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丕”能繼承曹操稱王,他不僅有曹植的文采,還有兩項武功絕技

提起“曹操”在三國時代堪稱雄才大略, 不僅“挾天子以令諸侯”擁兵百萬, 而且後世子孫中也不乏人才輩出, 其中最被人所熟知的當屬“曹丕”、“曹植”和“曹沖”三人。 “曹沖稱象”的故事家喻戶曉, 只可惜雖年幼懷才, 結果卻是早年夭折, 因此可暫且不提;剩下“曹丕”和“曹植”, 很多觀點都認為“曹植”才是最有希望繼承曹操王位的人, 說曹植“七步成詩”, 為人灑脫等等。

那麼為什麼曹操卻沒有把王位給“曹植”, 而是給了“曹丕”呢?又有聲音說, 因為“曹丕”奸詐, 身邊又有司馬懿輔佐, 因此設計“曹植”, 最終失了曹操寵信。 關於這一點不能說不對, 也不能說全對;“曹丕”身邊的確有諸如司馬懿為代表的“世子黨”, 也的確有過不甚光彩的事情,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 “曹植”不能繼承曹操的王位也在必然之中。

亂世三國, 天下紛爭, 以曹操這樣的“奸雄”雖好風雅卻不倚重文章;因為亂世爭雄之中, 靠的是“兵馬”, 倚重的是“謀略”, 僅靠一手“好文章”只能稱臣, 絕當不得“君”。 這還只是第一點, 曹操偏愛“曹植”好學問確有其事, 但“曹丕”也非胸無點墨, 其文才同樣恢弘大氣, 代表作《典論》至今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著作;當然“曹丕”還有很多代表作,

他與其父“曹操”, 弟弟“曹植”並稱為“建安三曹”。 能與曹操、曹植這樣的著名文學家並列其名, 即使文采有所不及, 但也足證“曹丕”胸有才華了。

再說“兵馬權謀”, 這一點“曹丕”遠遠優於“曹植”。 史稱“曹植”好酒, 借酒才思泉湧, 身邊多是當世大儒賢士;但這並不符合“曹操”繼承人的要求,

只能“詠文”不能“統兵”是“曹植”的致命傷。 再看“曹丕”, 六歲騎馬, 八歲騎射, 十歲便隨曹操征討張繡;這場戰役中“典韋”戰死, “曹昂”死於亂軍, 曹操也幾乎喪命, 但年僅十歲的“曹丕”卻能躍馬逃出;一個十歲的孩子, 面對萬馬亂軍仍能跨馬賓士, 這樣的“孩子”可不多見, 也不得不說“曹丕”自幼天賦異稟。

之後“曹丕”多次隨軍出征, 曹操也是故意歷練“曹丕”;雖不見“曹丕”軍中出謀劃策, 但日久耳聞目染, 統兵謀略也一定非凡夫俗子可比。 而且“曹丕”不僅是一代文學家, 還是位三國時期少見的武功高手, 他有兩項絕技, 一為“騎射”, 一為“劍術”。 “曹丕”好射獵, 常與後世的大將軍“曹真”一起涉野圍獵, 一天之內就能獲獐鹿九隻, 野兔三十只;這樣的成績可絕非一般的紈絝子弟遊玩行獵所能做到的, “曹丕”騎射以“走獸飛禽”為敵, 射獵如臨敵, 可想“曹丕”如果在戰場上也是一等一的“神射手”。

“騎射”是當時“為將者”的必備技能,“箭法”好不好直接關係著自己在戰場上的身家性命,因此“曹丕”對射箭特別重視;後曹操身邊的第一謀士“荀彧”前來犒軍,見到曹丕“箭法”就誇道“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曹丕對自己“箭法”的追求極為苛刻,見荀彧誇自己,竟然說“執事未睹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意思是說,“瞄準”再射中目標還不能說“箭法”好,要見到目標不用思考,在馬上任何角度射出的箭都能百發百中,這才是真的好。荀彧聞之驚歎道“子脫射術矣!”意思是說“曹丕”射箭的境界已經超越了“箭法”的範疇。

