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電子書供不應求現狀亟待改變

編者按 4月13日, 《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在杭州發佈。 該白皮書顯示, 2017年中國人均圖書閱讀數量大幅提升, 其中電子書達到10.1本,

紙質書達到7.5本。 目前, 圖書館對電子書有很大需求, 而出版社掌握著眾多出版資源, 那麼為什麼兩者的手卻握不到一起呢?《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近日在浙江新華主辦的“紙電一體化背景下的文獻資源建設與實踐”論壇上採訪了相關專家, 以尋找其中的答案。

電子書需求旺盛, 但出版社對圖書館在電子書方面的供應卻遠遠不夠。 在閱讀市場日趨紙電一體大背景下, 改進電子書供不應求現狀成為當務之急。

在浙江新華主辦的“紙電一體化背景下的文獻資源建設與實踐”論壇上, 武漢大學圖書館館長、博士生導師王新才, 《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執行主編、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蔡迎春均表示, 圖書館對電子書採購有強烈願望。

然而, 市場上電子書供不應求、紙電一體平臺不完善的現狀, 讓圖書館有些失望。

數字閱讀風頭強勁

據《2017年度中國數位閱讀白皮書》顯示, 2011年, 中國的數字閱讀使用者超過2億, 而2017年中國數字閱讀使用者已經接近4億, 其中14—35歲青年閱讀用戶占比超過七成, 高中及專科以上學歷占比近九成。

此趨勢也在高校有所體現。 據蔡迎春介紹, 2016年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平均達到54.4%, 相比2015年提高3.1%。 另據上海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調研, 上海的40餘家高校圖書館中, 數字資源占70%的有8家, 50%至70%的有12家, 不足50%的有20家。

還有兩組數字顯示出讀者對電子資源的使用遠遠高於紙本資源:北京大學圖書館2013年的數字閱讀量是1427萬篇, 2016年是2884萬篇。

香港教育大學圖書館2010年至2017年間電子資源使用量增加了8倍, 電子刊的使用量增加了4倍。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 電子期刊正在成為高校圖書館館藏的主力軍, 電子圖書也正在成為館藏圖書的重要板塊。

對此, 王新才表示贊同。 王新才以紙本圖書與數字閱讀日均時間比較做例證。 2010年雙方的時間差僅為40.2秒, 2014年紙本圖書與數位閱讀日均時間分別為50.94分鐘、92.48分鐘, 兩者時間差接近1倍。 此後數位閱讀日均時間繼續猛增, 2015年為182.11分鐘, 2016年為190.97分鐘, 其間讀者花費在網上閱讀、手機閱讀上的時間占比均超過60%。

用戶願意為電子書買單

何謂電子書?目前公認的說法是:必須通過特殊的閱讀軟體, 以電子檔的形式, 通過網路連接下載至一般常見的平臺閱讀的書籍,

是一種傳統紙質圖書的可選替代品。 電子書不等於數位化紙質書, 電子書並非只是單純地把書籍內容轉換成PDF等格式的數位化行為, 而應該是增強版的書籍。

對讀者來說, 電子書的諸多優勢有目共睹。 比如, 技術使得閱讀內容從文字、圖片擴展到了音訊、視頻, 閱讀可隨時隨地, 電子書中多媒體的使用讓閱讀的趣味性增強。 對電子書字體、字型大小、配色方案等的選擇, 讓閱讀個性化追求成為現實。 自帶注釋連接和字典查詢, 實現知識脈絡的梳理, 讓閱讀的便利性提升。 部分資源免費獲取, 同一種書籍電子版價格遠低於紙質版, 讓閱讀的成本下降。

對於圖書館來說, 空間的限制、提高借閱率、讀者閱讀形式的改變等,

促使包括高校圖書館在內的圖書館決定, 將更多採購經費用於數位資源採購。

據王新才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 2007至2016年高校圖書館館均電子資源購置經費逐年上升。 “自2015年起, 我們花在數字資源上的費用已超過花在紙本上的, 原因在於電子資源漲幅太快。 ”王新才說。

用戶願意為電子書付費, 從《白皮書》中同樣可見:2016年為60.3%, 2017年升至63.8%。 其中, 2017年願意為單本電子書支付的平均金額為13.6元, 相較於2016年的8.9元增長了52.8%。

