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西湖龍井的價值與古今功臣(三)

目錄

一、西湖龍井茶的四大價值

(一)自然價值

(二)歷史價值

(三)人文價值

(四)社會價值

二、西湖龍井茶的十二大功臣

(一) 謝靈運——傳說天臺引種西湖

(二) 陸 羽——首次記載西湖產茶

(三) 白居易——西湖烹茗景觀營建

(四) 林 逋——西湖名茶詩詞描述

(五) 辯 才——龍井植茶煮茶論道

(六) 蘇 軾——西湖茶禪文化融合

(七) 虞 集——龍井品茶賞景遊記

(八) 高 濂——西湖雙絕首次提出

(九) 乾 隆——龍井採茶封賞禦茶

(十) 周大風——創作西湖採茶舞曲

(十一)王卓再——總結十大炒制手法

(十二)陳文懷——主持育成龍井43

虞集

◈ (七)虞集——龍井品茶賞景遊記

杖藜入南山, 卻立賞奇秀。 所懷玉局翁, 來往絢履舊。 空餘松在澗, 仍作琴築奏。 徘徊龍井上, 雲氣起晴晝。 入門避霑灑, 脫屐亂苔甃。 陽岡扣雲石, 陰房絕遺構。 澄公愛客至, 取水挹幽竇。 坐我薝葡中, 余香不聞嗅。 但見瓢中清, 翠影落群岫。 烹前黃金芽, 不取穀雨後。 同來二三子,

三咽不忍漱。 講堂集群彥, 千磴坐吟究。 浪浪雜飛雨, 沉沉度清漏。 令我懷幼學, 胡為裹章綬。

——《次鄧文元遊龍井》

元·虞集(1272-1348), 在龍井茶的歷史上, “元四大家”之一的虞集是最早用詩歌來吟誦“龍井茶”的人。 虞集晚年寓居杭州, 在一次游龍井時, 嘗到龍井泉水烹的龍井新茶, 驚歎不已。 詩中將龍井茶譽為“黃金芽”, 第一次對龍井茶的採摘時間、品質特點和文人品飲情態作了生動的描繪。

高濂

◈ (八)高濂——首次提出“西湖雙絕”

虎跑泉試新茶

西湖之泉, 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 以龍井為佳。 穀雨前採茶旋焙, 時激虎跑泉烹享, 香清味冽, 涼沁詩脾。 每春當高臥山中, 沉酣新茗一月。

虎跑

掃雪烹茶玩畫

茶以雪烹, 味更清冽, 所謂半天河水是也。 不受塵垢, 幽人啜此, 足以破寒。 時乎南窗日暖, 喜無觱髮惱人, 靜展古人畫軸, 如《風雪歸人》、《江天雪桌》、《溪山雪竹》、《關心雪運》等圖, 即假對真, 以觀古人摹擬筆趣。 要知世景畫圖, 俱屬造化機局, 即我把圖, 是人玩景, 對景觀我, 謂非我在景中?千古塵緣, 孰為真假, 當就圖畫中了悟。

西湖雙絕:“西湖之泉,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 ”

“四時幽賞, 不可無茶”

——《四時幽賞錄》

高濂, 字深甫, 號瑞南, 又號湖上桃花漁, 錢塘人, 生卒年不詳, 生活于萬曆(1573-1620)前後, 著有《遵生八箋》。 平生詩詞歌賦, 鑒賞文物, 無所不涉, 琴棋書畫, 茶酒烹調, 無所不通。 高濂家境富裕,

隱居西湖, 徜徉山水之間, “嘗築山滿樓於跨虹橋, 收藏古今書籍”, 且以宋本為多, 因之得以博覽古今。

四時幽賞錄

龍井茶本是靈隱、天竺寺僧栽種炒制的“山茶”繁衍而來。 杭州人高濂自是懂得“茶禪一味”的真諦, 他精於茶事, 常以煮茗談禪為樂。

在盛夏有月亮的夜晚, 去到天竺後山“三生石”旁,與高僧詩友在朗月下對坐,用泉水煮茶,覓句續歌,談禪說偈,風雅之至。他在《四時幽賞錄》中首次提出了“西湖雙絕”的概念。

