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翻拍,請放過《小森林》

最近翻拍自熱門日劇的《北京女子圖鑒》正在熱播。

“戚哥”戚薇出馬, 勢要為北漂女性打造一場完美的勵志大戲。

剛開播時豆瓣評分7.4,

如今已經跌到6.5, 這已經是內地翻拍日劇的最好成績。

但翻一翻網友評(吐)論(槽)你就會發現, 這部翻拍劇又撲了。

網友紛紛表示:北京不這樣兒, 北漂不這樣兒, 女性也不這樣兒!

當然, “翻拍拍砸了”這種事兒, 不止我們常在做。

韓國翻拍日本高分電影《小森林》, 請來幾位耀眼的主演:

憑藉《小姐》拿下37屆青龍獎最佳新人的金泰梨, 《請回答1988》裡的狗煥柳俊烈。

但再強大的卡司也阻擋不住這部翻拍作品的形似神不似——

“世外桃源”美景不再

日版《小森林》分為春、夏、秋、冬四個篇章, 以明晰的時間線串起整部影片。

每個篇章, 都以季節相應的小森(女主生活的村莊)美景開篇。

夏季, 小森潮濕悶熱, 每片樹葉似乎都能擠出水來:

秋季, 稻田由青轉黃, 村裡人盼來了收穫的日子:

冬季, 大雪封山, 整個村莊陷入白茫茫的靜謐:

最後, 冬去春來, 冬雪化凍, 新的生命誕生。

女主市子就是被這樣順應自然的小村落俘獲。

她在這裡找尋生活的意義, 撫慰被喧囂都市搞得精疲力竭的心。

除了鮮明的時間線, 日版《小森林》還充分發揮了日本電影對鮮豔色彩的運用。

小村莊裡的山水、樹林、花草、動物,都在鏡頭下自在舒展,美輪美奐。

整部電影充斥著賞心悅目的美景,隨手截一幀都可以做壁紙。

這就是日版《小森林》讓人沉迷的第一個原因。

而在韓版《小森林》裡,原版近4個小時的時長被壓縮進103分鐘裡。

這使得導演對景色的著墨大幅縮水。

即使在難得出現的景色裡,也沒有大量遠景,而是用跳躍的鏡頭瞄準諸多細節:

美則美矣,卻少了點全域的大氣感。

這些局部的鏡頭也沒能體現出“韓國農村”與全世界其他村莊不一樣的美麗。

在韓版導演林順禮的鏡頭下,這座村莊對女主慧媛(金泰梨飾)的吸引力就少了點說服力。

“舌尖上的日本”美味不再

日版《小森林》最吸引人的還有美食。

市子獨自一人住在小森的老房子裡,順應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耕種、施肥、收穫,然後再把新鮮天然的食材加工成簡單誘人的食物。

夏天,小森悶熱難當,屋裡要生爐子除濕,炭火別浪費,烤個香噴噴的麵包吃:

正當季的野果摘來熬成果醬,配上意面,簡直美味;

秋日午後,和鄰居聊天,幾片金黃的烤地瓜片就能帶來滿滿幸福感;

冬天,用紅米和南瓜做原料,做出好看又好吃的雙色蛋糕招待朋友,共度平安夜;

春天,新鮮的花草摘回來炸成天婦羅,滿滿一盤春天的味道。

順應著每個季節裡自然饋贈的食材,市子巧妙安排著自己的一日三餐。

她的每一道菜做起來都簡簡單單,照著做一遍就會。

但導演把辛苦種植、準備料理、享受美食的過程巧妙穿插在一起。

辛勞付出後的美味更顯誘人。

市子每次開飯前雙手合十說的那一句“我開動了”,既是對天賜美味的感恩,也是對自己辛勞付出的認可。

我們總說“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看著市子用親手做的美食填滿口腹之欲,螢幕前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切身感受到了從胃到心的滿足感。

反觀韓版《小森林》,並沒有像日版那樣把更多鏡頭用來展現女主製作料理的過程。

對於食物,小萬印象最深的就是女主狼吞虎嚥和略顯浮誇的享受表情。

更何況,韓版《小森林》裡的食物吸引力大打折扣。

一部分食物照搬日版,米酒、天婦羅、意面、烤麵包、凍柿子。

但與日版相比,食物誕生的過程異常粗暴,沒有複刻到精髓,和食物所傳遞的感情。

沒了辛苦的勞作和有條不紊的製作過程,一模一樣的食物也不能帶來同樣的滿足感。

除了這些照搬的食物,韓版《小森林》裡還剩下什麼?

