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每天為那點破事吵架,至於嗎?好好的孩子就這麼給毀了!

作者丨那小石

來源丨 愛貝睿

對門的小夫妻經常吵架。 上周日一陣摔打之後, 女的抱起孩子甩門而出。 男的把她往家裡推搡。

女的就在樓道裡嘶吼。 兩個人撕扯之中, 孩子被帶倒, 然後驚聲尖叫, 哭成一片。

忽然, 樓下來了什麼人, 貌似是親友中的權威, 大喝一聲:

“丟不丟人!就那點破事, 每天都吵吵吵吵吵吵!這麼好的孩子都被你們給毀了!”

這句話被樓道的回音放大, 讓人振聾發聵, 失去理智的小夫妻瞬間被鎮住了。

隔著貓眼, 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出身可以選擇, 你猜孩子會選你們做父母嗎?

芬蘭的一家兒童公益組織拍攝過一個公益廣告,

名為《孤兒院》(The Orphanage)。

創意是讓一對姐弟去父母孤兒院挑選父母。 孩子們可以透過玻璃罩, 看到不同家庭夫妻之間的相處模式。

影片的設計很巧妙, 一名表情嚴肅的女士先帶孩子們看了三組家庭:第一組爸爸在看書, 媽媽在做家務, 氛圍和諧, 孩子們跟他們微笑示意;第二組父母在餐桌上相談甚歡, 讓孩子們很放鬆;第三組父母在櫻花樹下低語, 旁邊就是嬰兒車, 看到兩姐弟走過來, 爸爸蹲下身去, 跟他們打招呼。

可是, 就在兩姐弟欣然前往的時候, 引導他們的那名女士強行帶他們去了第四組家庭(寓意還是出身不可選擇)。

這是最糟糕的一組家庭, 父母酗酒、爭吵, 家裡一片狼藉, 孩子們驚恐,

不知所錯, 但最終卻不得不選擇他們做父母。 就這樣, 這兩個孩子走上了一條看不到未來的路……

夫妻長期頻繁爭吵, 會破壞孩子的大腦發育

有一項針對婚姻衝突和兒童壓力的研究持續了 20 年, 人類學家馬克·弗林(Mark Flinn)和巴里·英格蘭(Barry England)分析了加勒比多明尼加島東岸整個村莊兒童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樣本。

結果發現, 那些父母經常爭吵和打架的孩子, 平均皮質醇水準高於生活在安寧祥和家庭的孩子。

我們怎麼理解這個皮質醇呢?通常情況下, 人只有在受到威脅的時候, 大腦才會下令釋放腎上腺素和皮質醇。 也就是說, 它是在壓力狀態下, 説明身體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的。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 如果沒有皮質醇, 當有猛虎從叢林裡竄出來襲擊武松時, 他只會被嚇得屁滾尿流、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而無法奮起與猛虎搏鬥, 甚至無法逃走。

所以, 你可以直觀地理解為, 那些經常目睹父母吵架的孩子, 心中其實住著一隻隨時會對他們發動襲擊的猛虎!

一次兩次, 對緩解孩子內心的壓力有益,

但長期如此, 孩子應對壓力的正常機制就會失效, 孩子要麼始終高度緊張, 要麼徹底崩潰。 動物和人類的研究都表明, 應激反應的慢性啟動可以改變正在發育的大腦結構:

打開或關閉調節壓力的基因;

破壞海馬體, 導致學習和記憶損傷以及應激反應;

干擾影響神經信號傳輸品質的大腦神經髓鞘的形成。

我們的神經系統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來協調各部分的機能。 嬰兒出生後頭一年的主要任務就是發展和完善這一功能。 如果嬰兒生活在一個溫馨的家庭裡, 父母能夠給他安全感, 那麼嬰兒的壓力反應系統就能健康發育。

反之, 如果嬰兒身處的環境充滿了憤怒, 且動盪不安, 那麼他那脆弱的壓力反應系統就容易出問題。

馬克弗林等人的實驗也發現, 那些來自衝突家庭的孩子容易疲倦, 經常生病, 睡眠也不好。 而且, 這些孩子上學後也不太能集中注意力, 所以成績較差。 另外, 由於這些孩子不善於積極面對新刺激, 也沒有什麼辦法來安慰自己的情緒, 所以他們成年後會表現出更多的反社會和攻擊性行為。

由美國醫生 Felitti 和 Anda 等人發佈的「童年不幸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他們發現, 長期處於功能失調, 比如母親長期被家暴、父母離異或分居等家庭環境中的孩子, 其身心健康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此外,關於吵架,你可能還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1. 不當著孩子面吵就沒事嗎?

