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人生》|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人的無知, 真的毫無價值嗎?

很多時候, “無知”是一個貶義詞, 與“愚蠢”、“落後”等詞語一併, 容易引起內心的恐懼與反感, 人人避之不及。

越是年齡增長, 越是諱莫如深。 一個成年人若被稱為“無知”, 無異於被否定幾十年成長的價值。

同時, “販賣焦慮”、“製造恐慌”之風不息, 許多人都憂心忡忡。 “短平快”的乾貨文與培訓班熱銷, 人們急急火火, 生害怕被同齡人“拋棄”, 卻忘了慢一點, 沉下來, 靜下心, 傾聽內心的熱愛, 真正以匠人之心處事。

當“有知”和“速成”成為一種“言論正義”, “無知”與“天然”是否真的一無是處?每個人都渴望成功, 害怕失敗, 但這種新語境下的“揠苗助長”, 到底是利大於弊, 還是弊大於利?劉慈欣的《人生》, 對此做出回答。

短短萬字, 篇幅雖短, 卻老辣深刻, 見解獨到。 在這一篇小說中, 未來的科技發展, 使原本只被使用很少一部分的大腦容量, 已可以被人工啟動——這些區域並不是一片空白,

而是存儲有上一代的記憶, 即記憶遺傳。

於是, 瑩博士用人工授精的方式, 讓一個志願者母親懷孕, 並啟動胎兒的遺傳記憶。 它雖在母體之中, 卻保有母親的所有記憶。 它已擁有一個年輕人的全部知識和經驗, 比其他孩子超前二十多年, 出生後, 也會以驚人的速度學會其他能力。 瑩博士相信, 這樣的記憶遺傳, 會使人類文明發生飛躍, 創造想像不到的奇跡。

但是, 胎兒的反應, 卻超出預期。 瑩博士認為, 複製記憶就能從精神層面上複製一個人, 卻沒想到, 大腦中還有許多東西無法複製與遺傳。 一個人的記憶像一本書,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解讀。 而這一本書, 對一個胎兒而言, 太過沉重。

這個胎兒, 竟然並不想出生。

它在複製母親的記憶之後, 便對世界充滿恐懼。 母親嚮往的城市生活, 在它眼中卻太過擁擠恐怖。 它對恐懼的記憶, 遠遠大於期待的記憶。 在腹中, 它對母親大喊:“我不生出去!我不生出去!”

最後, 在與母親談話的當天, 寂靜的午夜, 這個胎兒用自己的手, 生生扯斷自己的臍帶——這為它提供養料和氧氣的生命線。 值班醫生發現時, 它那尚未開始的人生已經結束。 它成為有史以來最小的自殺者。

原來, “無知”並不是毫無價值的。 當我們初來世界的時候, “無知”是一間保護人類的溫暖小屋, 免受精神曠野之懼。 初生牛犢不怕虎, 年幼的無知, 沒嘗過苦與痛, 因此擁有孤注一擲的勇氣, 對未知的前路, 充滿期待, 是以不斷前進。

揠苗助長,

違背天然, 非但沒有“搶跑”成功, 還使得一朵初生的花朵, 過早的萎謝。 過早的知曉, 沉重的經驗, 有時候非但無益, 還會使人喪失探索的勇氣, 以及面對的熱情。 經驗與閱歷, 有時是助力清風, 有時也是枷鎖桎梏。

一個硬幣, 總有兩面。 “無知”的另一面, 是“好奇”、“勇敢”與“期待”。 人生是不容易的, 但有的時候, 正是因為這些天真與幼稚, 我們才有勇氣走過萬丈深淵, 趟過浩瀚江河, 在黑暗中期待明天, 在好奇中探索未知。

正如一首詩所言:“去愛吧, 就像未曾受過傷一樣。 ”經歷許多之後, 我們所需的, 或許正是那一點“無知”。 正如嬰兒黑亮的小眼睛, 世界在眼中是一朵在開放的花, 是一個奇妙的大玩具。 漫長而莫測的人生之路, 他毫無準備。

因而, 也準備好了一切。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章均為明至原創, 轉載請聯繫授權, 注明作者簡介、來源公號

工作郵箱:mingzhi.mail@qq.com, 工作事宜請備註來意加QQ:20202751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