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南帆:一個人的地圖

主編推薦:

穆 濤(《美文》執行副主編):南帆的文字, 充滿智性的光澤, 以一種冷峻的目光對周圍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軀體做文化的思考。 這種“智性散文”不是以抒情或幽默為目的而是以追求智慧和理趣為主。 《一個人的地圖》是一個人隱忍、深微的生命軌跡, 因為虔敬深刻的追尋與拷問, “沒有人會在自己繪製的地圖中迷路”, 《一個人的地圖》也蘊含著他所棲居的土地上的興衰變遷與家族的命運歌哭, 是理解當代現實的重要參照。

我棲居於這一片土地的時間已經超過半個世紀。 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嗎?仿佛是一種宿命。

母親逝世多年, 她的骨灰裝在一個小小的匣子裡, 再也離不開這一片土地;父親越來越老, 越來越沉默, 每一天花費很多的時間專心致志地吃早餐, 前傾的身體側影如同一個凝固的雕像。 三十多年前他曾經到山西的太原小住幾天, 估計父親這一輩子再也不會走得更遠。 郊外的某一座山嶺上有一座我們家的祖墳, 家族之中已經沒有人說得清祖墳的位置, 茂密的茅草遮沒了一切。 據說祖墳裡埋的是太祖父, 祖父已經開始遵從火葬。 奇怪的是, 祖父的骨灰不知所終。 父親說曾經寄存於某一座廟宇, 廟宇不知何時毀棄, 人去樓空, 如今所有的事情都無從打聽了。

事實上, 我的祖先來自河南固始縣。 唐末十八姓追隨王審知兄弟揮戈入閩,

張姓是其中之一。

月洲村是張姓入閩之後聚居的一個古村落, 清澈的桃花溪繞村半周, 圍出一片柔軟的沙洲, 沙洲旁邊一片嘩嘩響的竹林。 我從月洲村得到厚厚的一冊張姓族譜, 眾多先人密密麻麻地堅守在一張張發黃的紙頁之中。 無數血肉之軀組成的歷史輕而易舉地變成了印刷品。 我曾經在山西一孔窯洞的牆上讀到幾句張家的祖訓, 諸如“奉親唯孝, 夫妻唯敬”“持家唯儉, 持心唯正”等等, 張姓即是在這些老話的監護之下千里跋涉, 抵達這一片土地。 我意外地在月洲村發現了“張元幹”的名字, 他的那一首《賀新郎》名垂千古。 “天意從來高難問, 況人情, 老易悲難訴”, “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 書成誰與?”這種沉鬱頓挫的語言也是屬於我們張家。

這一片土地號稱“閩”。 很久之後我才讀到, 《說文解字》“門”裡的蟲解為“蛇”。 蛇神是這一帶的古老圖騰。 閩地雨量充沛, 空氣濕潤, 丘陵地帶草木豐茂, 這種地貌是蛇類的理想樂園。

我曾經多次遭受蛇的驚擾。 屋樑上的菜花蛇, 池塘裡的水蛇, 鄉村夜間行走時手電筒光暈裡的銀環蛇, 還有一隻鐵籠子裡的大蟒蛇——我好奇地在武夷山蛇園的一個鐵籠子旁邊蹲下來, 企圖近距離地觀察蛇皮上的花紋, 大蟒蛇張開大嘴閃電般地撲過來, 嘭的一聲撞在籠子的鐵柵上, 駭得我一屁股坐在地上。 據說閩地的一些鄉村女子常常在烏黑的頭髮之間插一支蛇簮, 如同一條灼亮的小蛇若隱若現。

現在, 玻璃幕牆裝飾的高樓四處矗立, 堅固的鋼筋水泥不由分說地覆蓋了一切。 那些蛇類撤退到哪兒了?

