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新不如舊,古天樂許鞍華等老將獲多項殊榮,金像獎如何推陳出新?

4月15日, 第37屆金像獎頒獎禮落下帷幕, 各大獎項都已找到歸屬。

古天樂、毛舜筠分別憑藉《殺破狼·貪狼》《黃金花》拿下最佳男、女演員, 許鞍華導演的《明月幾時有》收穫最佳導演、最佳影片, 成為當晚最大贏家。

除此以外, 張艾嘉、遊曉穎憑《相愛相親》收穫最佳編劇;姜皓文、葉德嫻分別憑藉《拆彈專家》《明月幾時有》拿下最佳男、女配角;《大佛普拉斯》拿下最佳兩岸華語影片。

金像獎創建於1982年, 旨在鼓勵優秀中國香港電影的創作與發展, 是中國香港電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 也是中國香港及大中華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 與金雞獎、金馬獎並稱“華語三大電影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中國香港電影的巔峰時期, 金像獎的舞臺上曾出現過《英雄本色》《阿飛正傳》《甜蜜蜜》《胭脂扣》《重慶森林》等大熱高口碑影片。

而在近年來, 金像獎參評影片品質卻呈現參差不齊甚至是斷層式的局面。

2013年第32屆金像獎上, 有觀眾對參選影片提出質疑。

《低俗喜劇》《車手》《逆戰》《寒戰》《消失的子彈》作為金像獎最佳影片獎候選, 代表了2012年中國香港電影的最高水準。 然而這五部作品的品質參差不齊, 引來影迷感歎:“水準實在太弱了!”

同時, 縱觀今年金像獎獲獎者, 無論是最佳男女主角古天樂和毛舜筠, 還是最佳導演許鞍華, 都是觀眾熟知的老面孔。 除了新人演員淩文龍和新導演彭秀慧等人, 其他如周秀娜、鄧麗欣等, 基本上都淪為老一輩的陪跑。

金像獎主席陳嘉上曾說過:“金像獎的提名往往如實反映電影工業的狀態。 ”

如今金像獎輝煌不再, 很大程度上和觀眾群的變化有關。

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和擴張, 原本由港產電影主宰的觀眾群體發生了變化。大家對於影片的選擇不再局限於港片,變得更加多樣化。

另外,受內地電影“大蛋糕”的吸引,陳可辛、林超賢、徐克等老一輩導演集體跳槽到內地,或從事導演本職工作,或擔任影片監製。人才流走也迫使依靠港產電影的金像獎面臨好片缺失的尷尬窘境。

除此以外,金像獎的一大弊端在於十分偏愛老演員。

從1990年算起,金像獎影帝之位基本上由梁朝偉、梁家輝、劉青雲等老大哥交替坐,沒有給年輕演員更多的競爭機會。如此一來,不但不會對電影有實質性的幫助和推動,相反只能是越來越兩極分化。少數人封神,多數人陪跑。

只有出現新的面孔,形成新的行業焦點和產業增長點,多多推陳出新,金像獎參選電影才有可能重新煥發新生。

原本由港產電影主宰的觀眾群體發生了變化。大家對於影片的選擇不再局限於港片,變得更加多樣化。

另外,受內地電影“大蛋糕”的吸引,陳可辛、林超賢、徐克等老一輩導演集體跳槽到內地,或從事導演本職工作,或擔任影片監製。人才流走也迫使依靠港產電影的金像獎面臨好片缺失的尷尬窘境。

除此以外,金像獎的一大弊端在於十分偏愛老演員。

從1990年算起,金像獎影帝之位基本上由梁朝偉、梁家輝、劉青雲等老大哥交替坐,沒有給年輕演員更多的競爭機會。如此一來,不但不會對電影有實質性的幫助和推動,相反只能是越來越兩極分化。少數人封神,多數人陪跑。

只有出現新的面孔,形成新的行業焦點和產業增長點,多多推陳出新,金像獎參選電影才有可能重新煥發新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