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好鄰居陶冶:便利店永遠在變化,沒有套路才是最大的套路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零售老闆內參”(ID:lslb168), 作者:房煜, 36氪經授權發佈。

好鄰居總經理陶冶做便利店已經有8年了, 終於等到了便利店站上風口的這一天。

陶冶是零售行業的老兵, 他身上可以貼上幾個不同的標籤, IT從業者, 投資人, 零售業資深高管。 不過, 最近很多人更加感興趣的是, 好鄰居為什麼可以獲得8400萬美元的投資?

8400萬美金, 和互聯網行業動輒以億元計算的投資相比, 並不算多。 不過在零售行業這樣的傳統行業, 還是讓很多人“眼紅”。

對於8400萬元的投資, 陶冶一笑說, 這個合作是早談好的, 如果再晚三個月,

就不是這個價格了。 言下之意, 你們驚奇好鄰居值這麼多, 可是我還覺得賣便宜了呢!投資方, 現在的大股東鮮生活CEO肖欣也對《零售老闆內參》表示, 這是一樁好投資。 無論從品牌、網路、數位化能力, 好鄰居都值這個價。 而這筆投資, 相當於是給好鄰居“正名”。

其實被低估需要“正名”的, 還有整個中國便利店行業。 在電商大行其道的年代裡, 大概連馬雲劉強東也沒有想到, 一個小小的便利店竟然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和彈性, 可以在實體線下哀鴻遍野的年代, 走出反週期的行情, 維持平均兩位數的行業增速。 所謂“新零售”的提出, 不過是馬雲對自己判斷的一次矯枉過正。

陶冶對變化習以為常, 無論是好鄰居還是整個便利店行業的反轉,

並沒有太多驚喜。 在便利店圈, 陶冶是實幹者, 也一直是思考者, 並多次將自己的思考付諸文字系統闡述, 比如, 他在2015年寫的《重估便利店價值》, 可以說是投資便利店人士必讀資料。 也是在那時, 他在接受採訪時就預言互聯網新勢力將退潮, 那時距離馬雲提出新零售還有一年時間。

無論過去的演講還是文章, 還是在某個深夜的北京茶館裡接受《零售老闆內參》專訪的此刻, 陶冶都一再呼籲, 中國便利店正站在爆發的前夜, 不要言必稱日系便利店。 而是要創新, 找到本土便利店自己的發展道路。

真正的“好”鄰居

如果你想體會下老北京人生活的真實場景是什麼樣的, 可以去找有好鄰居便利店的居民社區去看看。 通常出現的場景是, 在一排沒有電梯的老式紅磚居民樓的街邊, 挨著飯館、藥店、甚至是寵物店, 會有一家門臉不大的紅色招牌便利店——好鄰居。 它真的不起眼, 但是它就在你每天進進出出的必經之路上。

在好鄰居的門店裡, 日本壽司可以和王致和並存,

分列不同貨架上。 店如其名, 好鄰居, 這樣的店, 就是為貼近社區而生。

在這邊老小區走上一圈, 有時候你會感覺仿佛時間停滯, 又回到了北京老照片裡的生活。 不過, 一切變化都在悄悄發生, 比如越來越多的門店開始支持掃碼支付, 還有不少生鮮水果連鎖品牌店, 他們的流行也就是這幾年的事。

好鄰居也是北京本土最老資格的便利店之一, 大約有15年的歷史。 同時, 好鄰居也是北京本土最大的便利店品牌之一, 擁有大約超過300家門店, 分佈在北京城的不同商業場景中。 陶冶說好鄰居不貴的理由之一, 是按照單店模型估算, 這個價格還是比較低的。 品牌悠久和規模領先的雙重加持, 讓好鄰居有底氣面對資本的支票。

早期開出的好鄰居門店有個共同點, 很多門店面積都不大, 常見店型在80-100平之間。 這裡有什麼秘密嗎?

