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山海之城連雲港,因山而榮,因海而興

連雲港, 一座山海之城, 因山而榮, 因海而興。 山與海, 血脈相連, 構成了港城文化的主幹, 這山海對於港城人來說, 無疑是最神聖的圖騰。

正是由於山海共生, 港城的文化才與眾不同, 什麼西游文化、淮鹽文化、石刻文化、秦漢文化、明清小說文化、陸橋文化……皆是因它而衍生, 因它而繁盛。

雲台山脈, 43座山體, 270座山頭, 橫亙港城兩百余裡, 成為淮海大地一座不朽的豐碑, 也賦予港城人以山的挺拔、堅毅與樸實。 黃海, 古稱東海, 賜予港城三百余裡黃金水岸, 讓港城人的品性中多了些浪漫、也多了些包容。 數千年來, 逐山海而居的港城人, 在滄海桑田與海陸變遷中, 不斷適應環境變化帶來的悲喜榮辱,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留下了一座又一座遺存。

2200多年前, 秦始皇首設朐縣, 朐縣古城今在何處?根據志書推測, 可往錦屏山西南方向尋找。 南北朝風雲變幻的朐山戍, 是南北方數百年爭奪的要地, 金戈鐵馬之後, 它又在何處?哦, 大概在錦屏山北、海州城東, 作為海州的前身, 它與後來的海州城並存了幾百年, 並最終在南宋初年合體。 孔望山、劉志洲山的抗金城, 曾與海州城互為依託, 三足鼎立, 如今為何沉寂于山林?

東海中的雲臺山, 曾是海中三組群島, 古代詩人們多用蓬萊、方丈、瀛洲來吟誦它。 上古時代, 鬱洲大島無疑是適宜人類居住的天堂, 盡享山海漁鹽之利, 然而燦爛輝煌的藤花落古城突遭遺棄, 東夷部族遷往何方?這列群島中, 舊縣新縣、南城北城, 城鎮密佈,

曾是州治、郡治、縣治的所在地, 什麼青冀二州、什麼北海郡齊郡、什麼贛榆縣鬱縣東海縣, 亂花漸欲迷人眼, 至今讓人摸不著頭腦。

今天的贛榆、東海、灌雲、灌南分佈著諸多古城, 曲陽城、鹽倉城、紀彰城、祝其城、龍苴城、海西城……, 如今許多土城遺跡尚存, 殘磚碎瓦俯首皆是,

而有些古城已湮沒於滄海碧濤中, 塵煙往事模糊難尋。

300年前, 海漲沙淤, 東海雲臺山終於與大陸連為一體, 當年的海峽漸漸蛻變為一座新興城市——新浦, 而作為海峽兩岸“雙中心”的海州城、南城因為遠離大海, 漸漸失去了曾有的輝煌。 隨著海岸線的一路東移, 如今一座山海大港崛起於北雲臺山與連島之間,連雲港最終形成了“一市雙城”的格局。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現實卻又是千差萬別。

曾幾何時,港城人是迷茫矛盾的,當人們枚舉種種特色文化,且為之陶醉之餘,內心深處卻是缺乏底氣的。港城文化“根”在何處,讓無數人迷惘。是啊,山海的快速變遷,城市中心的不斷更迭,讓人們忘記了來路與歸途。

如今,港城吹響了“集結號”與“衝鋒號”,開始了“尋根”之旅。我們有理由也有信心為這座城市賦予一個新的稱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個稱號,代表的不是自滿,不是誇耀,不是榮譽,而是厚重的歷史,是內心的充盈,是文化的自信!

(出處“走遍港城”,作者“山海雲台”)

如今一座山海大港崛起於北雲臺山與連島之間,連雲港最終形成了“一市雙城”的格局。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現實卻又是千差萬別。

曾幾何時,港城人是迷茫矛盾的,當人們枚舉種種特色文化,且為之陶醉之餘,內心深處卻是缺乏底氣的。港城文化“根”在何處,讓無數人迷惘。是啊,山海的快速變遷,城市中心的不斷更迭,讓人們忘記了來路與歸途。

如今,港城吹響了“集結號”與“衝鋒號”,開始了“尋根”之旅。我們有理由也有信心為這座城市賦予一個新的稱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個稱號,代表的不是自滿,不是誇耀,不是榮譽,而是厚重的歷史,是內心的充盈,是文化的自信!

(出處“走遍港城”,作者“山海雲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