這個城市的繁鬧地段有一條短短的馬路。

那一天我突然在馬路的一側發現了王審知的“閩王祠”。 朱紅色門牆, 高挑的燕尾脊頂, 三個圓拱形門, 兩尊石獅——唐末迄今, 沒想到他老人家仍然據守在這兒。 祠堂的左鄰是一所學校, 眾多年輕的學子嘰嘰喳喳地進出;祠堂的對面是一所著名的醫院, 每一天都在上演生與死的悲喜劇。 王審知肯定從無數似曾相識的輪回之中察覺, 他帶出來的十八姓都已經落地生根。

成年之後, 我時常各處奔波, 然後不斷地返回。 移居他處的機會曾經幾度出現, 可是, 我似乎從未認真地衡量和考慮。

北京, 上海, 深圳, 南京, 還有遙遠的歐洲……怎麼能無視這些地名貯存的奇遇、聲望和財富?別人甚至願意代替我遺憾和焦急。 一次又一次乘坐飛機返回的時候, 我常常有機會透過機艙的舷窗打量這一片土地。 飛機開始下降, 舷窗下面出現一大片起伏的深藍色山脈, 山峰的尖銳棱角倔強地迎向落日的餘暉。 飛機的高度持續下降, 人們逐漸看清山嶺之上鬱鬱蔥蔥的植被, 盤旋纏繞的土黃小徑, 山谷的巨大陰影, 山巔的雷達站, 悠然轉動的風力發電機風輪, 一個巴掌大小的水庫, 幾座元寶一般的墳塋……飛機如此接近山峰, 人們開始暗暗地不安。 這時, 綿延的山脈突然魔術般地消失了, 一片平原猝不及防地展開, 無數的房子層層疊疊,幾座拉索橋猶如高聳的桅杆。於是,氣流之中轟鳴的飛機擺了擺機翼,開始了對準跑道的校正。另一些時候,飛機可能先在海面上空盤旋一圈,如同一柄長劍耍了個優美的劍花之後穩穩地紮入跑道。這時,人們不僅可以從舷窗之外看到每一片海域的海水深淺不同,還可以看到犬牙交錯的海岸線。沙灘上一排一排的湧浪,大海對於陸地的頑強啃噬從未停止。

飛機飛越過那一片起伏的山脈時,人們一定會發現山谷之間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大江。這即是閩江。雨季來臨,濁黃的江水驟然暴漲,仿佛把河床撐得寬了幾分。這一條大江在崇山峻嶺之間不屈不撓地千回百轉,然後經過我的窗前注入大海。現在我的寓所就在江邊。某一天早晨起床之後,我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覺得窗外的那一條大江正在倒流。這是真的嗎?我眯起眼睛盯住漂浮在江心的一簇樹枝,然後再盯住靠近江岸的一片木板,的確,它們都在往回走。我不由得看了看天空和附近的街道,沒有發現什麼異常,可是,生氣的江水似乎都想回到大山裡面去。後來我才明白,這是大海漲潮產生的倒灌。這兒距離閩江出海口僅有二十公里左右,大海漲潮的巨大壓力逼迫江流暫時後退,直至海水退潮方才恢復通行。

事實上,雙方的拉鋸戰每天都要舉行兩個回合。

閩江出海口形成了一片鹹淡交匯的水域,這裡生長的海蚌又嫩又脆,並且擁有一個不無色情意味的稱號:“西施舌”。世界範圍內,據說只有義大利威尼斯的海蚌堪與比擬。

現在已經臨近端午節。窗外寬闊的江面偶爾會出現一條龍舟。十多個壯漢端坐於龍舟之上,動作劃一地揮槳划船;船頭筆直地站立一個敲鼓的漢子,咚咚的鼓聲調節著壯漢揮槳的節奏。這裡的龍舟賽事是一個萬眾矚目的傳統專案,比賽之前的熱身早早就開始了。我相信這些咚咚的鼓聲會沿著縱橫的水系網路傳到遙遠的汨羅江,織入屈原正在撰寫的另一首鏗鏘的長詩。

