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中國民族交響樂原創歌劇《莫高窟》來了

5

月4日、5日, 中國民族交響樂原創歌劇《莫高窟》即將亮相天橋劇院。 首輪演出後, 《莫高窟》還將於8月31日和9月1日在天橋劇院再度上演。

新聞發佈會現場

2018年4月18日上午,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專案、中國廣播藝術團重點打造民族交響樂歌劇力作《莫高窟》新聞發佈會在中國廣播藝術團前廳舉行。 出品方代表、中國廣播藝術團副團長、專案負責人劉學俊, 總策劃及指揮、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藝術總監彭家鵬,

作曲、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劉長遠, 總導演梁宇,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張羽出席發佈會。 發佈會由主演之一的青年男高音歌唱家薛皓垠主持。

薛皓垠主持發佈會

歌劇《莫高窟》以絲綢之路為背景, 敦煌壁畫為題材, 講述了在唐代天寶年間,

發生在莫高窟畫工“李工”和石窟供養人“翟蜜兒”之間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 通過小人物在歷史大背景下的悲歡離合, 描繪出一副豐富多彩、跌宕起伏的西域絲綢之路的生活畫卷。

這是中國歌劇史上首次採用民族管弦樂伴奏, 並將義大利歌劇唱法和中國民族唱法完美結合的大型原創民族歌劇, 也是中國廣播藝術團首次嘗試集合眾多優質資源, 強強聯合打造的歌劇類經典作品。

劉學俊副團長在發佈會致辭中談到:《莫高窟》聚焦絲路文化, 助力中國文化自信建設, 是一組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向世界輸出中國優秀文化藝術精品的時代組歌!該歌劇回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 頌揚和平與發展的主旋律, 將有助於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我們也希望由此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總策劃及指揮彭家鵬發言中表示, 民族歌劇是講述中國故事的極佳載體與方式。 原創《莫高窟》是我們在民族歌劇發展之路上的一次集中廣泛力量的探索, 凝聚了中國廣播藝術團和所有主創團隊的心血之作, 我們期待它能成為中國民族歌劇的經典藝術名片, 以其超乎尋常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向世人展現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豐富內涵。 特別是此次音樂以民族管弦樂的形式呈現, 融合不同的藝術形式,產生的效果非常震撼。民族歌劇的成熟發展與對外推廣也將推動民族管弦樂本身的發展。期待更多人參與到中國原創歌劇事業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歌劇,在世界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擲地有聲。感慨“愛上歌劇就再也停不下來”的他透露,今年也在籌備另外兩部民族歌劇——《商鞅》與《韓信》,目前正在創作階段,其中劇本部分已完成。

《莫高窟》作曲劉長遠在發佈會上講述了歌劇中音樂的構思與特點。他表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創作的一大原則,最終呈現我們華夏民族的特質。《莫高窟》借鑒了不同民族的音樂形式與特色,他表示藝術創作一定要貼近人民、貼近生活,只有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生命力才會持久。特別對於此次歌劇採用民族管弦樂的藝術表現形式,作曲劉長遠表示,莫高窟壁畫上所展現的樂器都是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很多民族樂器追根溯源都是來自西域的少數民族,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長河,經過文化演變和吸收之後,逐漸融合成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民族文化。在這部歌劇中,希望通過音樂創作,向觀眾呈現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大融合理念。

總導演梁宇談到,“夢回敦煌,東方時尚”,可以概括《莫高窟》設計思路與方向、所內涵的基調與氣質。作為總導演,他非常喜歡《莫高窟》故事的題材,男女主角的愛情在多彩的畫筆中生根發芽;在絢麗的胡旋舞中綻放盛開;在國家戰爭的人物命運中凋零淒美。在二度創作中,他會清晰脈絡、主題突出,在打造氣勢非凡的歌劇精品同時,將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形象生動地全景展現在舞臺上,展現一幅古樸滄桑的史詩般的畫卷。

《莫高窟》講述了一個愛情悲劇,通過這個小人物的愛情悲歡表現了宏大的時代主題:只有國家的安定,才有人民的幸福。在藝術特色上,《莫高窟》採用民族管弦樂伴奏形式,這不僅在中國歌劇史上尚屬首次,同時相比西洋樂器,中國傳統民族樂器更能原汁原味地講述華夏大地的歷史故事。歌劇通過“古為今用,中西合璧”的藝術追求手段,將義大利歌劇唱法和中國的民族唱法相結合,並採用中國特色民族交響樂器伴奏,把中國戲曲“緊拉慢唱”演唱形式,植入豐富多彩的節奏及和聲變化,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宣敘調藝術。創作者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開啟中國歌劇新的發展階段。