在好鄰居的工體南路店, 門店面積很是局促, 進店買瓶水轉個身就能出來。 周圍大多是餐廳, 街上人滿為患——北京著名的三甲醫院朝陽醫院就在這條街上。

在人流大的區域開小店, 帶來的挑戰是, 選品要精, 動銷要快, 損耗要低。 比如在工體南路店, 很多流行飲料只選擇一個暢銷單品陳列。

關於門店的大小問題, 陶冶還真是有意為之。 他說他接手時, 一開始門店做的也比較大一點, 可以做到130平以上, 後來就逐漸做小做精。 逐漸水漲船高的租金壓力是重要原因。

不過這反而成為了好鄰居與競爭對手差異化競爭的切入點。 “很多他們開不出店的地方, 我能開出來。”在好鄰居的北京門店大約260家的時候,當時每天銷售客流是15到20萬之間,北京平均一平米15-20塊錢房租,算下來一天1-2塊錢的客流成本。正是靠這種較低成本的運作能力,好鄰居保證了在北京市場的規模和市場佔有率。

現在打開地圖搜索一下,你會有感覺,雖然好鄰居很多店面積都不大,但是好鄰居的門店早已經深入了北京這個城市的毛細血管中。由南到北,由老城到新區,由醫院到學校,各種場景都盡在其中。

這就是陶冶多年前就強調過的,便利店天然具有網路價值。“所有的這種連接可以稱為“雲”。便利店是節點。對於商品和服務,我們稱為“內容”。海量的資料資訊則是大資料。所以,這就組成了一個由端+雲+內容+大資料這樣的一種網路經濟的形態。”

這種網路價值如果再深入闡述,那就是滲透能力和入口能力。

從滲透力來說,便利店是天然喜歡人口密集的區域,好鄰居在西城區有100多家門店,根據西城區120萬的城鎮人口計算,平均一個便利店達到了覆蓋12000人。但是另一方面,便利店在低流量的場景,並非不能生存。

陶冶曾經舉過一個日本便利店的例子,在一個旅遊景區,2公里的路走下來只碰到一兩個行人,但是門店生意也很好。便利店正因為占地面積小,哪裡都能去。陶冶將此概括為,和其他零售業態相比,便利店是一種“通用零售”,這也是小業態的優勢。“便利店哪裡都可以去,小孩、老人的生意都能做得來。”

所以肖欣會說,“好鄰居豐富的網路價值被低估了。”

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則讓陶冶看到了在後工業時代,便利店入口價值的更豐富的外延和可能性,並開始了新的嘗試。

賣蔬菜的綠標店

說到今天的好鄰居,很多人都會提到農科院的好鄰居“綠標店”,這被認為是好鄰居新一代門店代表,好鄰居稱這種店型為“社區全管道會員店”。

在關於北京為什麼便利店不夠多的時候,陶冶自己曾經提出過一個原因,是和大院文化有關。現在,他自己動手挑戰這個堡壘了。陶冶表示,他想想看看當流量有限的情況下,便利店在社區大院的生存能力。據瞭解,農科院大院大約有800戶居民。

從農科院南門進入,第一個路口左拐,就可以看到一間綠色的好鄰居會員店。門店結構分為內外兩間,與一般便利店不同,這家便利店的面積要大一些。大約在120平,全店的SKU大約1300個。更重要的是,在第一間屋正對門口靠牆的一排冷櫃裡,擺放的不是鮮食盒飯優酪乳,而是各種家庭一日三餐常見的蔬菜,大都經過預處理帶包裝。門店生鮮SKU大約是200個。

便利店做生鮮蔬菜,算是一步險棋,因為損耗不好控制,做淨菜的目的和優點不用說,增加一日三餐的配套功能。關鍵是損耗怎麼辦?不過陶冶同時還有一步棋,那就是社區內的O2O。

農科院會員店通過安鮮達,提供線上下單、送貨上門服務,而且並未增加太多成本。

為什麼這樣做?陶冶算了一筆賬:

