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美年大健康郭美玲:好的企業家要滿懷菩薩心腸,也要善用霹靂手段

郭美玲 北京世紀長河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18歲, 她退學自主創業, 辦服裝廠。 賠了, 但她說其實也賺了——賺到了對市場的基本認知和判斷。

25歲, 她投身醫療健康領域, 4000塊錢起家。 25年之後, 她領導的集團公司旗下擁有醫療器械、家用醫療器械、醫療健康服務投資經營三大業務板塊。 其中的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成為中國體檢行業的知名品牌。 但她非但沒有太多成就感, 反而時時警醒四伏的危機。

42歲, 她初涉賽車訓練, 結果成就了一段女企業家的賽車人生傳奇——連續三年參加“環塔拉力賽”, 獲得2012年度ATV摩托車組總亞軍、女子組冠軍;2014年, 她出現在中國越野賽事中路線最長、環境最艱苦、賽段難度最高的中國越野拉力賽賽場;2016年, 她的賽車之路在第37屆達卡拉力賽上戛然而止——賽車行進到計時賽段6.6公里處時失控沖出賽道, 造成觀眾受傷的意外事故。 時隔兩年之後回憶當日情景,

她依舊感慨自省, 更充滿感恩。

2018年, 她剛及“知天命之年”, 50歲。 她說:“人生本來就充滿未知, 也是可以隨時劃上句號的一段旅程。 正是由於未知, 所以充滿了可能性。 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我對未知的未來充滿希望, 所以我沒有什麼恐懼感。 ”

4月10日, 在北京海澱金領時代大廈的辦公室裡, 《公益時報》記者見到了這位元頗具傳奇色彩的女企業家。 她不施粉黛, 齊耳微卷的短髮, 一襲黑色長裙, 外搭絳紅色薄衫, 一條淡粉色絲巾隨意輕盈地系在頸間, 淡定嫻雅的笑容始終掛在臉上。

她主動向《公益時報》記者伸出手——“你好!我是郭美玲。 ”

郭美玲, 北京世紀長河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授漁計畫公益促進中心理事長、中國首位參加達卡汽車拉力賽的女賽車手。

採訪從企業文化談起。 郭美玲說:“好的企業家, 既要滿懷菩薩心腸, 也要善用霹靂手段。 我們現在下轄超過70個專案, 光今年我就砍掉了四五個。 做企業要‘求精’, 不可‘貪多’啊。 ”

郭美玲說這些年對她影響最大的始終是稻盛和夫和他的經營哲學。 她一字一句地向《公益時報》記者述說稻盛和夫那句讓她銘刻於心的話:“人生的意義在於當我們離開時比來到這個世界時靈魂更高尚一些。 ”

“人生盡頭, 若能有如此收穫, 當是幸福無憾了。 ”郭美玲眼中閃爍著某種熱烈的光芒, 微笑著說。

訪談

極限賽車也是一種人生修行

優秀企業文化成就“幸福循環圖表”

《公益時報》:“上善若水”、“無為而治”這兩句話在你的企業管理中被廣泛推崇。 為什麼?

郭美玲:早期我受道家文化影響頗深, 我包裡有一本《道德經》已經裝了十幾年了, 沒事就會翻翻。 我覺得作為一個人, 你沒有辦法去硬性地跟這個環境對抗什麼,

那麼我就領悟和學習水的性格, 也就是“上善若水”——眼前如果有高山大川橫梗著阻擋著, 困難到無法翻越, 那我們可以繞過去, 或者隨形而就, 像水一樣能夠適應任何變化、化解任何障礙。 “無為而治”, 我一直提倡女性要做柔性管理, 把每個人內心的美好和願望進行深度挖掘, 將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出來。

我始終認為“企業家”這個角色其實就是一個搭建平臺的人, 要做好員工的“服務員”, 員工才是真正上臺唱戲的主角, 並通過他們自身努力和奮鬥最終實現其人生價值。 管理者要讓員工懂得:所有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一種自我成就, 而非是給老闆或者別的什麼人做的。

我認為企業管理中, 剛性的條款約束是必不可少的, 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員工從內心理解和認可,然後循著本心去做,這樣效果事半功倍。

