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明周藩:本草普濟,樂府五經(下)韋力撰

上面提到的《普濟方》也是中國醫藥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張丹翎、伏曉、高天曙所撰《<普濟方>有關中藥方面的研究》中總結說:“《普濟方》是我國最大的一部方書, 是由明代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朱橚編著, 全書共收載有61739個方, 239幅圖, 778法, 1960論, 分編為426卷, 2175類, 刊於1406年。 ”

朱橚撰《普濟方》四百二十六卷, 四庫全書底稿本

相比較而言, 朱橚的這些著作尤以《救荒本草》最為後世所關注, 但不知什麼原因, 關於該書的作者, 早在明代就有人將其混為朱有燉的作品, 徐光啟在《農政全書》的凡例中說:“饑饉之歲, 凡木葉草實皆可以濟農。 民之能通其性味, 辨其形質者鮮矣。 周藩憲王有《救荒本草》一書, 既著其說, 複圖其狀。 ”徐明確的稱, 《救荒本草》乃是周憲王的著作。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失誤呢?1946年英國雷士德醫藥研究所伊博恩將《救荒本草》譯成英文, 他在英譯本的前言中說:“十五世紀,

周定王編寫了災荒時可供食用的論著《救荒本草》。 從西元1382-1400年, 周(定王)住河南開封府, 以後遷居雲南, 死於1425年。 《救荒本草》原版系兩卷本, 以後的四卷本是他兒子周憲王補編, 於1559年問世, 就是現在流行的版本。 ”

每個角上都有這樣一個神獸

原來, 《救荒本草》分為兩卷本和四卷本,

而四卷本乃是朱橚之子朱有燉所補編, 恰恰流傳到後世的, 就是這補編的四卷本, 於是該書的作者就成為了周憲王朱有燉, 而這個失誤也被《四庫全書總目》所沿襲, 《總目》的子部農家類在給《救荒本草》所寫的提要稱:“李時珍《本草綱目》以此書及《普濟方》俱雲洪武初周憲王著。 考憲王有燉于仁宗初始嗣封, 其說殊誤。 是編為嘉靖乙卯陸東所重刊。 每卷又分為前後, 其成四卷。 其見諸舊本草者一百三十八種, 新增者二百七十六種, 皆詳核可據, 前有東序, 亦稱周憲王者, 蓋當時以親藩貴重, 刊書皆不題名, 故轆轉傳誤, 有所不免。 今特為糾正焉。 ”

宋宮遺物

四庫館臣認為這個失誤是本自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認為朱有燉到了明洪熙年間才襲封為周王,

而該書成於洪武年間, 所以不可能署有“周憲王”這樣的字樣。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失誤呢?因為在明代, 藩王的名稱也不能直接寫出來, 所以僅寫他的封號, 致使發生了這樣的錯誤。 四庫館臣的言外之意乃是說, 《救荒本草》僅是出自朱橚之手, 與憲王無涉。

由此下行

然其卻忽略了朱有燉對於該書後來的補編, 故而範沛濰在《<明史>中有關周定王的幾個問題探討》一文中說:“筆者認為, 李時珍、陸東所言, 並非完全錯誤或無據。 周憲王朱有燉生於洪武十二年正月丁亥, 當定王編著《救荒本草》時, 憲王已成年, 且憲王博學善書, 著作亦豐。 我們不能否定周定王編寫《救荒本草》時, 憲王不能與其中, 也不能以憲王尚未嗣封為理由。 當然, 定王有首創之功。 認真地說, 定王只能算作是《救荒本草》一書的策劃人和主編。 ”

雖然在作者問題上有這樣的失誤, 但該書的內容卻完全不受影響。 《李約瑟文集》中錄有美國科學史專家薩頓對《救荒本草》一書的評價:“中世紀最卓越的本草書”。

朱橚對醫藥有著如此的貢獻,但他的兒子朱有燉似乎對此興趣不大,朱睦㮮在《開封府志》卷六中稱朱有燉:“性警拔,嗜學不倦……不以貴寵廢學,進退周旋,雅有儒者氣象,日與劉醇、鄭義諸詞臣剖析經義,多發前賢所未發,複喜吟詠,工法書,兼精繪事。”看來,朱有燉的才能更多的表現在藝術方面。