我在咚咚的鼓聲之中記起了這一片土地之上各種真偽莫辨的傳說。

現今,閩地的居住者無一不是北方的移民。先秦時期,這兒的居民稱為“閩越人”,“閩越”一詞始見於司馬遷的《史記》。閩越人捕魚

為生,棲居於樹皮、茅草、竹條搭蓋的懸空房屋裡,死後的棺柩置於懸崖絕壁的洞穴之中——不知道他們怎麼完成如此困難的儀式。據說閩越人的文身是龍或者蛇,成年的時候要將牙齒拔掉。沒有理由僅僅將他們想像為圍繞在篝火旁邊跳舞的土著,嘴裡發出呵呵的呼叫。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閩越人的冶煉技術十分高超,例如鑄劍大師歐冶子。不久之前我曾經訪問閩北山區松溪縣,當地人遙指對面的一座山峰對我說,那兒就是湛盧山,當年歐冶子即是在山頂上煉出了鋒利無比的湛盧劍。閩越國正式出現於漢代。閩越王無諸曾經遭到秦始皇的貶抑,這或許是他率領閩越人加入伐秦隊伍的首要理由。楚漢爭雄,無諸站到劉邦的陣營裡,因而在劉邦登基之後成為閩越國國王。無諸去世之後,他的子孫開始尋釁滋事,公然蔑視中央王朝的權威。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顯然不能忍受如此放肆的挑釁,他輕鬆地收拾了這一幫不自量力的傢伙,並且將閩越國的殘存分子驅逐出當地,流放到江淮一帶。多年之前我曾經在街頭遇見一個白化病患者,他的毛髮皆白,面部皮膚上的白斑形同一幅地圖,雙眼畏光,半眯半睜。

一種傳說認為,他們是閩越人的後裔。為了避開漢武帝的追剿,這些人隱身于深山老林,長年累月見不到陽光,變成了這麼一副模樣。這種演義當然破綻百出,尤其是經不起醫學知識的批判。

武夷山的閩越國遺址發現之前,“閩越人”僅僅是肇始於司馬遷的一個神話。現在,神話突然成為真實,儘管這個真實凝固於層層疊疊的黃泥之中。我站在一塊漢代的城垛之上,打量一片大約半平方公里的土地。考古人員指指點點地介紹說,這個區域是大殿,那個區域是一條甬道,這兒是城牆,那兒是後宮,還有一個極其完善的排水系統。這時,那些東鱗西爪的消息終於聚合為一個存活了九十二年的王國。

我很想知道,那些厚厚的土層是否仍然凍結了宮娥的嬉笑、太子們的爭吵或者將士手中鏗鏘的刀劍之聲?遺址旁邊有一口水井,據說是閩

越國留下來的。我趴到井口聽了一會兒,可惜沒聽到什麼。許多人把吊桶放下去,他們想嘗一嘗兩千多年前的井水滋味。

驅走閩越人之後,這一片土地頓時荒涼下來。西晉之末天下大亂,中原士族相繼南下避禍,史稱“衣冠南渡”。那時開始,一批又一批的北方居民紛紛南遷,陸續在蒼茫的大山皺褶之間定居下來。規模巨大的南遷運動之中,一個擅長行走的族群後來被命名為“客家”。他們

扶老攜幼,日夜兼程;兩千多年來,客家人的腳步曾經在歷史的許多角落響起。然而,如果見到客家人修築的土樓,很難想像他們歷經如

此遙遠的跋涉。這些土樓厚重、結實,黃泥夯的土牆有一米之厚。土樓二至三層,多為方形或圓形,內部隔出數百個房間,幾十戶人家相

聚而居。這種房屋擺出的是千秋萬代的穩固架勢,而不是如同遊牧民族那樣將就地搭一個遮風蔽雨的輕型帳篷。土樓多半修建于山坡的平

緩之處,據說某一年那些圓形的土樓突然嚇住了帝國主義的衛星。衛星拍攝的圖像顯示,群山之中出現了許多來歷不明的圓圈。這是來自

天外的飛碟,還是可怕的導彈發射井?

所謂的“客家”,顯然帶有外來客居的意味。

南遷的北方居民仍然懷念故土,瞧不上那些“斷髮文身”的閩越人。因此,表明自己是正宗的中原血統事關重大。前一段時間的學術調查證實了一個流傳多時的傳說:只有那些小腳趾趾甲分成兩瓣的人真正來自山西洪洞的大槐樹。

調查報告顯示,愈是接近山西和陝西,小腳趾趾甲分瓣的概率愈高。那一天太太脫下襪子莊嚴地宣佈她的小腳趾趾甲一分為二。悄悄地考察了自己的小腳趾之後,我立即心虛了起來——幸虧我及時地記起了那一本從月洲村得到的族譜。