我們企業有個“藍色寶典”——世紀長河經營哲學,每位元員工工作生活都會按照這個寶典的內容去自我對照和執行。比如你做了壞事,哪怕只是出現惡念,良心都要受到譴責;你做了好事,你的內心會很愉悅。這個藍色寶典在我們企業推行已經有十來年了。逐漸地,我們的企業自然而然就吸引了一批心靈美好又樂於助人和利他的同事聚集在這個平臺。我們特別希望打造一個既能創造人生價值、帶來工作收益,又能提升心靈的道場。我這也是一種理想主義吧,就是一直想去為員工創造一種真正的幸福。

我們企業文化中的價值排序,第一位就是員工幸福,第二是客戶信賴,第三是社會責任,第四是股東回報。其實當我們把員工排在第一位的時候,做起事來整個的邏輯和流程就會特別的順利,特別是這樣的價值體系下會不斷湧現出更多積極主動的員工,他們會更加專注地投入到為客戶服務當中去。客戶滿意了,企業價值也會在無形中得到提升,客戶口碑傳播效應自然也會很好,如此一來,就會有更多的回頭客,同時也帶來更多新客戶,那麼我們的市場創收、我們的就業和股東回報,順其自然就會很好,這是一個良性迴圈,是一個幸福企業的循環圖表。

《公益時報》:但也有不少企業強調“客戶是上帝”,“客戶第一”。

郭美玲:你再怎麼強調“客戶第一”,如果沒有優秀的團隊和員工為客戶服務,這些都無從談起。員工提供優質服務才能贏得客戶,員工是基礎。所以我覺得管理者跟員工建立心靈的溝通與契合才是最重要的,至於你非得要求他們幾點上班、幾點下班,定若干個懲罰機制,我覺得那些不是最重要的。我們基本不罰,但我們要求打卡,這個打卡不是考勤簽到的打卡,而是要求同事們日精進打卡,每日寫出自己工作生活的反省感悟等等。如果不按時打卡,每漏打一次就要貢獻出100塊錢的員工愛心基金,這筆錢會專門捐給有困難的員工,比如生病、急事等等。我們建立這種凡事以“利他就是利己”的團隊認知和管理機制,每個員工都有日行一善的發心,管理也就變成很容易的事了。

中國大健康產業需打造行業閉環

《公益時報》:你曾在媒體表述:“商業模式的顛覆推動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你是否認為未來下一個現象級的商業模式會出現在大健康領域?

郭美玲:我覺得一切皆有可能,但不好具象地說由什麼東西來代替,因為現在科技進步得太快,現下這個時代跨界的蔓延和覆蓋是你無法想像的,甚至未來很可能隨著人類思想認知的覺醒和升級,以及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和世界多元結構的更迭,人類自身的內在調節系統會發生變化,但到底會怎麼變,我們也在實踐中學習思考。目前美年大健康雖然已經站在了中國大健康產業的第一陣營,但危機感仍然很強烈。

《公益時報》:危機感來自於?

郭美玲: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閉環。比如我們做大健康產業中的體檢這一項,它雖然不具備治療作用,但是會從基礎層面給你提醒和借鑒,身體狀況只有以大家能看懂的數位化方式呈現出來,才能警示你關注自身健康,積極預防。從這個角度說,體檢是健康管理的源點。我們希望從健康教育到健康預防再到健康體檢,以及後期的健康干預能夠真正形成一個閉環,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到大家,也能夠對國家臨床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起到疏解的作用。這個過程的構建和層級的更迭不僅需要我們行業自身的努力,還需要多方的協作。我們要在充滿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明晰前進的方向,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畢竟這不是流於形式和表面的工作,需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成果。

