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上市險企年報觀察】償付能力呈穩健態勢 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記者 李夢溪

2017年上市險企業績報告紛紛出爐。 在眾多標準背後, 作為衡量保險企業防控金融風險的重要因素, 償付能力指標直觀地反映了各上市險企的風險管理能力。 在行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連續8個季度持續下降的背景下, 各上市險企始終著力提升償付能力建設, 全面夯實風險管理基本流程。 2017年, 上市險企償付能力整體呈現穩健發展態勢。

從行業整體看, 當前保險業償付能力充足穩定。 截至2017年四季度末, 納入相關監管機構評估的169家保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51%, 較上季度下降2.4個百分點,

較2017年初下降7.4個百分點;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0%, 較2017年三季度下降1.4個百分點, 較2017年初下降0.7個百分點。 其中, 財產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再保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70%、245%和326%。

反觀上市險企的償付能力資料, 可以看出, 上市險企的償付能力維持在行業的平均水平線上下, 總體呈現穩健的發展態勢。 壽險方面, 中國人壽、太平洋壽險、太平人壽、新華保險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高於行業平均水準;平安人壽、人保壽險、新華保險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呈現正增長, 人保壽險較上年同期增長了42個百分點。 財產險方面, 橫向比較來看, 除人保財險外, 其他財產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低於行業平均水準;縱向比較來看,

除了太平財險相較于上年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呈現正增長, 其他財產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有所下降。

在償付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現場評估(SARMRA)評估結果方面, 上市險企中, 除中國人壽未參與2017年評估外, 其他公司均高於行業平均水準, 即產險公司70.72分, 壽險公司76.35分。 其中, 平安產險也是所有財產險企業中得分最高的公司。

針對上市公司償付能力呈現的如上特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認為, 截至去年底, 保險業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51%, 雖然整體呈現下滑趨勢, 但是風險還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我們應該看到, 保險行業內償付能力水準分化現象也比較嚴重。

”朱俊生表示。

資料顯示, 2017年, 壽險公司未計入保險合同核算的保戶投資款和獨立帳戶本年新增繳費(主要是中短存續期產品收入)6362.78億元, 同比下降50.29%。 這有利於抑制部分市場主體的短期行為, 彰顯保險的保障功能, 但也使得部分壽險公司原來隱藏的現金流風險顯性化;同時, 退保金快速增加。 2017年, 壽險公司退保金6117.93億元, 同比增長37.25%。

“這些資料說明壽險公司轉型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償付能力下降可以理解。 ”朱俊生表示, 部分壽險公司面臨退保和滿期給付的雙重壓力, 業務收入也急速收縮, 這使得之前依賴新單現金流入補足給付缺口的模式難以持續, 造成一些公司面臨較為嚴重的現金流風險壓力。

然而, 上市險企中的平安人壽、新華保險則情況不同。 “平安人壽是因為其既有結構合理, 而新華保險經過兩年時間也基本完成轉型, 取得很大的成效。 ”朱俊生分析道。

財產險方面, 2017年, 由於市場競爭激烈, 財產險公司承保利潤24.07億元, 同比減少14.81億元, 同比下降38.09%。 “由於2017年財產險行業承保利潤下降較為劇烈, 雖然投資收益尤其是藍籌股拉動較為可觀, 但是償付能力補充的內生機制會受到影響, 如果沒有外部資本注入, 財險公司的償付能力肯定是會呈現一個下降的態勢。 ”朱俊生說。

健康險方面, 2017年, 健康險業務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389.46億元, 較上年同期增加346.96億元, 同比增長8.58%, 增速下降了近60個百分點。 朱俊生表示, 健康險增速大幅下滑,

是由於前期業務中中短期存續期和帶有理財性質的業務占比較多, 在健康險轉型的過程中, 該類業務大幅縮水。 一般來說, 業務快速增長時, 對資本金損耗比較大;而業務增速下滑時, 償付能力自然就回升了, 所以, 上市險企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的變化是與市場反應保持一致的。

業績報告顯示, 2018年, 上市險企將以償二代二期工程實施為契機, 防範化解金融系統性風險, 深入推進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 健全風險管控機制;著力完善對各類主要風險進行有效管理的基本流程, 改進風險管理技術, 探索引入先進的方法工具, 切實提升對各類主要風險的管控能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