有些父母火氣上來,完全不顧忌孩子。也有一些父母很在意孩子,但無法做到不吵架。於是,戰爭要爆發的時候,他們會讓孩子出去,然後關起門。

不讓孩子看到,能等同於沒吵架嗎?當然不。

孩子在意的是家庭關係的和睦,而不是皮笑肉不笑的假恩愛。即便是嬰幼兒,雖然不知道父母為什麼吵鬧,但他們也很清楚家裡的氛圍不對頭。

表面的恩愛,背後的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都會被孩子敏銳地捕捉到,而這種表裡不一、面合心不合給孩子帶來的不安和恐懼,絕不亞於你們當面爭吵!

2. 孩子還不懂事,吵架不會傷害他?

一位媽媽說,「不是說孩子 3 歲之前不記事嗎?我家孩子才兩歲,將來肯定不會記得我們吵架。記不住就不會有傷害吧?」

另一位媽媽說,「我家孩子還不到一歲,話都不會說,我們吵架他也聽不懂!對他應該不會有傷害。」

做父母的都不希望孩子受傷害,但為什麼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抱著僥倖心理,任由問題發展呢?

一些研究表明,6 個月大的孩子就會捲入父母的衝突。6 到 12 個月的嬰兒,即便是在睡著的情況下,也會對父母爭吵時的語調有所反應。而從 1 歲開始,孩子就會掌握分辨父母情緒和感知衝突的能力了。

而且,父母爭吵的頻率越高,1 歲到 2 歲半的孩子越容易生氣、傷心,並捲入其中。很多敏感的孩子會因為父母的爭吵而自責。女孩更可能出現情緒問題,男孩更可能表現出行為問題。

3. 不是不能吵,但請當著孩子的面和好

其實,即便是在關係比較和睦的家庭裡,夫妻也難免會吵架。

有個比喻很有趣,說得是

所謂婚姻,大概是有時很愛他,有時想一槍崩了他,更多時候是在買槍的路上看見了他愛吃的菜,買了菜卻忘記了買槍,回家想想,還得買槍!

有人做過統計,說即便是在幸福一生的婚姻中,也會有兩百次離婚的念頭,和五十次掐死對方的想法。

幸運的是,專注研究婚姻衝突與兒童發展的心理學家卡明斯(Cummings)認為:雖然孩子非常關注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並會據此判斷家庭環境是否安全。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之間不能發生任何爭執。其他研究也顯示,夫妻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並不一定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但爭吵後必須當著孩子的面做出和解。

關於這一點,電影《怦然心動》(flipped)裡的一段情節可以拿來當教科書。

電影中,小女孩朱麗一家生活清貧,但和睦融洽。朱麗將鄰居嘲笑他們窮得連院子都沒錢打理時,觸動了媽媽脆弱的神經。原來朱麗有個智障的叔叔,爸爸經常拿錢接濟他,導致他們現在生活拮据,媽媽甚至要向鄰居借洗衣機來用。

媽媽有點失控地質問爸爸:「難道你弟弟比你的孩子們更重要嗎?」

爸爸受了刺激,也開始對媽媽大聲吼叫。

朱麗覺得是自己引發了這場爭吵,心裡非常難過。但到了晚上,當大家都冷靜下來後,劇情發生了轉變。

爸爸媽媽分別來到朱麗的房間,爸爸解釋了手足之情對他的重要性,也表達了他對媽媽和孩子們的愛意;媽媽告訴朱麗她一直都很欣賞爸爸,因為他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男人。

父母吵架後的態度,讓朱麗很快擺脫傷感,並下決心為心愛的家人做些事情,她獨自承擔起了打理院子的工作……

所以說,爭吵並不可怕。有研究表明,建設性的衝突能幫助我們明確邊界、釋放情緒,進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只要有愛做底色,夫妻之間在爭吵後還能夠彼此理解,表達對對方的欣賞和愛慕,那麼孩子反倒能在這種輕度或中度的,含有妥協和相互支持意義的衝突中獲得成長。

參考文獻

Mark Flinn and Barry England(1995).Childhood Stress and Family Environmen.

Felitti VJ1, Anda RF, Nordenberg D, Williamson DF, Spitz AM, Edwards V, Koss MP ,and Marks JS(1998).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abuse and household dysfunction to many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ults.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 Study.

Davies, Patrick T.,and E. Mark Cummings(1994).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16(3), Nov 1994, 387-411

——————

——————————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臺,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此外,關於吵架,你可能還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1. 不當著孩子面吵就沒事嗎?