《公益時報》:在你看來完成這樣一個閉環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郭美玲:如果方向正確,完成這個閉環不需要太長的時間。當下中國大健康產業的硬體設定已經相當不錯了,甚至可以說達到頂尖水準。我覺得差異主要體現在認知。陳竺副委員長在做衛生部部長時就明確指出:十三億人的健康靠打針吃藥是肯定不行的。臨床醫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醫療向預防端延伸時,很多其他的手段方法也很重要。比如在德國,目前自然療法就很盛行,提前預防這部分工作就很好地代替了打針、吃藥等基本治療方法。在咱們國家,但凡頭疼腦熱就是吃藥,動輒就用大量的抗生素,或者直接輸液。要知道在國外,輸液不亞於動了一個小手術,不到一定程度不會輕易使用。當然,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也在盡力的糾偏,這也需要一個過程。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個問題,慢慢開始嘗試接受更為自然的方法去療愈身體,而不是過去慣常的打針吃藥。

現在大家的健康意識已愈加強烈,國家政策也很及時到位。不久前發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就特別提到了“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國家的政策大方向是從“以治療為中心轉向了以健康為中心”,這個政策的推動具有重大意義,再加上國家對環保、生態、食品等多方面因素的重視,中國人未來的健康是值得期待的。在保持警醒和危機感的同時,我對未來也充滿自信與樂觀。

極限賽車是修行的一種方式

《公益時報》:2016年1月你在阿根廷參加達卡汽車拉力賽的時候出了意外事故,自那時你就停止了這方面的訓練和活動,在極限賽車運動中沉寂至今。時隔兩年多,是否願意說說當時的情況?

郭美玲:其實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參與一些極限運動,在我看來,極限運動是打破自我的一種修行方式。原本是打算參加完2016年達卡那場比賽就終結賽車運動,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但是那次沒能成功。雖未如願,也未改初衷,這兩年來我更多的走向了內在,一直在做瑜伽以及其他內修的功課。極限運動,更多的是一種動態的挑戰,就是無數次的打破自己;現在的這種“靜修”,更多的是內心的修煉。無論動與靜,最終是一種身心靈全然合一的狀態。

2016年達卡比賽帶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對人心的看法,事情發生後,我陷入深深的自責。但讓我感動的是,阿根廷人民特別的善良,他們把賽車手當成英雄,甚至那些傷者還在安慰我,說:“沒事!這種比賽我們就做好了準備,是有各種風險和受傷的可能的。”當地的醫生、官員、還有華僑華人,都來給我們送飯,跑前跑後安慰我們。這更堅定了我要走利他大愛修行之路的決心。

當初參加那一屆達卡拉力賽的初衷是想為“授漁計畫”100個孩子募捐,本意是想宣導人們釋放愛、傳播愛,另外也是打破和提升自己。至今想來,我對阿根廷當地人民包括華僑同胞,還是懷有深深的感恩之心,我覺得有機會我一定還要回到那個地方去,表達我的謝意。

《公益時報》:“中國最優秀的女企業家”、“中國最出色的女賽車手”~這兩個頭銜你更喜歡哪一個?

郭美玲:哪個都不選。(笑)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平凡的人,我願意跟著我的內心去走。賽車與我而言也是人生自我修行的一種方式,我就是想去探一下生命的底在哪裡,極限在哪裡。

《公益時報》:這種極限運動畢竟充滿未知的危險。萬一生命就此消失了呢?

郭美玲:人生本來就充滿未知,也是可以隨時劃上句號的一段旅程。我已經準備好了。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所以我沒有什麼恐懼感。如果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過的話,那人生會過得多麼精彩!那會很有意思!

社會企業家——因覺醒而擔當

《公益時報》:你比較推崇中國傳統儒釋道文化以及日本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這些修習和積澱對你做企業帶來哪些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郭美玲:這是一種精神食糧,無論對個體還是團隊或企業發展都應成為根植於心的靈魂和核心。有一些企業家在取得一定成績、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以後,他們可能會選擇移民,或者遊山玩水,怡然自得地享受生活。這種選擇固然也沒有錯,但從人類發展所需的大愛和奉獻而言,這些企業家內心可能沒有更高層面的精神追求,或者說不具備更廣闊格局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而傳統文化和經典經營哲學的修習、積累就像是一種精神潤滑油,它讓你更加的有信心,更加的有力量,可以投入更多的熱情去做更多的事。這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精髓之處,也是現今普羅大眾最缺失的東西。

《公益時報》:作為企業家的一份子,你對於當代中國企業家群體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和投身公益慈善領域怎麼看?

