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為什麼人民幣升值,出口順差並沒有減少?

從2005年開始, 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開始有序升值, 從1美元兌8.25人民幣, 逐漸升值到1美元兌6左右的水準(後來, 人民幣幣值在2014年又重新貶回1:7左右的水準,

並在2017年再度開始升值到6.3左右的水準)。

照道理來說, 如果一國的貨幣升值(如人民幣在2005~2014年間的變化), 其出口應該會減少, 經常帳戶盈餘也會減少。 但是中國在那十年裡, 經常帳戶盈餘和外匯儲備並沒有發生明顯的減少。

如上圖所示, 從2005年開始, 中國的經常帳戶盈餘, 一度上升到GDP的10%左右(2007年)。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 經常帳戶盈餘逐漸下降到GDP的2%~3%左右, 一直持續到2016年。

中國的外匯儲備, 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 也保持了快速增長的趨勢。 2014年, 中國的外匯儲備達到了歷史新高, 4萬億美元左右, 然後開始逐漸回落到3萬億美元左右。

也就是說, 雖然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了27%左右(從1:8.25升值到1:6), 但是我們的出口和經常帳戶盈餘, 並沒有發生類似規模的向下調整。 這個現象, 引起了很多經濟學家的興趣。

在林林總總, 各種不同的分析中, 我發現北京大學教授Michael Pettis的解釋非常有趣,

因此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這個解釋, 涉及到一些宏觀經濟知識。 沒有學過經濟學的讀者, 也不要太慌。 其實這其中的邏輯並不複雜, 希望我下面的解釋可以讓大多數讀者都能看懂。

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中, 從收入角度看, GDP可以被分解為:消費加儲蓄。 從供給角度來看, GDP可以被分解為:消費加投資。

所以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中, 儲蓄等於投資。 儲蓄率越高, 該國的投資也越高。

由於全球化的影響, 現在很少還有國家能夠保持完全封閉, 自給自足。 絕大部分國家都會參與國際貿易和分工。

因此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中,儲蓄等於投資+經常帳戶盈餘。

就是說,如果一國的儲蓄率非常高,國內所有的投資不足以把所有的儲蓄都用掉,那麼該國就會把多餘的那部分資本出口。在國家的帳戶上,這部分出口,就體現為經常帳戶的盈餘。中國就屬於這種情況。

如上圖所示,根據IMF計算的中國的儲蓄率(上圖黃線),常年處於40%~50%之間。這個儲蓄率,不僅比歐美發達國家高,也比很多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更高。

反過來,如果一個國家的儲蓄不如投資,那麼該國的經常帳戶,就會以赤字的形式顯現出來。投資減去經常帳戶的赤字,等於該國的儲蓄,美國就屬於這種情況。

在這裡,讓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其中的道理。

假設中國很擅長製造自行車。在一年之中,一共製造了9,000輛自行車,每輛車價值100元,那麼當年製造的自行車總價值,就是90萬(9000 X ¥100)。

同時我們假設,為了在明後年可以繼續製造更多的自行車,我們的自行車廠家,撥出5萬塊做投資(科技研發,修建廠房和生產線等)。因此該年度的總GDP為95萬:

GDP = 90萬(生產)+5萬(投資)=95萬

1)經常帳戶盈餘=90萬(生產的自行車)-80萬(國內消費)=10萬

2)經常帳戶盈餘=95萬(GDP)-80萬(消費)-5萬(投資)=10萬

不管用哪種方法計算,經常帳戶盈餘都是10萬。這10萬的經常帳戶盈餘,在通常情況下就是出口以後收到的外匯儲備。

通過上面這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大致可以理解下面這條邏輯鏈:

中國是出口大國。中國的高儲蓄率,和中國的高出口,是一對相輔相成的現象。高儲蓄,通過銀行以貸款的形式進入企業從事生產活動。生產出來的過多的,國內消費不掉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出口到其他國家,並賺回外匯儲備。

儲蓄大國,和出口大國,其實講的是一回事。

筆者在上文中提到,從2005年開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開始有序升值,但是同期中國的出口盈餘並沒有發生顯著減少。下面我們就來好好說說這個現象。

雖然從2005年開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顯著上升。但同時,中央政府推出的信貸擴張增速也很快(包括08年金融危機後推出的四萬億財政刺激),因此債務/GDP的比例快速上升。

如上圖所示,中國的總債務/GDP的比率,從2004年以來就不斷上升。截至2017年年底,總債務大約占到了GDP的265%。不管跟哪個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相比,這個比例都是相當高的。

