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尋窪地”還看銀行

紅刊財經 特約作者 童第軼

銀行股是今年以來筆者持續重點看好的品種, 其內在的投資邏輯非常簡單, 隨著銀行股業績的持續提升, 以及政策面和資金面的不斷改善, 銀行股估值低的安全邊際愈發凸顯。 在經歷近期的大幅調整之後, 銀行股的下行空間將十分有限, 其底部也變得更加扎實。

如果優中選優, 筆者更看好“四大行”未來的成長性, 相比於中小銀行, 國有大行在規模、息差、資產品質等方面更具優勢。 而在“得零售者得天下”的行業背景下, 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同樣值得期待。

基本面回暖進行時

當前已有15家銀行披露了2017年報, 15家公司整體歸母淨利潤增速較前三季度的4.45%小幅回升至4.66%, 目前仍處於向好通道當中。 而從同比來看, 15家銀行整體業績增速較上年增長3.63%, 其中“五大行”業績增速較去年同期提升更為明顯, 達到3.92%。

筆者認為, 銀行業整體業績提升源於息差擴大和資產品質的改善。

從目前已經披露年報的銀行來看, 行業整體息差企穩回升態勢已經確立, 但不同銀行之間亦有分化, 其中, 國有銀行及農商行的息差回升趨勢更為顯著, 股份制銀行還處於底部企穩階段。 展望2018年, 在貨幣政策維持穩健中性的情況下, 市場利率中樞大概率將維持高位, 銀行負債端壓力邊際隨之趨緩, 資產端重定價逐步完成將繼續推升淨息差, 表外轉表內引發的信貸需求也將提高定價水準。 而在資產品質方面, 15家銀行整體的不良資產連續兩個季度實現雙降, 不良淨生成率大幅回落, 不良先行指標大幅改善, 顯示出銀行業風險抵補能力正在增強。 因此, 在當前企業盈利並未惡化、整體經濟向好趨勢延續的有利局面下,
筆者認為, 今年銀行業資產品質仍將持續改善。

而從估值角度來看, 當前銀行股整體市盈率不到7倍, 市淨率僅0.9倍。 橫向比較看, 銀行股市盈率和市淨率均為A股所有行業最低, 已經成為A股市場最為明顯的價值窪地;縱向比較看, 銀行股市淨率的歷史底部為0.8倍, 當前的市淨率水準已經非常接近;而與其他國家的銀行業估值情況作比較, 美國等發達國家銀行股市淨率基本為1.3倍, 遠高於A股銀行股, 而且A股銀行股的盈利能力要顯著優於美國銀行股——資料顯示, A股銀行股ROE約為15%, 美國銀行股僅有9%左右。 可以說, 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 A股銀行股超低的估值都具備了絕對的安全邊際。

目前, 政策層面的種種利好也為銀行業的未來發展掃清了障礙。 其中,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 未來將放寬或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等金融機構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 統一中外資銀行市場准入標準, 這意味著我國銀行業將迎來對外開放的新時代。 銀行作為宏觀經濟的穩定器, 是金融市場的核心。 雖然未來銀行業將推進對外開放的步伐, 但國家勢必將會把銀行業的控制權牢握手中, 更多地還是希望外資銀行為市場注入活力。 筆者認為, 外資銀行對混業經營、防範系統性風險有豐富的經驗, 對外開放有利於我國銀行的健康發展, 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國內銀行的公司治理能力、降低運營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日前出席博鼇論壇時表示,

今年5月1日起, 內地和香港的互聯互通額度將擴容, 每日額度擴大4倍, 也就是說滬股通和港股通的額度將由每年的130億調整至520億, 為銀行股引來“源頭活水”。 而且, MSCI將於今年6月正式納入A股, 指數型基金對藍籌股尤其是銀行股的配置比例將隨之擴大。

對銀行股的錯誤偏見

可以說銀行股是當前整個A股市場最為突出的窪地資產,但長期以來,市場對銀行股卻存在諸多偏見,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擔憂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將造成巨大衝擊;二是認為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期已過,銀行股也將風光不再。筆者認為,上述觀點都存在認知上的偏頗,是錯誤的。