乾隆

◈ (九)乾隆——龍井採茶封賞禦茶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1711—1799年),是清代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五十九年,曾六次南巡到杭州,四次駕臨西湖茶區,觀看茶農採茶炒茶,興之所致,為龍井茶題詩作詠,結下了不解之緣。

西元 1751年,即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觀看了龍井茶的採制後,作了《觀採茶作歌》詩:

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續添,幹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詩中對炒茶的“火功”作了很詳細的描述,其中“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貼切地寫出了龍井茶精細的炒制工藝。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第二次來到杭州,在雲棲又作《觀採茶作歌》詩一首,對茶農的艱辛有更多關注。詩中吟到:

前日採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

今日採茶我愛觀,關民生計勤自然。

雲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

無事回避出採茶,相將男女實勞劬。

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穀雨臨明朝。

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由來貴誠不貴偽,嗟我老幼赴時意。

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五年以後,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第三次南巡,暢遊了龍井,品嘗龍井泉烹煎的龍井茶後,欣然作詩一首,名為《坐龍井上烹茶偶成》,詩曰:

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

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焙成穀雨前。

何必鳳團誇禦茗,聊因雀舌潤心蓮。

呼之欲出辯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禪。

龍井泉

這次龍井品茶,給乾隆留下深刻印象,時隔三年,他第四次南巡時,他又來到龍井,再 次品飲香茗,也再次留下了他的詩作《再遊龍井作》:

清蹕重聽龍井泉,明將歸轡啟華旃。

問山得路宜晴後,汲水烹茶正雨前。

入目景光真迅爾,向人花木似依然。

斯真侍矣予無夢,天姥聃希李謫仙。

龍井八景

嘉慶《杭州府志》中還錄有關於乾隆追憶龍井茶的另兩首詩。

乾隆巡幸龍井茶區遍歷名勝古跡,題有“龍井八景”,並讓宮廷畫師把“龍井八景”畫錄在冊,親加題跋,龍井名勝從此名震東南。乾隆還將龍井茶列為貢茶。相傳乾隆在品飲龍井獅子峰胡公廟前的龍井茶後,對其香醇的滋味讚不絕口,因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禦茶”,這一遺址至今尚存,已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周大風

◈ (十)周大風——創作西湖採茶舞曲

著名作曲家周大風(1923—2015)創作的《採茶舞曲》,茶中有舞,舞中有茶,音樂溢彩,舞美悅人。活潑歡快的曲調和江南音樂特有的韻味,把人們帶到了春光熙熙的龍井茶鄉,表達了茶鄉人們對新生活的無限熱愛與勞動豐收的喜悅之情。

這支採茶舞曲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一直傳唱至今,歷久彌新。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二屆亞太地區音樂教材專家會上,由浙江歌舞團歌唱家葉彩華演唱的這支《採茶舞曲》,入選亞太地區音樂教材。

王卓再

◈ (十一)王卓再——總結十大炒制手法

在茶都杭州的“龍井茶”茶人中,王卓再先生堪稱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專業人士和有功之臣。1929年,王卓再出生在西湖之西獅峰山下的龍井村,家中有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第五。家境貧寒的王卓再讀書不多,卻從小跟著父母長輩煉出了一手採茶、炒茶的好手藝。

王卓再炒茶

1950年,地方國營杭州龍井茶場成立,王卓再通過招工進了茶場,成為茶場第一批成長在西湖龍井茶原產地的真正會採茶、炒茶的技術工人。

1953年被提拔為副場長,1956年,王卓再被任命為地方國營杭州龍井茶場第三任場長。

1958年,地方國營杭州龍井茶場撤銷,併入了新建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下屬的茶葉試驗場,王卓再被任命為這個試驗場的第一任場長。這個茶葉試驗場,就是如今龍冠公司的前身。