後花園全景

而其重要表現則是他創作了許多的劇本,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說:“本朝填詞高手,如陳大聲、沈青門之屬,俱南北散套,不作傳奇。惟周憲王所作雜劇最夥,其刻本名《誠齋樂府》,至今行世。雖警拔稍遜古人,而調入弦索,穩葉流麗,猶有金元風範。”而吳梅則把他這方面的成就看得更高,他在《中國戲曲概論》中評價朱有燉說:“氣魄才力,亦不亞于關漢卿也。”這句評語可謂至高。

如前所言,周藩之中,在中國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有三位,而其第三位就是朱橚的六世孫朱睦㮮。雖然朱睦㮮是朱橚之後,因為不是嫡傳,所以沒有資格繼承王位,僅是當上了周藩的“鎮國中尉”。

花園今況

朱睦㮮在經學方面有著較深的研究,《明史·諸王一》中說他:“謂本朝經學,一稟宋儒,古人經解殘闕放失,乃訪求海內通儒,繕寫藏弆,若李鼎祚《易解》、張洽《春秋傳》,皆敘而傳之。呂柟嘗與論《易》,嘆服而去。”朱睦㮮還有著很濃的藏書之好,《明詩綜》中在寫到朱睦㮮的小傳時,稱:“灌甫,周定王六世孫。萬曆初,有《陂上集》。錢受之雲:灌甫年二十,通五經。中年築室東陂之上,取古人經解,繕寫藏弆,敘而傳之。先是,海內藏書富者推江都葛氏、章邱李氏,灌甫傾資購之,起萬卷堂,諷誦其中。汴亡之後,漂蕩於洪流怒濤,可勝歎哉。”看來,朱睦㮮的藏書主要是得自東都葛氏和章邱李氏。

不知燒的是什麼香

朱睦㮮花大價錢將這些書買到後,建起了萬卷堂,可惜後來黃河決堤,淹了開封,萬卷堂的舊藏也隨水漂散。曹溶在《靜惕堂集》中也談到了此事:“有明宗室,灌夫宗正為之最。往孫北海少宰令祥符,就其第鈔經注二百餘冊,載歸京師。崇禎壬午,賊決河堤,書堂付之巨浸,徒其目存耳。”原來這次的決堤不是自然災害,乃是李自成的手下刨開黃河堤,使得開封城被淹,朱睦㮮的所藏也由此而到處漂散,周亮工在《汴上謠》中稱:“河決後,民多有以書紙蔽體者。詩雲:‘雲綃霧縠,經衣史服。’”黃河沖進了開封,很多百姓沒有衣服穿,他們就用漂散的書紙來遮體,這種景象是何等的感慨。

在簡介上看到了“周王府花園”的字樣

好在朱睦㮮寫了篇《萬卷堂書目跋》,我們由此可知他當年的藏書規模:“余宅西乃遊息之所,建堂五楹,以所儲書環列其中。仿唐人法,分經史子集,用各色牙籤識別。經類凡十一:易、詩、書、春秋、禮、樂、孝經、論語、孟子、經解、小學,凡六百八十部,六千一百二十卷;史類凡十二:正史、編年、雜史、制書、傳記、職官、儀注、刑法、譜牒、目錄、地志、雜誌,凡九百三十部,一萬八千卷;子類凡十:儒、道、釋、農、兵、醫、蔔、藝、小說、五行家,凡一千二百部,六千零七十卷;集類凡三:楚辭、別集、總集,凡一千五百部,一萬二千五百六十卷。編為四部,人代姓名,各具撰述之下。”

沒能看到奇珍異草

看來,萬卷堂的藏書真正做到了四部皆備。一萬兩千多卷的藏書量雖然不大,但在他的那個時代,估計是品質很高的一份收藏,而萬卷堂的所得,也不僅僅是來自於上面提到的兩家,朱睦㮮在《書目跋》中又寫到:“東陂子曰:余垂髫時即喜收書,然無四方之緣,不能多見。大樑又自金元以來屢經兵燹,藏書之家甚少。間中假之中吳、兩浙、東郡、耀州、澶淵、應山諸處,或寫錄,或補綴,蓋亦有年。所得僅此,信積書之難也!隆慶庚午八月中秋日,東陂居士睦㮮書。”可見其收書範圍如此之廣,而這樣的一份重要藏品,雖然未曾飽蠹魚之腹,卻因戰爭而喂了魚蝦,還有一些成了難民的遮體之物。