首先,P2P若干年前就聲稱要顛覆傳統銀行業,但後來卻發現P2P自己把自己顛覆了,4000多家P2P機構跑路了1000多家,倖存者的日子也很難熬。筆者認為,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高新技術,對傳統銀行的影響更多地還是在於融合,而非顛覆與衝擊。而且,我們千萬不要低估了傳統銀行擁抱科技的決心。在2017年業績發佈會上,中國銀行表示要讓自己成長為金融科技公司,未來將不低於1%的營業收入投入科技研發,與科技巨頭合作開發科技產品,並計畫用兩年時間打造中國銀行業內最好的手機銀行。更讓人震驚的是,就在前不久,建設銀行宣佈其開設的國內第一家無人銀行在上海正式營業,用人臉識別的閘門和攝像頭取代安保人員,用微笑說話、噓寒問暖的機器人取代了大堂經理,更找不到一個銀行業務人員,取而代之的是更高效率、懂你所需的智慧櫃員機——全部設施融合了當前炙手可熱的機器人、VR/AR、人臉識別、語音瀏覽、全息投影等科技元素。

相比於改革開放初期,當前我國的經濟速度的確已經出現了明顯下滑,這是不可否認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在經濟發展增速回落之後,經濟發展的品質也得到了鞏固。尤其是過去兩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煤炭、鋼鐵等傳統週期性行業的盈利出現了顯著的改善,銀行業的壞賬風險顯著降低。這也解釋了過去幾年我國GDP增速始終在6%-7%的區間波動,而A股銀行業的盈利增速卻由2015年時的1.8%大幅提升至2017年的接近5%的背後原因。雖然這種個位數的利潤增速相較許多新興行業似乎不值一提,但其可貴之處在於銀行業的改善趨勢是確定性的。而且根據P(股價)=EPS(每股淨收益)×PE(市盈率),投資銀行股的機會不僅在於EPS會有確定性的提升,超低的PE同樣具備較大幅度的提升空間。

總的來說,銀行是整個金融業的基石。在現行體制下,即使銀行業存在壞賬也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沖銷,相比而言更有可能的結果是慢慢地消除。銀行股從中長期來看,無疑是被低估的。筆者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當前圍繞銀行的所有偏見一定會得以糾正,而基於確定性的業績和超低的估值,銀行股的內在價值一定會逐步凸顯。

得零售者得天下

落腳到具體板塊上,銀行股可以劃分為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三大類。銀行股的投資機會是板塊性的整體大機會,但其中也略有差異。如果優中選優的話,筆者更看好工、農、中、建等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裡具備零售端優勢的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以及縮表結束、業績有望迎來拐點的中信銀行也值得期待。

相比於中小銀行,國有大行在規模、息差、資產品質等方面更具優勢。其中,中小銀行在規模擴張方面受金融去杠杆影響更甚,而國有大行受到的影響則相對較小;在息差方面,國有大行受益於低廉且穩定的負債成本,息差擴張對業績的邊際貢獻更為顯著;在資產品質方面,國有大行在良好的業績支撐情況下,加大撥備計提力度,補齊短板,釋放業績的空間也優於中小銀行。(見附表)

一般來說,零售業務的息差要高於對公業務,“得零售者得天下”是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大背景下得出的共識。作為兩家零售業務最強的上市銀行,招商銀行分別於2004年和2009年進行了兩次零售轉型,先行優勢明顯,而平安銀行借助集團綜合金融優勢,零售業務發展迅猛。2017年全年,平安銀行零售業務收入達466.92億元,占總營收的44.14%,而招商銀行的零售業務在2017年上半年就實現營收561.19億元,占總營收的49.81%。2017年,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稅前利潤占利潤總額的67.62%,而招商銀行2017年上半年這一比重為55.43%。可以說,無論從規模還是對營收和利潤的貢獻上,在所有的股份制銀行裡,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都具備了絕對優勢。

中信銀行在2017年主動縮表,三季度末總資產較年初縮減6.6%,重點壓縮同業資產和債券投資,分別較年初較少44.9%和20.6%。2017年四季度撥備覆蓋率環比大幅提升8.5個百分點至169.4%,印證中信銀行不良率壓力高峰已過,長達5年的不良暴露期終告結束, 2018年不良率下降可期。中信銀行2017年深度調整資產負債表的成果在三四季度淨息差指標中已有所顯現,三季度淨息差環比增長11個基點,在上市銀行中位列第二,四季度繼續環比提升4個基點至1.87%,在金融市場利率企穩的背景下,“瘦身成功”的資產負債表將助力中信銀行2018年息差繼續提升。

(作者系龍贏富澤投資總監,研究部副總監孫勇對本文亦有貢獻)

對銀行股的錯誤偏見

可以說銀行股是當前整個A股市場最為突出的窪地資產,但長期以來,市場對銀行股卻存在諸多偏見,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擔憂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將造成巨大衝擊;二是認為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期已過,銀行股也將風光不再。筆者認為,上述觀點都存在認知上的偏頗,是錯誤的。

