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廣西靈山三月三,煙墩“非遺”鼓又鼓

煙墩鼓手風采

4月16日上午, 在廣西欽州市靈山縣煙墩鎮鄧塘村民族團結廣場上, 煙墩大鼓傳承人擂起大鼓啟動了“壯族三月三·鼓韻樂壯鄉”宣傳月活動,

吸引了近萬名觀眾到現場觀看。 當天活動節目精彩紛呈, 主要有壯漢拔河、百鼓齊擂、壯歌對唱、壯服走秀、竹竿起舞、竹編競賽、渾水摸魚等。

煙墩大鼓擂起來

靈山縣少數民族人口有30255人, 占全縣總人口2%左右, 其中比較多的少數民族有壯族25000人,

瑤族958人, 苗族210人。 煙墩鎮鄧塘村是靈山縣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之一。 全村有4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968戶3870人, 壯族人口占全村人口94%。 當地少數民族同漢族有打大鼓的風俗, 黃平修是當地壯族鑿鼓師, 從曾祖父四代開始已經開始挖鑿大鼓的傳統工藝, 對煙墩大鼓有一定的研究。

開幕式擂鼓表演

煙墩鎮有靈山大鼓之鄉的稱號, 煙墩大鼓以其工藝精巧, 形狀獨特, 用法罕見, 鼓韻鏗鏘久負盛名, 堪稱“華夏一絕”, 被列入自治區級非遺保護名錄。 全鎮有100多面大鼓, 最大的鼓有三米高, 1.5米口徑;最小的鼓一米多高, 70公分口徑。 這些大鼓由樟木或楠木、牛皮、篾條、竹釘、木釘、木塊等原材料手工製作而成, ,由鼓面、鼓身(鼓桶)、鼓腳(鼓墊)三部分構成, 上寬下窄, 呈蕉蕾狀, 又如明代後期陶器高肩埕。

小小鼓手

煙墩大鼓的鼓譜融合了漢族和壯族文化, 韻律節奏鮮明, 快、中、慢結合形成“起鼓、促鼓、壓鼓、收鼓”的獨特套路打法。 鼓聲如雷鳴, 聲達數裡, 聲震瓦掉, 塘魚驚躍, 地動山搖。 作為壯族民眾音樂娛樂交流、鄰里和諧相處的社會載體和文化紐帶, 煙墩大鼓具有歷史、音樂、民族、民間文學、民俗、傳統手工技藝、社會等多領域、多學科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文化價值。 它對豐富中國傳統音樂藝術, 促進民族文化認同, 維繫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煙墩大鼓鼓法獨特

近年來, 鄧塘村先後獲得廣西民族模範進步村和全國民族先進模範村等殊榮。 據該縣民族局工作人員盧家輝介紹, 4月12日~5月12日期間, 靈山縣以“壯族三月三·荔鄉嘉年華”文化旅遊消費品牌活動為主線, 逐一推出“鼓韻樂壯鄉”“民族團結進步宣傳進公園、進廣場、進寺廟”“電影周”“傳承民間藝術、見證先祖智慧”“非遺文化展示”“太平、陸屋、石塘鎮民俗文化文藝匯演”“相約遊靈山”“電商節”等一系列活動, 為廣大群眾獻上集民族文化、群眾體育、風情旅遊、特色消費于一體的文化大餐。

文:李平

編輯:陸佳雯

責任編輯:雷藝翎

為廣大群眾獻上集民族文化、群眾體育、風情旅遊、特色消費于一體的文化大餐。

文:李平

編輯:陸佳雯

責任編輯:雷藝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