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托克托縣古城故事——鎮館之寶:元青花鴛鴦蓮池紋大盤

在元青花上, 經常可以看到雲頭紋, 雲頭紋內多加飾海馬、海蓮、折枝花、麒麟等, 稱為雲肩, 因為它和貴族服裝肩部的織繡花紋相似而得名。

據劉新園先生的論證, 雲肩花紋都是出自同一畫局匠師設計的, 它是元代青花瓷中極具特色的著名裝飾。

從青花用料來看:元青花的用料有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 據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分析研究, 國產青花料含錳量高, 含鐵量低。 與之相反, 進口青花料含錳量低, 含鐵量高, 用進口青花料繪畫的青花色澤濃豔, 釉面有黑色的鐵銹斑點。 這件青花大盤採用的是進口青花料, 由於採用進口青花料繪製圖案, 這件青花大盤發色濃豔, 在釉面上可明顯看到黑色的鐵銹斑點。

從燒造窯址來看:景德鎮元代瓷窯遺址主要有湖田、落馬橋、珠山三處, 湖田窯址中的青花瓷主要分佈在南河的南北兩岸, 南岸的元青花以大器為主,

有大瓶、大罐、大盤等, 其中大盤的量最大, 約占青花瓷器的百分之七十, 其胎體較厚、紋飾繁縟、層次多、繪製工整, 青花呈色濃豔。

鴛鴦蓮池紋大盤, 元代, 口徑39.8釐米, 底徑23.5釐米, 高7釐米, 出土於內蒙古托克托縣古城。 大盤為花口, 寬折沿, 弧腹, 圈足。 盤心繪蓮池鴛鴦紋, 內壁六組開光內以海水紋為地, 分繪蓮花紋、瑞鹿紋、仙鶴紋、鴛鴦紋等圖案。

從裝飾技法看:元青花在繪畫時充分發揮藍白的藝術效果, 花紋表現手法有白地青花、藍地白花和青花線描為地這幾種風格, 這件青花大盤採用的是藍地白花, 用藍色地反襯出白色的花紋, 使花紋更加突出醒目。

從紋飾來看:元青花的構圖有飽滿和疏朗兩種, 這件青花大盤採用的是飽滿型構圖,

從盤心到盤沿由不同的紋飾圖案組成, 採用同心圓的畫法。 盤心在菱花形開光內繪蓮池鴛鴦紋, 兩隻鴛鴦遊動在蓮池中, 前面的一隻鴛鴦回頭望著後面的一隻鴛鴦, 刻畫得生動傳神。 盤內壁有六組雲肩形開光, 在雲肩形開光內繪海水紋為地, 蓮花紋、瑞鹿紋、仙鶴紋、鴛鴦紋等, 開光外為海水波濤紋, 在寬折沿上也繪海水波濤紋。 盤外壁也繪纏枝牡丹紋, 盤裡外全被青花紋飾所覆蓋, 構圖飽滿, 內容豐富。

從呈色濃豔和紋飾繁縟等特徵來看, 這件青花大盤應是景德鎮湖田窯址燒造的瓷器。

托克托縣早在戰國趙武侯時代就有了城池, 是蒙古高原上被載入史冊的第一座城。 這座已有近2400年歷史的古城, 觀其遺址, 城池輪廓至今依然清晰可見。 托克托縣位於大青山南麓, 黃河上中游分界處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 早在新石器時代, 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境內被考古界命名為“海生不浪文化”新石器人類遺址。 西元前390年, 趙武侯在此築雲中城, 秦統一六國後,

在全國設36個郡, 其中雲中郡就位於托克托縣境內。

在托克托縣境內, 除雲中古城以外, 還先後修築過黑水泉古城、陽壽故城、沙陵故城、楨陵故城、蒲灘拐古城、東勝州古城、雲內州故城、堿池村古城、雙牆村古城、東勝衛故城、鎮虜衛故城等13座古城, 成為內蒙古古城遺址最多, 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 如今的古城遺址依舊古香古色, 卻也不乏現代城市的“小具規模”。

在呼和浩特市西南80公里處的托克托縣城關鎮北, 有一座明代古城——托托城, 它是內蒙古西部地區現存最好、面積最大的一座古城遺址。 托托城, 既是一座著名的明代古城, 又是一座集3座歷史名城於一處的古城遺址:即唐代的東受降城, 遼金時期的東勝州城, 明代的東勝衛城。古城沿用時間長達900餘年,明末清初,逐漸廢圮。

西元10世紀初,北方遼王朝建立後,東受降故城又被重新修築、利用。遼王朝在西征後,把黃河西岸原勝州城的居民遷移到東岸的東受降城居住,並且將東受降城改名為“東勝州城”,既區別于對岸的原勝州城,又有慶祝勝利之意。元代時期的東勝州城,再次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了對該城的管理和建設。元朝統一中國後,統治者充分利用東勝州的自然條件,積極發展水、陸交通和運輸業,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西元14世紀下半葉,明王朝軍隊進駐東勝州城,改東勝州為東勝衛城,並且廢除了呼和浩特地區元代豐州、雲內州的建制,將這些州的屬地劃歸東勝衛管轄,東勝衛城的城址就設在原東勝州城。