首先,P2P若干年前就聲稱要顛覆傳統銀行業,但後來卻發現P2P自己把自己顛覆了,4000多家P2P機構跑路了1000多家,倖存者的日子也很難熬。筆者認為,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高新技術,對傳統銀行的影響更多地還是在於融合,而非顛覆與衝擊。而且,我們千萬不要低估了傳統銀行擁抱科技的決心。在2017年業績發佈會上,中國銀行表示要讓自己成長為金融科技公司,未來將不低於1%的營業收入投入科技研發,與科技巨頭合作開發科技產品,並計畫用兩年時間打造中國銀行業內最好的手機銀行。更讓人震驚的是,就在前不久,建設銀行宣佈其開設的國內第一家無人銀行在上海正式營業,用人臉識別的閘門和攝像頭取代安保人員,用微笑說話、噓寒問暖的機器人取代了大堂經理,更找不到一個銀行業務人員,取而代之的是更高效率、懂你所需的智慧櫃員機——全部設施融合了當前炙手可熱的機器人、VR/AR、人臉識別、語音瀏覽、全息投影等科技元素。

相比於改革開放初期,當前我國的經濟速度的確已經出現了明顯下滑,這是不可否認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在經濟發展增速回落之後,經濟發展的品質也得到了鞏固。尤其是過去兩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煤炭、鋼鐵等傳統週期性行業的盈利出現了顯著的改善,銀行業的壞賬風險顯著降低。這也解釋了過去幾年我國GDP增速始終在6%-7%的區間波動,而A股銀行業的盈利增速卻由2015年時的1.8%大幅提升至2017年的接近5%的背後原因。雖然這種個位數的利潤增速相較許多新興行業似乎不值一提,但其可貴之處在於銀行業的改善趨勢是確定性的。而且根據P(股價)=EPS(每股淨收益)×PE(市盈率),投資銀行股的機會不僅在於EPS會有確定性的提升,超低的PE同樣具備較大幅度的提升空間。

總的來說,銀行是整個金融業的基石。在現行體制下,即使銀行業存在壞賬也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沖銷,相比而言更有可能的結果是慢慢地消除。銀行股從中長期來看,無疑是被低估的。筆者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當前圍繞銀行的所有偏見一定會得以糾正,而基於確定性的業績和超低的估值,銀行股的內在價值一定會逐步凸顯。

得零售者得天下

落腳到具體板塊上,銀行股可以劃分為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三大類。銀行股的投資機會是板塊性的整體大機會,但其中也略有差異。如果優中選優的話,筆者更看好工、農、中、建等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裡具備零售端優勢的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以及縮表結束、業績有望迎來拐點的中信銀行也值得期待。

相比於中小銀行,國有大行在規模、息差、資產品質等方面更具優勢。其中,中小銀行在規模擴張方面受金融去杠杆影響更甚,而國有大行受到的影響則相對較小;在息差方面,國有大行受益於低廉且穩定的負債成本,息差擴張對業績的邊際貢獻更為顯著;在資產品質方面,國有大行在良好的業績支撐情況下,加大撥備計提力度,補齊短板,釋放業績的空間也優於中小銀行。(見附表)

一般來說,零售業務的息差要高於對公業務,“得零售者得天下”是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大背景下得出的共識。作為兩家零售業務最強的上市銀行,招商銀行分別於2004年和2009年進行了兩次零售轉型,先行優勢明顯,而平安銀行借助集團綜合金融優勢,零售業務發展迅猛。2017年全年,平安銀行零售業務收入達466.92億元,占總營收的44.14%,而招商銀行的零售業務在2017年上半年就實現營收561.19億元,占總營收的49.81%。2017年,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稅前利潤占利潤總額的67.62%,而招商銀行2017年上半年這一比重為55.43%。可以說,無論從規模還是對營收和利潤的貢獻上,在所有的股份制銀行裡,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都具備了絕對優勢。

中信銀行在2017年主動縮表,三季度末總資產較年初縮減6.6%,重點壓縮同業資產和債券投資,分別較年初較少44.9%和20.6%。2017年四季度撥備覆蓋率環比大幅提升8.5個百分點至169.4%,印證中信銀行不良率壓力高峰已過,長達5年的不良暴露期終告結束, 2018年不良率下降可期。中信銀行2017年深度調整資產負債表的成果在三四季度淨息差指標中已有所顯現,三季度淨息差環比增長11個基點,在上市銀行中位列第二,四季度繼續環比提升4個基點至1.87%,在金融市場利率企穩的背景下,“瘦身成功”的資產負債表將助力中信銀行2018年息差繼續提升。

(作者系龍贏富澤投資總監,研究部副總監孫勇對本文亦有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