後面還有一座小山

周王府的藏書並不始自朱睦㮮,早在建藩之初,朱橚就有藏書存在府中,《如夢錄》中說:“端禮台上供有明太祖畫像,有釋道二教藏經”;“(承運門)後有存信殿七間……東廂有墨刻作,西廂是印書、裱背……”。周府內當時藏有《佛藏》和《道藏》,僅這兩組就數量巨大,同時府內還有專門的刻書及印書作坊,可見當初周王所寫之書都是本府自行刊刻者。

而對於這裡的藏書,張宏源所著《龍亭勝跡志》中亦稱:“王府內還有‘東書草堂’以藏書籍和教授子弟,據明初慣例,藩王在各地就封時,皇帝皆有賜書,據賜,‘洪武初年,親王之國,必以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之’。由此可見,他的東書草堂藏書樓,有賜書若干。藏書印有‘周府禦書樓寶’、‘明善齋記’等。”

通向小山的路

前面提到周府是建在宋朝皇宮遺址之上,對此《如夢錄》有詳細記載:“周府本宋時建都宮闕舊基,坐北朝南,正對南薰門,即宋之正陽門也。北有大門五間三開,即宋之大宋門也。周圍蕭牆九裡十三步,高二丈許,蜈蚣木鎮壓,上覆琉璃瓦,下有台基高五尺,上安欄杆,欄杆外街寬五丈,方是居民,四周有井七十二眼,謂之七十二神煞……層層宮門殿宇上,鬥俱用銅比網罩,名為風衣,下有白石一方,名曰足石,取豐衣足食之義……門內東西承奉司,承奉內官,掌管闔府事務,傳遞本章,與在京東廠司禮監同。”原來周府之內有專門藏書與刊書之所,其設置尤如皇宮裡的司禮監,而其四周更是“周王府紫禁城的四壁直接疊壓在北宋東京皇城的四壁之上。”(《龍亭勝跡志》)

另一側的花園

而今,周王府以及它所疊壓的宋金皇宮遺址,就是今日開封的龍亭公園,關於周府在此公園內的具體位置,張宏源在《龍亭勝跡志》中說:“今天公園內的龍亭大殿為清代建築群‘萬壽宮’的主體,居於地面之上。地下5米深處,則為明代周王府,即以銀安殿為代表的周王府宮殿建築群。地下8-10米深處,則是以北宋皇宮南門宣德樓為代表的北宋大內宮殿建築群。”由此可知,前往龍亭公園就等於踏上了明代的周王府,所以我的此次開封之行,其中尋訪點之一就是這個龍亭公園。而張家路老師告訴我,公園的正門的側旁就是開封圖書館,因此明日到館裡參觀之後,可一併進入此公園。

燈會還未撤展

第二天上午,張老師接我前往其館,在館內馬慧萍館長帶我參觀了館舍及其善本書庫,因為看得仔細,使得上午參觀龍亭公園的計畫落空,而張老師稱他的同事已經找到了公園內的熟人,幾次通話我們都未能趕去,午飯之後準備再次前往時,公園內找到的朋友也已出門,於是臨時改變計畫,張老師帶我前往探訪大樑書院,而後開封館文獻部主任闕夢亞前來匯合,我等三人從龍亭公園的側門進入,雖然這天不是休息日,但公園內的遊客仍然很多,公園的門票雖然不便宜,但裡面時不時的有古裝表演,當我走到龍亭之下時,正趕上表演者列隊而出,他們走入一間大殿,表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歷史劇。

朱有燉撰《明周憲王樂府三種》三卷,民國上海蟫隱廬影印明宣德五年本,書牌

朱有燉撰《明周憲王樂府三種》三卷,民國上海蟫隱廬影印明宣德五年本,卷首

龍亭公園雖然面積很大,其主體建築乃是處在高臺上的一個龍亭,其實所謂的龍亭,就是在一個土山頂上建起的大殿。關於這座山,《如夢錄》中稱:“宮後有煤山,蓄積煤炭,以備有警中供爨,山高五丈,松柏成林,上立石碣,書‘八仙聚處’四字,山下有窪地,又有湍水,內浮二毬,急水衝動。上下交騰,名曰‘海日拋毬’。沿岸上遍是水亭,各樣遊樂之處,奇石異花、重巒疊嶂,攬之不盡,山坎上,就山依洞,有女尼諷經,敲動木魚有聲,鹿羊抵觸,禽鳥展翅,猛虎作威,鶴舞鶯鳴。東窪又有慶安宮之勝,不能盡言,此宮內景象也。”