東勝衛城,最初是利用了遼金時期的東勝州城的舊址作為城址,使用後不久即重新擴建,增加了更大的外城垣,並且將唐代的東受降城和遼代的東勝州城舊址一併包圍進來,形成了明代東勝衛城最後的形制。

由於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所以托克托縣地下蘊藏的歷史遺物也極為豐富。多少年來,在其周圍不斷有各種遺物出土。這件罕見的元青花瓷器也是出土於托克托縣古城。

從這件青花大盤的燒造時間來看,燒造時間應為元代後期,首先是景德鎮湖田窯址燒造元青花瓷器的時間在元代後期,還有,從這件青花大盤的海水波濤紋來看,海水波濤紋為獸頭形,具有元代後期的時代特徵。

元代陶瓷成就輝煌,元青花瓷器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個亮點。推究元青花出現的原因,首先是蒙古族對白、藍兩色的喜好,促使了白藍相間的青花瓷的異軍突起。元青花在用料和紋飾上體現出西方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在紋飾構圖上,出現了構圖飽滿、層次多的特點,這件元青花大盤就體現出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特點。

元代社會雜劇繁榮昌盛,戲劇中人物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動蒙古人愛恨分明的樸實情懷。將故事凝固在厚重結實的瓷罐上,放進蒙古包裡,在存放食品雜物的同時,還可時時欣賞那回味無窮的戲劇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會被輕易碰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為蒙古皇室貴族的生活實用器。其繪畫,一般採用剪紙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圖,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著濃郁的年畫風味。因為缺乏原創,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異。

元瓷呈色普遍淺淡亮麗,發色簡樸準確,黑色是元瓷的靈魂色。特別是江西景德鎮與永和鎮更是高人雲集而異軍突起。青花,單色釉,薄胎薄釉以及釉下彩,釉上彩等不斷湧現,黑釉木葉紋與耀變天眼令人歎為觀止。

明代的東勝衛城。古城沿用時間長達900餘年,明末清初,逐漸廢圮。

西元10世紀初,北方遼王朝建立後,東受降故城又被重新修築、利用。遼王朝在西征後,把黃河西岸原勝州城的居民遷移到東岸的東受降城居住,並且將東受降城改名為“東勝州城”,既區別于對岸的原勝州城,又有慶祝勝利之意。元代時期的東勝州城,再次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了對該城的管理和建設。元朝統一中國後,統治者充分利用東勝州的自然條件,積極發展水、陸交通和運輸業,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西元14世紀下半葉,明王朝軍隊進駐東勝州城,改東勝州為東勝衛城,並且廢除了呼和浩特地區元代豐州、雲內州的建制,將這些州的屬地劃歸東勝衛管轄,東勝衛城的城址就設在原東勝州城。

東勝衛城,最初是利用了遼金時期的東勝州城的舊址作為城址,使用後不久即重新擴建,增加了更大的外城垣,並且將唐代的東受降城和遼代的東勝州城舊址一併包圍進來,形成了明代東勝衛城最後的形制。

由於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所以托克托縣地下蘊藏的歷史遺物也極為豐富。多少年來,在其周圍不斷有各種遺物出土。這件罕見的元青花瓷器也是出土於托克托縣古城。

從這件青花大盤的燒造時間來看,燒造時間應為元代後期,首先是景德鎮湖田窯址燒造元青花瓷器的時間在元代後期,還有,從這件青花大盤的海水波濤紋來看,海水波濤紋為獸頭形,具有元代後期的時代特徵。

元代陶瓷成就輝煌,元青花瓷器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個亮點。推究元青花出現的原因,首先是蒙古族對白、藍兩色的喜好,促使了白藍相間的青花瓷的異軍突起。元青花在用料和紋飾上體現出西方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在紋飾構圖上,出現了構圖飽滿、層次多的特點,這件元青花大盤就體現出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特點。

元代社會雜劇繁榮昌盛,戲劇中人物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動蒙古人愛恨分明的樸實情懷。將故事凝固在厚重結實的瓷罐上,放進蒙古包裡,在存放食品雜物的同時,還可時時欣賞那回味無窮的戲劇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會被輕易碰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為蒙古皇室貴族的生活實用器。其繪畫,一般採用剪紙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圖,在瓷胎上填色而成。透露著濃郁的年畫風味。因為缺乏原創,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異。

元瓷呈色普遍淺淡亮麗,發色簡樸準確,黑色是元瓷的靈魂色。特別是江西景德鎮與永和鎮更是高人雲集而異軍突起。青花,單色釉,薄胎薄釉以及釉下彩,釉上彩等不斷湧現,黑釉木葉紋與耀變天眼令人歎為觀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