阿洪師傅,原名袁長洪,1903年出生,杭州上泗袁浦人,19歲改進龍井茶炒制工藝,形成了龍井茶“扁、平、光、直”的特點,曾在地方國營杭州龍井茶場工作10年,是近現代龍井茶炒制第一代傳承人的代表。王卓再師從阿洪師傅,是龍井茶炒制第二代的傳承人的代表。

1953年王卓再會同炒茶老師傅阿洪等人總結出手工炒制龍井茶的十大手法:抖、搭、拓、甩、抓、捺、推、扣、磨、壓,促使西湖龍井手工炒制技術精益求精。為使總結出的西湖龍井傳統炒制技術得以傳承,1980年代初王卓再著手編著《龍井茶炒制》一書,並請同事幫助繪畫插圖。1985年,一本內容豐富完善、圖文並茂的《龍井茶炒制》著作面世。

《龍井茶炒制》

王卓再編著的這本《龍井茶炒制》,是最早系統、詳細地介紹龍井茶炒制技藝的書籍。全書分:龍井茶的由來、品質特徵;龍井茶灶的沿革、炒制用具的配置;龍井茶的採摘、鮮葉攤放、分篩;炒制時火力的掌握、手法和手勢、炒制方法;龍井茶的包裝與貯藏;龍井茶的泡飲方法等十二章。此書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還配上了手繪插圖,當時就被浙江省農業廳定為全省龍井茶手工炒制技藝培訓的專用教材。

三代茶人

王卓再說,這本書是他一輩子愛茶、事茶、炒茶心血的結晶。他相信:只要龍井茶還在做,這本書中傳承和提煉的“炒茶經”,就一定會派上用場的。

陳文懷

◈ (十二)陳文懷——主持育成龍井43

早茶品種龍井43,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育種研究成果,由陳文懷先生主持,1960年春從龍井群體種中選出優良單株,經扡插繁殖、品種比較試驗等系統鑒定而育成。參加的科技人員有:邱秀珍、王雲霞及早期參與部分工作的毛關雷。

當年選種編號以“龍井60”打頭,原編號為龍井6043,後簡化為“龍井43”成為品種名。1960年代中期,肯定了龍井43適制龍井茶和其它綠茶,製成龍井茶,保持龍井茶傳統品質風格,外形挺秀,呈糙米色,香氣高,滋味鮮醇,葉底勻整肥狀有神。發芽早,比龍井群體種提早10天左右,育芽力強,產量高,“明前茶”比重大,經濟效益高。

1965年起,擴大扡插繁殖,逐步建立養穗母本園,提供茶苗,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試種。

1970年代初起,結合所內換種改植建立大面積龍井43生產示範茶園(俗稱十八畝茶園),先後提供龍井43茶苗,在西湖茶區的靈隱、雙峰、梅家塢、金沙港、翁家山等地建立龍井43生產示範茶園,提供龍井43等良種茶苗在龍塢長埭試種。同時,陳文懷先生還親自為西湖公社各主要產茶大隊派出的茶農培訓扡插育苗技術,由中茶所提供龍井43插穗,輔導各隊自行扡插育苗。

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年經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全國茶樹優良品種,編號“華茶37號”。

改革開放後,由於政府農村政策的調整和科學興茶的宣導,市場對西湖龍井茶的需求,調動了茶農選用良種、科學種茶的積極性,以及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積極推動,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輔導,加速了經濟效益特別顯著的早茶品種龍井43的推廣。

龍井43在西湖龍井茶區的栽培面積,已占西湖龍井茶區茶園面積的四成,成為“明前龍井”的主要產品,為茶農增產增收,為社會增加“明前茶”。

(完)

作者介紹

王建榮,中國茶葉博物館原館長,研究茶文化、潛心博物館、專注旅遊業近三十年。曾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浙江省茶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杭州西湖景區旅遊商貿局局長等職。