郭美玲:我覺得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尊佛。只要每個人能夠將自己內心的雜念和干擾祛除,他們其實都很願意身體力行地做公益做慈善。我覺得每個人一路走來,最終也是最好的人生訴求就是讓靈魂成長,這是我們要追求的。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這樣的訴求,只是在人生旅途中,他們有意無意地被雜念和欲望蒙蔽了雙眼,而重新打開雙眼和開啟心靈之門,是需要一個學習和領悟的過程的。走過的路越多,經過的事越多,大家會愈加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物質的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放下這些東西,我們才有可能尋得幸福,精神世界才能更充實豐盈。”

《公益時報》:知易行難。有些東西悟得到,未必行得到啊。

郭美玲:是的,這很難。這在我看來就是人如何對峙自己的習性。如果你已經意識到自己身上某些不好的習性,你又有著非常強烈改變的願望,你就要有時時自省覺察之心。你的“念”升起的刹那,你的“覺”也要迅即跟上,及時拉回你不好的“念”,你才能夠進步和提升。從個體角度而言,形成覺察且經常自省反思並不容易,但如果你周邊有這樣一個“場”,形成這樣一個大的隊伍,你就可以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被帶動被昇華。

《公益時報》:你認為一個普通的企業經營者與一個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的企業家之間本質的區別何在?

郭美玲:本質的區別就在於,你心中是否升起了大愛和擔當以及責任。每一個經營者的經營之路起步不同,個人覺醒的早晚也不同。覺醒早的經營者,心中大愛就升起的早,他勇於承擔社會責任,他就是個社會企業家;當一個經營者始終困頓糾結與個人利益,心中的大愛無法釋放出來,他就是一個普通的經營者,一個世俗意義上的老闆,或者叫“財富的擁有者”。其實這二者之間並無嚴格的界限,只要他能釋放大愛,轉念為利他而奮鬥,他就不再為簡單的利益所羈絆,而是心系大眾和國家,就是了不起的自我昇華。若不然,就只能永遠被私欲和私利所牽絆鉗制——做金錢的奴隸,其實是非常辛苦和可憐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非常渺小,與一粒沙子、一棵樹沒有什麼分別。當你明白這些道理之後,你的私欲、雜念和牽絆就越來越少,生活工作就會輕鬆愉悅很多。做企業也是一樣,當你不再把利潤當作衡量企業成敗的唯一指標,不在“虧”和“賺”裡面打轉,而是把奉獻和利他作為企業價值引導的時候,你的成就感和獲得感會倍增,幸福感會更濃烈。所以說我們為什麼常說“要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這是不容易的。

《公益時報》:作為中國當代企業家的一員,你對企業家夥伴們有何建言?

郭美玲: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這些企業經營者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和好時代,才得以取得今天的成果和收穫。如果說以前我們的企業家整天就琢磨著怎麼賺錢,現在開始覺悟投身公益慈善的價值和意義,那就需要調整思路和視角,認真地想想該怎麼花錢,怎麼能花得到位、花得有價值。

很大程度上企業家們也是杠杆,一旦他們找到合適的支點,齊心協力將其撬動,就能把公益與大愛的洪流引入到我們的周邊,引入到社會各個角落,用愛打開人心,從而開啟人性真善美的原力。當下的中國需要這種愛的原力更多的湧入,它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願我們的企業家夥伴們開啟從物質向精神穿越之門,昇華靈魂,讓自己人生的“下半場”更加充實有意義。

“益行者”——打造愛的能量場

《公益時報》:2017年,你加入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首期“益行者”隊伍。對你來說,這樣的一個人生階段花時間和精力去深度學習公益慈善,意義何在?

