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譚老帶你瞭解民族舞系列,苗族舞蹈

苗族舞蹈, 就是指苗族地區擁有和傳承著中國歷史文化的遺產, 是歌舞的富有民族, 僅苗族“鼓舞”一項, 就近十種之多。 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佈廣闊, 形成了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的歌舞品種, 體現著苗族“鼓舞”歷史的悠久。

苗族民間舞蹈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尤以蘆笙舞流傳最廣。 貴州的丹寨、台江、黃平、雷山、凱裡、大方、水城, 以及廣西融水等地, 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傳統節日, 和過年、祭祖、造房、豐收、迎親、嫁娶等喜慶節日, 都要舉行蘆笙舞會。 舞姿以四步為多, 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點步以及左右旋轉等跳法。 苗族一級演員金歐領舞的“苗族青年舞”, 1963年已攝成舞蹈藝術影片《彩蝶紛飛》, 在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 深受群眾喜愛。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 僅苗族“鼓舞”一項, 就近十種之多。 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僉載》上就有“五溪蠻, 父母死, 于村外閭其屍, 三年而葬, 打鼓路歌, 親戚飲宴舞戲一月餘日”的記載, 由此可見苗族“鼓舞”歷史的悠久。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人人會唱歌, 人人會跳舞, 幾千年來, 歌舞伴隨著苗族的歷史, 生動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

苗族的歌舞, 最富有山野味, 古樸、粗獷的風格, 最能表達他們真摯、純樸的思想情操, 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真、善、美。

早在北宋年間, 苗族的歌舞已經名聞遐邇, 在京城起轟動。 《宋史•南蠻曲南蠻傳》載:“一人吹瓢笙, 如蚊蚋聲, 數十人連袂宛轉而舞,

以足頓地為節。 ”事實上, 苗族的舞蹈起源很早, 從它那原始、古樸的風貌即可看出, 許多舞蹈都與喪葬祭祀、戀愛婚姻和生產、生活有關, 只不過因遠古沒有記載, 自明代起才見諸史籍。

苗族文化有著無窮的魅力。 種類繁多的舞蹈充分展現了苗族的歷史、舞蹈和音樂,

將這塊土地上的文化弘揚出來。 苗族的文化、苗族的精神是令人驕傲的, 儘管他們從黃河岸邊東海之濱一路走來, 歷盡艱辛, 可他們仍保持著樂觀向上、豁達勇敢的精神, 正如舞蹈詩中所表現的, 山高水長擋不住他們看大海的眼光, 抑制不住他們豪情滿懷擁抱太陽的淩雲壯志。 富有詩化的舞臺創意和靈感完全來源於苗族人民的現實生活。 舞蹈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現代舞蹈表現元素的多樣化, 也體現出了苗族舞蹈的繼承與發展之路。

蘆笙舞

——(苗語稱“究給”)是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它流傳廣泛,普及各苗族地區。

自娛性蘆笙——最為普及,因對舞者年齡、性別不限、故參加人數甚眾,通常在草坪、河壩或山坡空地上活動。常見的活動形式有二種,一種是男的吹小蘆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蘆笙的舞者圍在中間,踩著樂曲的節奏、輕輕地擺動著身體繞圈而舞。還有一種是由一對以上的蘆笙手作領舞,眾人(多為女性)尾隨其後圍圈而舞。動作隨領舞者吹奏的曲調而變化。自娛性蘆笙舞,從動作特點上看,又可分為“踩”和“跳”兩種,“踩”以兩膝的輕微屈伸 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前一種嫻雅、端莊,後一種柔和、瀟灑。

蘆笙舞

——(苗語稱“究給”)是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它流傳廣泛,普及各苗族地區。

自娛性蘆笙——最為普及,因對舞者年齡、性別不限、故參加人數甚眾,通常在草坪、河壩或山坡空地上活動。常見的活動形式有二種,一種是男的吹小蘆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蘆笙的舞者圍在中間,踩著樂曲的節奏、輕輕地擺動著身體繞圈而舞。還有一種是由一對以上的蘆笙手作領舞,眾人(多為女性)尾隨其後圍圈而舞。動作隨領舞者吹奏的曲調而變化。自娛性蘆笙舞,從動作特點上看,又可分為“踩”和“跳”兩種,“踩”以兩膝的輕微屈伸 並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跳”是由動力腳落地後,下肢的顫動以及抬腳踹動,上身隨之自然地擺動為特色。前一種嫻雅、端莊,後一種柔和、瀟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