擴大信貸的一個伴生後果,就是人為降低了資金的成本(利息),將儲戶的儲蓄,以比較低的利息成本,貸給生產部門從事生產活動。

我們可以把這種信貸擴張,想像成一個財富的轉移器。由於資金的成本被人為壓低,因此造成財富從存戶向借戶轉移。用大白話講就是,鈔票存在銀行裡,存戶拿到的利息比較低,而拿得到銀行貸款額度的企業,則可以享用比較低成本的資金來擴張他們的生產活動。由於存戶的收入相對來說受到壓制,因此他們的消費活動也被抑制。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公式:GDP = 消費+儲蓄。消費低了,儲蓄就高了。因此我們看到的現象是,即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中國的GDP和出口依然快速上升,儲蓄率依然居高不下,而同期的負債率也越來越高。

這整個邏輯鏈,也是很多人擔心”明斯基時刻“發生的原因所在。如此擴信貸,拉投資,抑消費,促出口的增長方式,能否得到持續?是否會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崩塌“?

明斯基時刻,英語叫做Minsky Moment,來自于美國的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明斯基認為,長期的市場穩定實際上會鼓勵投資者承擔更多風險,而過多的風險勢必會帶來不穩定。當這些風險頭寸最終平倉時,可能導致市場突然且劇烈地下跌。

明斯基時刻,指的就是經濟長時期穩定導致債務增加、杠杆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後,資產價格快速崩潰的時刻。在明斯基時刻爆發後,經濟體陷入漫長的去杠杆週期,增長無力,甚至會持續蕭條。因此,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對於”明斯基時刻“往往談虎色變,會從多方面著手盡力避免”明斯基時刻“的發生。

2017年10月,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談到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點時稱,如果經濟中的順週期因素過多,會導致市場過於樂觀並造成矛盾的積累,從而到一定時候出現“明斯基時刻”。周小川同時指出,“這種情況的劇烈調整,是我們重點防止的。”

當一個經濟體還能夠保持高速的增長時,快速增長的信貸可能還不是問題(因為信貸/GDP比率會被增加的GDP消化掉)。但是如果經濟體的增速開始放慢時,過高的債務可能就會成為一個隱患。

2008~2017年間,中國名義GDP增長速度為年均11.2%左右。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果中國的GDP以更低的速度增長(比如每年6%~7%左右),那麼高負債/高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就可能面臨風險。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周小川的警告並非空穴來風。”明斯基時刻“,是我們需要時刻防範的經濟風險之一。同時,如何讓經濟體更加快速的成功轉型,糾正資本市場可能存在的價格扭曲,提高廣大老百姓的消費能力,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要挑戰。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伍治堅證據主義之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開播啦!該課程適合想要完整學習金融投資知識的大學生和剛工作兩三年的年輕讀者,以及想要自己動手DIY資產配置的70/80後。】

伍治堅是《小烏龜投資智慧1: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和《小烏龜投資智慧2:投資叢林生存法則》的作者。該書在當當/京東/淘寶/亞馬遜有售。

參考資料:

伍治堅: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

伍治堅:《小烏龜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

伍治堅:《小烏龜投資智慧2:投資叢林生存法則》

伍治堅:四萬億財政刺激的”黑暗面“

Michael Pettis on current account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劉錚(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利弊分析

因此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中,儲蓄等於投資+經常帳戶盈餘。

就是說,如果一國的儲蓄率非常高,國內所有的投資不足以把所有的儲蓄都用掉,那麼該國就會把多餘的那部分資本出口。在國家的帳戶上,這部分出口,就體現為經常帳戶的盈餘。中國就屬於這種情況。

如上圖所示,根據IMF計算的中國的儲蓄率(上圖黃線),常年處於40%~50%之間。這個儲蓄率,不僅比歐美發達國家高,也比很多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更高。

反過來,如果一個國家的儲蓄不如投資,那麼該國的經常帳戶,就會以赤字的形式顯現出來。投資減去經常帳戶的赤字,等於該國的儲蓄,美國就屬於這種情況。

在這裡,讓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其中的道理。

假設中國很擅長製造自行車。在一年之中,一共製造了9,000輛自行車,每輛車價值100元,那麼當年製造的自行車總價值,就是90萬(9000 X ¥100)。

同時我們假設,為了在明後年可以繼續製造更多的自行車,我們的自行車廠家,撥出5萬塊做投資(科技研發,修建廠房和生產線等)。因此該年度的總GDP為95萬:

GDP = 90萬(生產)+5萬(投資)=95萬

1)經常帳戶盈餘=90萬(生產的自行車)-80萬(國內消費)=10萬

2)經常帳戶盈餘=95萬(GDP)-80萬(消費)-5萬(投資)=10萬

不管用哪種方法計算,經常帳戶盈餘都是10萬。這10萬的經常帳戶盈餘,在通常情況下就是出口以後收到的外匯儲備。

通過上面這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大致可以理解下面這條邏輯鏈:

中國是出口大國。中國的高儲蓄率,和中國的高出口,是一對相輔相成的現象。高儲蓄,通過銀行以貸款的形式進入企業從事生產活動。生產出來的過多的,國內消費不掉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出口到其他國家,並賺回外匯儲備。

儲蓄大國,和出口大國,其實講的是一回事。

筆者在上文中提到,從2005年開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開始有序升值,但是同期中國的出口盈餘並沒有發生顯著減少。下面我們就來好好說說這個現象。

雖然從2005年開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顯著上升。但同時,中央政府推出的信貸擴張增速也很快(包括08年金融危機後推出的四萬億財政刺激),因此債務/GDP的比例快速上升。

如上圖所示,中國的總債務/GDP的比率,從2004年以來就不斷上升。截至2017年年底,總債務大約占到了GDP的265%。不管跟哪個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相比,這個比例都是相當高的。

擴大信貸的一個伴生後果,就是人為降低了資金的成本(利息),將儲戶的儲蓄,以比較低的利息成本,貸給生產部門從事生產活動。

我們可以把這種信貸擴張,想像成一個財富的轉移器。由於資金的成本被人為壓低,因此造成財富從存戶向借戶轉移。用大白話講就是,鈔票存在銀行裡,存戶拿到的利息比較低,而拿得到銀行貸款額度的企業,則可以享用比較低成本的資金來擴張他們的生產活動。由於存戶的收入相對來說受到壓制,因此他們的消費活動也被抑制。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公式:GDP = 消費+儲蓄。消費低了,儲蓄就高了。因此我們看到的現象是,即使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中國的GDP和出口依然快速上升,儲蓄率依然居高不下,而同期的負債率也越來越高。

這整個邏輯鏈,也是很多人擔心”明斯基時刻“發生的原因所在。如此擴信貸,拉投資,抑消費,促出口的增長方式,能否得到持續?是否會發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崩塌“?

明斯基時刻,英語叫做Minsky Moment,來自于美國的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明斯基認為,長期的市場穩定實際上會鼓勵投資者承擔更多風險,而過多的風險勢必會帶來不穩定。當這些風險頭寸最終平倉時,可能導致市場突然且劇烈地下跌。

明斯基時刻,指的就是經濟長時期穩定導致債務增加、杠杆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後,資產價格快速崩潰的時刻。在明斯基時刻爆發後,經濟體陷入漫長的去杠杆週期,增長無力,甚至會持續蕭條。因此,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對於”明斯基時刻“往往談虎色變,會從多方面著手盡力避免”明斯基時刻“的發生。

2017年10月,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談到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點時稱,如果經濟中的順週期因素過多,會導致市場過於樂觀並造成矛盾的積累,從而到一定時候出現“明斯基時刻”。周小川同時指出,“這種情況的劇烈調整,是我們重點防止的。”

當一個經濟體還能夠保持高速的增長時,快速增長的信貸可能還不是問題(因為信貸/GDP比率會被增加的GDP消化掉)。但是如果經濟體的增速開始放慢時,過高的債務可能就會成為一個隱患。

2008~2017年間,中國名義GDP增長速度為年均11.2%左右。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果中國的GDP以更低的速度增長(比如每年6%~7%左右),那麼高負債/高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就可能面臨風險。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周小川的警告並非空穴來風。”明斯基時刻“,是我們需要時刻防範的經濟風險之一。同時,如何讓經濟體更加快速的成功轉型,糾正資本市場可能存在的價格扭曲,提高廣大老百姓的消費能力,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要挑戰。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伍治堅證據主義之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開播啦!該課程適合想要完整學習金融投資知識的大學生和剛工作兩三年的年輕讀者,以及想要自己動手DIY資產配置的70/80後。】

伍治堅是《小烏龜投資智慧1: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和《小烏龜投資智慧2:投資叢林生存法則》的作者。該書在當當/京東/淘寶/亞馬遜有售。

參考資料:

伍治堅: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

伍治堅:《小烏龜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

伍治堅:《小烏龜投資智慧2:投資叢林生存法則》

伍治堅:四萬億財政刺激的”黑暗面“

Michael Pettis on current account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劉錚(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利弊分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