郭美玲:我一直在思考,作為一個企業經營者,要讓我們的企業與社會形成一個可持續的良性迴圈,在財富持續流動、湧入的同時,如何將其更好的回報和反哺社會。過去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很不得法,因為主要精力都放在企業經營,如何將財富回饋社會,這是一門學問。

我已經做了四年多“授漁計畫公益促進中心”的理事長,現在我們的授漁基金會也已經獲批。當我們投入公益行業的規模越來越大,相應的,對於我們從事本行業的專業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我不能做一個不稱職的理事長。同時,我也是企業的管理者,如何帶好團隊,做一個好的引路人和宣導者,同樣責任重大,所以對我來說學習公益慈善的專業知識是當下必須馬上去做的一件要緊事。

在此過程中,如何用更有意義、更有收益、甚至不露痕跡的方法去做公益慈善就是亟待我們深思的問題。比如說現在開始提倡做“社會企業家”,當我學完相關課程之後,很快就投資了一個大學生創業的項目,要知道以前我們對這樣的項目關注度並不高,介入的也很少。但現在我就開始尋找一些社會痛點的項目,嘗試把寶貴的資源和資金投給這些項目。這實質上是一種杠杆作用,我們尋找到合適的支點,然後努力的撬動它,那麼這個社會就會不斷進步,就會越來越美好。

在北大光華“益行者”的大家庭裡,我發現並找到了一群心靈美好且志同道合的夥伴,其中還有一些專業、資深的公益大咖,比如徐永光老師,他在公益界深耕了幾十年,很了不起。在這個團隊裡,我們都像滿懷赤子之心的孩童,如饑似渴地學習和修行。我們彼此之間的交流坦誠直率,毫無保留,互相扶持和幫助。益行者團隊的能量場讓我特別喜歡,他們所體現出的那種融合、開朗和無私深深地打動著我、感動著我。我就在想,如果我們周邊能夠出現越來越多這樣的夥伴,那這個社會自然也就更加的和諧美好。“益行者”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引領和示範。

- END -

本文為公益時報原創首發,歡迎轉載

轉載請後臺回復“轉載”獲得授權,違者必究

作者 | 文梅

責任編輯| 高文興 微信編輯 | 吳麗萍

-點擊下面的關鍵字,直接閱讀文章 -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想留言嗎?果斷在留言區發言吧!

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員工從內心理解和認可,然後循著本心去做,這樣效果事半功倍。

我們企業有個“藍色寶典”——世紀長河經營哲學,每位元員工工作生活都會按照這個寶典的內容去自我對照和執行。比如你做了壞事,哪怕只是出現惡念,良心都要受到譴責;你做了好事,你的內心會很愉悅。這個藍色寶典在我們企業推行已經有十來年了。逐漸地,我們的企業自然而然就吸引了一批心靈美好又樂於助人和利他的同事聚集在這個平臺。我們特別希望打造一個既能創造人生價值、帶來工作收益,又能提升心靈的道場。我這也是一種理想主義吧,就是一直想去為員工創造一種真正的幸福。

我們企業文化中的價值排序,第一位就是員工幸福,第二是客戶信賴,第三是社會責任,第四是股東回報。其實當我們把員工排在第一位的時候,做起事來整個的邏輯和流程就會特別的順利,特別是這樣的價值體系下會不斷湧現出更多積極主動的員工,他們會更加專注地投入到為客戶服務當中去。客戶滿意了,企業價值也會在無形中得到提升,客戶口碑傳播效應自然也會很好,如此一來,就會有更多的回頭客,同時也帶來更多新客戶,那麼我們的市場創收、我們的就業和股東回報,順其自然就會很好,這是一個良性迴圈,是一個幸福企業的循環圖表。

《公益時報》:但也有不少企業強調“客戶是上帝”,“客戶第一”。

郭美玲:你再怎麼強調“客戶第一”,如果沒有優秀的團隊和員工為客戶服務,這些都無從談起。員工提供優質服務才能贏得客戶,員工是基礎。所以我覺得管理者跟員工建立心靈的溝通與契合才是最重要的,至於你非得要求他們幾點上班、幾點下班,定若干個懲罰機制,我覺得那些不是最重要的。我們基本不罰,但我們要求打卡,這個打卡不是考勤簽到的打卡,而是要求同事們日精進打卡,每日寫出自己工作生活的反省感悟等等。如果不按時打卡,每漏打一次就要貢獻出100塊錢的員工愛心基金,這筆錢會專門捐給有困難的員工,比如生病、急事等等。我們建立這種凡事以“利他就是利己”的團隊認知和管理機制,每個員工都有日行一善的發心,管理也就變成很容易的事了。

中國大健康產業需打造行業閉環

《公益時報》:你曾在媒體表述:“商業模式的顛覆推動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你是否認為未來下一個現象級的商業模式會出現在大健康領域?