白菜湯、烤白菜、煎白菜、辣白菜炒年糕。

看完整部電影,小萬沒有看餓,沒有被安慰,更沒有被治癒。

小萬只是忍不住要心疼一下食材匱乏的韓國人民了。

“逃離都市”詩意不再

韓版《小森林》與日版設定一樣,被母親捨棄的女主厭惡喧囂的城市,回到鄉村生活,尋求對人生的感悟。

不同的是,日版《小森林》並沒有太多起伏的情節,對話臺詞也很少,女主市子大多數時候都是沉默著勞動。

偶爾跟朋友喝杯米酒,或者跟鄰居聊聊無關痛癢的話題。

對母親離開的思考和對自我的認知,就藏在日復一日的勞作和一道道樸素的美食中。

觀眾在這樣舒緩的節奏裡,跟著女主的旁白,完成對電影的理解,對孤獨的理解,和對自我生活的反思。

就像大多數日本電影一樣,導演允許觀眾的自我解讀,允許“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種可能性在韓版《小森林》裡幾乎被扼殺。

導演林順禮照搬了以往韓國劇情片中,增加戲劇衝突、強調故事連貫和追求人物飽滿的特點。

但在《小森林》裡,並不適合。

日版《小森林》裡那些隱晦的情感表達和感悟,在韓版裡都被明確地通過臺詞表達出來。

在韓版《小森林》中,不管是發小朋友,還是鄰里鄉親,甚至是送信的郵遞員,都戲多到讓人崩潰。

開口閉口人生哲學很符合韓國電影一言不合就說大道理的調性。

但在這樣一部標榜“用美食治癒你”的森系電影裡,說教讓人出戲,甚至厭煩。

不止如此,韓國人民“吵吵鬧鬧”的習慣在這部電影裡也十分不搭。

女主從首爾逃回村裡,卻還是要面對鄰里鄉親的盤問:

你在城裡做老師啊?工資多少啊?有男朋友嗎?你媽媽怎麼還不回來啊?

請問說好的治癒系呢?這中國式春節飯桌的氣氛是怎麼回事?

再想起女主在電影裡動不動就一臉煩躁的違和感。

啊,真是一部讓人焦躁的電影啊。

其實看完整部電影,可以看出導演林順禮很擅長拍韓國式的情感故事。

單獨拎出來,女主和朋友們的三角戀情就可以擴展出一部不錯的作品。

可惜導演借了日版《小森林》的高人氣,卻沒能帶來合理的改進。

日本民族特有的淡漠疏離造就了《小森林》的森系氣質。

而韓國人民喜歡熱鬧的人際關係,習慣用絮叨來表達情感。

這兩者的雜糅,顯得不倫不類。

說到這小萬想到了國內翻拍的《深夜食堂》。

借食物慰藉都市里的寂寞靈魂。

多好的題材。

可惜也被國內的生搬硬套弄成了不倫不類。

論美食,泱泱大中華不輸地球上任何一個民族;

論故事,北上廣深的悲歡離合配得上最好的酒。

而好的翻拍,就是揚長避短,把水土不服的部分轉化成優勢,讓舶來品成功落地。

否則,既生瑜何生亮。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小村莊裡的山水、樹林、花草、動物,都在鏡頭下自在舒展,美輪美奐。

整部電影充斥著賞心悅目的美景,隨手截一幀都可以做壁紙。

這就是日版《小森林》讓人沉迷的第一個原因。

而在韓版《小森林》裡,原版近4個小時的時長被壓縮進103分鐘裡。

這使得導演對景色的著墨大幅縮水。

即使在難得出現的景色裡,也沒有大量遠景,而是用跳躍的鏡頭瞄準諸多細節:

美則美矣,卻少了點全域的大氣感。

這些局部的鏡頭也沒能體現出“韓國農村”與全世界其他村莊不一樣的美麗。

在韓版導演林順禮的鏡頭下,這座村莊對女主慧媛(金泰梨飾)的吸引力就少了點說服力。

“舌尖上的日本”美味不再

日版《小森林》最吸引人的還有美食。

市子獨自一人住在小森的老房子裡,順應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耕種、施肥、收穫,然後再把新鮮天然的食材加工成簡單誘人的食物。

夏天,小森悶熱難當,屋裡要生爐子除濕,炭火別浪費,烤個香噴噴的麵包吃:

正當季的野果摘來熬成果醬,配上意面,簡直美味;

秋日午後,和鄰居聊天,幾片金黃的烤地瓜片就能帶來滿滿幸福感;

冬天,用紅米和南瓜做原料,做出好看又好吃的雙色蛋糕招待朋友,共度平安夜;

