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用數控機床技術說服了歐洲買家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2016年, 工匠精神這個頗有些“古早味”的詞語, 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 在新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 提倡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後工業時代的反思, 更是一種情懷的彰顯。

在南安, 就有這麼一位50多年在一個領域苦苦堅守的“工匠”企業家, 他就是中國軋輥磨床領域的泰斗級人物, 福建達宇重型數控機床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泮水。

作為貴州險峰機床廠原廠長、總工程師、磨床研究所所長, 南安人陳泮水曾在上世紀80年代製造出我國第一台軋輥磨床, 主持研發國內第一台數控軋輥磨床, 並憑此成為第一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機械專家。

2008年, 本該頤養天年的陳泮水再度出山, 回到家鄉南安創立達宇重型機床, 開始了老驥伏櫪的二次創業。 幾年間, 憑藉在細分領域的精耕細作, 陳泮水將產品打入寶鋼等國企,

並成功實現大型機床的對歐輸出, 在和世界一流機床的競技中, 展現了中國製造的新風采。 本報記者林超連文/圖

“我們用技術說服了歐洲買家”

記者:陳董, 您好。 達宇重機3年前曾經成功地將軋輥磨床打入歐洲市場, 在此之前, 國產大型機床出口歐洲幾乎是空白, 在您看來, 達宇為什麼能成為這個空白史的破冰者?

陳泮水:在此之前, 國產大型機床在國外市場上一直很難獲得認可, 很多中國設備都是憑藉價格優勢。 但我們出口歐洲, 完全是用技術說服了國際買家, 首次對歐洲國家實現技術輸出, 不僅給我們, 也給我們的國內同行很大的信心。

國內磨床有三分之二依賴進口, 這幾年國外機床有越來越貴的趨勢。 究其原因,

還是因為國內企業做不出高品質機床, 特別是在核心部位——數控系統上尤其明顯。 “目前, 國內很多機床所用的系統都來自德國, 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在產業上也備受掣肘。

2010年, 達宇就曾售出一台磨床到印度, 但這次試水也僅僅只是窺探一下市場, 公司並未做過多規劃。 直到2013年, 公司再次在印度售出兩台磨床, 才將海外市場納入銷售版圖。

2015年, 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中我們得知, 土耳其一家專業生產鍍鋅板的企業要更新設備, 需要引進兩台軋輥磨床。 得知這一消息後, 我們馬上與對方接洽, 並將相關產品資訊傳給對方, 得到了這家企業的首肯。 同年12月初, 我們公司技術人員奔赴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與這家公司面對面交接,

最終用技術說服了對方, 在和來自美國、義大利製造商的競爭中, 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如今, 我們的大型機床設備已經得到很多歐洲國家的認可, 目前還有很多意向訂單正在跟進中。 實現大型機床對歐輸出最值得驕傲的並不是我們拿下了訂單, 而是我們用技術擊敗了國外競爭對手, 因此在國際競爭中, 我們完全有底氣。

實際上, 在我們公司剛剛成立的前幾年, 我們就將產品打入國企寶鋼的生產車間, 當時寶鋼集團就軋輥磨床的引進進行全球招標, 包括達宇在內的國內3家和國外4家企業參與競標, 我們最終憑藉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以及領先國內的機械水準在角逐中勝出, 和德國磨床赫格裡斯這些大牌“同場競技”,

讓公司在業界打響名氣。

“國產機床不做缺‘心臟’的大塊頭”

記者:在重型機床領域, 南安一直很少有企業涉及。 您為什麼會紮根到這一領域?達宇創立至今也不過10年, 為什麼能夠在國內軋輥磨床領域獨領風騷?