因為是在大院裡,不是寫字樓商圈。中午時段的人流量並不高。寫字樓商圈中午是高峰期,但是農科院這家店中午時段店員可以做揀貨工作。顧客在網上下單的商品中,超過一半多是生鮮品類。這相當於把門店生鮮品類的銷售,增加了一倍。

“比如以前我只能賣100塊錢的,加上生鮮以後我就變成賣200,原來假如每天我損耗10塊錢,損耗率10%,200塊錢就是5,這五個點差距那很大了。如果很多門店都能做到這個水準,這是綠標店這個店型的含義所在。”陶冶解釋說。

同時,這樣也增加了門店商品的履約範圍。“以前我只能服務500米的人,現在卻能夠滿足三公里範圍的,同時我現在做生鮮了,又多服務一部分人群。”

這樣的門店並非孤立,2018年好鄰居陸續會有上百家門店開始這樣的改造。目前,這樣的門店日商可以做到2萬到3萬元之間。這在本土便利店中,算是不錯的成績。

綠標店的另一層實驗意義,在於用大資料選品的嘗試。

根據肖欣的介紹,總體來說,門店生鮮類產品的選品由總部來決定,一系列組織、貨源、幾百家的店同采、加工標準設定,條碼、淨菜粗加工都是一條線。

從行業看, 社區化也是今年便利店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不過,把店開進社區,只能算佔據了入口,這個入口價值是否能夠體現,是否真正滲透進去,形成了顧客黏性,則還需要解決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如何真正實現線下場景顧客的數位化和會員化?這也是會員店的題中應有之義。

會員與顧客

與很多品牌不同,好鄰居的會員是不需要額外註冊的。只要你在好鄰居任意的門店有了消費行為,微信就會提示你成為會員。

好鄰居希望給每個有過消費行為的人建立消費檔案,然後對特徵值進行數位化,當你形成複購的時候,就可以把個人特徵和商品進行匹配,從而延伸出更多的服務。

當然,這種無需註冊的會員,和好鄰居的VIP會員享受的待遇不同,後者需要繳納年費240元。對VIP會員收取年費的做法,有點像山姆會員店。得到的權益包括:買商品有折扣;有專屬的會員商品,以及更多增值服務。

不過,陶冶表示,好鄰居的會員體系和山姆店有本質不同。因為山姆店是只有付費會員才能消費,“我們服務VIP付費會員,也同樣會服務好普通會員。-”在好鄰居的會員店,普通用戶還是貢獻了超過60%的銷售。

從陶冶的角度,搭建會員體系的真正意義,在於增加用戶的黏性,從商品經營過渡到會員經營。“便利店的核心不是賣東西的,是做使用者服務的。”但是他也很清楚,會員與顧客不同。

“什麼叫會員,會員其實是對你有某種認同,某種忠誠度,偶爾來一次的不叫會員。”那麼對於偶爾來了一次被告知成為普通會員的人怎麼辦?好鄰居就要通過運營手段讓他經常來,“我們希望能夠長期的經營用戶關係,5年8年10年,這個店始終在這裡,只要你還住在這裡。我們是要把-用戶長期運作起來,給他長期持續的運營服務。”陶冶說。

幾年前陶冶曾經對媒體講過,運營時需要做很多的資料分析,當時的IT部門回饋時間很長,“今天提出需求,兩天之後才能給我表,給了我表之後,我還得自個兒去倒騰到excel裡,自己去加工,效率太低了。”除此之外,陶冶發現如果需要跟一些夥伴展開合作,進行資料的交換,也幾乎是不可行的。

癥結在哪裡?陶冶自己是IT背景出身,深知裡面的門道。他總結的核心原因是,傳統零售的資料主要集中在ERP系統裡,ERP系統本身不是為資料分析服務的。

第一,過去ERP系統的資料是放在門店的POS機裡面,但是門店的POS機不是伺服器;