本文由 清秋授權發表,並經中國記錄編輯。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連結。

去到天竺後山“三生石”旁,與高僧詩友在朗月下對坐,用泉水煮茶,覓句續歌,談禪說偈,風雅之至。他在《四時幽賞錄》中首次提出了“西湖雙絕”的概念。

乾隆

◈ (九)乾隆——龍井採茶封賞禦茶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 (1711—1799年),是清代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五十九年,曾六次南巡到杭州,四次駕臨西湖茶區,觀看茶農採茶炒茶,興之所致,為龍井茶題詩作詠,結下了不解之緣。

西元 1751年,即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觀看了龍井茶的採制後,作了《觀採茶作歌》詩:

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續添,幹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詩中對炒茶的“火功”作了很詳細的描述,其中“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貼切地寫出了龍井茶精細的炒制工藝。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第二次來到杭州,在雲棲又作《觀採茶作歌》詩一首,對茶農的艱辛有更多關注。詩中吟到:

前日採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

今日採茶我愛觀,關民生計勤自然。

雲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

無事回避出採茶,相將男女實勞劬。

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穀雨臨明朝。

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由來貴誠不貴偽,嗟我老幼赴時意。

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五年以後,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第三次南巡,暢遊了龍井,品嘗龍井泉烹煎的龍井茶後,欣然作詩一首,名為《坐龍井上烹茶偶成》,詩曰:

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

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焙成穀雨前。

何必鳳團誇禦茗,聊因雀舌潤心蓮。

呼之欲出辯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禪。

龍井泉

這次龍井品茶,給乾隆留下深刻印象,時隔三年,他第四次南巡時,他又來到龍井,再 次品飲香茗,也再次留下了他的詩作《再遊龍井作》:

清蹕重聽龍井泉,明將歸轡啟華旃。

問山得路宜晴後,汲水烹茶正雨前。

入目景光真迅爾,向人花木似依然。

斯真侍矣予無夢,天姥聃希李謫仙。

龍井八景

嘉慶《杭州府志》中還錄有關於乾隆追憶龍井茶的另兩首詩。

乾隆巡幸龍井茶區遍歷名勝古跡,題有“龍井八景”,並讓宮廷畫師把“龍井八景”畫錄在冊,親加題跋,龍井名勝從此名震東南。乾隆還將龍井茶列為貢茶。相傳乾隆在品飲龍井獅子峰胡公廟前的龍井茶後,對其香醇的滋味讚不絕口,因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禦茶”,這一遺址至今尚存,已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周大風

◈ (十)周大風——創作西湖採茶舞曲

著名作曲家周大風(1923—2015)創作的《採茶舞曲》,茶中有舞,舞中有茶,音樂溢彩,舞美悅人。活潑歡快的曲調和江南音樂特有的韻味,把人們帶到了春光熙熙的龍井茶鄉,表達了茶鄉人們對新生活的無限熱愛與勞動豐收的喜悅之情。

這支採茶舞曲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一直傳唱至今,歷久彌新。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二屆亞太地區音樂教材專家會上,由浙江歌舞團歌唱家葉彩華演唱的這支《採茶舞曲》,入選亞太地區音樂教材。

王卓再

◈ (十一)王卓再——總結十大炒制手法

在茶都杭州的“龍井茶”茶人中,王卓再先生堪稱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專業人士和有功之臣。1929年,王卓再出生在西湖之西獅峰山下的龍井村,家中有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第五。家境貧寒的王卓再讀書不多,卻從小跟著父母長輩煉出了一手採茶、炒茶的好手藝。

王卓再炒茶

1950年,地方國營杭州龍井茶場成立,王卓再通過招工進了茶場,成為茶場第一批成長在西湖龍井茶原產地的真正會採茶、炒茶的技術工人。

1953年被提拔為副場長,1956年,王卓再被任命為地方國營杭州龍井茶場第三任場長。

1958年,地方國營杭州龍井茶場撤銷,併入了新建立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下屬的茶葉試驗場,王卓再被任命為這個試驗場的第一任場長。這個茶葉試驗場,就是如今龍冠公司的前身。