我相信一代又一代移民的性格之中存有某種遷徙的基因。這一片土地上的許多人動不動就想拔寨而起,奔赴遠方另謀出路。生活在別處。

一些人乾脆漂洋過海,要麼到了臺灣,要麼持續向南,直至東南亞——古代稱為爪哇國。腳下的荒灘至天盡頭只有一派洶湧而浩瀚的大海,眼前一條孤零零的木船,沒有航海圖,沒有氣象預報,甚至也沒有目的地,然而,遷徙的基因發出的不可違抗的指令,他們說走就走,甚至連一個小包袱也沒有拿。相對地說,現在出門的條件好多了。各種事務將由一個隱蔽的組織安排。某些季節,若干穿花襯衫的傢伙就會出現於村子裡。他們許諾可以將幾個年輕人帶到美國或者日本。當然,沒有波音飛機和國際列車。出門的人只能坐上一條沒有國籍的漁船出海,數十個男女沙丁魚罐頭似的擠在漁船的底艙;漁船在公海漂浮了幾天,終於等到了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那些大腹便便的海上巡邏隊還在碼頭的小屋子裡打瞌睡,漁船悄無聲息地靠上海灘,這一批人跳出船艙四散而逃,埋伏在附近的老鄉負責把他們接走。如果沒有被對方的移民局逮到驅逐出境,他們可以在老鄉的餐館或者超市里打工,這些粗活甚至沒有必要使用外語。既然不諳外語同時又沒有證明身份的護照,他們的生活不外乎工作和悶頭睡覺。

這種日子維持了一段時間,他們開始往家裡寄錢,繼而謀劃以相同的方式把家眷接出來。留在村子裡的父母將海外的匯款積攢起來,日後用這筆錢蓋起一幢三層或者四層的小樓房。樓房蓋成的時候,父母多半已經年邁體衰。他們爬不動樓梯而僅僅願意居住在底樓,樓上成為

蚊子的大本營。如果家裡的兄弟倆前後腳出國,他們務必分別蓋起自己的樓房,哪怕年復一年地鎖在那裡。是否擁有自己的樓房涉及一個人的體面和成功指數。二三十年之後,某些人可能返回故鄉。他們將多年積累的工錢作為資本開一間小雜貨鋪,這是後半輩子全部的依靠。

這種人生規劃不僅要有一些冒險精神,同時,安排這些事務的中間人還要收取四十至五十萬元的手續費。四五十萬不是小數目,足夠在鄉村安居樂業,又有什麼必要千里迢迢地奔赴異國的某一個莫名其妙的餐館或者超市?

可是,這種衡量方式沒有意義。村子裡的人滿懷信心地說,另一家某某人的孩子都出去了,我們為什麼不走?當然,各國政府的官方語言共同將這種入境方式界定為“偷渡”。這是眾多機構聯合打擊的不法行為。可是,偷渡者沒有道德的愧疚。僅僅是繞行海關而已,他們沒有覺得“偷”了別人的什麼。當然,偷渡常常遭受攔截,完美的計畫最後一刻功敗垂成。偷渡者坦然面對挫折,並且屢敗屢戰。完成這種偉大的事業似乎理所當然。一個化學教授曾經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他時常被先期抵達的眾多老鄉——包括他的哥哥——當成笑料。所有的老鄉都是偷渡出來的,只有他不辭辛苦地填寫一大堆表格,還要對付各種無聊的課程考試。

他們拍了拍教授的肩膀說:你這種人還能有什麼出息?

這一片號稱“閩”的土地具有多種地形。

沿海一條狹窄的平原,後半部分的地勢逐漸抬高,形成了以武夷山脈為中心的山區。發源于武夷山的閩江東向入海。沿海一帶居民信媽祖,食海鮮,性情豪爽;山區產竹筍,吃辣椒,山裡人淳樸敦厚。閩越人曾經沿江棲居,至今還能發現他們的某些殘餘痕跡。由於習俗相異,本地居民通常不怎麼排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後,相當多來自山東或者山西的軍人、幹部接管了這一片土地,他們與本地居民相處得不錯。北方那種“兒化”的普通話並未引起反感。

如果說,上海話或者粵語時常標榜語言學的地方主義,那麼,這裡的方言願意閃開一條路,那種“兒化”的普通話很快從辦公室進入菜市場,繼而成為閨蜜或者父子之間的對話語言。

儘管如此,大多數北方幹部仍然覺得,方言是這個地方最為神秘的銅牆鐵壁。那些帶有濃重方言腔調的普通話時常折磨他們的耳朵,令人不知所云。“請講普通話”。北方幹部的臉上浮出鼓勵的神色;“我講的已經是普通話呀”。