劇照

莫高窟翟豪和王爺

莫高窟民族唱法李工和蜜兒

莫高窟 美聲版李工

莫高窟 美聲版蜜兒

歌劇《莫高窟》強大的主創班底為打造藝術精品提供了堅實保障。該劇由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藝術總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馮鞏擔任出品人;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藝術總監、著名指揮家彭家鵬擔任總策劃並執棒指揮;總導演梁宇、編劇王景彬、作曲家劉長遠、舞美設計師丁丁等行業翹楚組成豪華主創團隊;中國廣播藝術團優秀青年男高音歌唱家薛皓垠,聯手于海洋、高瑞璿、岳璐、張森、張祥龍、王小瑩、陳濱、廖裕文 歐陽雄文等青年歌唱家擔綱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主演。擔任歌劇伴奏是全國乃至世界民族音樂界享有盛譽的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它成立於1949年 歷史悠久、名家薈萃。

融合不同的藝術形式,產生的效果非常震撼。民族歌劇的成熟發展與對外推廣也將推動民族管弦樂本身的發展。期待更多人參與到中國原創歌劇事業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歌劇,在世界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擲地有聲。感慨“愛上歌劇就再也停不下來”的他透露,今年也在籌備另外兩部民族歌劇——《商鞅》與《韓信》,目前正在創作階段,其中劇本部分已完成。

《莫高窟》作曲劉長遠在發佈會上講述了歌劇中音樂的構思與特點。他表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創作的一大原則,最終呈現我們華夏民族的特質。《莫高窟》借鑒了不同民族的音樂形式與特色,他表示藝術創作一定要貼近人民、貼近生活,只有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生命力才會持久。特別對於此次歌劇採用民族管弦樂的藝術表現形式,作曲劉長遠表示,莫高窟壁畫上所展現的樂器都是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很多民族樂器追根溯源都是來自西域的少數民族,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長河,經過文化演變和吸收之後,逐漸融合成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民族文化。在這部歌劇中,希望通過音樂創作,向觀眾呈現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大融合理念。

總導演梁宇談到,“夢回敦煌,東方時尚”,可以概括《莫高窟》設計思路與方向、所內涵的基調與氣質。作為總導演,他非常喜歡《莫高窟》故事的題材,男女主角的愛情在多彩的畫筆中生根發芽;在絢麗的胡旋舞中綻放盛開;在國家戰爭的人物命運中凋零淒美。在二度創作中,他會清晰脈絡、主題突出,在打造氣勢非凡的歌劇精品同時,將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形象生動地全景展現在舞臺上,展現一幅古樸滄桑的史詩般的畫卷。

《莫高窟》講述了一個愛情悲劇,通過這個小人物的愛情悲歡表現了宏大的時代主題:只有國家的安定,才有人民的幸福。在藝術特色上,《莫高窟》採用民族管弦樂伴奏形式,這不僅在中國歌劇史上尚屬首次,同時相比西洋樂器,中國傳統民族樂器更能原汁原味地講述華夏大地的歷史故事。歌劇通過“古為今用,中西合璧”的藝術追求手段,將義大利歌劇唱法和中國的民族唱法相結合,並採用中國特色民族交響樂器伴奏,把中國戲曲“緊拉慢唱”演唱形式,植入豐富多彩的節奏及和聲變化,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宣敘調藝術。創作者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開啟中國歌劇新的發展階段。

劇照

莫高窟翟豪和王爺

莫高窟民族唱法李工和蜜兒

莫高窟 美聲版李工

莫高窟 美聲版蜜兒

歌劇《莫高窟》強大的主創班底為打造藝術精品提供了堅實保障。該劇由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藝術總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馮鞏擔任出品人;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藝術總監、著名指揮家彭家鵬擔任總策劃並執棒指揮;總導演梁宇、編劇王景彬、作曲家劉長遠、舞美設計師丁丁等行業翹楚組成豪華主創團隊;中國廣播藝術團優秀青年男高音歌唱家薛皓垠,聯手于海洋、高瑞璿、岳璐、張森、張祥龍、王小瑩、陳濱、廖裕文 歐陽雄文等青年歌唱家擔綱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主演。擔任歌劇伴奏是全國乃至世界民族音樂界享有盛譽的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它成立於1949年 歷史悠久、名家薈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