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風鄉俗:大葬(張全剛)

人死如燈滅, 這是老話兒。 百善孝為先, 這也是老話兒。

至於人死後是去了哪兒, 有沒有靈魂, 祥林嫂們的關心, 魯迅先生都不好給出確切的答案。

說沒有, 那是無神論者的觀點;說有吧, 大抵是對亡者的祈福, 對生者的慰藉罷。 在我心裡其實倒是希望人死後是有靈魂的, 那起碼可以寄託生者對逝者的哀思, 要不, 也對不住老祖宗創造的這個詞兒不是。

對於逝者的痛悼和安葬, 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 不一而足。 於我而言, 懸棺葬、洞葬、水葬、土葬、火葬乃至風葬尚是較能接受的方式, 至於天葬(鳥葬)便覺殘忍, 這或許是風俗文化的差異吧。 不過, 無論是哪種安葬方式, 都是對逝者的無比尊重和哀悼緬懷, 本沒有好壞之分, 只是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罷了。

我國北方, 比如我的老家邳城, 習俗就是土葬。 這是祖輩們傳下來的, 千百年來一直都是這樣。 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

我們稱為“喜喪”, 本來是哀痛的事, 至於為什麼稱喜, 我不懂, 在心裡也不甚能接受。 難不成老人故去, 卻得以得道成仙或是得了什麼福澤麼?

從老人去世到安葬完畢, 一般要五六天或者更長時間, 除了要留幾天時間準備辦喪事的東西, 或許也是想再多陪陪老人幾天吧。 至於哪天下葬, 這要看風水先生怎麼查“日子”。 按照習俗, 凡老人去世, 一般按照“單雙相合”的習慣, 就是凡單日子去世的, 都要在雙日子下葬, 反之亦然, 至於何故, 卻不甚了了。

老人咽氣後, 子女是不能馬上痛哭的, 說是怕驚擾了亡靈。 需由本族長者把壽衣給老人穿戴整齊, 將火紙疊成笏板狀, 上面書寫“西方接引”四字, 孝子雙手捧著, 去門口大路跪著,

朝北大喊三聲爹(娘)去西方大路, 而後方可放聲大哭。

孝子孝女是重孝, 孝子要披麻戴孝, 腰上系著麻繩, 鞋要拖著, 捧著哀棍寸步不離守在靈堂。 孝帽上用細麻繩纏一圈, 兩邊塞一團棉花, 稱為塞耳朵, 意思就是孝子只管守靈, 其他一切事務都有族裡宗親商議處理, 比如請廚子找傢伙請嗩呐隊等等, 一般都由宗親代辦了。 當然, 主導意見還得是孝子拿, 其他瑣事是無需過問的。

其實, 正式辦喪事也就三天。 正喪前一天, 本家所有男丁都要來幫忙, 死者為大, 哪怕生前有什麼過節, 這天也是不可不來的。 眾人來到各有明確分工, 先搭好靈棚, 茶棚(弔唁賓客吃飯的地方), 擺上桌凳, 各負其責, 小半日就把一切都收拾地妥妥當當。

本家人不同輩分各有不同的孝服, 這個很講究, 不可越禮悖倫。 這幾天凡是前來幫忙的族人都要管飯, 而且不收一分錢, 主家的花費自然就不少。

這天, 廚子也早早來到, 一遛幾口大鐵鍋擺開, 木柴火架起來, 就滋啦滋啦地開始準備這幾天的飯食, 一夥人就忙活開了。 負責內櫃的先生這天也要寫好匾額, 製作白花及其他喪事必需品, 主家得好煙好酒地伺候著。

吃罷飯, 主事的就會安排十來個壯勞力, 去早先就看好風水的墓地去挖坑, 以備明天安葬, 這叫“打框”。 我們這都是山地, 十來個人也要幹上大半天。 現在好多人家就開始用挖機挖坑, 又快又省力。 但是框不能提前挖, 提前了就是“晾框”, 不吉利, 據說對後輩不好, 這似乎是封建迷信吧。

這家的閨女也要早早去街上的殯葬用品店, 找人紮一大堆紙活。 其中, 帶童男童女的紙牛是必須的, 這是要去伺候老人的童子。 其他生活必需品, 像住宅、家用品等也一應俱全, 這些東西要裝滿滿一大車, 足夠老人家在那邊用了, 閨女似乎才能安心。

正喪那天是最忙活的。 一大早就要去路口樹大番, 這也是有儀式的, 稱為“拜幡”。 完成後親屬都要按親疏遠近到逝者靈前依次跪拜祭奠, 叫“家奠”, 會持續個把鐘頭甚至更長。 兩個儀式做完, 一大幫人就得趕緊去茶棚吃飯, 準備接待前來弔唁的親友。