本地居民滿臉詫異地回答。更為麻煩的是,這一片土地由多種方言分疆而治。福州話、閩南話、客家話之外,還有獨一無二的莆仙話。這些方言的發音迥然相異,不同方言區域居民相互交流,普通話同樣是他們繞不開的語言立交橋。

方言並非僅僅表現為另一套語言發音。方言具有親切的意味,兩個久別重逢的鄉親用方言大聲寒暄,眼眶會一下子濕潤起來;方言具有默契感,有時一個獨特的詞就可以讓人心領神會;本地的各種小吃多半用方言命名,那些特殊的音節叫人垂涎欲滴;還有,方言往往是罵人的利器,各地都配備了一整套罵人的粗話,方言可以使這些粗話抑揚頓挫,大葷大素,方言之中對於性器官和床笫之事的形容多半帶有一種生動的惡毒感。另一方面,方言又常常與偏僻的地域、保守的風俗或者不雅、粗鄙聯繫在一起,一口方言仿佛矮人一頭。方言不適合莊嚴、高尚或者華麗的詞句,或者宣讀某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觀念。方言朗誦物理學定理、哲學著作或者報紙社論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滑稽之感。一個擅長逗樂的傢伙故意用方言演唱流行的情歌,傷心欲絕的歌詞意外地引起了哄堂大笑。大清王朝的雍正皇帝下令閩粵兩地設立正音書院,聘請旗人傳授北京話。皇帝的擔憂是,滿口讓人聽不懂的方言,官員如何履職行政?

當年一個潮州籍官員向雍正爺進貢荔枝。雍正爺詢問荔枝是否有核?潮州籍官員答曰“有”。

潮州話“有”的發音與北京話“無”相近。雍正爺聽錯了,一口咬下去硌得牙齒生痛。欺君之罪必須問斬,幸而另一些聽得懂潮州話的官

員出面解釋。據說這件事成為雍正皇帝下決心設立正音書院的契機。

只有大人物的方言享有崇高的威望。某些電影裡面,大人物具有大聲說四川話或者山東話的特權;相形之下,眾多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只能由配音演員賦予一口標準的京腔。許多小夥伴熱衷於模仿毛澤東主席一口湖南腔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他們同時有節奏地捶打胸部形成顫音的效果。然而,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方言如同發育不良的身體讓人恥笑。那一年我與若干文學朋友乘船從上海赴旅順,船上的播音員一口怪腔怪調的普通話。我正想發表議論,一個人過來問我:“這個播音員的口音怎麼會如此像?”多次相似的遭遇之後,我力圖普及某種語言學知識進行申辯:南方的方言才是正宗的中原古音。當年北方居民大規模南遷,中原古音被帶到南方的群山之中保存了下來。吳語、粵語、閩南話或者福州話是不同歷史時期移民的語言。中原的語言由於持續演變而面目全非,各種南方方言恰恰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我的方言福州話仍然保留了入聲,吟誦起唐詩宋詞風味十足,我們“你”為“汝”,“他”為“伊”,稱“談話”為“攀講”,“如何”為“何如”,稱“房子”為“厝”,“鍋”為“鼎”,“筷子”為“箸”,如此等等。福州話之中擁有奇妙的修辭。我曾經聽到福州評話如此形容一個人在街道上叫喊樓上的另一個人:“公子伸手從嘴邊抓起幾句話從視窗扔進去……”遺憾的是,我的陳述總是換來懷疑的眼:“是——嗎?”那些北方的傢伙口氣之中充滿了不信任。

相對於客家話、閩南話、莆仙話,我當然願意誇耀音調低沉的福州話。長期居住在這個城市,我有責任搜集這兒令人驕傲的地方。這

個城市擁有四十多條內河,“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儘管現今許多段落河岸崩塌,水流淤塞,甚至散發出刺鼻的氣味;北宋時期的福州太守張伯玉組織居民種植榕樹。數百年的生長,許多大榕樹綠蔭如蓋,長須飄拂,如同慈祥的長老。提到這個城市四處彌漫的福州話,一個人的聲音將在我的想像之中浮現:我指的是林則徐的聲音。這個福州籍的朝廷命官成功地將福州方言送入政治舞臺的中心。據說清朝的道光皇帝曾經感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林則徐說官話。”朝廷之上,林則徐的官話肯定是一個另類,但是,他的口音士兵都聽得懂。