第二,ERP系統是一種內部工作系統,他的邏輯是如何讓內部的安排和部署實現成本最優,結構最好。但不能將資料隨時線上,不是按照這個理念來設計的。通常一天傳一次資料夠了。

正因此,陶冶才從一個IT人的角度,提出一個方法論,叫業務和資料剝離;簡單說就是傳統ERP內部代號叫A系統。然後好鄰居搭了一個A+系統,A+是來源於A但是又不完全一樣的效果,我可以進入資訊層,然後資訊層變成結果層。在A+層處理資料,同時不影響A系統的嚴謹性。

但是一個問題是,面對即時資料化的系統,前臺門店的員工可以適應嗎?在好鄰居有不少上了年紀的老員工。陶冶表示,好鄰居的數位化並不需要前端的店員做太多額外工作。

陶冶從自己母親身上受到啟發,老人家年紀大了不會用電腦,但是使用IPAD很熟練。陶冶受此啟發開發了一個門店使用的PAD終端,門店經理可以從上面進入商品庫直接訂貨,系統也會推薦人氣商品給店長。“有了這個系統,年紀大一點的老員工,還可以繼續做店長。”陶冶說。

事實上,黑科技正在潤物細無聲的改變著新一代零售門店。在農科院綠標店,在靠近收銀台的門口位置,擺放了自助購物機以及掃碼購覆核機。此外,AI智慧應用元素也同步出現。在進店之時,店內攝像頭會捕捉到店訪客的用戶畫像,此外,店內針對貨架也有攝像頭進行監控與用戶行為捕捉。

風口下的未來

2018年,好鄰居在投資方的助力下,也要開始加速發展。按照規劃,今年好鄰居將在北京開出100餘家新門店,未來幾年也將保持這個發展速度。這一年好鄰居也會進入杭州市場。同時,也會不停的探索新的店型和模式,除了將原有部分位於社區的好鄰居門店升級為全管道社區店之外,還在嘗試在寫字樓、商務區開出新型門店。在衍生服務方面,好鄰居也會嘗試開始會員的金融服務。

或許正因為自己做了很多年便利店,看過也踩過不少坑,陶冶對於便利店被資本熱捧,並未很欣喜。在當下都把便利店吹成風口時,他還是傾向於認為,便利店很難出現超市那種大一統的品牌,而更多的是維持區域均衡。

“好鄰居做了15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活著。很多對手來來去去,我們還活著。”面對如今群雄並起的競爭態勢,陶冶說。

不少人揚言要搶便利店的生意,無論是無人貨架還是盒馬鮮生,但陶冶始終認為,便利店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於自身。他反復強調,便利店是所有線下業態中,最複雜最不好做的一個。“即使是北京東邊,國貿跟通州差異非常大對吧?其實不用到通州,國貿再往南十公里差別就非常大,怎麼辦?所以我們要設計不同的店型,來應對不同商圈。”

在北京魏公村地鐵站出口,筆者看到有趣的一幕,一家北京主流便利店品牌和一家好鄰居便利店僅僅相隔幾十米,但各做各的生意,相安無事。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就在這兩家便利店之間,有一家沒有品牌LOGO的雜貨店依然活著,店內商品快消品為主,白天這家店主無所畏懼的用大喇叭,反復向過往行人推銷著店內的打折商品,反倒比旁邊的兩家品牌連鎖便利店更吸引眼球。

這就是北京最基層的商業生態。肖欣還舉過一個例子,有個小城市,某大便利店品牌去社區開店,頭兩天生意很好,夏天來了,社區小賣部直接往門口放兩個西瓜吆喝,就帶走了不少客流。這或許就是陶冶說的,便利店在社區面對的競爭環境,是最複雜的。

陶冶指出,便利店自身的複雜程度以及面臨的困難,目前並未因外界的關注而發生實質改變。比如,如何理解新一代消費者?如何像711一樣重塑整個產業的價值鏈?如何利用互聯網O2O來重構服務鏈?如何在上游配套產業不成熟的情況下發展有特色的自有商品?反過來,這些便利店沒有解決的問題,那些跨界而來的對手也未必解決了,甚至未必看懂了便利店的本質。

“便利店有自己的零售介面,零售介面其實就是一種氛圍,能夠激發用戶行為的場景。”陶冶說。

何為便利店本質?很多人回答是便利。那麼在移動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中國,究竟怎麼理解“便利”這兩個字?