阿洪師傅,原名袁長洪,1903年出生,杭州上泗袁浦人,19歲改進龍井茶炒制工藝,形成了龍井茶“扁、平、光、直”的特點,曾在地方國營杭州龍井茶場工作10年,是近現代龍井茶炒制第一代傳承人的代表。王卓再師從阿洪師傅,是龍井茶炒制第二代的傳承人的代表。

1953年王卓再會同炒茶老師傅阿洪等人總結出手工炒制龍井茶的十大手法:抖、搭、拓、甩、抓、捺、推、扣、磨、壓,促使西湖龍井手工炒制技術精益求精。為使總結出的西湖龍井傳統炒制技術得以傳承,1980年代初王卓再著手編著《龍井茶炒制》一書,並請同事幫助繪畫插圖。1985年,一本內容豐富完善、圖文並茂的《龍井茶炒制》著作面世。

《龍井茶炒制》

王卓再編著的這本《龍井茶炒制》,是最早系統、詳細地介紹龍井茶炒制技藝的書籍。全書分:龍井茶的由來、品質特徵;龍井茶灶的沿革、炒制用具的配置;龍井茶的採摘、鮮葉攤放、分篩;炒制時火力的掌握、手法和手勢、炒制方法;龍井茶的包裝與貯藏;龍井茶的泡飲方法等十二章。此書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還配上了手繪插圖,當時就被浙江省農業廳定為全省龍井茶手工炒制技藝培訓的專用教材。

三代茶人

王卓再說,這本書是他一輩子愛茶、事茶、炒茶心血的結晶。他相信:只要龍井茶還在做,這本書中傳承和提煉的“炒茶經”,就一定會派上用場的。

陳文懷

◈ (十二)陳文懷——主持育成龍井43

早茶品種龍井43,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育種研究成果,由陳文懷先生主持,1960年春從龍井群體種中選出優良單株,經扡插繁殖、品種比較試驗等系統鑒定而育成。參加的科技人員有:邱秀珍、王雲霞及早期參與部分工作的毛關雷。

當年選種編號以“龍井60”打頭,原編號為龍井6043,後簡化為“龍井43”成為品種名。1960年代中期,肯定了龍井43適制龍井茶和其它綠茶,製成龍井茶,保持龍井茶傳統品質風格,外形挺秀,呈糙米色,香氣高,滋味鮮醇,葉底勻整肥狀有神。發芽早,比龍井群體種提早10天左右,育芽力強,產量高,“明前茶”比重大,經濟效益高。

1965年起,擴大扡插繁殖,逐步建立養穗母本園,提供茶苗,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試種。

1970年代初起,結合所內換種改植建立大面積龍井43生產示範茶園(俗稱十八畝茶園),先後提供龍井43茶苗,在西湖茶區的靈隱、雙峰、梅家塢、金沙港、翁家山等地建立龍井43生產示範茶園,提供龍井43等良種茶苗在龍塢長埭試種。同時,陳文懷先生還親自為西湖公社各主要產茶大隊派出的茶農培訓扡插育苗技術,由中茶所提供龍井43插穗,輔導各隊自行扡插育苗。

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年經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全國茶樹優良品種,編號“華茶37號”。

改革開放後,由於政府農村政策的調整和科學興茶的宣導,市場對西湖龍井茶的需求,調動了茶農選用良種、科學種茶的積極性,以及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積極推動,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輔導,加速了經濟效益特別顯著的早茶品種龍井43的推廣。

龍井43在西湖龍井茶區的栽培面積,已占西湖龍井茶區茶園面積的四成,成為“明前龍井”的主要產品,為茶農增產增收,為社會增加“明前茶”。

(完)

作者介紹

王建榮,中國茶葉博物館原館長,研究茶文化、潛心博物館、專注旅遊業近三十年。曾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浙江省茶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杭州西湖景區旅遊商貿局局長等職。

本文由 清秋授權發表,並經中國記錄編輯。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連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