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動了德國的“乳酪”?這個歐洲大國該把眼光放長遠點了

德國《商報》17日語出驚人, 指稱歐洲政界人士大都認為中國推進“一帶一路”是為“輸出自己的政治經濟構想和目標”, 甚至“北京寄望于分裂歐盟, 以便針對單個國家更好地貫徹自己的利益”。

這種論調中所滲透的焦慮卻與近期德國質疑“一帶一路”如出一轍。 今年2月, 德國外長加布里爾在慕尼克安全會議上直接表示, 中國借“一帶一路”倡議打造有別於西方價值觀的制度, 自由世界的秩序正在解體, 西方國家應當提出對策。

有分析指, 德國外交歷來少受意識形態左右, 對華政策也較為務實, 且始終是全球化堅定擁護者,

為何現在開始針對“一帶一路”發難?真相恐怕還是脫不開現實利益。

德國不可僅顧眼前小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在接受參考消息網採訪時表示, 德國曾力主歐盟東擴, 希望將中東歐小國納入歐洲市場。 歐盟東擴後, 德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貿易規模很快就超過了與西歐國家的貿易額。 長期以來, 德國都將中東歐視為自己的“後院”。 中國近年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提出“16+1合作”, 與中東歐國家往來不斷加深, 德國對此感到中國動了它的“乳酪”。

顯然, 德國一些人清楚“一帶一路”的潛力, 深知這種勢頭發展下去, 受衝擊的將不僅僅是德國的經濟影響力, 因此改變了早先的積極態度,

不斷以“西方規則”、“西方標準”來檢視“一帶一路”, 企圖證明“一帶一路”不具備“普適性”。 有輿論指, 這一改變恰恰始自2015年以來中國同中東歐國家日益密切的“16+1合作”。 但丁一凡指出, 中國同中東歐國家之所以來往火熱, 很大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對改善自身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十分迫切。 而當前德國在“一帶一路”上借題發揮, 只能說明其自身目光短淺, 僅顧眼前小利益。

丁一凡認為, 德國現在沒有看到, “一帶一路”所推動的是其18世紀就想建的“歐亞大陸橋”。 德國曾在18、19世紀大力推動這一建設。 丁一凡指出, 更大意義上來說, 大陸橋的貫通對於整合歐亞, 促進文化、經濟交流乃至人類文明發展, 都具有重要意義。 “德國應該重讀自身歷史, 理解曾經的戰略決策重要性。

與其拒絕, 不如擁抱

正如德國外長加布里爾此前在慕尼克安全會議強烈呼籲歐洲要有內部凝聚力, 此次德國媒體發出所謂“北京寄望于分裂歐盟”的指控, 也屬於一種焦慮的延伸。 “歐盟並非統一的國家, 成員國擁有商貿自主權, 更何況中國並沒有挑動分離歐盟。 ”丁一凡說。

而在近日歐洲投資銀行榮譽副行長普盧塔科斯·薩克拉裡斯與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駐會研究員史志欽合寫的文章中, 兩人更是認為, 在“16+1”峰會期間, 中國與東歐進行接觸, 展現了中國正以增強歐洲內部的經濟融合為途徑, 為歐洲經濟提供支援。 東歐就業以及機會的增加將促進歐亞一體化, 並削弱反對全球化的煽動性說辭。

4月18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 發言人華春瑩再一次強調, “一帶一路”倡議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合作倡議, “無論是規劃合作藍圖還是實施具體專案, 都由參與方商量著辦, 一切都在陽光下運行, 堅持公開透明。 中國從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 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 不做淩駕于人的強買強賣。 ”

“一帶一路”在許多國家的項目已經落地生根, 其成功的秘訣就在於實事求是, 解決了沿線國家人民對於發展的迫切需求。 這些都是中國已經或正在經歷的, 中國願與他國分享發展經驗但也絕不強加於人。

或許, 面對一個價值上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倡議, 部分國家難免為可能“受制其中”感到擔心。 但英國外交部負責亞太事務的國務大臣馬克·菲爾德曾對媒體說,

“我們減輕這些擔心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參與到‘一帶一路’進程中。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