其實“曹丕”神射還不算最厲害的技能,其“劍術”更是超越了眾多當世三國名將。在當時臨陣征殺,為將者大多跨馬賓士,手中揮舞長兵器;但身為大將除了長兵器,其腰間必有諸如“佩刀”、“佩劍”等短兵器伴身,這些短兵器不為爭殺,只為防身。因此身為大將者,“劍術”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能,同樣關係著身家性命;“曹丕”深知這一點,因此對“劍術”頗有研究,曾拜師與當世名劍“史阿”專門學習劍術搏擊。

“曹丕”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一起飲酒,其中“鄧展”乃是曹魏軍中赫赫有名的高手,號稱“善有手臂,曉五兵”意思是說“鄧展”身手速度很快,善能“空手入白刃”,而且精通五種兵器。當時“鄧展”之名雖不及軍功赫赫的“五子良將”之流,但論起拳腳功夫,不敢說軍中無敵,至少也是頭一排的高手。

既然同座的都是“武將”,三人難免探討武功,尤其是“曹丕”提起劍術滔滔不絕,竟然說的“劉勳”和“鄧展”啞口無言。“鄧展”聽曹丕說的那麼津津有味,當然心中不服,還以為曹丕不過是嘴上功夫,只能說不能做,因此就請曹丕當場跟自己比試比試。“曹丕”貴為曹操的公子,最有希望繼承王位的人,帳下武將竟敢與他“比武較量”,這也說明了“曹丕”平日裡不端架子,對待屬下也是平易近人。

其實不光“鄧展”,連同座的“劉勳”等人也不相信曹丕能有什麼真實武功,畢竟都知道他是曹操公子,金枝玉葉的身份,還以為他不過是個“紈絝子弟”而已;誰知“曹丕”見鄧展向自己挑戰,竟然開懷大笑,欣然接受了比武。兩人手持甘蔗為劍,就在庭院中較量比武;不多時曹丕竟然多次擊中“鄧展”,而且是以“速度”著稱的手臂。這一下席間眾人紛紛起哄,鄧展身為武將當然臉面上掛不住,於是就要求再比一次。

“曹丕”笑著說,自己的劍快,所以不好攻擊鄧展的要害部位,萬一失手有傷體面,因此才只攻擊他的手臂;“曹丕”這話更加刺激了鄧展,於是強烈要求再比一次。“曹丕”沒辦法,只能與鄧展再次比試;這次“曹丕”不再攻擊鄧展的手臂,而是直接擊中了他的頭部。這一下滿桌皆驚,紛紛驚訝于“曹丕”竟有這麼高超的“劍術”造詣。

此時“曹丕”呵呵一笑,對鄧展說“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願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意思是說“曹丕”曾被高人教授“劍術”秘法,如果鄧展你能拋棄之前所學的“劍術”,“曹丕”願意收他為徒,重新教他學習“劍術”;曹丕此話一出,引得全場武將歡呼雀躍,紛紛向其討教武藝精髓。

“曹丕”要收鄧展為徒,這話中自然暗藏嘲諷之意,也是有意顯示實力;不過這也毋庸置疑,畢竟“曹丕”為君,鄧展等人是臣,如果“為君者”能技壓臣子,所起到的震懾作用更為明顯。從這點看,“曹丕”不僅武功高強,對“為君之道”也頗有見地,這也是他之後能繼承“曹操”王位的重要條件。

“曹丕”文武兼備,“文”能治國統兵,武中“箭法”、“劍術”堪稱一絕;反觀“曹植”唯有出口成章,想做曹操的繼承人確實欠缺不少。

“騎射”是當時“為將者”的必備技能,“箭法”好不好直接關係著自己在戰場上的身家性命,因此“曹丕”對射箭特別重視;後曹操身邊的第一謀士“荀彧”前來犒軍,見到曹丕“箭法”就誇道“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曹丕對自己“箭法”的追求極為苛刻,見荀彧誇自己,竟然說“執事未睹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意思是說,“瞄準”再射中目標還不能說“箭法”好,要見到目標不用思考,在馬上任何角度射出的箭都能百發百中,這才是真的好。荀彧聞之驚歎道“子脫射術矣!”意思是說“曹丕”射箭的境界已經超越了“箭法”的範疇。