陳泮水:我做了50多年機床, 這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跟軋輥磨機床打交道。 1957年我考取南京工學院, 就讀電氣化與自動化專業。 當時國內機械產業還處於空窗期, 我就感覺到, 國家要強大, 工業就必須強大, 工業要強大, 作為工業母機的國產機床, 就必須發展, 所以我把我畢生的精力都放在機床的研究工作上。

作為工業母機, 重型機床的精度影響著整個製造業的精度。 我大學畢業後在無錫機床廠上班, 一邊埋頭畫圖紙, 一邊睜眼看世界,曾前往東德、蘇聯等地學習。

1965年,時逢貴州險峰機床廠全權負責國家軋輥磨床的生產研發,我從無錫機床廠被調到險峰,作為電氣技術骨幹。在此期間,中國第一台軋輥磨床歷經兩年時間研製成功。有了這樣的經歷,我也將研發機床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使命。

上世紀80年代,在我主導之下,險峰跟機械強國德國進行技術合作,開始了“師夷長技”的漫漫學習之路。合作這些年,包括磨頭等核心技術部分仍然掌握在德國人的手中,大部分錢也都讓德國人給賺了。德方憑藉掌控的核心技術,不僅搶走了4/5的利潤,更在合作中頤指氣使。而我們中國企業則像個“缺‘心臟’的大塊頭”,幹了不少苦力活,最終得到的利潤卻微乎其微。

我們當時就不幹了,決定要自主研發。1987年,我們自主進行磨頭技術的研究,並成功研發出自主的磨頭產品,引領了軋輥磨床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到了1997年,我們又引進了西門子的840D作業系統,並在此基礎上研發出國內第一台數控軋輥磨床,並把這台軋輥磨床成功地銷售給了寶鋼,我們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要回南安做國內最好的機床”

記者:達宇重機成立於2008年,那個時候您都已經退休10年了。72歲本該是頤養天年的時候,您為什麼會想回到南安再次創業?是什麼給了你動力?

陳泮水:我在1998年就退休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職業生涯本該在那時候就畫上了休止符。退休後幾年間,我幾乎都在休息,以前心愛的“機床”“圖紙”都被擱在心裡。

2006年,一個朋友告知我福建某家機床廠籌備成立,想邀請我進行技術合股。當時,很多人都勸我放棄,不過,我做了三四十年的機床,對機床有感情,始終放不下,所以決定再次踏入機床界。

2008年,我回到家鄉南安創立了達宇,因為我還想做國內最好的機床。可是當時創業有種種限制。年齡是一方面原因,南安的產業配套不足也成為我們的一個難點。不過我們最終克服了重重困難,並成功創辦了達宇。

一直以來,數控系統都是制約國內機床企業搶佔高端市場的主要瓶頸。由於技術壁壘,國外不會把最好、最前沿的數控系統賣給國內,現在很多國內製造商在用的數控產品大多是國外一二十年前的舊產品。

在貴州創業的經歷告訴我,掌控核心技術至關重要,只有技術獨立,才有經濟獨立。系統上不突破,國內機床的品質便備受掣肘。2010年,我們就確立了自主研發數控系統的方向。當時,我們在DYMGK微妙級高性能磨削轉用數控系統的研發不斷成型,填補了國內空白。

2011年,我們又在機械、電氣方面對系列產品進行升級,MGK系列設備的誕生,贏得大量市場訂單。除了寶鋼之外,像中國一重、上海能源、中國鋁業等國企也都訂購了達宇的磨床。第二年,我們帶著這款軋輥磨床參加省經貿委組織的新產品鑒定會,憑藉公司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再次獲得了國際領先水準的榮譽,成為當年唯一獲得國際領先水準等級評定的機床產品。

“掌握核心技術做隱形冠軍”

記者:軋輥磨機床並非通用加工設備,達宇做的也不像市面上那些通用機床企業一樣,擁有很大的廠房車間,但卻能夠實現一年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產值,這種模式是怎麼成型的?