原來這座土山原本是王府內堆積起來的煤炭,而後變成了一座小山,再後來又在山上建起了一座大殿,大殿的前方有臺階,可直接登頂,我等三人沿著臺階終於來到了這小山頂上,站在上面向下望,開封城的全貌盡收眼底。看來這煤山上的龍亭著稱開封的至高點。

朱有燉撰《盛名雜劇三十種》三十卷,民國七年武進董氏誦芬室刻本

參觀完畢之後,我等從側旁走下,轉到了龍亭公園的後花園,此處方為我重點的探訪之處,因為這個花園就是當年朱橚種植植物,撰寫《救荒本草》的地方。李約瑟在《中國技術史》中稱:“在明代初期,太祖的第五個兒子周定王,對植物學發生極大興趣,他以他的兒子周憲王為助手,著作了《救荒本草》一書。在十四世紀末的二十年內,周定王在他的王府所在地開封附設了一個大的植物園,並且特別細心地培植了當時認為在發生災荒時適於食用的各種植物。”

朱睦㮮輯《史漢古字》二卷,明萬曆十年寫本

我覺得這個植物園就是煤山後面的這一大片,而今這一片分成了三個區域,我在這裡看到了不少信眾疊金元寶,其中有位婦女看到我舉起相機,立即示意我不能拍照,於是只好放下相機繼續向內看,在這些人的側方有一塊禦碑,而此碑也被這些人遮擋了起來,不明白這有著怎樣的寓意,然而看到他們態度的不友好,我也無法細問,於是只好向植物園的後方走去。

如何來證明這個花園就是當年朱橚種植之處呢?我希望能夠在此找到文字依據,還是張老師眼尖,他在《植物造型園簡介》中找到了依據,上面明確地寫著這裡就是“明周王府的花園的……”因為該石的刊刻字跡模糊不清,無法辨認出後面的字跡,但至少說明我等腳下的地方正是朱橚種植食用本草之處。看到這幾個字,這趟的尋訪也就算功德圓滿了。

朱橚對醫藥有著如此的貢獻,但他的兒子朱有燉似乎對此興趣不大,朱睦㮮在《開封府志》卷六中稱朱有燉:“性警拔,嗜學不倦……不以貴寵廢學,進退周旋,雅有儒者氣象,日與劉醇、鄭義諸詞臣剖析經義,多發前賢所未發,複喜吟詠,工法書,兼精繪事。”看來,朱有燉的才能更多的表現在藝術方面。

後花園全景

而其重要表現則是他創作了許多的劇本,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說:“本朝填詞高手,如陳大聲、沈青門之屬,俱南北散套,不作傳奇。惟周憲王所作雜劇最夥,其刻本名《誠齋樂府》,至今行世。雖警拔稍遜古人,而調入弦索,穩葉流麗,猶有金元風範。”而吳梅則把他這方面的成就看得更高,他在《中國戲曲概論》中評價朱有燉說:“氣魄才力,亦不亞于關漢卿也。”這句評語可謂至高。

如前所言,周藩之中,在中國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有三位,而其第三位就是朱橚的六世孫朱睦㮮。雖然朱睦㮮是朱橚之後,因為不是嫡傳,所以沒有資格繼承王位,僅是當上了周藩的“鎮國中尉”。

花園今況

朱睦㮮在經學方面有著較深的研究,《明史·諸王一》中說他:“謂本朝經學,一稟宋儒,古人經解殘闕放失,乃訪求海內通儒,繕寫藏弆,若李鼎祚《易解》、張洽《春秋傳》,皆敘而傳之。呂柟嘗與論《易》,嘆服而去。”朱睦㮮還有著很濃的藏書之好,《明詩綜》中在寫到朱睦㮮的小傳時,稱:“灌甫,周定王六世孫。萬曆初,有《陂上集》。錢受之雲:灌甫年二十,通五經。中年築室東陂之上,取古人經解,繕寫藏弆,敘而傳之。先是,海內藏書富者推江都葛氏、章邱李氏,灌甫傾資購之,起萬卷堂,諷誦其中。汴亡之後,漂蕩於洪流怒濤,可勝歎哉。”看來,朱睦㮮的藏書主要是得自東都葛氏和章邱李氏。

