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什麼這是傳統文化復興的最好時代?

年輕人中的傳統文化熱

這幾年, 漢服、國學熱、傳統工藝等相關的傳統文化, 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 逐漸的成為了一種潮流。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 傳統文化開始借助視頻、音訊、電商等新興管道等, 不斷反覆運算和裂變。

在中國年輕人最集中的B站, 國風興趣圈層(國創、國風舞蹈、漢服等)的覆蓋人數相比5年前增長了20倍以上, 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例, 截至目前, 該紀錄片播放量超過314萬, 彈幕超過8萬。 視頻博主納豆奶奶身著漢服走在東京街頭, 相關的視頻有57萬點擊量, 7000多條彈幕, 彈幕評論"這位UP主的行為很酷"。

在音訊平臺荔枝APP上, 與古風、Pia戲類的直播接近全平臺所有品類的15%。 每週有超過上萬場該品類的直播, 用戶以90後的學生群體為主。 中央民族樂團的蔡陽就, 在直播平臺上演奏二胡, 普及相關知識, 一場直播超過20萬網友觀看。 在鬥魚上,

一個直播寫書法的主播就有近5萬粉絲;花椒上, 一個男主播彈古箏吸引了超16萬粉絲。

在當下,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並參與到傳統文化復興中。 中國年輕的80, 90後們, 他們受過高品質的教育, 有著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他們會主動發掘並傳播傳統文化之美, 這個才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關鍵。 "

文化復興下的千億產業鏈

"買賣是最好的保護,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 分享是最好的傳播。 "前央視主持人, 東家聯合創始人趙普對於傳統文化的解讀, 也許是文化與當下發展最好的注解。 傳統文化只有融入到現代生活, 才能得以傳承。 文化復興的風口背後, 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巨頭和創業公司參與進來, 誕生了很多創業與商業機會。

整個2017年, 騰訊都在嘗試將文化和科技結合起來, 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用數位技術來傳承文化遺產。 12月, 騰訊與敦煌研究院啟動"數位絲路"計畫。 此前, 騰訊已經與長城、故宮達成了文化復興合作, 利用互聯網和新技術連接起傳統文化與年輕人。

騰訊與故宮合作, 刷新了人們對互聯網+傳統文化的認知。 為了進一步走進人們生活, 故宮還成立了文創團隊, 專門研究如何將藏品資訊, 跟人們生活需求結合起來, 比如"正大光明"充電器、故宮箱包、朝珠耳機等。 截至去年年底, 故宮文創產品突破了一萬種, 大前年的銷售額就已超過十億元。

除了互聯網巨頭外, 備受資本關注的傳統文化有關創業公司也越來越多。 根據36氪報導,

亞洲最大的匠人手作電商平臺東家完成1.1億元B輪融資, 之前已經完成了數千萬元A輪融資。 東家深入全國各地走訪, 發掘傳統手工藝的匠人加入東家, 把好的工藝, 變成和時代結合的作品。 目前已經在全國各地接觸超過3萬個手藝匠人, 有6000多名匠人入駐平臺單月GMV近億元, 平均客單價近2000元。

除此之外, 旅遊、遊戲等產業, 也越來越多地與傳統文化相結合。 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資料顯示, 2018年, 傳統文化電商交易規模將達到116.8億元, 而上月, 騰訊也將傳統文化類遊戲作為首批功能類遊戲推出, 將傳統文化知識融入到遊戲中, 寓教於樂。 預計整個市場超過千億。

為什麼這是傳統文化復興最好的時代?

中國當前的傳統文化復興, 與近鄰的日本十分相似。

隨著傳統文化產業鏈的進一步完善, 優秀傳統文化, 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滲透也愈加變深。 傳統文化復興的意義, 是引領、滋養、服務現代生活。 為什麼傳統文化會在近幾年復興?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什麼?