這兒的民間流傳許多軼事,編排的是這個老爺子如何滿口福州腔地指揮虎門銷煙,巧施尿壺陣戲弄英軍,或者乾脆威風凜凜地下令:“把大炮抬出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福州話吟誦這種句子正好。總之,這個大名鼎鼎的老爺子為福州話爭得了巨大的榮譽。

如今,這個城市的方言正在逐漸式微,猶如一扇舊木門上逐漸剝落的油漆。全球化時代的急速降臨造就了英語的廣泛流行,方言遭到了大面積的拋棄。令人驚異的是,美國的紐約竟然奇跡般地形成了一個福州話的方言部落。

據說紐約的福州人大約有五十萬—— 一個中等規模的縣城。他們之中的多數人不諳英語,甚至普通話也磕磕巴巴,福州話織起了他們之間的神秘網路。許多人僅僅因為一聲來自異國的鄉音就背井離鄉,不知深淺地陷入英語的沼澤地。他們只能勉強地呼吸,張口說話的機會驟降。接下來的漫長日子裡,他們一律用幾句簡短的福州話對付客戶、員警和移民局;某些特殊的時刻,他們也可能聽到福州話傳來的指令:到某一個地點集合,一起向某些西裝革履的傢伙扔雞蛋。他們期待的是在某一個休息日找到一個電話亭塞入幾個硬幣,打通越洋電話,向父母或者家人報平安。只有這時,他們才能盡情地享用久違的福州話。

摘自:《中華文學選刊》2018年第2期

作者介紹:

南帆,1957年出生,本名張帆。1975 年下鄉插隊,1982 年畢業于廈門大學,1984 年研究生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1984 年至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主要從事現當代中國文學和文學理論研究。已經出版《理解與感悟》《闡釋的空間》《文學的衝突》《文學的維度》等多部學術專著、論文集,及多部散文隨筆集。

無數的房子層層疊疊,幾座拉索橋猶如高聳的桅杆。於是,氣流之中轟鳴的飛機擺了擺機翼,開始了對準跑道的校正。另一些時候,飛機可能先在海面上空盤旋一圈,如同一柄長劍耍了個優美的劍花之後穩穩地紮入跑道。這時,人們不僅可以從舷窗之外看到每一片海域的海水深淺不同,還可以看到犬牙交錯的海岸線。沙灘上一排一排的湧浪,大海對於陸地的頑強啃噬從未停止。

飛機飛越過那一片起伏的山脈時,人們一定會發現山谷之間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大江。這即是閩江。雨季來臨,濁黃的江水驟然暴漲,仿佛把河床撐得寬了幾分。這一條大江在崇山峻嶺之間不屈不撓地千回百轉,然後經過我的窗前注入大海。現在我的寓所就在江邊。某一天早晨起床之後,我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我覺得窗外的那一條大江正在倒流。這是真的嗎?我眯起眼睛盯住漂浮在江心的一簇樹枝,然後再盯住靠近江岸的一片木板,的確,它們都在往回走。我不由得看了看天空和附近的街道,沒有發現什麼異常,可是,生氣的江水似乎都想回到大山裡面去。後來我才明白,這是大海漲潮產生的倒灌。這兒距離閩江出海口僅有二十公里左右,大海漲潮的巨大壓力逼迫江流暫時後退,直至海水退潮方才恢復通行。

事實上,雙方的拉鋸戰每天都要舉行兩個回合。

閩江出海口形成了一片鹹淡交匯的水域,這裡生長的海蚌又嫩又脆,並且擁有一個不無色情意味的稱號:“西施舌”。世界範圍內,據說只有義大利威尼斯的海蚌堪與比擬。

現在已經臨近端午節。窗外寬闊的江面偶爾會出現一條龍舟。十多個壯漢端坐於龍舟之上,動作劃一地揮槳划船;船頭筆直地站立一個敲鼓的漢子,咚咚的鼓聲調節著壯漢揮槳的節奏。這裡的龍舟賽事是一個萬眾矚目的傳統專案,比賽之前的熱身早早就開始了。我相信這些咚咚的鼓聲會沿著縱橫的水系網路傳到遙遠的汨羅江,織入屈原正在撰寫的另一首鏗鏘的長詩。