來弔唁的親友先到內櫃去登賬, 就是隨助喪禮。 禮金一般幾百幾千不等, 其實我個人是不贊成太重的禮金往來, 未免凡俗。 再者,如此繁重的人情禮金往往也是沉重的負擔。隨禮後才能去孝台呈孝,負責呈孝的一般是逝者侄輩,各種孝服盛在一隻淺筐,恭恭敬敬雙手捧著,親友根據輩分親疏接過不同的孝戴上。然後有專人負責引導,領到大門口隨著咚地一聲鼓響,那人亮開嗓子悠長地喊一聲“點火”,孝子就會在棺前燒一把火紙,親友們方才到逝者靈前叩拜,表達哀思。

下午和晚上的哭靈是必須的,閨女女婿,外甥子侄等等一干人都要在吹鼓手的音樂配合下逐個哭靈。關於哭靈,我在《吹鼓手胡三》裡已有介紹,不再贅述。

到了晚上,村臨們陸續前來燒紙祭奠。不過,他們是不需要戴孝的,其他過程跟白天的親友弔唁差不多。接下來就是“辭靈”,從孝子開始,按照輩分依次跪拜燒紙。禮節很隆重,有很多規範,尤其是女婿在燒紙的時候,必須要行大禮,至少要“九揖九叩”,甚至“二十四拜”。叩拜的時候,孝帽是不能掉下來的,萬一掉下去,也不能用手戴上,必須以頭搶地,用頭拱上去,否則就是不敬,不過這似乎很困難。所以有時候司儀會專門把女婿的帽子碰掉,一群人就在那看女婿的窘態。我不太贊成這些繁文縟節,覺得那不是在弔唁,倒有點像走過場或者為難人了。

當晚的最後一道程式是“送盤纏”。其實就是由孝子孝女在靈前往白紙或者白布製作的袋子裡裝上紙錢,滿滿的一袋。然後由吹鼓手護送,去村裡的土廟前焚掉。這是給逝者的盤纏,帶著到那邊好花,要是遇到個小鬼小判的還可以打點一下,不至於被為難,替逝者考慮地夠周詳了。

白天的“點喪”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要三次,眾人到土廟去繞三圈,跪拜化紙。最前面是抬著湯罐的兩個人,一路走一路用勺子灑一些米汁。孝子隨後,手捧柳木哀棍,因過度悲傷,需有人攙扶著。至於有平時不孝的,也要把腰儘量躬下去,以示其悲痛,就會常被人暗罵了。長孫緊隨,打著幡,我們這叫“影巴旗”(具體是不是這樣寫,不很清楚),全部親友近鄰都要跟著去,隊伍綿延數十乃至上百米,白花花的一路,浩浩蕩蕩很是壯觀。

第三天才是下葬。一大早,宗親們便要把棺槨請出來,安放在路口。然後一干人等再按輩分依次叩拜,這叫“路祭”,也得持續個把小時,然後才能運送棺槨去墓地安葬。棺槨的運送,以前都是靠人力抬,叫“舉重”,一般要二十左右壯漢,完全用肩膀抬。如果路途遠點,棺槨又重,一般要歇好幾次才行。這幾年改進了,有專門的板車和吊車,給舉重的省了不少力氣。這時候,風水先生要跟來,棺槨朝向要根據地脈走向確定,一道道程式繁瑣,很是繞人。最關鍵的是安放好棺槨之後的聚墳,孝子要跪在一頭,先生抱著一個鬥,抓出豆,一邊撒一邊念念有詞,孝子要張開孝布,接住一些,大喊三聲“爹(娘)躲土”,然後閉口不言,頭也不回一路回家。之後,族人才開始聚墳,待一切完成,回到主家吃“回靈席”。

當然,十裡不同俗,也有的地方把正喪和下葬安排在一天,被稱為“連喪起”,一天時間安排兩天的事,就尤其緊張,所以也會省去一些環節。

至於“圓墳”、“五期”、“周年”等等,孝子孝女們也要如期來墳前燒紙拜祭,不可疏漏,否則會被人罵不孝。

百善孝為先,親人故去,生者的悲痛自不必說,親友弔唁也屬正常。但是如果把喪事辦成有太多規矩的儀式,那也大可不必。至於有的人,生前不孝,親人死後再故作悲痛,就更是一種表演,簡直令人作嘔。作為子女,父母活著的時候還是應該多盡孝,多陪陪多看看,儘量滿足老人一切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給老人一個幸福的晚年,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孝順,要比等爹娘去世了再痛哭流涕要悔不當初要好的多。如果確實做不到更好,至少也不要惹爹娘生氣,至於虐待老人,那就是大不孝了。