陳泮水:真正高精尖的機床企業,是屬於人才和技術密集型的企業,企業的規模甚至不用太大,只要你掌握了核心技術,“小而美”就足夠了。

目前,我們公司的研發以福建基地為核心,加工則放在江蘇無錫,浙江一帶,這樣的產業模式,有利於達宇將主要的重心和精力放在產品品質和科技含量的提升上來。

你看我們現在公司車間並不多,工人也很少,但都是擁有嫺熟工藝的機械人才。在訂單上,我們也並不像那些通用機床廠一樣量化生產,而是個性化訂單式生產,有時候一台機床的生產週期很長,但已經能頂很多企業半年甚至一年的產值了。

這種模式在歐美非常普遍。尤其是歐洲,有這麼一類企業,塊頭小、不知名,卻在自己的細分領域做到全國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它們有著驚人的盈利能力,並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貢獻,這類企業在業內被稱為“隱形冠軍”,我們也希望能夠做國內軋輥磨床領域的“隱形冠軍”。

在我看來,在國內裝備製造業引導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當下,形成一批“隱形冠軍”,對於提高經濟的發展品質,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意義。

“供給側改革要改產品也要改理念”

記者:近兩年來,國家在提“供給側改革”,很多落後的產能相繼被淘汰,作為工業的基礎生產配套,機床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應該從哪裡入手?

陳泮水:供給側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個是從供給側端進行產品的升級。我們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機床企業做的都是通用設備,批量化生產,這個的確是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不過要想實現高利潤,我們也要往高精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

所以我們要的就是精細化。我們努力去提高單位產品設備的加工精度,以此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在很多設備都只能賣三四百萬元的時候,我們的設備一台就要銷售上千萬元。即便如此,依舊有很多企業願意選擇我們,因為高品質的加工才是他們所需要的。

另一個要改革的,我覺得是經營理念。我發現,現在很多企業引進的大型加工設備其實都閒置著,沒有真正利用起來,有些時候甚至只是買過來作為一個“門面”,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浪費。現在是共用經濟時代,這些企業不妨將閒置的高精尖設備發佈共用,既最大化發揮設備的使用價值,也讓更多的中小企業受益,共用製造正成為企業協同發展的路徑。

一邊睜眼看世界,曾前往東德、蘇聯等地學習。

1965年,時逢貴州險峰機床廠全權負責國家軋輥磨床的生產研發,我從無錫機床廠被調到險峰,作為電氣技術骨幹。在此期間,中國第一台軋輥磨床歷經兩年時間研製成功。有了這樣的經歷,我也將研發機床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使命。

上世紀80年代,在我主導之下,險峰跟機械強國德國進行技術合作,開始了“師夷長技”的漫漫學習之路。合作這些年,包括磨頭等核心技術部分仍然掌握在德國人的手中,大部分錢也都讓德國人給賺了。德方憑藉掌控的核心技術,不僅搶走了4/5的利潤,更在合作中頤指氣使。而我們中國企業則像個“缺‘心臟’的大塊頭”,幹了不少苦力活,最終得到的利潤卻微乎其微。

我們當時就不幹了,決定要自主研發。1987年,我們自主進行磨頭技術的研究,並成功研發出自主的磨頭產品,引領了軋輥磨床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到了1997年,我們又引進了西門子的840D作業系統,並在此基礎上研發出國內第一台數控軋輥磨床,並把這台軋輥磨床成功地銷售給了寶鋼,我們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要回南安做國內最好的機床”

記者:達宇重機成立於2008年,那個時候您都已經退休10年了。72歲本該是頤養天年的時候,您為什麼會想回到南安再次創業?是什麼給了你動力?

