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母基金駛入快車道 數量規模呈爆發式增長

如果說2016年是中國母基金元年, 那麼2017年則可以視為母基金發展駛入快車道的一年。 公開資料顯示, 2017全年, 國內的母基金機構不論數量還是規模, 都呈爆發式增長。

伴隨母基金高速增長而來的則是市場和政策的變化。 尤其是不斷出臺的監管新政, 對母基金的募、投、管、退等各環節都帶來了挑戰, 敦促國內相關機構進行調整。 雖然監管不斷加碼, 但對母基金來說也不失為一個發展良機。 正如多家機構在接受採訪時不約而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 “在新的監管環境下, 應該更加積極地做母基金。

那麼, 母基金目前到底處於怎樣的監管新格局之中?

透過一系列的相關指導政策, 我們似乎可以一窺監管的核心思路——針對資管四大風險點, 即監管套利、多層嵌套、剛性兌付和資金池操作, 進行逐一擊破。 具體表現在:統一資管標準, 消除監管套利;整頓銀行表外和影子銀行體系, 去杠杆、去通道及去鏈條;打破剛性兌付, 推動淨值化轉型;規範資金池運作, 推動“三單獨”管理;引導資管機構回歸主動管理;規範股權管理等。

隨著母基金在國內興起, 並逐漸開始體現直接融資優勢、解決資源配置時, 其價值也被更多的機構投資者所認可。 直接融資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會資本, 但並非是去掉中間環節, 而是降低了資金成本, 放大了收益率。

如果按照募集主體劃分, 母基金的資金來源主要為以下四類:政府資金、國有資本;金融機構資金;民營企業資金;個人投資和家族財富。 值得注意的是, 當銀行資金不能依照過去模式進入到母基金, 母基金如何吸引真正意義的儲蓄帳戶資金、真正募集到社會資本, 既是對母基金的挑戰, 更是機會。

而更重要的是, 母基金投資私募股權基金, 是與我國經濟脫虛向實結合最為密切的。 近年來, 在國家清晰有效的政策引導之下, 供給側改革效果顯著, 實體經濟穩步復蘇, “熱錢退燒”, “金融脫媒”, 直接融資管道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母基金也隨之進入快速發展週期。 相對於間接融資而言, 直接融資擁有更長的回報週期、更好的容錯機制、更多的投後賦能,

是扶持創新企業進行戰略性投資的最佳管道, 也更貼合當前以技術驅動為核心, 以國家戰略轉型為導向的市場需求。

因此, 母基金聚合大量社會資金, 而私募股權基金正是投向實體企業, 母基金儼然成為資本支援產業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 投資是一件積跬步以至千里的工作, 技術的積澱、行業的塑造、環境的優化、人才的培養, 都需要一個長期過程。 母基金正是通過給基金管理人、被投企業創造一個相對寬鬆的空間環境, 引導社會資本真正進入實體產業。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 對私募基金非上市股權投資的估值做了詳細說明和規定, 為這類資管產品的淨值化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記者 李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