不知燒的是什麼香

朱睦㮮花大價錢將這些書買到後,建起了萬卷堂,可惜後來黃河決堤,淹了開封,萬卷堂的舊藏也隨水漂散。曹溶在《靜惕堂集》中也談到了此事:“有明宗室,灌夫宗正為之最。往孫北海少宰令祥符,就其第鈔經注二百餘冊,載歸京師。崇禎壬午,賊決河堤,書堂付之巨浸,徒其目存耳。”原來這次的決堤不是自然災害,乃是李自成的手下刨開黃河堤,使得開封城被淹,朱睦㮮的所藏也由此而到處漂散,周亮工在《汴上謠》中稱:“河決後,民多有以書紙蔽體者。詩雲:‘雲綃霧縠,經衣史服。’”黃河沖進了開封,很多百姓沒有衣服穿,他們就用漂散的書紙來遮體,這種景象是何等的感慨。

在簡介上看到了“周王府花園”的字樣

好在朱睦㮮寫了篇《萬卷堂書目跋》,我們由此可知他當年的藏書規模:“余宅西乃遊息之所,建堂五楹,以所儲書環列其中。仿唐人法,分經史子集,用各色牙籤識別。經類凡十一:易、詩、書、春秋、禮、樂、孝經、論語、孟子、經解、小學,凡六百八十部,六千一百二十卷;史類凡十二:正史、編年、雜史、制書、傳記、職官、儀注、刑法、譜牒、目錄、地志、雜誌,凡九百三十部,一萬八千卷;子類凡十:儒、道、釋、農、兵、醫、蔔、藝、小說、五行家,凡一千二百部,六千零七十卷;集類凡三:楚辭、別集、總集,凡一千五百部,一萬二千五百六十卷。編為四部,人代姓名,各具撰述之下。”

沒能看到奇珍異草

看來,萬卷堂的藏書真正做到了四部皆備。一萬兩千多卷的藏書量雖然不大,但在他的那個時代,估計是品質很高的一份收藏,而萬卷堂的所得,也不僅僅是來自於上面提到的兩家,朱睦㮮在《書目跋》中又寫到:“東陂子曰:余垂髫時即喜收書,然無四方之緣,不能多見。大樑又自金元以來屢經兵燹,藏書之家甚少。間中假之中吳、兩浙、東郡、耀州、澶淵、應山諸處,或寫錄,或補綴,蓋亦有年。所得僅此,信積書之難也!隆慶庚午八月中秋日,東陂居士睦㮮書。”可見其收書範圍如此之廣,而這樣的一份重要藏品,雖然未曾飽蠹魚之腹,卻因戰爭而喂了魚蝦,還有一些成了難民的遮體之物。

後面還有一座小山

周王府的藏書並不始自朱睦㮮,早在建藩之初,朱橚就有藏書存在府中,《如夢錄》中說:“端禮台上供有明太祖畫像,有釋道二教藏經”;“(承運門)後有存信殿七間……東廂有墨刻作,西廂是印書、裱背……”。周府內當時藏有《佛藏》和《道藏》,僅這兩組就數量巨大,同時府內還有專門的刻書及印書作坊,可見當初周王所寫之書都是本府自行刊刻者。

而對於這裡的藏書,張宏源所著《龍亭勝跡志》中亦稱:“王府內還有‘東書草堂’以藏書籍和教授子弟,據明初慣例,藩王在各地就封時,皇帝皆有賜書,據賜,‘洪武初年,親王之國,必以詞曲一千七百本賜之’。由此可見,他的東書草堂藏書樓,有賜書若干。藏書印有‘周府禦書樓寶’、‘明善齋記’等。”

通向小山的路

前面提到周府是建在宋朝皇宮遺址之上,對此《如夢錄》有詳細記載:“周府本宋時建都宮闕舊基,坐北朝南,正對南薰門,即宋之正陽門也。北有大門五間三開,即宋之大宋門也。周圍蕭牆九裡十三步,高二丈許,蜈蚣木鎮壓,上覆琉璃瓦,下有台基高五尺,上安欄杆,欄杆外街寬五丈,方是居民,四周有井七十二眼,謂之七十二神煞……層層宮門殿宇上,鬥俱用銅比網罩,名為風衣,下有白石一方,名曰足石,取豐衣足食之義……門內東西承奉司,承奉內官,掌管闔府事務,傳遞本章,與在京東廠司禮監同。”原來周府之內有專門藏書與刊書之所,其設置尤如皇宮裡的司禮監,而其四周更是“周王府紫禁城的四壁直接疊壓在北宋東京皇城的四壁之上。”(《龍亭勝跡志》)