陳泮水:我在1998年就退休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的職業生涯本該在那時候就畫上了休止符。退休後幾年間,我幾乎都在休息,以前心愛的“機床”“圖紙”都被擱在心裡。

2006年,一個朋友告知我福建某家機床廠籌備成立,想邀請我進行技術合股。當時,很多人都勸我放棄,不過,我做了三四十年的機床,對機床有感情,始終放不下,所以決定再次踏入機床界。

2008年,我回到家鄉南安創立了達宇,因為我還想做國內最好的機床。可是當時創業有種種限制。年齡是一方面原因,南安的產業配套不足也成為我們的一個難點。不過我們最終克服了重重困難,並成功創辦了達宇。

一直以來,數控系統都是制約國內機床企業搶佔高端市場的主要瓶頸。由於技術壁壘,國外不會把最好、最前沿的數控系統賣給國內,現在很多國內製造商在用的數控產品大多是國外一二十年前的舊產品。

在貴州創業的經歷告訴我,掌控核心技術至關重要,只有技術獨立,才有經濟獨立。系統上不突破,國內機床的品質便備受掣肘。2010年,我們就確立了自主研發數控系統的方向。當時,我們在DYMGK微妙級高性能磨削轉用數控系統的研發不斷成型,填補了國內空白。

2011年,我們又在機械、電氣方面對系列產品進行升級,MGK系列設備的誕生,贏得大量市場訂單。除了寶鋼之外,像中國一重、上海能源、中國鋁業等國企也都訂購了達宇的磨床。第二年,我們帶著這款軋輥磨床參加省經貿委組織的新產品鑒定會,憑藉公司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再次獲得了國際領先水準的榮譽,成為當年唯一獲得國際領先水準等級評定的機床產品。

“掌握核心技術做隱形冠軍”

記者:軋輥磨機床並非通用加工設備,達宇做的也不像市面上那些通用機床企業一樣,擁有很大的廠房車間,但卻能夠實現一年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的產值,這種模式是怎麼成型的?

陳泮水:真正高精尖的機床企業,是屬於人才和技術密集型的企業,企業的規模甚至不用太大,只要你掌握了核心技術,“小而美”就足夠了。

目前,我們公司的研發以福建基地為核心,加工則放在江蘇無錫,浙江一帶,這樣的產業模式,有利於達宇將主要的重心和精力放在產品品質和科技含量的提升上來。

你看我們現在公司車間並不多,工人也很少,但都是擁有嫺熟工藝的機械人才。在訂單上,我們也並不像那些通用機床廠一樣量化生產,而是個性化訂單式生產,有時候一台機床的生產週期很長,但已經能頂很多企業半年甚至一年的產值了。

這種模式在歐美非常普遍。尤其是歐洲,有這麼一類企業,塊頭小、不知名,卻在自己的細分領域做到全國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它們有著驚人的盈利能力,並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貢獻,這類企業在業內被稱為“隱形冠軍”,我們也希望能夠做國內軋輥磨床領域的“隱形冠軍”。

在我看來,在國內裝備製造業引導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當下,形成一批“隱形冠軍”,對於提高經濟的發展品質,具有非常重大的戰略意義。

“供給側改革要改產品也要改理念”

記者:近兩年來,國家在提“供給側改革”,很多落後的產能相繼被淘汰,作為工業的基礎生產配套,機床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應該從哪裡入手?

陳泮水:供給側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個是從供給側端進行產品的升級。我們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機床企業做的都是通用設備,批量化生產,這個的確是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不過要想實現高利潤,我們也要往高精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

所以我們要的就是精細化。我們努力去提高單位產品設備的加工精度,以此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在很多設備都只能賣三四百萬元的時候,我們的設備一台就要銷售上千萬元。即便如此,依舊有很多企業願意選擇我們,因為高品質的加工才是他們所需要的。

另一個要改革的,我覺得是經營理念。我發現,現在很多企業引進的大型加工設備其實都閒置著,沒有真正利用起來,有些時候甚至只是買過來作為一個“門面”,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浪費。現在是共用經濟時代,這些企業不妨將閒置的高精尖設備發佈共用,既最大化發揮設備的使用價值,也讓更多的中小企業受益,共用製造正成為企業協同發展的路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