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經濟日報:稅延養老險試點需破除瓶頸

在目前我國養老金供給構成中, 基本養老保險發揮著最主要的作用, 但由於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 “第一支柱”所承載的支出壓力格外沉重。 稅延養老險在試點階段要破除認知瓶頸、服務瓶頸和產品供給瓶頸, 使這一新型養老保險模式發揮應有作用

按照有關部門通知要求, 從今年5月1日起, 我國將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為期一年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稅延養老險)試點。

在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中, 稅延養老險被稱為“第三支柱”, 另外兩大“支柱”是被視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和被視作“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計畫。 在目前我國養老金供給構成中, 基本養老保險發揮著最主要的作用, 但由於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 “第一支柱”所承載的支出壓力格外沉重。 在“第二支柱”方面, 資料顯示, 我國已建立年金的企業數占比只有0.35%,

參加年金的員工人數僅占4.2億城鎮就業人員的15.4%。 為調動更多企業參與年金計畫行動, 人社部與財政部前不久聯合印發《企業年金辦法》, 最終效果有待觀察。

目前來看, 算上“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 我國養老金的綜合替代率(一個人退休後領到的第一個月養老金除以他退休前最後一個月所領到的工資之比)還不到50%, 低於歐美發達國家75%的平均水準。 國外的實踐表明, 在整個養老金構成中, 基本養老金的替代率應在40%左右, 另外的60%則依靠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金來替代, 且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金的占比與替代率大體相當。 因此, 我國應該在穩定“第一支柱”和做大“第二支柱”的同時, 重點做強“第三支柱”。

筆者認為,

稅延養老險在試點階段要破除三大瓶頸。

三是產品供給瓶頸。 目前來看, 市場上商業養老保險品種主要有傳統型養老險、分紅型養老險、萬能型壽險、投資連結保險四種類型, 其中以分紅險和萬能險居多, 真正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很少。 為此, 需要在政策上給予保險公司更多經營自主權, 以調動他們針對不同收入水準、年齡結構、家庭結構、資產結構和保障結構人群開發多元化產品的積極性, 同時政策應支援民眾在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中自主選擇產品, 也可在不同公司之間轉移產品, 通過這種買方市場的競爭倒逼保險公司加強針對客戶的產品開發與定制能力。

(見習編輯:陳蓉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