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楷書範本《桃花源記》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 可是, 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 東晉王朝極端腐敗, 對外一味投降, 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統治集團生活荒淫, 內部互相傾軋, 軍閥連年混戰, 賦稅徭役繁重, 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 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 同時, 東晉王朝承襲舊制, 實行門閥制度, 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 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份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 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

當然就“壯志難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 清明廉正, 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 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 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義熙元年(405), 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 與統治者最後決裂, 長期歸隱田園, 躬耕僻野。

雖“心遠地自偏”, 但“猛志固常在”, 仍舊關心國家政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 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 改年號為“永初”。 次年, 劉裕採取陰謀手段, 用棉被悶死晉恭帝。 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 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 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 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 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 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

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