郭美玲:我覺得一切皆有可能,但不好具象地說由什麼東西來代替,因為現在科技進步得太快,現下這個時代跨界的蔓延和覆蓋是你無法想像的,甚至未來很可能隨著人類思想認知的覺醒和升級,以及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和世界多元結構的更迭,人類自身的內在調節系統會發生變化,但到底會怎麼變,我們也在實踐中學習思考。目前美年大健康雖然已經站在了中國大健康產業的第一陣營,但危機感仍然很強烈。

《公益時報》:危機感來自於?

郭美玲: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閉環。比如我們做大健康產業中的體檢這一項,它雖然不具備治療作用,但是會從基礎層面給你提醒和借鑒,身體狀況只有以大家能看懂的數位化方式呈現出來,才能警示你關注自身健康,積極預防。從這個角度說,體檢是健康管理的源點。我們希望從健康教育到健康預防再到健康體檢,以及後期的健康干預能夠真正形成一個閉環,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幫助到大家,也能夠對國家臨床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起到疏解的作用。這個過程的構建和層級的更迭不僅需要我們行業自身的努力,還需要多方的協作。我們要在充滿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明晰前進的方向,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畢竟這不是流於形式和表面的工作,需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成果。

《公益時報》:在你看來完成這樣一個閉環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郭美玲:如果方向正確,完成這個閉環不需要太長的時間。當下中國大健康產業的硬體設定已經相當不錯了,甚至可以說達到頂尖水準。我覺得差異主要體現在認知。陳竺副委員長在做衛生部部長時就明確指出:十三億人的健康靠打針吃藥是肯定不行的。臨床醫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醫療向預防端延伸時,很多其他的手段方法也很重要。比如在德國,目前自然療法就很盛行,提前預防這部分工作就很好地代替了打針、吃藥等基本治療方法。在咱們國家,但凡頭疼腦熱就是吃藥,動輒就用大量的抗生素,或者直接輸液。要知道在國外,輸液不亞於動了一個小手術,不到一定程度不會輕易使用。當然,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也在盡力的糾偏,這也需要一個過程。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個問題,慢慢開始嘗試接受更為自然的方法去療愈身體,而不是過去慣常的打針吃藥。

現在大家的健康意識已愈加強烈,國家政策也很及時到位。不久前發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就特別提到了“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國家的政策大方向是從“以治療為中心轉向了以健康為中心”,這個政策的推動具有重大意義,再加上國家對環保、生態、食品等多方面因素的重視,中國人未來的健康是值得期待的。在保持警醒和危機感的同時,我對未來也充滿自信與樂觀。

極限賽車是修行的一種方式

《公益時報》:2016年1月你在阿根廷參加達卡汽車拉力賽的時候出了意外事故,自那時你就停止了這方面的訓練和活動,在極限賽車運動中沉寂至今。時隔兩年多,是否願意說說當時的情況?

郭美玲:其實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參與一些極限運動,在我看來,極限運動是打破自我的一種修行方式。原本是打算參加完2016年達卡那場比賽就終結賽車運動,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但是那次沒能成功。雖未如願,也未改初衷,這兩年來我更多的走向了內在,一直在做瑜伽以及其他內修的功課。極限運動,更多的是一種動態的挑戰,就是無數次的打破自己;現在的這種“靜修”,更多的是內心的修煉。無論動與靜,最終是一種身心靈全然合一的狀態。

2016年達卡比賽帶給我最大的收穫是對人心的看法,事情發生後,我陷入深深的自責。但讓我感動的是,阿根廷人民特別的善良,他們把賽車手當成英雄,甚至那些傷者還在安慰我,說:“沒事!這種比賽我們就做好了準備,是有各種風險和受傷的可能的。”當地的醫生、官員、還有華僑華人,都來給我們送飯,跑前跑後安慰我們。這更堅定了我要走利他大愛修行之路的決心。

