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黃埔有故事丨只知其一?南海神廟藏著那麼多故事,哪一個最打動你?

週三啦!

黃埔有故事

與你如期相約

我們的第一個故事

要從1400多年前說起……

千帆過盡

留下繁華依舊

南海神廟

像一個波瀾不驚的時光老人

千百年來目睹海港變遷、滄海桑田

近300年樹齡的相思樹

守候著“扶胥浴日”所在地浴日亭

“海不揚波”牌坊仍矗立於頭門空地上

自唐至清的30余方碑刻散落其中

默默敘述著歷代變遷……

也許你去過南海神廟很多次

但你是否知道它背後的故事?

今天

小編就帶大家走近千年古廟——

南海神廟

一憶往昔崢嶸歲月

一聽南海神廟歌

一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神韻

南海神廟小檔案

年齡:出生于隋文帝開皇十四年(西元594年), 1424歲

住址:黃埔區廟頭村

體型:規模宏大, 占地3萬餘平方米

外貌:中軸線由南而北分別有牌坊、頭門、儀門、禮亭、大殿、後殿,

兩側有廊廡, 西南小崗上有浴日亭。

風格:“海不揚波”石牌坊、頭門、儀門、複廊為清代建築, 其他經民國以來改建、複建, 現存建築整體為清代建築風格。

特長:原為中國古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的場所。

評價:我國古代東南西北四大海神廟中唯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建築群, 也是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源于廣州的重要見證。

▌廟因港而興, 港因廟而名

廣州瀕臨南海和珠江出海口, 地處亞太海洋交通要衝, 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良港區、地理區位優勢和深廣經濟腹地。 廣州因海而興, 倚海而立, 成為舉世聞名的東方大港、中國海外貿易中心和海上絲綢之路樞紐, 海洋經濟、海外貿易歷來是廣州經濟的強項。

在此過程中, 南海神崇拜和南海神廟應運而生, 與海絲的發展歷史發生非常密切的互動聯繫。 南海神信俗與南海神廟歷史遺跡, 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

南海神廟所在地, 也就是“扶胥之口, 黃木之灣”。 從歷史地理角度看,

它位於珠江口漏斗灣的頂部, 面向大海, 地理位置與港口條件優越, 唐代以前已經是貿易出海的港區。 隋唐以後隨著海上絲路日趨繁榮, 扶胥成為廣州外港, 南海神廟因港而興, 港因廟而名。

南海神崇拜除了官方祭祀外, 民間祭祀也非常盛行, 南海神不僅被沿海漁民、商人奉為航海保護神, 同時也被外國“蕃商”和船員所接受, 成為其頂禮膜拜的對象。 宋代以後南海神祭祀從國家逐步向民間擴展, 成為地域性神靈崇拜。 與官方嚴格的祭祀禮儀相比, 民間祭祀有很多“創新發明”。 每到農曆二月“波羅誕”千年廟會, 人們在此祈福祭拜, 一如千百年前, 古代船員進出港口前祭拜海神, 保佑海上貿易一帆風順。 時移日轉, 不變的是人們對海洋的信仰和敬畏。

▌古海絲路發祥地,百國商船來扶胥

作為歷代帝王的祭海地,南海神廟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這還要從附近的扶胥港和扶胥鎮說起。扶胥,是個古老而珍貴的名字,由此派生出的扶胥鎮、扶胥港、扶胥江、扶胥古運河、扶胥浴日等,亦揚名久遠。

扶胥是古代黃埔的一個地名,地處廣州溺穀灣北緣漏斗灣口,珠江前後航道在此處匯合後,形成寬廣的獅子洋頂港灣區,向南眼獅子洋直通虎門入南海。而扶胥港,則成為通過海上絲路進出廣州的起點和終點。

過去,中外商船須在此停靠接受檢查,並補充糧食、蔬菜和淡水等。隨著越來越多的使者、商船從廣州出發,沿南海海路前往世界各地,外國商船也經由此海道前來廣州,人們祈求海神保護的願望與日俱增。

隋開皇十四年,隋文帝下詔建立東南西北四海神廟。在審視各處港口的條件後,最後選定廣州東部的扶胥鎮,建立南海神祠開展祭海活動。扶胥鎮地理環境優越,不僅面臨浩瀚的黃木灣,海上交通條件極佳,而且人口雲集、經濟發達、駐有重兵,是建祠祭海的理想之地。