陶冶有一個經典的發問,一般認為便利店是做及時性需求,所謂渴了餓了累了饞了,所以便利店的商品比大賣場貴一兩塊錢還能接受。但是,“當你渴了去便利店買水的時候,請問不買這瓶水你會渴死嗎?”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換個場景問,假設當你渴了想喝水,你平時路過去買水的便利店關門了,你會渴死嗎?

陶冶想表達的是,便利店的便利,是有功能性需求在推動,但更多是心理驅動。“比如年輕人看到一種新飲料,瓶子設計也很好看,哪怕不是很渴,哪怕貴一點,也會覺得無所謂,嘗嘗吧。”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便利滿足的不是一種生理功能,而是一種心理的滿足感。

“所以,便利店的經營也是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範疇。”陶冶說。

而這種狀態,會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社會經濟文化的變化,發生變化。好鄰居便利店最開始的門店在100多平,後來降到80平,現在會員店又開始越開越大,這是隨需而變。陶冶又舉例說,假如時光可以倒流,回去看15年前日本的便利店,那時候好鄰居剛剛成立,那時候日本7-ELEVEn還沒有ATM和銀行。所以陶冶認為便利店一直在變化,沒有套路可言,也沒有什麼經典可以照搬,沒有套路才是最大套路。

而未來五年、十年的中國便利店究竟會是什麼樣?沒人能夠預言。陶冶過去一直認為便利店市場不會出現商超連鎖那樣的壟斷企業,而是維持一種“區域均衡”。不過陶冶也表示,資本的進入讓一切充滿了變數,便利店的未來或是多方博弈的結果。“未來便利店的發展,你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和適合這個市場道路,還要適合整個互聯網和資本市場的變化。”陶冶總結說。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北京的便利店,數量一定會比現在多得多,內容一定比現在更好。而好鄰居的未來,也許除了紅標店綠標店,還會有更多顏色的店型出現。

我能開出來。”在好鄰居的北京門店大約260家的時候,當時每天銷售客流是15到20萬之間,北京平均一平米15-20塊錢房租,算下來一天1-2塊錢的客流成本。正是靠這種較低成本的運作能力,好鄰居保證了在北京市場的規模和市場佔有率。

現在打開地圖搜索一下,你會有感覺,雖然好鄰居很多店面積都不大,但是好鄰居的門店早已經深入了北京這個城市的毛細血管中。由南到北,由老城到新區,由醫院到學校,各種場景都盡在其中。

這就是陶冶多年前就強調過的,便利店天然具有網路價值。“所有的這種連接可以稱為“雲”。便利店是節點。對於商品和服務,我們稱為“內容”。海量的資料資訊則是大資料。所以,這就組成了一個由端+雲+內容+大資料這樣的一種網路經濟的形態。”

這種網路價值如果再深入闡述,那就是滲透能力和入口能力。

從滲透力來說,便利店是天然喜歡人口密集的區域,好鄰居在西城區有100多家門店,根據西城區120萬的城鎮人口計算,平均一個便利店達到了覆蓋12000人。但是另一方面,便利店在低流量的場景,並非不能生存。

陶冶曾經舉過一個日本便利店的例子,在一個旅遊景區,2公里的路走下來只碰到一兩個行人,但是門店生意也很好。便利店正因為占地面積小,哪裡都能去。陶冶將此概括為,和其他零售業態相比,便利店是一種“通用零售”,這也是小業態的優勢。“便利店哪裡都可以去,小孩、老人的生意都能做得來。”

