

而此時狄克森的反應讓女主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寬心的笑容之後,兩人在洩恨之路上卻都產生了猶豫之心。

電影的尾聲是開放式的結局,影片並沒有告訴觀眾最後他們是否殺掉了那個不是直接仇人的強姦犯。

但我想導演的傾向還是很明顯,畢竟前面他關於如何處理憤怒的觀點已經鋪墊已久。

女主說完這句話後,影片到這裡戛然而止。

這也是導演刻意的留白,畢竟日常憤怒傷人傷己的道理誰都懂,老警長死去之前的狄克森,他的憤怒是浮躁而膚淺的,當然值得摒棄,女主在痛失愛女之前,她的易怒可能不利於母女關係,當然也值得調整,但在女兒死後,傷害已經跨過最後的防線,誰還能要求她保持冷靜放棄憤怒?

很多人在遭遇重大的人生變故後,憤怒不再是該不該有的問題,而是可不可能沒有的問題。

它甚至可能不再是一種條件反射,而且變成支撐受害人活下去的勇氣。

不信看看現實世界中的江歌母親,也許只剩下那一口憤怒的氣,還能伴隨她熬過餘生裡的日日夜夜。

到了哲理說服不了人性的地帶,導演選擇給出一個無解的答案。

去年的《海邊的曼賈斯特》被稱為大喪片,因為它陳述了人生苦難中的不可救贖和破碎自我的不可和解。今年的《三塊看板》的最後,狄克森的蛻變和女主破冰般的笑容似乎讓人看到了一點希望。

只是那希望是否延續到了最後,我們誰也沒有看見。

更多電影資訊請關注春時電影,每天分享一部有營養不晦澀的好電影,讓我們一起在電影中看懂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