產品不能滿足需求

相比電子書火焰般的市場需求, 市場上提供的包括電子書在內的數位資源產品還不盡如人意。

在論壇上, 王新才提供的資料顯示, 2000年7月至2016年6月, 19家出版社訂購平臺可供電子圖書數量始終為零。

半年內電子書超過20條資訊的有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3條)、中央編譯出版社(32條)2家。一年內有60條以上資訊的是南京大學出版社(62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82條)、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04條)、中央編譯出版社(132條)4家。

一年後,電子書可供量達到紙書年采量1/4至1/2的有武漢大學出版社(56條)、中華書局(84條)、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06條)、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57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65條)、南京大學出版社(170條)、中央編譯出版社(215條)、清華大學出版社(615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631條)9家。

“不少出版社電子書數量沒有加‘選中率’指標。即便如此,與紙本年採集數相比,平臺可供電子書數量幾乎是可以忽略的。看來,目前絕大多數出版社並未通過自己的網站同步發售紙書的電子本。”王新才說。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打開部分出版社網站發現,紙質書和電子書同步發售的不多,真正實現“紙電同步”發售的出版社數量極少,即使在這些少數的幾家出版社中,電子書的數量占各自圖書出版總量的比例也極小。比如,後者中有的出版社有電子書板塊,但沒有具體書目資訊;有的出版社有電子書折扣提示,但無法閱讀;有的出版社有電子書板塊,但不能閱讀。

圖書館對電子書有需求,出版社有資源,兩者的手為何握不上去?記者調查中發現,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收益太少是原因之一。

據化學工業出版社數字出版部主任溫強介紹,該社有5種核心期刊,在某知名期刊網的年收入僅有幾千元,“這真的沒法做,當然電子書同樣如此”。

此外,還有版權歸屬問題。“今天授權他一本書,明天他能上線一千本,分成的時候,我認為應該賣了一萬冊,可他說只賣了100塊錢。”溫強說。

如何改變現狀?溫強建議:打通資料壁壘,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應用區塊鏈技術,解決資訊不透明問題;開發智慧產品,解決資料垃圾問題。在溫強看來,這3個痛點說明了絕不是內容多、技術水準高就好,而是適合的最好。

蔡迎春也建議出版社突破版權困境,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讓電子書不再是紙質書的附屬品;另外,也要認識到“紙電同步”對於作者、讀者、出版方、銷售方、圖書館來說是多方共贏的良性發展趨勢。

半年內電子書超過20條資訊的有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3條)、中央編譯出版社(32條)2家。一年內有60條以上資訊的是南京大學出版社(62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82條)、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04條)、中央編譯出版社(132條)4家。

一年後,電子書可供量達到紙書年采量1/4至1/2的有武漢大學出版社(56條)、中華書局(84條)、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06條)、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57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65條)、南京大學出版社(170條)、中央編譯出版社(215條)、清華大學出版社(615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631條)9家。

“不少出版社電子書數量沒有加‘選中率’指標。即便如此,與紙本年採集數相比,平臺可供電子書數量幾乎是可以忽略的。看來,目前絕大多數出版社並未通過自己的網站同步發售紙書的電子本。”王新才說。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打開部分出版社網站發現,紙質書和電子書同步發售的不多,真正實現“紙電同步”發售的出版社數量極少,即使在這些少數的幾家出版社中,電子書的數量占各自圖書出版總量的比例也極小。比如,後者中有的出版社有電子書板塊,但沒有具體書目資訊;有的出版社有電子書折扣提示,但無法閱讀;有的出版社有電子書板塊,但不能閱讀。

圖書館對電子書有需求,出版社有資源,兩者的手為何握不上去?記者調查中發現,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收益太少是原因之一。

據化學工業出版社數字出版部主任溫強介紹,該社有5種核心期刊,在某知名期刊網的年收入僅有幾千元,“這真的沒法做,當然電子書同樣如此”。

此外,還有版權歸屬問題。“今天授權他一本書,明天他能上線一千本,分成的時候,我認為應該賣了一萬冊,可他說只賣了100塊錢。”溫強說。

如何改變現狀?溫強建議:打通資料壁壘,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應用區塊鏈技術,解決資訊不透明問題;開發智慧產品,解決資料垃圾問題。在溫強看來,這3個痛點說明了絕不是內容多、技術水準高就好,而是適合的最好。

蔡迎春也建議出版社突破版權困境,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讓電子書不再是紙質書的附屬品;另外,也要認識到“紙電同步”對於作者、讀者、出版方、銷售方、圖書館來說是多方共贏的良性發展趨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