春天,新鮮的花草摘回來炸成天婦羅,滿滿一盤春天的味道。

順應著每個季節裡自然饋贈的食材,市子巧妙安排著自己的一日三餐。

她的每一道菜做起來都簡簡單單,照著做一遍就會。

但導演把辛苦種植、準備料理、享受美食的過程巧妙穿插在一起。

辛勞付出後的美味更顯誘人。

市子每次開飯前雙手合十說的那一句“我開動了”,既是對天賜美味的感恩,也是對自己辛勞付出的認可。

我們總說“愛與美食不可辜負”。

看著市子用親手做的美食填滿口腹之欲,螢幕前的每一個人似乎都切身感受到了從胃到心的滿足感。

反觀韓版《小森林》,並沒有像日版那樣把更多鏡頭用來展現女主製作料理的過程。

對於食物,小萬印象最深的就是女主狼吞虎嚥和略顯浮誇的享受表情。

更何況,韓版《小森林》裡的食物吸引力大打折扣。

一部分食物照搬日版,米酒、天婦羅、意面、烤麵包、凍柿子。

但與日版相比,食物誕生的過程異常粗暴,沒有複刻到精髓,和食物所傳遞的感情。

沒了辛苦的勞作和有條不紊的製作過程,一模一樣的食物也不能帶來同樣的滿足感。

除了這些照搬的食物,韓版《小森林》裡還剩下什麼?

白菜湯、烤白菜、煎白菜、辣白菜炒年糕。

看完整部電影,小萬沒有看餓,沒有被安慰,更沒有被治癒。

小萬只是忍不住要心疼一下食材匱乏的韓國人民了。

“逃離都市”詩意不再

韓版《小森林》與日版設定一樣,被母親捨棄的女主厭惡喧囂的城市,回到鄉村生活,尋求對人生的感悟。

不同的是,日版《小森林》並沒有太多起伏的情節,對話臺詞也很少,女主市子大多數時候都是沉默著勞動。

偶爾跟朋友喝杯米酒,或者跟鄰居聊聊無關痛癢的話題。

對母親離開的思考和對自我的認知,就藏在日復一日的勞作和一道道樸素的美食中。

觀眾在這樣舒緩的節奏裡,跟著女主的旁白,完成對電影的理解,對孤獨的理解,和對自我生活的反思。

就像大多數日本電影一樣,導演允許觀眾的自我解讀,允許“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種可能性在韓版《小森林》裡幾乎被扼殺。

導演林順禮照搬了以往韓國劇情片中,增加戲劇衝突、強調故事連貫和追求人物飽滿的特點。

但在《小森林》裡,並不適合。

日版《小森林》裡那些隱晦的情感表達和感悟,在韓版裡都被明確地通過臺詞表達出來。

在韓版《小森林》中,不管是發小朋友,還是鄰里鄉親,甚至是送信的郵遞員,都戲多到讓人崩潰。

開口閉口人生哲學很符合韓國電影一言不合就說大道理的調性。

但在這樣一部標榜“用美食治癒你”的森系電影裡,說教讓人出戲,甚至厭煩。

不止如此,韓國人民“吵吵鬧鬧”的習慣在這部電影裡也十分不搭。

女主從首爾逃回村裡,卻還是要面對鄰里鄉親的盤問:

你在城裡做老師啊?工資多少啊?有男朋友嗎?你媽媽怎麼還不回來啊?

請問說好的治癒系呢?這中國式春節飯桌的氣氛是怎麼回事?

再想起女主在電影裡動不動就一臉煩躁的違和感。

啊,真是一部讓人焦躁的電影啊。

其實看完整部電影,可以看出導演林順禮很擅長拍韓國式的情感故事。

單獨拎出來,女主和朋友們的三角戀情就可以擴展出一部不錯的作品。

可惜導演借了日版《小森林》的高人氣,卻沒能帶來合理的改進。

日本民族特有的淡漠疏離造就了《小森林》的森系氣質。

而韓國人民喜歡熱鬧的人際關係,習慣用絮叨來表達情感。

這兩者的雜糅,顯得不倫不類。

說到這小萬想到了國內翻拍的《深夜食堂》。

借食物慰藉都市里的寂寞靈魂。

多好的題材。

可惜也被國內的生搬硬套弄成了不倫不類。

論美食,泱泱大中華不輸地球上任何一個民族;

論故事,北上廣深的悲歡離合配得上最好的酒。

而好的翻拍,就是揚長避短,把水土不服的部分轉化成優勢,讓舶來品成功落地。

否則,既生瑜何生亮。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