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以史為鑒丨鄭玄與黃巾軍:秀才遇到兵 有理說得清

文/姚海濤

導讀:《後漢書·鄭玄傳》中曾描述了這樣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那是在建安元年, 也就是西元196年的一天, 鄭玄走在從徐州到老家高密的路上。 突然遇到了數萬黃巾起義大軍。

鄭玄, 何許人也?鄭玄(127—200年), 字康成, 北海高密人, 兼通今古文經學, 並一統經學, 是為中國學術史上鼎鼎大名的“經神”。 黃巾軍是以早期道教太平道形式組織的農民起義軍。 彼時, 義軍已歷時十年。 黃巾軍自起兵之始便勢如破竹, 沉重打擊了東漢政權, 為後來三國鼎立創造了條件。 可起義軍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在起義過程中當然也不乏燒殺搶掠之事。

鄭玄與黃巾軍, 一個是經師、學者, 一方是軍隊。 這兩者因緣際會于途路, 可謂“秀才遇上兵”。 俗語有言, 秀才遇到兵, 有理說不清。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 二者竟然上演了“見玄皆拜, 相約不敢入縣境”的戲碼。 劇情沒有如同想像中的那樣“有理說不清”。 而是成就了後世所津津樂道的“見玄皆拜”一事, 促成了一段歷史美談佳話。 顧炎武《不其山》詩中後兩句雲:“為問黃巾滿天下, 可能容得鄭康成?”詩句中就流露出了極大不解。 何以發生此等事?

黃巾起義軍竟然對鄭玄以禮相待, 以禮相拜。 並且“不敢”一語實在是蹊蹺,

說明黃巾軍之于鄭玄不僅僅是出於對知名經師的尊敬而是心存敬畏。 此次相遇之後, 黃巾軍何以會如此默契地相互承諾不去打擾鄭玄老家高密縣?要知道, 有著“八州並舉”“擁眾百萬”的黃巾軍起義聲勢浩大, 在青州、徐州延續20餘年之久, 何況義軍素質參差不齊, 何以對這一口頭承諾執行得如此默契、如此有力?

個中原因眾多。 時至今日, 我們只能猜測。 有人說, 因鄭玄是當時有名的經師, 其德高望眾, 有著醇厚的德行感化了黃巾軍, 故“見玄皆拜”;有人說, 黃巾軍雖為農民起義軍素質雖不高但當時民風淳樸, 有尊賢敬能的良好風尚, 故“見玄皆拜”;還有人說鄭玄當時並非漢朝在職官吏, 而是一介布衣, 黃巾軍只與東漢朝廷作對, 不與無關百姓發生衝突, 故“見玄皆拜”。 其實都有一定的道理。 我們更應該看到二者雖屬不同的階層, 但還是順利地實現了溝通, 有理也得說出來。 溝通才是二者“和解”的主因。

現實中, 我們經常報怨, 秀才遇到兵, 有理說不清。 “秀才”與“兵”代表了社會上文化層次不同的階層。 從鄭玄與黃巾軍之間的溝通, 我們可以得到若干啟示。 我們有時對不同階層之間的有效溝通體現出極大的排斥與信任, 認為差異如此巨大的二者根本不可能實現順暢溝通。 其實, 世上沒有什麼不可能, 就看你是否去認真地去做。其實人與人之間缺乏尊重之心才是造成“有理說不清”局面的根本原因。遇到障礙時,我們要敞開胸懷,張開嘴巴,而不是閉上眼睛與耳朵。如果讓彼此都能夠說出心中所想,對對方有著同情之瞭解,很多尷尬、誤解都會迎刃而解。

在網路化時代,大家隔著電腦螢幕,隔著千山萬水,用的是個性化的網名,往往比較注重抒發個人的觀點,自由地排解個性化的情緒,但缺乏的是傾聽別人想法的耐心。網路時代更需要耐心,需要傾聽,更需要真誠地溝通,有理也要說出來。

就看你是否去認真地去做。其實人與人之間缺乏尊重之心才是造成“有理說不清”局面的根本原因。遇到障礙時,我們要敞開胸懷,張開嘴巴,而不是閉上眼睛與耳朵。如果讓彼此都能夠說出心中所想,對對方有著同情之瞭解,很多尷尬、誤解都會迎刃而解。

在網路化時代,大家隔著電腦螢幕,隔著千山萬水,用的是個性化的網名,往往比較注重抒發個人的觀點,自由地排解個性化的情緒,但缺乏的是傾聽別人想法的耐心。網路時代更需要耐心,需要傾聽,更需要真誠地溝通,有理也要說出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