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荼蘼花的文化鑒賞以及植物辨識

荼蘼花的文化鑒賞以及植物辨識

花木君

荼蘼, 又作酴醾, 這是一種比較文藝范兒的花, 常見於詩詞文章, 尋常卻很少見其蹤影。

不少人知道“開到荼蘼花事了”這句詩詞, 被人們熟知是在《紅樓夢》裡, 群芳夜宴, 行花名簽酒令那一節。

其中八人占得花簽, 麝月抽到的是荼蘼, 判詞就是“開到荼蘼花事了”, 一語成讖。 麝月是寶玉房裡的四個大丫鬟之一(襲人、晴雯、麝月, 秋紋), 並不突出, 賢不比襲人,

俏不及晴雯, 然而曹雪芹故意安排荼蘼花簽, 意味著群芳凋謝, 唯留荼蘼。 最後黛玉病死, 晴雯屈死, 襲人出嫁, 臨走時囑咐寶玉"好歹留下麝月", 紅衰翠減, 繁華落盡, 麝月登場, 卻是春華已逝, 寶玉出家了。

荼蘼如此令人銷魂, 黯然神傷, 不能不令人感傷,

然而查閱資料, 就會發現, 荼蘼又是一個很神秘的花, 在唐朝以前, 荼蘼很少見於記載, 雖然《楚辭·九歌》裡有“秋蘭兮蘼蕪”, 漢樂府《古詩十九首》裡《上山采蘼蕪》, 然而蘼蕪是一種香草, 並非荼蘼。 又有人指出《二十四番花信風》中有荼蘼, 因此應該最遲在南北朝時就有栽培, 依據是南北朝時宗懍《荊楚歲時說》:“始梅花, 終楝花, 凡二十四番花信風。 ”, 其中就有荼蘼。 然而事實上據考據, 《二十四花信風》出自北宋, 並非南北朝, 其中荼蘼就是證據之一。

遍觀唐朝詩詞, 關於荼蘼的詩句幾乎很難找到, 然而到了宋朝, 卻成了明星花卉, 關於荼蘼的詩詞不勝枚舉, 歐陽修“更值牡丹開欲遍, 酴醾壓架清香散”;蘇軾有“長憶故山寒食夜, 野荼蘼發暗香來”, “荼蘼不爭春, 寂寞開最晚”;張先“荼蘼架上月遲遲”;楊萬里的“不識荼蘼恨殺人, 野花香裡度芳辰”, “去歲諸司賞物華, 荼蘼一會屬儂家;今年不識荼蘼面, 卻買茅柴對野花。 ”;王之望的“一聲杜宇芳菲晚, 只有荼蘼芍藥花”等等。

關於荼蘼的花色, 在宋朝詩詞裡面, 基本上都是描述的白色, 鮮於侁《荼蘼洞》“天香分外清, 玉色無奈白”;范成大的“雪白荼蘼紅寶相, 尚攜春色見薰風”;辛棄疾的“點火櫻桃, 照一架、荼蘼如雪。 ”。 然而也有描述紅色或者他色, 比如元薩都刺的“荼蘼花落, 東風吹散紅雨”就是描述的紅色花。

荼蘼多見於詩詞歌賦,然而,對荼蘼的辨識卻是有點難度,因為荼蘼是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同屬的植物大多都統稱薔薇,因此容易混淆,就連一些百科資料,也會出現混雜說不清。一則是“同名異株”和“同株異名”現象導致,再則文人墨客對植物分類往往不予過多關注,只是寄託情感,托物言志,再加上古人分類沒有現代如此科學,因此很容易張冠李戴,不過這無傷大雅,別說古人,就是今人對荼蘼的認識依然是模糊不清。

查閱資料,對照圖片,關於荼蘼的介紹有的就是猜測,有的是附會,據明代《群芳譜》記載“酴醿,一名獨步春,一名百宜枝杖,一名瓊綬帶,一名雪纓絡,一名沉香蜜友。藤身,灌生,青莖多刺,一穎三葉如品字形,面光綠,背翠色,多缺刻,花青跗紅萼,及開時變白帶淺碧,大朵千瓣,香微而清,盤作高架,二、三月間爛熳可觀,盛開時折置書冊中,冬取插鬢猶有餘香,本名酴醿,一種色黃似酒,故加酉字。”,然而,似乎有“同名異株”之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懸鉤子薔薇肯定是古人所稱的荼蘼,其他薔薇品種很難說是荼蘼,我們來看看懸鉤子薔薇的形態特徵。