其實“曹丕”神射還不算最厲害的技能,其“劍術”更是超越了眾多當世三國名將。在當時臨陣征殺,為將者大多跨馬賓士,手中揮舞長兵器;但身為大將除了長兵器,其腰間必有諸如“佩刀”、“佩劍”等短兵器伴身,這些短兵器不為爭殺,只為防身。因此身為大將者,“劍術”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能,同樣關係著身家性命;“曹丕”深知這一點,因此對“劍術”頗有研究,曾拜師與當世名劍“史阿”專門學習劍術搏擊。

“曹丕”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一起飲酒,其中“鄧展”乃是曹魏軍中赫赫有名的高手,號稱“善有手臂,曉五兵”意思是說“鄧展”身手速度很快,善能“空手入白刃”,而且精通五種兵器。當時“鄧展”之名雖不及軍功赫赫的“五子良將”之流,但論起拳腳功夫,不敢說軍中無敵,至少也是頭一排的高手。

既然同座的都是“武將”,三人難免探討武功,尤其是“曹丕”提起劍術滔滔不絕,竟然說的“劉勳”和“鄧展”啞口無言。“鄧展”聽曹丕說的那麼津津有味,當然心中不服,還以為曹丕不過是嘴上功夫,只能說不能做,因此就請曹丕當場跟自己比試比試。“曹丕”貴為曹操的公子,最有希望繼承王位的人,帳下武將竟敢與他“比武較量”,這也說明了“曹丕”平日裡不端架子,對待屬下也是平易近人。

其實不光“鄧展”,連同座的“劉勳”等人也不相信曹丕能有什麼真實武功,畢竟都知道他是曹操公子,金枝玉葉的身份,還以為他不過是個“紈絝子弟”而已;誰知“曹丕”見鄧展向自己挑戰,竟然開懷大笑,欣然接受了比武。兩人手持甘蔗為劍,就在庭院中較量比武;不多時曹丕竟然多次擊中“鄧展”,而且是以“速度”著稱的手臂。這一下席間眾人紛紛起哄,鄧展身為武將當然臉面上掛不住,於是就要求再比一次。

“曹丕”笑著說,自己的劍快,所以不好攻擊鄧展的要害部位,萬一失手有傷體面,因此才只攻擊他的手臂;“曹丕”這話更加刺激了鄧展,於是強烈要求再比一次。“曹丕”沒辦法,只能與鄧展再次比試;這次“曹丕”不再攻擊鄧展的手臂,而是直接擊中了他的頭部。這一下滿桌皆驚,紛紛驚訝于“曹丕”竟有這麼高超的“劍術”造詣。

此時“曹丕”呵呵一笑,對鄧展說“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願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意思是說“曹丕”曾被高人教授“劍術”秘法,如果鄧展你能拋棄之前所學的“劍術”,“曹丕”願意收他為徒,重新教他學習“劍術”;曹丕此話一出,引得全場武將歡呼雀躍,紛紛向其討教武藝精髓。

“曹丕”要收鄧展為徒,這話中自然暗藏嘲諷之意,也是有意顯示實力;不過這也毋庸置疑,畢竟“曹丕”為君,鄧展等人是臣,如果“為君者”能技壓臣子,所起到的震懾作用更為明顯。從這點看,“曹丕”不僅武功高強,對“為君之道”也頗有見地,這也是他之後能繼承“曹操”王位的重要條件。

“曹丕”文武兼備,“文”能治國統兵,武中“箭法”、“劍術”堪稱一絕;反觀“曹植”唯有出口成章,想做曹操的繼承人確實欠缺不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