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良好的經濟基礎, 是文化發展的基礎。 經濟的繁榮為文學、藝術等文化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在這點上, 不管是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 21世紀當下中國, 均是如此。

從19世紀中的明治維新開始, 日本開始引入西方的管理體制、文化、藝術、生活方式等, 開始全盤西化, 年輕人以西洋生活方式為時髦, 到二戰結束後, 美國接管日本, 日本社會的全面西化加速。

1955至1957年, 日本出現了第一次經濟發展高潮。 包括製造業在內快速成長。1968年,超過西德的GDP成為世界第2名。隨著日本文化與歐美文化的融合,經濟上富裕的日本人逐漸意識到,西方文化並不是全盤適合日本社會,日本本土文化對於樹立國民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感更適合,於是相關的傳統文化開始復興。西方文化與日本本土文化,開始融合,新的文化模式開始形成,並向外國輸出並影響到他國文化,成為日本新的文化名片。

回顧中國社會,同樣,傳統文化復興與經濟發展的速度是成正比的。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開放,整個社會對於西方的物質、文化等需求旺盛。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的發展,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在2010年代,中國終於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進入21世紀,中國在科技、製造、貿易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發展成就,經濟和物質高度發達之後,民眾對於適合自己的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就越來越強烈了。

新興群體的形成:

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新興群體的形成,成為文化復興的支柱,他們決定了文化的發掘、傳播、成型、發展。

50年代日本商業和經濟的發展,促成了新興的有產群體的形成。這個群體對於除了溫飽的物質追求,更多是精神層面的的人文主義意識。帶動了新興中產階級的形成,物質上富裕的階級對於藝術、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的現象。舒適的生活,優越的創作機會及條件,富裕的社會環境以及對文化的集體性需求等,極大地推動人文主義發展和優秀的作品誕生。在這種大環境下,誕生了關注人文和文化的新興群體。

而在中國,關注文化的這一群體也正在形成,其中以90後的群體為主。中國90後和00後這一代人出生後,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如資深的二次元文化創業者陳睿分析的那樣,這個群體受過高等教育,有著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人文素養。網路為他們打開了全世界的視窗,瞭解更多資訊,他們瞭解自己的興趣,已經不再滿足單純的外來文化的灌輸。他們需要也有著更好的文化自信。於是主動發掘並傳播屬於自己的傳統文化,開始追尋更加適合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層面的需求。成為了傳統文化復興和傳播的主力軍。

文化自信的繼承和發展:

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裡,提到日本年輕人關於消費心理變化時,隨著全球化的加劇蔓延,年輕人們很容易感受其他國家的生活,發現大多是大同小異,千篇一律,於是日本人想在經濟之外,可以找到一個其他的,為國民所有共有的價值。最後發現,那就是日本傳統文化。於是追求日本生活方式,心理開始萌芽、發展、蔓延。

根據日本《日本人的意識》調查,關注日本文化,從1988年20-24歲71%,到2008年上升到了87%。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並沒有經歷過這些文化的誕生和發展,沒有直接關聯。但是,並沒有妨礙他們的追求和發展。

互聯網加速了全球年輕人的交流,開闊了年輕人的視野,對於國內90及以後的年輕人來說,也正在經歷類似日本年輕人當年的階段。他們喜歡傳統文化,通過研究、討論、交流,體驗製作漢服等產品,表面上看是追求個性,其實是在追求和宣傳自己的主張。在東家平臺, 65%的匠人都是80後90後,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到匠人與文化相關的事業中。在現實生活和適合自己群體的文化中不斷進行交換,吸收與現代生活相協調融合的文化因素。對群體和文化的自我歸屬感、回歸感、自信感,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圈層和文化氛圍。

政府和政策的文化加持:

為了振興和普及日本傳統文化振興,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與文化振興相關的文化政策與法律條文。為了復興陶瓷產業,日本政府設立了'茨城縣陶瓷產業指導所',對民眾進行職業培訓。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的本土文化逐漸復興,並走向海外。今天流行的包括手作等日本傳統文化,基本都是在那時被挖掘出來的。

2017年國務院,宣佈要全面復興傳統文化,這屬於重大國策。高層領導人在不同時間和場合,多次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把文化復興提到了整個國家層面,重視程度可見一斑。這麼重量級的推動和加持,不管是在文化的傳播,還是在相關產業發展,都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管子》中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消費升級和社會的現代化,文化自信和歸屬感越來越成為剛需,這也為傳統文化復興提供了好的環境和土壤。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後,本土文化的復興迎了最好的時代。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互聯網明星創業公司臉萌、FaceU等品牌操盤手,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歡迎關注我們