所以肖欣會說,“好鄰居豐富的網路價值被低估了。”

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則讓陶冶看到了在後工業時代,便利店入口價值的更豐富的外延和可能性,並開始了新的嘗試。

賣蔬菜的綠標店

說到今天的好鄰居,很多人都會提到農科院的好鄰居“綠標店”,這被認為是好鄰居新一代門店代表,好鄰居稱這種店型為“社區全管道會員店”。

在關於北京為什麼便利店不夠多的時候,陶冶自己曾經提出過一個原因,是和大院文化有關。現在,他自己動手挑戰這個堡壘了。陶冶表示,他想想看看當流量有限的情況下,便利店在社區大院的生存能力。據瞭解,農科院大院大約有800戶居民。

從農科院南門進入,第一個路口左拐,就可以看到一間綠色的好鄰居會員店。門店結構分為內外兩間,與一般便利店不同,這家便利店的面積要大一些。大約在120平,全店的SKU大約1300個。更重要的是,在第一間屋正對門口靠牆的一排冷櫃裡,擺放的不是鮮食盒飯優酪乳,而是各種家庭一日三餐常見的蔬菜,大都經過預處理帶包裝。門店生鮮SKU大約是200個。

便利店做生鮮蔬菜,算是一步險棋,因為損耗不好控制,做淨菜的目的和優點不用說,增加一日三餐的配套功能。關鍵是損耗怎麼辦?不過陶冶同時還有一步棋,那就是社區內的O2O。

農科院會員店通過安鮮達,提供線上下單、送貨上門服務,而且並未增加太多成本。

為什麼這樣做?陶冶算了一筆賬:

因為是在大院裡,不是寫字樓商圈。中午時段的人流量並不高。寫字樓商圈中午是高峰期,但是農科院這家店中午時段店員可以做揀貨工作。顧客在網上下單的商品中,超過一半多是生鮮品類。這相當於把門店生鮮品類的銷售,增加了一倍。

“比如以前我只能賣100塊錢的,加上生鮮以後我就變成賣200,原來假如每天我損耗10塊錢,損耗率10%,200塊錢就是5,這五個點差距那很大了。如果很多門店都能做到這個水準,這是綠標店這個店型的含義所在。”陶冶解釋說。

同時,這樣也增加了門店商品的履約範圍。“以前我只能服務500米的人,現在卻能夠滿足三公里範圍的,同時我現在做生鮮了,又多服務一部分人群。”

這樣的門店並非孤立,2018年好鄰居陸續會有上百家門店開始這樣的改造。目前,這樣的門店日商可以做到2萬到3萬元之間。這在本土便利店中,算是不錯的成績。

綠標店的另一層實驗意義,在於用大資料選品的嘗試。

根據肖欣的介紹,總體來說,門店生鮮類產品的選品由總部來決定,一系列組織、貨源、幾百家的店同采、加工標準設定,條碼、淨菜粗加工都是一條線。

從行業看, 社區化也是今年便利店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不過,把店開進社區,只能算佔據了入口,這個入口價值是否能夠體現,是否真正滲透進去,形成了顧客黏性,則還需要解決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如何真正實現線下場景顧客的數位化和會員化?這也是會員店的題中應有之義。

會員與顧客

與很多品牌不同,好鄰居的會員是不需要額外註冊的。只要你在好鄰居任意的門店有了消費行為,微信就會提示你成為會員。

好鄰居希望給每個有過消費行為的人建立消費檔案,然後對特徵值進行數位化,當你形成複購的時候,就可以把個人特徵和商品進行匹配,從而延伸出更多的服務。

當然,這種無需註冊的會員,和好鄰居的VIP會員享受的待遇不同,後者需要繳納年費240元。對VIP會員收取年費的做法,有點像山姆會員店。得到的權益包括:買商品有折扣;有專屬的會員商品,以及更多增值服務。