當初參加那一屆達卡拉力賽的初衷是想為“授漁計畫”100個孩子募捐,本意是想宣導人們釋放愛、傳播愛,另外也是打破和提升自己。至今想來,我對阿根廷當地人民包括華僑同胞,還是懷有深深的感恩之心,我覺得有機會我一定還要回到那個地方去,表達我的謝意。

《公益時報》:“中國最優秀的女企業家”、“中國最出色的女賽車手”~這兩個頭銜你更喜歡哪一個?

郭美玲:哪個都不選。(笑)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平凡的人,我願意跟著我的內心去走。賽車與我而言也是人生自我修行的一種方式,我就是想去探一下生命的底在哪裡,極限在哪裡。

《公益時報》:這種極限運動畢竟充滿未知的危險。萬一生命就此消失了呢?

郭美玲:人生本來就充滿未知,也是可以隨時劃上句號的一段旅程。我已經準備好了。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所以我沒有什麼恐懼感。如果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過的話,那人生會過得多麼精彩!那會很有意思!

社會企業家——因覺醒而擔當

《公益時報》:你比較推崇中國傳統儒釋道文化以及日本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這些修習和積澱對你做企業帶來哪些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郭美玲:這是一種精神食糧,無論對個體還是團隊或企業發展都應成為根植於心的靈魂和核心。有一些企業家在取得一定成績、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以後,他們可能會選擇移民,或者遊山玩水,怡然自得地享受生活。這種選擇固然也沒有錯,但從人類發展所需的大愛和奉獻而言,這些企業家內心可能沒有更高層面的精神追求,或者說不具備更廣闊格局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而傳統文化和經典經營哲學的修習、積累就像是一種精神潤滑油,它讓你更加的有信心,更加的有力量,可以投入更多的熱情去做更多的事。這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精髓之處,也是現今普羅大眾最缺失的東西。

《公益時報》:作為企業家的一份子,你對於當代中國企業家群體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和投身公益慈善領域怎麼看?

郭美玲:我覺得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尊佛。只要每個人能夠將自己內心的雜念和干擾祛除,他們其實都很願意身體力行地做公益做慈善。我覺得每個人一路走來,最終也是最好的人生訴求就是讓靈魂成長,這是我們要追求的。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這樣的訴求,只是在人生旅途中,他們有意無意地被雜念和欲望蒙蔽了雙眼,而重新打開雙眼和開啟心靈之門,是需要一個學習和領悟的過程的。走過的路越多,經過的事越多,大家會愈加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物質的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放下這些東西,我們才有可能尋得幸福,精神世界才能更充實豐盈。”

《公益時報》:知易行難。有些東西悟得到,未必行得到啊。

郭美玲:是的,這很難。這在我看來就是人如何對峙自己的習性。如果你已經意識到自己身上某些不好的習性,你又有著非常強烈改變的願望,你就要有時時自省覺察之心。你的“念”升起的刹那,你的“覺”也要迅即跟上,及時拉回你不好的“念”,你才能夠進步和提升。從個體角度而言,形成覺察且經常自省反思並不容易,但如果你周邊有這樣一個“場”,形成這樣一個大的隊伍,你就可以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被帶動被昇華。

《公益時報》:你認為一個普通的企業經營者與一個勇於擔當社會責任的企業家之間本質的區別何在?