自此之後,南海神廟成為扶胥港的標誌,廟、鎮、港三者的發展緊密相連。據《元豐九域志》記載,扶胥鎮為廣州八大衛星城之首,商業比獵德、石門、瑞石、平石、大水、白田、大通繁盛。而據《南海志》記載,元代到廣州貿易的國家有147個之多,扶胥鎮一年稅收達4467貫。

至此,歷代帝王重視南海神廟的謎底揭曉,以扶胥為始發港的海上商路方興未艾,自扶胥港的外貿收入,成為充實國庫的重要財源。

▌跨越千年時光不朽,歌聲傳唱魅力永恆

一座廟宇,跨越千年,在時光中不朽,在詩歌傳唱中煥發出永恆的生命力。南海神廟歌,大家聽過嗎?

浴日亭前悵恨多,驚濤不見見泥河。

千帆萬槳今何在?犀角秦香繞道過。

十丈珊瑚鱗甲老,兩尊贔屭禦碑馱。

銅鼓鏜鏜猶似響,銀蟾杳杳已無歌。

軒昂廣利重登座,再振雄威海不波。

內容解讀:

浴日亭前悵恨多,驚濤不見見泥河。

千帆萬槳今何在?犀角秦香繞道過。

浴日事前舊為海道,巨浪拍天。明末清初,日漸淤積,滄海為田。晚清丘逢甲詩雲:“廟前通江路,沙壅久且湮。古人系舟處,泥沒雙石麟。”原泊位已消失,但其附近數裡處仍為黃埔新港。

十丈珊瑚鱗甲老,兩尊贔屭禦碑馱。

殿前原有紅棉十餘株,今僅存兩株,已兩百多歲了,四人才能合抱。其中一株曾被雷擊,仍伸出橫枝,茁壯成長。贔屭(bìxì),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銅鼓鏜鏜猶似響,銀蟾杳杳已無歌。

廟內原有大小銅鼓兩個,今仍存。鼓面鑄小銅蛙,四邊懸垂紐。傳說銅蛙能鳴, 又說鼓能應濤自鳴,故詩人有“銅鼓無人聲滿庭”, “聲沉海潮出,聲起海潮人”之句。自銅蛙被盜, 鼓不復自鳴。

軒昂廣利重登座,再振雄威海不波。

“文革”時神像被毀,今以紅米石重造。廟前有“海不揚波”匾額,相傳南海神有鎮海護航之功。

一首南海神廟歌,道出了南海神廟歷經歲月滄桑,而今再振雄威的過程。一方水土,一方風俗。而南海神廣為天下知,更有眾多信眾慕名而來南海神廟祭拜,祈求美好的生活。

▌南海神廟怎麼逛?秘密全在這兒

南海神廟坐北向南,占地3萬平方米,是明清建築風格,恢宏壯觀且古樸大方。前堂後寢,主體建築深五進。沿著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頭門、儀門、禮亭、大殿、昭靈宮,一進高於一進。其他附屬建築均以五進為中心,左右對稱,這是較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建築。

這些細節你都打卡了嘛?

扶胥港——上千年歷史的古老碼頭。古代南海神廟“海不揚波”牌坊前即為扶胥古港。因泊船登岸之地稱之為埗頭,是珠三角地區對碼頭的稱謂,扶胥港古碼頭也稱“扶胥古埗”。

清代古碼頭——2006年黃埔區迎接瑞典“哥德堡號Ⅲ號”仿古商船重返黃埔,建設南海神廟前廣場時,經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個碼頭。碼頭用麻石鋪砌,共九級親水臺階,通往廟內的道路鋪上五板麻石,喻為九五至尊,皇家氣派。引路的兩邊留有圓形的“火燒坑”,是昔日信眾三更生火燒豬,五更敬神習俗的遺跡。

古碼頭的發現,證明清代的珠江水仍到“海不揚波”牌坊的前面,到南海神廟的人大都在此離船登岸。

“海不揚波”牌坊——牌坊為三間四進柱沖天式,花崗岩石打制,正面石刻清朝康熙皇帝題寫的“海不揚波”四字。

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南海神廟舉行祭典,留下不少珍貴的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稱。南海神廟前佇立著“海不揚波”石門牌坊,出自明•梅鼎祚《玉合記•枯海》:“吾聞太平之世,海不揚波,安有今日。”喻意太平無事。

