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封疆大吏卻在國寶漢闕上刻上了“到此一遊”

4月13日參觀河南登封中嶽廟前的漢代太室闕時, 偶然發現太室闕西闕的上部有幾行隸書刻字, 隨即讀了出來:嘉慶十三年阮元來觀闕下。 同行的幾位書法同道都驚呼起來, 原來是阮元的刻字。

提起阮元, 可能搞書法的都會知道這個人, 他是南北書派的提出者, 著有《南北書派輪》, 也就是說南帖北碑的說法就是他提出來的。 阮元除了在書法方面的建樹外, 他在清中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 我們不妨看一下他的簡歷。

阮元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 身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 官至浙江、河南、江西巡撫, 湖廣、兩廣、雲貴總督, 兵部、禮部、戶部、工部侍郎, 體仁閣大學士, 太子太保, 致仕歸田後又晉加太傅銜, 卒諡文達。 他是作家、詩人、金石學家、思想家, 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 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阮元是正部級的封疆大吏,

在繁忙的公務之餘, 能夠涉獵各個學科, 並且出了那麼多成果, 以前只知道他在書法方面的建樹, 看來是嚴重低估了這個大佬。

那麼, 阮元在嘉慶十三年來登封幹什麼了?他當時是什麼職務?在什麼樣的背景下來到登封呢?查了一下阮元的年表, 年表上對這一年表述的非常簡單, 僅僅幾句話:

三月二十八日, 抵杭州接印, 再任浙江巡撫。

是年, 購得錢東壁所藏《西嶽華山碑》四明本拓片。 命阮亨、王豫編《續淮海英靈集》。

通過年表我們可以知道, 阮元時年45歲, 剛任了浙江的父母官, 正是志得意滿的年齡, 但沒有寫到登封的事宜。 繼續查找, 居然找到了阮元寫的一首七言古風, 《嵩山三石闕歌》, 就是描寫這事的, 且抄錄如下:

嵩岳三闕同高低, 左右離立八尺齊。 啟母一闕距其北, 太室峙東少室西。 誰其建者漢朱呂, 誰其書者皆堂溪。 篆隸詰屈銘句奧, 請降雲雨生蒸黎。 畫圖月兔木連理, 駕車乘馬鉤象犀。 閱魏太武周久視, 夏暴烈日冬流凘。 二千年來屹相向, 闕質粗剝闕色黧。 二室神祠始秦漢, 產啟已說塗山妻。 要知陽城本禹地, 三塗四載應無迷。 此闕靈祇久呵護, 歐、趙訪古何未稽。 褚峻縮本我早見, 茲來策馬尋荒蹊。 闕間頗足容二軌, 壁壘未可窮攀躋。 周、魯雉闕制可見, 雉度以絼非似雞。 氈槌拓取墨華黝, 寶之無異摹元圭。 更洗奉堂額東石, 一行刻字名留題。 神君興亡闕中起, 廟牆漢柏春鳴蹄。

在這首詩裡, 阮元比較詳盡地介紹了漢三闕的位置, 建造的原因和意義,

描寫了石闕上的圖案, 確定了大禹治水在登封, 緬懷塗山氏生啟和啟母石的故事, 說自己其實以前已經見過褚峻縮本拓片, 這次專門來看原跡了。 詩中其中有兩句就是說的題字刻石這事:“更洗奉堂額東石, 一行刻字名留題。 ”這就對了, 阮元題字刻字的事情, 自己還在詩裡記下了, 但不知為什麼年表裡未出現。

阮元是封疆大吏, 當時人們也沒有保護文物的意識, 區區登封縣令豈敢得罪阮巡撫大老爺。 阮元拓下了漢三闕的拓片, 並饒有興致的把自己的尊姓大名刻在了石闕之上。 那年是嘉慶十三年, 也就是西元1808年, 距今剛好210年, 210年的時間, “到此一遊”也有了文物價值, 更何況出自阮元之手?

中國人有習慣, 喜歡到處寫下“到此一遊”, 隨著近幾年來國民走出國門, 國人此陋習更是帶到了全世界, 遭到了國內外媒體的一致詬病。 這種習慣由來已久, 阮元在兩千年的太室闕上刻字, 無疑也是“到此一遊”。 無獨有偶, 在登封嵩陽書院的大唐碑上, 北側從明朝刻到民國, 附庸風雅者眾矣。前段時間登華山,華山的石壁上,到處是當時官僚、軍閥、名士題字,明清的有一些,民國軍閥的尤多,書法平平,大有搶佔地盤的意思。著名畫家張大千和他的兄長張善子也不能免俗,也在石壁上刻下碗大的字。華山的管理者最近對題字進行了描摹上漆,綠油油的油漆抹在五花八門的“到此一遊”上,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與阮元刻石相互呼應的太室闕闕保護房牆壁上鑲嵌的一塊刻石,上面是顏體楷書,麻姑仙壇一路的,內容是:“禁止遊人在太室闕上面題字,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中嶽風景區整建會白。”民國三十一年,是1942年,當時河南正鬧災荒,前後死了300多萬人,在那苦難的歲月裡,還有人提示大家愛護文物,這塊刻石越發顯得意義深遠。

附庸風雅者眾矣。前段時間登華山,華山的石壁上,到處是當時官僚、軍閥、名士題字,明清的有一些,民國軍閥的尤多,書法平平,大有搶佔地盤的意思。著名畫家張大千和他的兄長張善子也不能免俗,也在石壁上刻下碗大的字。華山的管理者最近對題字進行了描摹上漆,綠油油的油漆抹在五花八門的“到此一遊”上,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與阮元刻石相互呼應的太室闕闕保護房牆壁上鑲嵌的一塊刻石,上面是顏體楷書,麻姑仙壇一路的,內容是:“禁止遊人在太室闕上面題字,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中嶽風景區整建會白。”民國三十一年,是1942年,當時河南正鬧災荒,前後死了300多萬人,在那苦難的歲月裡,還有人提示大家愛護文物,這塊刻石越發顯得意義深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