懸鉤子薔薇(學名:Rosa rubus Lévl. et Vant.t),薔薇科薔薇屬落葉或半常綠蔓生灌木。高可達5-6米;小枝圓柱形,通常被柔毛,幼時較密,老時脫落;皮刺短粗、彎曲。小枝被鉤刺;羽壯複葉,小葉5-7枚,卵壯橢園形或倒卵形,背面被柔毛,托葉與葉柄貼生,全緣。圓錐狀傘房花序,花白色,有芳香。果近球形,猩紅色至紫褐色,有光澤,花後萼片反折,以後脫落。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產于中國陝西秦嶺南坡以及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各省區,生長區域海拔250米至2,200米,常生於山坡灌叢中、草叢中、雜木林中、溪邊、山坡路邊、陰地、林緣。

依照上面所講,我們就可以和薔薇進行簡單辨識區別:那就是,荼蘼花色單一,以白色為主;而薔薇花色繁多,有乳白、鵝黃、金黃、粉紅、大紅、紫黑多種,自然包括白色薔薇。荼蘼花瓣略顯單薄,花後花瓣反折,這是最大特徵;而薔薇有單瓣重瓣多種,只是花後不反折。荼蘼花多見於西南諸省,從耐寒性上來說略差;而薔薇較耐寒,在華北地區以南都可以露地安全越冬。

荼蘼花開,暮春不再,看到潔白的花瓣滿綴枝頭,皚皚如雪,芳香馥鬱,沁人心脾,一種惜春傷春之情湧上心來。可是我們反過來一想,荼靡花開,雖然是春去,意味著夏來,然而夏天並非花盡,而是又一輪的鮮花綻放,芍藥、木槿,石榴、梔子,荷花、紫薇,次第開放,絢爛無比,因此,我們把荼蘼看成春花的結束,夏花的開始,這樣,會不會更加有哲理?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2018-4-21易花得木

荼蘼多見於詩詞歌賦,然而,對荼蘼的辨識卻是有點難度,因為荼蘼是薔薇科薔薇屬植物,同屬的植物大多都統稱薔薇,因此容易混淆,就連一些百科資料,也會出現混雜說不清。一則是“同名異株”和“同株異名”現象導致,再則文人墨客對植物分類往往不予過多關注,只是寄託情感,托物言志,再加上古人分類沒有現代如此科學,因此很容易張冠李戴,不過這無傷大雅,別說古人,就是今人對荼蘼的認識依然是模糊不清。

查閱資料,對照圖片,關於荼蘼的介紹有的就是猜測,有的是附會,據明代《群芳譜》記載“酴醿,一名獨步春,一名百宜枝杖,一名瓊綬帶,一名雪纓絡,一名沉香蜜友。藤身,灌生,青莖多刺,一穎三葉如品字形,面光綠,背翠色,多缺刻,花青跗紅萼,及開時變白帶淺碧,大朵千瓣,香微而清,盤作高架,二、三月間爛熳可觀,盛開時折置書冊中,冬取插鬢猶有餘香,本名酴醿,一種色黃似酒,故加酉字。”,然而,似乎有“同名異株”之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懸鉤子薔薇肯定是古人所稱的荼蘼,其他薔薇品種很難說是荼蘼,我們來看看懸鉤子薔薇的形態特徵。

懸鉤子薔薇(學名:Rosa rubus Lévl. et Vant.t),薔薇科薔薇屬落葉或半常綠蔓生灌木。高可達5-6米;小枝圓柱形,通常被柔毛,幼時較密,老時脫落;皮刺短粗、彎曲。小枝被鉤刺;羽壯複葉,小葉5-7枚,卵壯橢園形或倒卵形,背面被柔毛,托葉與葉柄貼生,全緣。圓錐狀傘房花序,花白色,有芳香。果近球形,猩紅色至紫褐色,有光澤,花後萼片反折,以後脫落。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產于中國陝西秦嶺南坡以及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各省區,生長區域海拔250米至2,200米,常生於山坡灌叢中、草叢中、雜木林中、溪邊、山坡路邊、陰地、林緣。

依照上面所講,我們就可以和薔薇進行簡單辨識區別:那就是,荼蘼花色單一,以白色為主;而薔薇花色繁多,有乳白、鵝黃、金黃、粉紅、大紅、紫黑多種,自然包括白色薔薇。荼蘼花瓣略顯單薄,花後花瓣反折,這是最大特徵;而薔薇有單瓣重瓣多種,只是花後不反折。荼蘼花多見於西南諸省,從耐寒性上來說略差;而薔薇較耐寒,在華北地區以南都可以露地安全越冬。

荼蘼花開,暮春不再,看到潔白的花瓣滿綴枝頭,皚皚如雪,芳香馥鬱,沁人心脾,一種惜春傷春之情湧上心來。可是我們反過來一想,荼靡花開,雖然是春去,意味著夏來,然而夏天並非花盡,而是又一輪的鮮花綻放,芍藥、木槿,石榴、梔子,荷花、紫薇,次第開放,絢爛無比,因此,我們把荼蘼看成春花的結束,夏花的開始,這樣,會不會更加有哲理?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2018-4-21易花得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