頭門——過了“海不揚波”石牌坊,便是頭門。頭門建於清代,面闊為三間,進深二間;分心牆用兩柱,梁加雕刻鼇魚等紋飾,前後兩側均設墊台;屋簷上,二龍爭珠陶塑瓦脊。頭門兩邊分立著千里眼和順風耳,黑漆大門兩邊分畫有唐初猛將秦瓊與尉遲恭的門神彩繪像。

唐韓愈碑——韓愈《南海神廣利王廟碑》中言:“既富且貴,不習海事”,意思是部分官員生來富貴,不懂得海上的各類事務。“海事”一詞精確濃縮,意義深刻,據考證,這是“海事”一詞第一次在中文的典籍中出現。

宋開寶碑——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政權,當上大宋皇帝,不久派開國侯潘美率領大軍南下,消滅了盤據嶺南六十多年的劉氏政權。宋大祖開寶六年(973年)在廣州首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詔令修葺南海神廟,立《大宋新修廣利王之碑》於廟內。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設置類似海關管理職能的官員的歷史證據。此碑後人稱宋開寶碑,是宋大祖趙匡胤留給南海神廟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儀門——正對頭門的是儀門,即禮儀之門。儀門面寬三間(東兩間,一為供奉金花娘娘,一為供奉達奚司空,西一間為觀音堂)、進深四間(碑林),硬山頂、兩側與複廊相通。

清萬里波澄碑——儀門過後的庭園西側,有一座禦碑亭,碑上“萬里波澄”四個金色大字豪邁奔放,這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皇帝親筆禦書,製成匾之後派專人送到南海神廟,並專門為此而立碑記事。

南海神——過了禦碑亭,會看到尊奉的南海神。南海神名祝融,又號祝赤,本是南方居民始祖。南方屬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徵,而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於一神。歷代加封其為“南海廣利洪聖昭順威顯靈孚王”,俗稱廣利王或洪聖王。

浴日亭——廟西有一小崗上曰"浴日亭"。亭內立有蘇東坡和陳白沙詩碑各一塊。這裡東連獅子洋,煙波浩渺,夜幕漸退,紅霞初現,萬頃碧波頓時染上一層金光,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之際,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極為壯觀。這就是歷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

達奚司空塑像——廟內東複廓有一座達奚司空塑像,舉左手於額作遙望大海狀,俗稱"番鬼望波羅"。相傳他從波羅國乘海舶至廣州,攜來波羅樹種子於廟中,後化為神,神廟因此又稱為波羅廟。

紅砂岩石獅——南海神廟門前置有一對紅砂岩石獅,為明代所置。現為了不受雨水與風沙的侵蝕,故用了納米技術處理,蓋上了疏氣的玻璃罩保護。

東漢大銅鼓——廟內還有一面著名的東漢大銅鼓,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文物,在中國現存大銅鼓中排位第三。其直徑138釐米,高71.4釐米,鼓身有圓形的方孔錢紋和雲紋。大銅鼓是古越族人祭祀的重要禮器,代表著權力和地位。這面銅鼓除在神誕慶典中使用之外,據說還有鎮妖、定海的作用。

古木棉樹——據說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了。在古代,南海神廟樹木蔥蘢,光是木棉樹就有10多株。現在的兩株是後人補種的,由於栽種歷史年代久遠,它們均被列為廣州的古樹名木。

來南海神廟除了求平安,還有一個願望就是求姻緣!你看連理樹上掛滿了的祝福紅絲帶......各種求讓人目不暇接。

時光流淌

從來都掩飾不住你的美好姿態

南海神廟的故事

千年後再來溫習

竟然有種莫名的感動

關於南海神廟

你還有哪些故事

歡迎小夥伴們在下方留言區分享哦~

下週三

黃埔有故事

與你不見不散!

素材來源丨部分綜合自黃埔文化遺產、南方日報

編輯丨一金

轉載請注明丨廣州黃埔發佈

不變的是人們對海洋的信仰和敬畏。

▌古海絲路發祥地,百國商船來扶胥

作為歷代帝王的祭海地,南海神廟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這還要從附近的扶胥港和扶胥鎮說起。扶胥,是個古老而珍貴的名字,由此派生出的扶胥鎮、扶胥港、扶胥江、扶胥古運河、扶胥浴日等,亦揚名久遠。

扶胥是古代黃埔的一個地名,地處廣州溺穀灣北緣漏斗灣口,珠江前後航道在此處匯合後,形成寬廣的獅子洋頂港灣區,向南眼獅子洋直通虎門入南海。而扶胥港,則成為通過海上絲路進出廣州的起點和終點。

