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士之好名

中國文士之好名, 可謂是由來已久了。 孔子就說過“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的話, 而由孔子所創之儒學後來成為中國的顯學,

老夫子對後世文士的影響, 就可想而知了。 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也說過一句同孔子並無二致的話, 他在《報任安書》中說自己遭受宮刑而不死的原因, 是“所以隱忍苟活, 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 恨私心有所不盡, 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他要寫完《史記》使自己的才學與姓名流布於後世。

幾乎與孔子同時曾當過孔子老師的老子, 是宣導清靜無為、萬物混一的, 對名利之事是不熱衷的。 多少後人讀了他的書受其影響, 成了遁身世外的隱士與高人。 但也讓有些愛鑽牛角尖的人奇怪, 這位老先生騎一匹青牛, 西出函谷關不知所終之前, 竟答應關尹的請求逗留一些時候, 留下了一部哲學著作《老子》, 還是將自己的名字通過此書傳於後世了。

你能說老子真得一點不好名嗎?按照他自己的虛無之念, 思想有留下文字並傳於後世的必要嗎?

唐代詩人劉希夷寫了一聯詩:“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據《唐才子傳》載:“舅宋之問苦愛後一聯, 知其未傳於人, 懇求之, 許而竟不與。 之問怒其誑已, 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 時未及三十, 人悉憐之。 ”青年詩人劉希夷很有才, 寫了兩句好詩, 其親舅舅宋之問也是一位大詩人, 甚愛其句, 見尚未有人知曉, 要求外甥將佳句讓于他, 外甥先允而後不許, 宋之問竟殺外甥而竊其詩, 好名如斯, 亦駭人聽聞了。

古文士之貪名者, 莫過於明代方孝孺。

方孝孺是明建文帝時的翰林侍講學士,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打敗侄子建文帝奪位登基, 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 方孝孺誓死不從, 燕王以誅九族相威脅, 方孝孺言:“雖誅十族, 亦不附亂!”結果除了他自己與族人被殺, 還殃及他的學生, 湊成十族之數, 計殺870餘人。

誅滅九族乃斬草除根之法, 從根本上消滅反對派。 中國親緣關係本無十族之說,

加上弟子門生, 湊成所謂十族之數, 似自明代方孝孺始。 中國古代文士有一個臭毛病, 就是求萬世名。 玩命地著述也好, 堅守正統立場也好, 拼命死諫也好, 目的就是求名。 為求萬世名, 存世只幾十載的臭皮囊, 他們是可以不要的。 然而, 果以一身求名, 保全所謂名節到也罷了, 以親族數百口生命為抵押, 用以保全自己的所謂名節, 則是非常自私的行為。

歷史上也多有因廷爭、黨爭、謀亂, 而被株滅九族的王公大臣, 但多數與方孝孺不同。 主觀上他們認為事可成或無大礙, 並沒有想到會牽連九族之人。 方孝孺卻是自知的, 朱棣警告了他, 他卻全然不顧。 果然要保全自己的名節, 忠貞于建文帝, 在建文帝死時以一身自殉,

便不會有後來的慘烈事。 然而建文帝蒙難時方孝孺不死, 他偏要在廟堂上怒聲廷爭, 痛斥朱棣篡位之不合法, 讓十族之人為自己陪葬。

惜後人為正義呀、道統呀、學問呀這些神聖的字眼所惑, 竟以千古忠貞之士名之, 謬哉!

作者簡介:呂達餘

作者簡介:呂達餘, 男,安徽銅陵人氏,大專學歷,高級政工師,中華精短文學學會會員暨簽約作家,銅陵市作協會員,有數百篇詩文散見於報刊與網路。

男,安徽銅陵人氏,大專學歷,高級政工師,中華精短文學學會會員暨簽約作家,銅陵市作協會員,有數百篇詩文散見於報刊與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