另一側的花園

而今,周王府以及它所疊壓的宋金皇宮遺址,就是今日開封的龍亭公園,關於周府在此公園內的具體位置,張宏源在《龍亭勝跡志》中說:“今天公園內的龍亭大殿為清代建築群‘萬壽宮’的主體,居於地面之上。地下5米深處,則為明代周王府,即以銀安殿為代表的周王府宮殿建築群。地下8-10米深處,則是以北宋皇宮南門宣德樓為代表的北宋大內宮殿建築群。”由此可知,前往龍亭公園就等於踏上了明代的周王府,所以我的此次開封之行,其中尋訪點之一就是這個龍亭公園。而張家路老師告訴我,公園的正門的側旁就是開封圖書館,因此明日到館裡參觀之後,可一併進入此公園。

燈會還未撤展

第二天上午,張老師接我前往其館,在館內馬慧萍館長帶我參觀了館舍及其善本書庫,因為看得仔細,使得上午參觀龍亭公園的計畫落空,而張老師稱他的同事已經找到了公園內的熟人,幾次通話我們都未能趕去,午飯之後準備再次前往時,公園內找到的朋友也已出門,於是臨時改變計畫,張老師帶我前往探訪大樑書院,而後開封館文獻部主任闕夢亞前來匯合,我等三人從龍亭公園的側門進入,雖然這天不是休息日,但公園內的遊客仍然很多,公園的門票雖然不便宜,但裡面時不時的有古裝表演,當我走到龍亭之下時,正趕上表演者列隊而出,他們走入一間大殿,表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歷史劇。

朱有燉撰《明周憲王樂府三種》三卷,民國上海蟫隱廬影印明宣德五年本,書牌

朱有燉撰《明周憲王樂府三種》三卷,民國上海蟫隱廬影印明宣德五年本,卷首

龍亭公園雖然面積很大,其主體建築乃是處在高臺上的一個龍亭,其實所謂的龍亭,就是在一個土山頂上建起的大殿。關於這座山,《如夢錄》中稱:“宮後有煤山,蓄積煤炭,以備有警中供爨,山高五丈,松柏成林,上立石碣,書‘八仙聚處’四字,山下有窪地,又有湍水,內浮二毬,急水衝動。上下交騰,名曰‘海日拋毬’。沿岸上遍是水亭,各樣遊樂之處,奇石異花、重巒疊嶂,攬之不盡,山坎上,就山依洞,有女尼諷經,敲動木魚有聲,鹿羊抵觸,禽鳥展翅,猛虎作威,鶴舞鶯鳴。東窪又有慶安宮之勝,不能盡言,此宮內景象也。”

原來這座土山原本是王府內堆積起來的煤炭,而後變成了一座小山,再後來又在山上建起了一座大殿,大殿的前方有臺階,可直接登頂,我等三人沿著臺階終於來到了這小山頂上,站在上面向下望,開封城的全貌盡收眼底。看來這煤山上的龍亭著稱開封的至高點。

朱有燉撰《盛名雜劇三十種》三十卷,民國七年武進董氏誦芬室刻本

參觀完畢之後,我等從側旁走下,轉到了龍亭公園的後花園,此處方為我重點的探訪之處,因為這個花園就是當年朱橚種植植物,撰寫《救荒本草》的地方。李約瑟在《中國技術史》中稱:“在明代初期,太祖的第五個兒子周定王,對植物學發生極大興趣,他以他的兒子周憲王為助手,著作了《救荒本草》一書。在十四世紀末的二十年內,周定王在他的王府所在地開封附設了一個大的植物園,並且特別細心地培植了當時認為在發生災荒時適於食用的各種植物。”

朱睦㮮輯《史漢古字》二卷,明萬曆十年寫本

我覺得這個植物園就是煤山後面的這一大片,而今這一片分成了三個區域,我在這裡看到了不少信眾疊金元寶,其中有位婦女看到我舉起相機,立即示意我不能拍照,於是只好放下相機繼續向內看,在這些人的側方有一塊禦碑,而此碑也被這些人遮擋了起來,不明白這有著怎樣的寓意,然而看到他們態度的不友好,我也無法細問,於是只好向植物園的後方走去。

如何來證明這個花園就是當年朱橚種植之處呢?我希望能夠在此找到文字依據,還是張老師眼尖,他在《植物造型園簡介》中找到了依據,上面明確地寫著這裡就是“明周王府的花園的……”因為該石的刊刻字跡模糊不清,無法辨認出後面的字跡,但至少說明我等腳下的地方正是朱橚種植食用本草之處。看到這幾個字,這趟的尋訪也就算功德圓滿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