不過,陶冶表示,好鄰居的會員體系和山姆店有本質不同。因為山姆店是只有付費會員才能消費,“我們服務VIP付費會員,也同樣會服務好普通會員。-”在好鄰居的會員店,普通用戶還是貢獻了超過60%的銷售。

從陶冶的角度,搭建會員體系的真正意義,在於增加用戶的黏性,從商品經營過渡到會員經營。“便利店的核心不是賣東西的,是做使用者服務的。”但是他也很清楚,會員與顧客不同。

“什麼叫會員,會員其實是對你有某種認同,某種忠誠度,偶爾來一次的不叫會員。”那麼對於偶爾來了一次被告知成為普通會員的人怎麼辦?好鄰居就要通過運營手段讓他經常來,“我們希望能夠長期的經營用戶關係,5年8年10年,這個店始終在這裡,只要你還住在這裡。我們是要把-用戶長期運作起來,給他長期持續的運營服務。”陶冶說。

幾年前陶冶曾經對媒體講過,運營時需要做很多的資料分析,當時的IT部門回饋時間很長,“今天提出需求,兩天之後才能給我表,給了我表之後,我還得自個兒去倒騰到excel裡,自己去加工,效率太低了。”除此之外,陶冶發現如果需要跟一些夥伴展開合作,進行資料的交換,也幾乎是不可行的。

癥結在哪裡?陶冶自己是IT背景出身,深知裡面的門道。他總結的核心原因是,傳統零售的資料主要集中在ERP系統裡,ERP系統本身不是為資料分析服務的。

第一,過去ERP系統的資料是放在門店的POS機裡面,但是門店的POS機不是伺服器;

第二,ERP系統是一種內部工作系統,他的邏輯是如何讓內部的安排和部署實現成本最優,結構最好。但不能將資料隨時線上,不是按照這個理念來設計的。通常一天傳一次資料夠了。

正因此,陶冶才從一個IT人的角度,提出一個方法論,叫業務和資料剝離;簡單說就是傳統ERP內部代號叫A系統。然後好鄰居搭了一個A+系統,A+是來源於A但是又不完全一樣的效果,我可以進入資訊層,然後資訊層變成結果層。在A+層處理資料,同時不影響A系統的嚴謹性。

但是一個問題是,面對即時資料化的系統,前臺門店的員工可以適應嗎?在好鄰居有不少上了年紀的老員工。陶冶表示,好鄰居的數位化並不需要前端的店員做太多額外工作。

陶冶從自己母親身上受到啟發,老人家年紀大了不會用電腦,但是使用IPAD很熟練。陶冶受此啟發開發了一個門店使用的PAD終端,門店經理可以從上面進入商品庫直接訂貨,系統也會推薦人氣商品給店長。“有了這個系統,年紀大一點的老員工,還可以繼續做店長。”陶冶說。

事實上,黑科技正在潤物細無聲的改變著新一代零售門店。在農科院綠標店,在靠近收銀台的門口位置,擺放了自助購物機以及掃碼購覆核機。此外,AI智慧應用元素也同步出現。在進店之時,店內攝像頭會捕捉到店訪客的用戶畫像,此外,店內針對貨架也有攝像頭進行監控與用戶行為捕捉。

風口下的未來

2018年,好鄰居在投資方的助力下,也要開始加速發展。按照規劃,今年好鄰居將在北京開出100餘家新門店,未來幾年也將保持這個發展速度。這一年好鄰居也會進入杭州市場。同時,也會不停的探索新的店型和模式,除了將原有部分位於社區的好鄰居門店升級為全管道社區店之外,還在嘗試在寫字樓、商務區開出新型門店。在衍生服務方面,好鄰居也會嘗試開始會員的金融服務。

或許正因為自己做了很多年便利店,看過也踩過不少坑,陶冶對於便利店被資本熱捧,並未很欣喜。在當下都把便利店吹成風口時,他還是傾向於認為,便利店很難出現超市那種大一統的品牌,而更多的是維持區域均衡。