有些父母火氣上來,完全不顧忌孩子。也有一些父母很在意孩子,但無法做到不吵架。於是,戰爭要爆發的時候,他們會讓孩子出去,然後關起門。

不讓孩子看到,能等同於沒吵架嗎?當然不。

孩子在意的是家庭關係的和睦,而不是皮笑肉不笑的假恩愛。即便是嬰幼兒,雖然不知道父母為什麼吵鬧,但他們也很清楚家裡的氛圍不對頭。

表面的恩愛,背後的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都會被孩子敏銳地捕捉到,而這種表裡不一、面合心不合給孩子帶來的不安和恐懼,絕不亞於你們當面爭吵!

2. 孩子還不懂事,吵架不會傷害他?

一位媽媽說,「不是說孩子 3 歲之前不記事嗎?我家孩子才兩歲,將來肯定不會記得我們吵架。記不住就不會有傷害吧?」

另一位媽媽說,「我家孩子還不到一歲,話都不會說,我們吵架他也聽不懂!對他應該不會有傷害。」

做父母的都不希望孩子受傷害,但為什麼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抱著僥倖心理,任由問題發展呢?

一些研究表明,6 個月大的孩子就會捲入父母的衝突。6 到 12 個月的嬰兒,即便是在睡著的情況下,也會對父母爭吵時的語調有所反應。而從 1 歲開始,孩子就會掌握分辨父母情緒和感知衝突的能力了。

而且,父母爭吵的頻率越高,1 歲到 2 歲半的孩子越容易生氣、傷心,並捲入其中。很多敏感的孩子會因為父母的爭吵而自責。女孩更可能出現情緒問題,男孩更可能表現出行為問題。

3. 不是不能吵,但請當著孩子的面和好

其實,即便是在關係比較和睦的家庭裡,夫妻也難免會吵架。

有個比喻很有趣,說得是

所謂婚姻,大概是有時很愛他,有時想一槍崩了他,更多時候是在買槍的路上看見了他愛吃的菜,買了菜卻忘記了買槍,回家想想,還得買槍!

有人做過統計,說即便是在幸福一生的婚姻中,也會有兩百次離婚的念頭,和五十次掐死對方的想法。

幸運的是,專注研究婚姻衝突與兒童發展的心理學家卡明斯(Cummings)認為:雖然孩子非常關注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並會據此判斷家庭環境是否安全。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之間不能發生任何爭執。其他研究也顯示,夫妻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並不一定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但爭吵後必須當著孩子的面做出和解。

關於這一點,電影《怦然心動》(flipped)裡的一段情節可以拿來當教科書。

電影中,小女孩朱麗一家生活清貧,但和睦融洽。朱麗將鄰居嘲笑他們窮得連院子都沒錢打理時,觸動了媽媽脆弱的神經。原來朱麗有個智障的叔叔,爸爸經常拿錢接濟他,導致他們現在生活拮据,媽媽甚至要向鄰居借洗衣機來用。

媽媽有點失控地質問爸爸:「難道你弟弟比你的孩子們更重要嗎?」

爸爸受了刺激,也開始對媽媽大聲吼叫。

朱麗覺得是自己引發了這場爭吵,心裡非常難過。但到了晚上,當大家都冷靜下來後,劇情發生了轉變。

爸爸媽媽分別來到朱麗的房間,爸爸解釋了手足之情對他的重要性,也表達了他對媽媽和孩子們的愛意;媽媽告訴朱麗她一直都很欣賞爸爸,因為他是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男人。

父母吵架後的態度,讓朱麗很快擺脫傷感,並下決心為心愛的家人做些事情,她獨自承擔起了打理院子的工作……

所以說,爭吵並不可怕。有研究表明,建設性的衝突能幫助我們明確邊界、釋放情緒,進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只要有愛做底色,夫妻之間在爭吵後還能夠彼此理解,表達對對方的欣賞和愛慕,那麼孩子反倒能在這種輕度或中度的,含有妥協和相互支持意義的衝突中獲得成長。

參考文獻

Mark Flinn and Barry England(1995).Childhood Stress and Family Environmen.

Felitti VJ1, Anda RF, Nordenberg D, Williamson DF, Spitz AM, Edwards V, Koss MP ,and Marks JS(1998).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abuse and household dysfunction to many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ults.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 Study.

Davies, Patrick T.,and E. Mark Cummings(1994).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 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16(3), Nov 1994, 387-411

——————

——————————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臺,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