郭美玲:本質的區別就在於,你心中是否升起了大愛和擔當以及責任。每一個經營者的經營之路起步不同,個人覺醒的早晚也不同。覺醒早的經營者,心中大愛就升起的早,他勇於承擔社會責任,他就是個社會企業家;當一個經營者始終困頓糾結與個人利益,心中的大愛無法釋放出來,他就是一個普通的經營者,一個世俗意義上的老闆,或者叫“財富的擁有者”。其實這二者之間並無嚴格的界限,只要他能釋放大愛,轉念為利他而奮鬥,他就不再為簡單的利益所羈絆,而是心系大眾和國家,就是了不起的自我昇華。若不然,就只能永遠被私欲和私利所牽絆鉗制——做金錢的奴隸,其實是非常辛苦和可憐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非常渺小,與一粒沙子、一棵樹沒有什麼分別。當你明白這些道理之後,你的私欲、雜念和牽絆就越來越少,生活工作就會輕鬆愉悅很多。做企業也是一樣,當你不再把利潤當作衡量企業成敗的唯一指標,不在“虧”和“賺”裡面打轉,而是把奉獻和利他作為企業價值引導的時候,你的成就感和獲得感會倍增,幸福感會更濃烈。所以說我們為什麼常說“要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這是不容易的。

《公益時報》:作為中國當代企業家的一員,你對企業家夥伴們有何建言?

郭美玲: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這些企業經營者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和好時代,才得以取得今天的成果和收穫。如果說以前我們的企業家整天就琢磨著怎麼賺錢,現在開始覺悟投身公益慈善的價值和意義,那就需要調整思路和視角,認真地想想該怎麼花錢,怎麼能花得到位、花得有價值。

很大程度上企業家們也是杠杆,一旦他們找到合適的支點,齊心協力將其撬動,就能把公益與大愛的洪流引入到我們的周邊,引入到社會各個角落,用愛打開人心,從而開啟人性真善美的原力。當下的中國需要這種愛的原力更多的湧入,它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願我們的企業家夥伴們開啟從物質向精神穿越之門,昇華靈魂,讓自己人生的“下半場”更加充實有意義。

“益行者”——打造愛的能量場

《公益時報》:2017年,你加入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首期“益行者”隊伍。對你來說,這樣的一個人生階段花時間和精力去深度學習公益慈善,意義何在?

郭美玲:我一直在思考,作為一個企業經營者,要讓我們的企業與社會形成一個可持續的良性迴圈,在財富持續流動、湧入的同時,如何將其更好的回報和反哺社會。過去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很不得法,因為主要精力都放在企業經營,如何將財富回饋社會,這是一門學問。

我已經做了四年多“授漁計畫公益促進中心”的理事長,現在我們的授漁基金會也已經獲批。當我們投入公益行業的規模越來越大,相應的,對於我們從事本行業的專業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我不能做一個不稱職的理事長。同時,我也是企業的管理者,如何帶好團隊,做一個好的引路人和宣導者,同樣責任重大,所以對我來說學習公益慈善的專業知識是當下必須馬上去做的一件要緊事。

在此過程中,如何用更有意義、更有收益、甚至不露痕跡的方法去做公益慈善就是亟待我們深思的問題。比如說現在開始提倡做“社會企業家”,當我學完相關課程之後,很快就投資了一個大學生創業的項目,要知道以前我們對這樣的項目關注度並不高,介入的也很少。但現在我就開始尋找一些社會痛點的項目,嘗試把寶貴的資源和資金投給這些項目。這實質上是一種杠杆作用,我們尋找到合適的支點,然後努力的撬動它,那麼這個社會就會不斷進步,就會越來越美好。

在北大光華“益行者”的大家庭裡,我發現並找到了一群心靈美好且志同道合的夥伴,其中還有一些專業、資深的公益大咖,比如徐永光老師,他在公益界深耕了幾十年,很了不起。在這個團隊裡,我們都像滿懷赤子之心的孩童,如饑似渴地學習和修行。我們彼此之間的交流坦誠直率,毫無保留,互相扶持和幫助。益行者團隊的能量場讓我特別喜歡,他們所體現出的那種融合、開朗和無私深深地打動著我、感動著我。我就在想,如果我們周邊能夠出現越來越多這樣的夥伴,那這個社會自然也就更加的和諧美好。“益行者”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引領和示範。

- END -

本文為公益時報原創首發,歡迎轉載

轉載請後臺回復“轉載”獲得授權,違者必究

作者 | 文梅

責任編輯| 高文興 微信編輯 | 吳麗萍

-點擊下面的關鍵字,直接閱讀文章 -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想留言嗎?果斷在留言區發言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