【文化佳園(pzwhyjh),原創首發,歡迎投稿訂閱。主編:徐景洲 投稿信箱:2175339@qq.com 微信號:xjz1956】

再者,如此繁重的人情禮金往往也是沉重的負擔。隨禮後才能去孝台呈孝,負責呈孝的一般是逝者侄輩,各種孝服盛在一隻淺筐,恭恭敬敬雙手捧著,親友根據輩分親疏接過不同的孝戴上。然後有專人負責引導,領到大門口隨著咚地一聲鼓響,那人亮開嗓子悠長地喊一聲“點火”,孝子就會在棺前燒一把火紙,親友們方才到逝者靈前叩拜,表達哀思。

下午和晚上的哭靈是必須的,閨女女婿,外甥子侄等等一干人都要在吹鼓手的音樂配合下逐個哭靈。關於哭靈,我在《吹鼓手胡三》裡已有介紹,不再贅述。

到了晚上,村臨們陸續前來燒紙祭奠。不過,他們是不需要戴孝的,其他過程跟白天的親友弔唁差不多。接下來就是“辭靈”,從孝子開始,按照輩分依次跪拜燒紙。禮節很隆重,有很多規範,尤其是女婿在燒紙的時候,必須要行大禮,至少要“九揖九叩”,甚至“二十四拜”。叩拜的時候,孝帽是不能掉下來的,萬一掉下去,也不能用手戴上,必須以頭搶地,用頭拱上去,否則就是不敬,不過這似乎很困難。所以有時候司儀會專門把女婿的帽子碰掉,一群人就在那看女婿的窘態。我不太贊成這些繁文縟節,覺得那不是在弔唁,倒有點像走過場或者為難人了。

當晚的最後一道程式是“送盤纏”。其實就是由孝子孝女在靈前往白紙或者白布製作的袋子裡裝上紙錢,滿滿的一袋。然後由吹鼓手護送,去村裡的土廟前焚掉。這是給逝者的盤纏,帶著到那邊好花,要是遇到個小鬼小判的還可以打點一下,不至於被為難,替逝者考慮地夠周詳了。

白天的“點喪”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要三次,眾人到土廟去繞三圈,跪拜化紙。最前面是抬著湯罐的兩個人,一路走一路用勺子灑一些米汁。孝子隨後,手捧柳木哀棍,因過度悲傷,需有人攙扶著。至於有平時不孝的,也要把腰儘量躬下去,以示其悲痛,就會常被人暗罵了。長孫緊隨,打著幡,我們這叫“影巴旗”(具體是不是這樣寫,不很清楚),全部親友近鄰都要跟著去,隊伍綿延數十乃至上百米,白花花的一路,浩浩蕩蕩很是壯觀。

第三天才是下葬。一大早,宗親們便要把棺槨請出來,安放在路口。然後一干人等再按輩分依次叩拜,這叫“路祭”,也得持續個把小時,然後才能運送棺槨去墓地安葬。棺槨的運送,以前都是靠人力抬,叫“舉重”,一般要二十左右壯漢,完全用肩膀抬。如果路途遠點,棺槨又重,一般要歇好幾次才行。這幾年改進了,有專門的板車和吊車,給舉重的省了不少力氣。這時候,風水先生要跟來,棺槨朝向要根據地脈走向確定,一道道程式繁瑣,很是繞人。最關鍵的是安放好棺槨之後的聚墳,孝子要跪在一頭,先生抱著一個鬥,抓出豆,一邊撒一邊念念有詞,孝子要張開孝布,接住一些,大喊三聲“爹(娘)躲土”,然後閉口不言,頭也不回一路回家。之後,族人才開始聚墳,待一切完成,回到主家吃“回靈席”。

當然,十裡不同俗,也有的地方把正喪和下葬安排在一天,被稱為“連喪起”,一天時間安排兩天的事,就尤其緊張,所以也會省去一些環節。

至於“圓墳”、“五期”、“周年”等等,孝子孝女們也要如期來墳前燒紙拜祭,不可疏漏,否則會被人罵不孝。

百善孝為先,親人故去,生者的悲痛自不必說,親友弔唁也屬正常。但是如果把喪事辦成有太多規矩的儀式,那也大可不必。至於有的人,生前不孝,親人死後再故作悲痛,就更是一種表演,簡直令人作嘔。作為子女,父母活著的時候還是應該多盡孝,多陪陪多看看,儘量滿足老人一切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給老人一個幸福的晚年,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孝順,要比等爹娘去世了再痛哭流涕要悔不當初要好的多。如果確實做不到更好,至少也不要惹爹娘生氣,至於虐待老人,那就是大不孝了。

【文化佳園(pzwhyjh),原創首發,歡迎投稿訂閱。主編:徐景洲 投稿信箱:2175339@qq.com 微信號:xjz195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