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把洪秀全抬得高,跌得痛,歷史經不起這麼推敲

史學界對清末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的評價, 可謂從上個世紀中期後的推崇之頂一落千丈, 跌至地獄。 那些著作之內, 不乏有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之處。 就所謂學術而言, 這是社會縱向的學術之間的自我攻訐, 是後代在狠搧前人(也可說意識形態矛與盾的自我攻擊);就社會學而言, 是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它是傳承“學術”缺陷的一種無聲自述。 它正淪入了傳統迴圈史褒貶輪回的慣性和不自覺中。 這種“學術”說明, 它仍在數千年的舊傳統中。

人無完人, 這是中國先人的智慧。 人也無十惡不赦者。 完人和十惡不赦是小說人物而非歷史人物, 是中國古代傳說文化塑造的角色。 但是, 不得不說, 一旦先人智慧與權力政治結合, 它便成為了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偏執。

上世紀中期以後, 為著“打造新天地”(或造反有理)這種“借古喻今”, 把洪秀全太平天國捧至天上,

無論是“天朝田畝制”或“均貧富”, 均著力宣講其一個側面;近數年來, 不少研究者從社會秩序的角度予洪秀全以徹底否定, 著力宣講其另一個側面, 同樣為著“借古喻今”。 而前後兩者, 都難免陷入違背洪秀全與當時社會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歷史真相。 洪秀全不是傳說文化中的天外“神人”, 他是當時真實社會的產物, 這點誰也否認不了。

曾經對洪秀全太平天國的推崇, 已經成為了當代四五十歲以上人們的一種遙遠記憶:它深刻影響了清末社會的歷史走向, 這是客觀的史實;而對洪秀全的貶斥, 卻就在眼前發行的書架眾多書籍中。 我們不妨來看一看這種史述是如何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

一, 學問的質疑。

史料記載, 洪秀全四次參加科舉考試而全部落第。 以此能否說明其“學問之糟糕”?結合當時的史實, 清末社會有多少文化名人都是落第之人?第一名臣曾國藩“童試”17次(所在地、府、州、縣, 俗稱“秀才”)皆不中, 後又經過三次會試才中了“同進士”( 相當於“進士”。 不排除有“拜師”這種傳承的、人人得遵守的裙帶因素);第二名臣左宗棠屢試終生未第;文化聞人李慈銘、王闓運、嚴複無一不是科舉落第者;就連曾國藩、李鴻章幕府中的那些清末無數名僚,

都是一類科舉晉官失意之人。 把洪秀全科舉不中, 和社會背景割裂開來, 是這種史述的不足。 而史實是, 科舉屢次不中成為了大學問家, 也不乏其人(例如王闓運和嚴複)。 清末那位譯著影響幾代人、不懂外文卻成為翻譯大家的林紓, 參加科舉屢試屢敗;蒲松齡、吳敬梓兩位終生未第而成為歷史著名文學巨匠, 更是對科舉與學問掛鉤的絕妙諷刺。 科舉是否真正體現學問, 歷代先人早已有過質疑。 科舉得利者曾國藩說過:“幸而早得科名, 未受其害, 向使至今未嘗入泮,
則數十年從事於吊渡映帶之間, 仍然一無所得, 豈不靦顏哉!此中誤人終身多矣。 ”(曾國藩《與弟書》)曾國藩的科舉“敲門磚”說, 卻令歷代無數人信服。

二, 詩詞順口溜說。

用詩詞的順口溜說, 來證明洪秀全學問之差。 且不論遙遠記憶中的洪秀全有那麼幾句才情很高的詩詞, 他眾多順口溜的宣講物件, 是那些只會記誦順口溜的赤貧文盲農民, 這是他現實的需要。 就史料而言, 曾國藩招募“湘勇”的行軍順口溜, 袁世凱天津小站的練兵順口溜, 其才情不高者比比皆是。 這能證明洪秀全詩才不高?

三, 洪秀全後宮妃子成群說。

有史述說, 不但洪秀全在定都南京以後後宮妃子成群, 就是在金田起義二年多的行軍打仗途中, 洪秀全妃子也達數十人。這種敘述不知是否確有其事,即或確有其事,他的行為必須得到“隨眾”內心的“臣服”,否則,他萬難一呼百應、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常識告訴我們,文盲別的不懂,獨佔女人資源這種不倫的道理卻很懂(即使現在,把官員墮落與女人連在一起,仍是公眾道德審判的標準)。也就是說,當時的社會土壤就有“三妻四妾”觀念,不是洪某獨特的“淫”。史料記述,太平天國失敗以後,清廷統治者恨之入骨而企圖在史實和版圖上全部抹去(封建統治者所謂斬草除根觀念;道統觀也使它不可能會反省自己),太平天國的真實史料已經留存無幾,而長江以南部分地區,其後二十多年仍一片蕭條,缺乏生命跡象(留有外國傳教士遊歷的記述史筆;太平天國失敗後沒有戰俘而人口銳減)。太平天國只成了灰燼之後民間傳說中的星星點點,敗則為寇觀只在史料中充塞了大量詆毀的記述。這種史料,在落後、有成王敗寇觀的封建社會中,能否作為信史,值得質疑。