包括製造業在內快速成長。1968年,超過西德的GDP成為世界第2名。隨著日本文化與歐美文化的融合,經濟上富裕的日本人逐漸意識到,西方文化並不是全盤適合日本社會,日本本土文化對於樹立國民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認同感更適合,於是相關的傳統文化開始復興。西方文化與日本本土文化,開始融合,新的文化模式開始形成,並向外國輸出並影響到他國文化,成為日本新的文化名片。

回顧中國社會,同樣,傳統文化復興與經濟發展的速度是成正比的。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開放,整個社會對於西方的物質、文化等需求旺盛。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的發展,經過30年的高速增長,在2010年代,中國終於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著進入21世紀,中國在科技、製造、貿易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發展成就,經濟和物質高度發達之後,民眾對於適合自己的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就越來越強烈了。

新興群體的形成:

在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新興群體的形成,成為文化復興的支柱,他們決定了文化的發掘、傳播、成型、發展。

50年代日本商業和經濟的發展,促成了新興的有產群體的形成。這個群體對於除了溫飽的物質追求,更多是精神層面的的人文主義意識。帶動了新興中產階級的形成,物質上富裕的階級對於藝術、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的現象。舒適的生活,優越的創作機會及條件,富裕的社會環境以及對文化的集體性需求等,極大地推動人文主義發展和優秀的作品誕生。在這種大環境下,誕生了關注人文和文化的新興群體。

而在中國,關注文化的這一群體也正在形成,其中以90後的群體為主。中國90後和00後這一代人出生後,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如資深的二次元文化創業者陳睿分析的那樣,這個群體受過高等教育,有著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人文素養。網路為他們打開了全世界的視窗,瞭解更多資訊,他們瞭解自己的興趣,已經不再滿足單純的外來文化的灌輸。他們需要也有著更好的文化自信。於是主動發掘並傳播屬於自己的傳統文化,開始追尋更加適合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層面的需求。成為了傳統文化復興和傳播的主力軍。

文化自信的繼承和發展:

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裡,提到日本年輕人關於消費心理變化時,隨著全球化的加劇蔓延,年輕人們很容易感受其他國家的生活,發現大多是大同小異,千篇一律,於是日本人想在經濟之外,可以找到一個其他的,為國民所有共有的價值。最後發現,那就是日本傳統文化。於是追求日本生活方式,心理開始萌芽、發展、蔓延。

根據日本《日本人的意識》調查,關注日本文化,從1988年20-24歲71%,到2008年上升到了87%。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並沒有經歷過這些文化的誕生和發展,沒有直接關聯。但是,並沒有妨礙他們的追求和發展。

互聯網加速了全球年輕人的交流,開闊了年輕人的視野,對於國內90及以後的年輕人來說,也正在經歷類似日本年輕人當年的階段。他們喜歡傳統文化,通過研究、討論、交流,體驗製作漢服等產品,表面上看是追求個性,其實是在追求和宣傳自己的主張。在東家平臺, 65%的匠人都是80後90後,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到匠人與文化相關的事業中。在現實生活和適合自己群體的文化中不斷進行交換,吸收與現代生活相協調融合的文化因素。對群體和文化的自我歸屬感、回歸感、自信感,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圈層和文化氛圍。

政府和政策的文化加持:

為了振興和普及日本傳統文化振興,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與文化振興相關的文化政策與法律條文。為了復興陶瓷產業,日本政府設立了'茨城縣陶瓷產業指導所',對民眾進行職業培訓。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的本土文化逐漸復興,並走向海外。今天流行的包括手作等日本傳統文化,基本都是在那時被挖掘出來的。

2017年國務院,宣佈要全面復興傳統文化,這屬於重大國策。高層領導人在不同時間和場合,多次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把文化復興提到了整個國家層面,重視程度可見一斑。這麼重量級的推動和加持,不管是在文化的傳播,還是在相關產業發展,都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管子》中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消費升級和社會的現代化,文化自信和歸屬感越來越成為剛需,這也為傳統文化復興提供了好的環境和土壤。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後,本土文化的復興迎了最好的時代。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互聯網明星創業公司臉萌、FaceU等品牌操盤手,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歡迎關注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