“好鄰居做了15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活著。很多對手來來去去,我們還活著。”面對如今群雄並起的競爭態勢,陶冶說。

不少人揚言要搶便利店的生意,無論是無人貨架還是盒馬鮮生,但陶冶始終認為,便利店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於自身。他反復強調,便利店是所有線下業態中,最複雜最不好做的一個。“即使是北京東邊,國貿跟通州差異非常大對吧?其實不用到通州,國貿再往南十公里差別就非常大,怎麼辦?所以我們要設計不同的店型,來應對不同商圈。”

在北京魏公村地鐵站出口,筆者看到有趣的一幕,一家北京主流便利店品牌和一家好鄰居便利店僅僅相隔幾十米,但各做各的生意,相安無事。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就在這兩家便利店之間,有一家沒有品牌LOGO的雜貨店依然活著,店內商品快消品為主,白天這家店主無所畏懼的用大喇叭,反復向過往行人推銷著店內的打折商品,反倒比旁邊的兩家品牌連鎖便利店更吸引眼球。

這就是北京最基層的商業生態。肖欣還舉過一個例子,有個小城市,某大便利店品牌去社區開店,頭兩天生意很好,夏天來了,社區小賣部直接往門口放兩個西瓜吆喝,就帶走了不少客流。這或許就是陶冶說的,便利店在社區面對的競爭環境,是最複雜的。

陶冶指出,便利店自身的複雜程度以及面臨的困難,目前並未因外界的關注而發生實質改變。比如,如何理解新一代消費者?如何像711一樣重塑整個產業的價值鏈?如何利用互聯網O2O來重構服務鏈?如何在上游配套產業不成熟的情況下發展有特色的自有商品?反過來,這些便利店沒有解決的問題,那些跨界而來的對手也未必解決了,甚至未必看懂了便利店的本質。

“便利店有自己的零售介面,零售介面其實就是一種氛圍,能夠激發用戶行為的場景。”陶冶說。

何為便利店本質?很多人回答是便利。那麼在移動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中國,究竟怎麼理解“便利”這兩個字?

陶冶有一個經典的發問,一般認為便利店是做及時性需求,所謂渴了餓了累了饞了,所以便利店的商品比大賣場貴一兩塊錢還能接受。但是,“當你渴了去便利店買水的時候,請問不買這瓶水你會渴死嗎?”這個問題我們也可以換個場景問,假設當你渴了想喝水,你平時路過去買水的便利店關門了,你會渴死嗎?

陶冶想表達的是,便利店的便利,是有功能性需求在推動,但更多是心理驅動。“比如年輕人看到一種新飲料,瓶子設計也很好看,哪怕不是很渴,哪怕貴一點,也會覺得無所謂,嘗嘗吧。”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便利滿足的不是一種生理功能,而是一種心理的滿足感。

“所以,便利店的經營也是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範疇。”陶冶說。

而這種狀態,會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社會經濟文化的變化,發生變化。好鄰居便利店最開始的門店在100多平,後來降到80平,現在會員店又開始越開越大,這是隨需而變。陶冶又舉例說,假如時光可以倒流,回去看15年前日本的便利店,那時候好鄰居剛剛成立,那時候日本7-ELEVEn還沒有ATM和銀行。所以陶冶認為便利店一直在變化,沒有套路可言,也沒有什麼經典可以照搬,沒有套路才是最大套路。

而未來五年、十年的中國便利店究竟會是什麼樣?沒人能夠預言。陶冶過去一直認為便利店市場不會出現商超連鎖那樣的壟斷企業,而是維持一種“區域均衡”。不過陶冶也表示,資本的進入讓一切充滿了變數,便利店的未來或是多方博弈的結果。“未來便利店的發展,你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和適合這個市場道路,還要適合整個互聯網和資本市場的變化。”陶冶總結說。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北京的便利店,數量一定會比現在多得多,內容一定比現在更好。而好鄰居的未來,也許除了紅標店綠標店,還會有更多顏色的店型出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