四,宮中女官服從說。

詆毀太平天國的史料中有洪秀全宮女“十該打”之說。筆者以為,一,這種制度建立在“男尊女卑”的男權社會(曾有相反史述說,行軍打仗的太平天國婦女地位獲得提高),就像中國整個封建朝代一樣,它和制度性社會“秩序”有關;二,男人打天下,女人絕對給予支援,這是戰爭狀態的“工作需要”。這種現象,即或在現代社會,也依稀聽說過。

五,不理朝政說。

此說揭示洪秀全“沉湎於紙醉金迷”和“嬪妃娘娘”飲酒作樂去了。據嚴肅的歷史研究著作揭示,洪秀全“不理朝政”確有其事,但卻是在主抓宣傳輿論工具。洪某從曾經的徹底否定孔學儒說,變成了一個和歷朝帝王一樣的王者,刪改、篡寫四書五經、孔儒說教,以為其政權服務。史述說,由他一人主筆的刪改、整理、成書、宣教,是一個繁重的過程。

太平天國後期大肆封王,是封建皇朝典型的社會現實反映。這一封王制,從策略來說,能挽救“天京內訌”以後衰微的“天國”朝政,這是歷代沒落王朝的常態,也是太平天國後期一段“振興”的史實。對於假設太平天國成功能否推進社會的進步,從19世紀末排滿反清運動開始,歷來就有近代史研究者(歷史學家簡又文是其中之一)根據自己掌握的史料,站在各種立場上,予以爭執。但有一點應該確論,它走不出中國的封建傳統,這是一種歷史的慣性和局限性。

像中國封建皇朝的迴圈滯遲了中國歷史的進步一樣,文化輿論上的褒貶輪回,不正是與皇朝盛衰相適應的迴圈的悲哀嗎?影響無所不在的中國傳統學術否認人性多面的“修身養性”觀,自身卻正以割裂文化、分裂式的本質極端表現出來。

洪秀全妃子也達數十人。這種敘述不知是否確有其事,即或確有其事,他的行為必須得到“隨眾”內心的“臣服”,否則,他萬難一呼百應、席捲大半個中國的。常識告訴我們,文盲別的不懂,獨佔女人資源這種不倫的道理卻很懂(即使現在,把官員墮落與女人連在一起,仍是公眾道德審判的標準)。也就是說,當時的社會土壤就有“三妻四妾”觀念,不是洪某獨特的“淫”。史料記述,太平天國失敗以後,清廷統治者恨之入骨而企圖在史實和版圖上全部抹去(封建統治者所謂斬草除根觀念;道統觀也使它不可能會反省自己),太平天國的真實史料已經留存無幾,而長江以南部分地區,其後二十多年仍一片蕭條,缺乏生命跡象(留有外國傳教士遊歷的記述史筆;太平天國失敗後沒有戰俘而人口銳減)。太平天國只成了灰燼之後民間傳說中的星星點點,敗則為寇觀只在史料中充塞了大量詆毀的記述。這種史料,在落後、有成王敗寇觀的封建社會中,能否作為信史,值得質疑。

四,宮中女官服從說。

詆毀太平天國的史料中有洪秀全宮女“十該打”之說。筆者以為,一,這種制度建立在“男尊女卑”的男權社會(曾有相反史述說,行軍打仗的太平天國婦女地位獲得提高),就像中國整個封建朝代一樣,它和制度性社會“秩序”有關;二,男人打天下,女人絕對給予支援,這是戰爭狀態的“工作需要”。這種現象,即或在現代社會,也依稀聽說過。

五,不理朝政說。

此說揭示洪秀全“沉湎於紙醉金迷”和“嬪妃娘娘”飲酒作樂去了。據嚴肅的歷史研究著作揭示,洪秀全“不理朝政”確有其事,但卻是在主抓宣傳輿論工具。洪某從曾經的徹底否定孔學儒說,變成了一個和歷朝帝王一樣的王者,刪改、篡寫四書五經、孔儒說教,以為其政權服務。史述說,由他一人主筆的刪改、整理、成書、宣教,是一個繁重的過程。

太平天國後期大肆封王,是封建皇朝典型的社會現實反映。這一封王制,從策略來說,能挽救“天京內訌”以後衰微的“天國”朝政,這是歷代沒落王朝的常態,也是太平天國後期一段“振興”的史實。對於假設太平天國成功能否推進社會的進步,從19世紀末排滿反清運動開始,歷來就有近代史研究者(歷史學家簡又文是其中之一)根據自己掌握的史料,站在各種立場上,予以爭執。但有一點應該確論,它走不出中國的封建傳統,這是一種歷史的慣性和局限性。

像中國封建皇朝的迴圈滯遲了中國歷史的進步一樣,文化輿論上的褒貶輪回,不正是與皇朝盛衰相適應的迴圈的悲哀嗎?影響無所不在的中國傳統學術否認人性多面的“修身養性”觀,自身卻正以割裂文化、分裂式的本質極端表現出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