過去,中外商船須在此停靠接受檢查,並補充糧食、蔬菜和淡水等。隨著越來越多的使者、商船從廣州出發,沿南海海路前往世界各地,外國商船也經由此海道前來廣州,人們祈求海神保護的願望與日俱增。

隋開皇十四年,隋文帝下詔建立東南西北四海神廟。在審視各處港口的條件後,最後選定廣州東部的扶胥鎮,建立南海神祠開展祭海活動。扶胥鎮地理環境優越,不僅面臨浩瀚的黃木灣,海上交通條件極佳,而且人口雲集、經濟發達、駐有重兵,是建祠祭海的理想之地。

自此之後,南海神廟成為扶胥港的標誌,廟、鎮、港三者的發展緊密相連。據《元豐九域志》記載,扶胥鎮為廣州八大衛星城之首,商業比獵德、石門、瑞石、平石、大水、白田、大通繁盛。而據《南海志》記載,元代到廣州貿易的國家有147個之多,扶胥鎮一年稅收達4467貫。

至此,歷代帝王重視南海神廟的謎底揭曉,以扶胥為始發港的海上商路方興未艾,自扶胥港的外貿收入,成為充實國庫的重要財源。

▌跨越千年時光不朽,歌聲傳唱魅力永恆

一座廟宇,跨越千年,在時光中不朽,在詩歌傳唱中煥發出永恆的生命力。南海神廟歌,大家聽過嗎?

浴日亭前悵恨多,驚濤不見見泥河。

千帆萬槳今何在?犀角秦香繞道過。

十丈珊瑚鱗甲老,兩尊贔屭禦碑馱。

銅鼓鏜鏜猶似響,銀蟾杳杳已無歌。

軒昂廣利重登座,再振雄威海不波。

內容解讀:

浴日亭前悵恨多,驚濤不見見泥河。

千帆萬槳今何在?犀角秦香繞道過。

浴日事前舊為海道,巨浪拍天。明末清初,日漸淤積,滄海為田。晚清丘逢甲詩雲:“廟前通江路,沙壅久且湮。古人系舟處,泥沒雙石麟。”原泊位已消失,但其附近數裡處仍為黃埔新港。

十丈珊瑚鱗甲老,兩尊贔屭禦碑馱。

殿前原有紅棉十餘株,今僅存兩株,已兩百多歲了,四人才能合抱。其中一株曾被雷擊,仍伸出橫枝,茁壯成長。贔屭(bìxì),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銅鼓鏜鏜猶似響,銀蟾杳杳已無歌。

廟內原有大小銅鼓兩個,今仍存。鼓面鑄小銅蛙,四邊懸垂紐。傳說銅蛙能鳴, 又說鼓能應濤自鳴,故詩人有“銅鼓無人聲滿庭”, “聲沉海潮出,聲起海潮人”之句。自銅蛙被盜, 鼓不復自鳴。

軒昂廣利重登座,再振雄威海不波。

“文革”時神像被毀,今以紅米石重造。廟前有“海不揚波”匾額,相傳南海神有鎮海護航之功。

一首南海神廟歌,道出了南海神廟歷經歲月滄桑,而今再振雄威的過程。一方水土,一方風俗。而南海神廣為天下知,更有眾多信眾慕名而來南海神廟祭拜,祈求美好的生活。

▌南海神廟怎麼逛?秘密全在這兒

南海神廟坐北向南,占地3萬平方米,是明清建築風格,恢宏壯觀且古樸大方。前堂後寢,主體建築深五進。沿著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頭門、儀門、禮亭、大殿、昭靈宮,一進高於一進。其他附屬建築均以五進為中心,左右對稱,這是較典型的中國傳統廟宇建築。

這些細節你都打卡了嘛?

扶胥港——上千年歷史的古老碼頭。古代南海神廟“海不揚波”牌坊前即為扶胥古港。因泊船登岸之地稱之為埗頭,是珠三角地區對碼頭的稱謂,扶胥港古碼頭也稱“扶胥古埗”。

清代古碼頭——2006年黃埔區迎接瑞典“哥德堡號Ⅲ號”仿古商船重返黃埔,建設南海神廟前廣場時,經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個碼頭。碼頭用麻石鋪砌,共九級親水臺階,通往廟內的道路鋪上五板麻石,喻為九五至尊,皇家氣派。引路的兩邊留有圓形的“火燒坑”,是昔日信眾三更生火燒豬,五更敬神習俗的遺跡。

古碼頭的發現,證明清代的珠江水仍到“海不揚波”牌坊的前面,到南海神廟的人大都在此離船登岸。

“海不揚波”牌坊——牌坊為三間四進柱沖天式,花崗岩石打制,正面石刻清朝康熙皇帝題寫的“海不揚波”四字。

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南海神廟舉行祭典,留下不少珍貴的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稱。南海神廟前佇立著“海不揚波”石門牌坊,出自明•梅鼎祚《玉合記•枯海》:“吾聞太平之世,海不揚波,安有今日。”喻意太平無事。

頭門——過了“海不揚波”石牌坊,便是頭門。頭門建於清代,面闊為三間,進深二間;分心牆用兩柱,梁加雕刻鼇魚等紋飾,前後兩側均設墊台;屋簷上,二龍爭珠陶塑瓦脊。頭門兩邊分立著千里眼和順風耳,黑漆大門兩邊分畫有唐初猛將秦瓊與尉遲恭的門神彩繪像。

唐韓愈碑——韓愈《南海神廣利王廟碑》中言:“既富且貴,不習海事”,意思是部分官員生來富貴,不懂得海上的各類事務。“海事”一詞精確濃縮,意義深刻,據考證,這是“海事”一詞第一次在中文的典籍中出現。

宋開寶碑——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政權,當上大宋皇帝,不久派開國侯潘美率領大軍南下,消滅了盤據嶺南六十多年的劉氏政權。宋大祖開寶六年(973年)在廣州首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詔令修葺南海神廟,立《大宋新修廣利王之碑》於廟內。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設置類似海關管理職能的官員的歷史證據。此碑後人稱宋開寶碑,是宋大祖趙匡胤留給南海神廟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儀門——正對頭門的是儀門,即禮儀之門。儀門面寬三間(東兩間,一為供奉金花娘娘,一為供奉達奚司空,西一間為觀音堂)、進深四間(碑林),硬山頂、兩側與複廊相通。

清萬里波澄碑——儀門過後的庭園西側,有一座禦碑亭,碑上“萬里波澄”四個金色大字豪邁奔放,這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皇帝親筆禦書,製成匾之後派專人送到南海神廟,並專門為此而立碑記事。

南海神——過了禦碑亭,會看到尊奉的南海神。南海神名祝融,又號祝赤,本是南方居民始祖。南方屬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徵,而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於一神。歷代加封其為“南海廣利洪聖昭順威顯靈孚王”,俗稱廣利王或洪聖王。

浴日亭——廟西有一小崗上曰"浴日亭"。亭內立有蘇東坡和陳白沙詩碑各一塊。這裡東連獅子洋,煙波浩渺,夜幕漸退,紅霞初現,萬頃碧波頓時染上一層金光,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之際,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極為壯觀。這就是歷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

達奚司空塑像——廟內東複廓有一座達奚司空塑像,舉左手於額作遙望大海狀,俗稱"番鬼望波羅"。相傳他從波羅國乘海舶至廣州,攜來波羅樹種子於廟中,後化為神,神廟因此又稱為波羅廟。

紅砂岩石獅——南海神廟門前置有一對紅砂岩石獅,為明代所置。現為了不受雨水與風沙的侵蝕,故用了納米技術處理,蓋上了疏氣的玻璃罩保護。

東漢大銅鼓——廟內還有一面著名的東漢大銅鼓,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文物,在中國現存大銅鼓中排位第三。其直徑138釐米,高71.4釐米,鼓身有圓形的方孔錢紋和雲紋。大銅鼓是古越族人祭祀的重要禮器,代表著權力和地位。這面銅鼓除在神誕慶典中使用之外,據說還有鎮妖、定海的作用。

古木棉樹——據說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了。在古代,南海神廟樹木蔥蘢,光是木棉樹就有10多株。現在的兩株是後人補種的,由於栽種歷史年代久遠,它們均被列為廣州的古樹名木。

來南海神廟除了求平安,還有一個願望就是求姻緣!你看連理樹上掛滿了的祝福紅絲帶......各種求讓人目不暇接。

時光流淌

從來都掩飾不住你的美好姿態

南海神廟的故事

千年後再來溫習

竟然有種莫名的感動

關於南海神廟

你還有哪些故事

歡迎小夥伴們在下方留言區分享哦~

下週三

黃埔有故事

與你不見不散!

素材來源丨部分綜合自黃埔文化遺產、南方日報

編輯丨一金

轉載請注明丨廣州黃埔發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