我在咚咚的鼓聲之中記起了這一片土地之上各種真偽莫辨的傳說。

現今,閩地的居住者無一不是北方的移民。先秦時期,這兒的居民稱為“閩越人”,“閩越”一詞始見於司馬遷的《史記》。閩越人捕魚

為生,棲居於樹皮、茅草、竹條搭蓋的懸空房屋裡,死後的棺柩置於懸崖絕壁的洞穴之中——不知道他們怎麼完成如此困難的儀式。據說閩越人的文身是龍或者蛇,成年的時候要將牙齒拔掉。沒有理由僅僅將他們想像為圍繞在篝火旁邊跳舞的土著,嘴裡發出呵呵的呼叫。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閩越人的冶煉技術十分高超,例如鑄劍大師歐冶子。不久之前我曾經訪問閩北山區松溪縣,當地人遙指對面的一座山峰對我說,那兒就是湛盧山,當年歐冶子即是在山頂上煉出了鋒利無比的湛盧劍。閩越國正式出現於漢代。閩越王無諸曾經遭到秦始皇的貶抑,這或許是他率領閩越人加入伐秦隊伍的首要理由。楚漢爭雄,無諸站到劉邦的陣營裡,因而在劉邦登基之後成為閩越國國王。無諸去世之後,他的子孫開始尋釁滋事,公然蔑視中央王朝的權威。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顯然不能忍受如此放肆的挑釁,他輕鬆地收拾了這一幫不自量力的傢伙,並且將閩越國的殘存分子驅逐出當地,流放到江淮一帶。多年之前我曾經在街頭遇見一個白化病患者,他的毛髮皆白,面部皮膚上的白斑形同一幅地圖,雙眼畏光,半眯半睜。

一種傳說認為,他們是閩越人的後裔。為了避開漢武帝的追剿,這些人隱身于深山老林,長年累月見不到陽光,變成了這麼一副模樣。這種演義當然破綻百出,尤其是經不起醫學知識的批判。

武夷山的閩越國遺址發現之前,“閩越人”僅僅是肇始於司馬遷的一個神話。現在,神話突然成為真實,儘管這個真實凝固於層層疊疊的黃泥之中。我站在一塊漢代的城垛之上,打量一片大約半平方公里的土地。考古人員指指點點地介紹說,這個區域是大殿,那個區域是一條甬道,這兒是城牆,那兒是後宮,還有一個極其完善的排水系統。這時,那些東鱗西爪的消息終於聚合為一個存活了九十二年的王國。

我很想知道,那些厚厚的土層是否仍然凍結了宮娥的嬉笑、太子們的爭吵或者將士手中鏗鏘的刀劍之聲?遺址旁邊有一口水井,據說是閩

越國留下來的。我趴到井口聽了一會兒,可惜沒聽到什麼。許多人把吊桶放下去,他們想嘗一嘗兩千多年前的井水滋味。

驅走閩越人之後,這一片土地頓時荒涼下來。西晉之末天下大亂,中原士族相繼南下避禍,史稱“衣冠南渡”。那時開始,一批又一批的北方居民紛紛南遷,陸續在蒼茫的大山皺褶之間定居下來。規模巨大的南遷運動之中,一個擅長行走的族群後來被命名為“客家”。他們

扶老攜幼,日夜兼程;兩千多年來,客家人的腳步曾經在歷史的許多角落響起。然而,如果見到客家人修築的土樓,很難想像他們歷經如

此遙遠的跋涉。這些土樓厚重、結實,黃泥夯的土牆有一米之厚。土樓二至三層,多為方形或圓形,內部隔出數百個房間,幾十戶人家相

聚而居。這種房屋擺出的是千秋萬代的穩固架勢,而不是如同遊牧民族那樣將就地搭一個遮風蔽雨的輕型帳篷。土樓多半修建于山坡的平

緩之處,據說某一年那些圓形的土樓突然嚇住了帝國主義的衛星。衛星拍攝的圖像顯示,群山之中出現了許多來歷不明的圓圈。這是來自

天外的飛碟,還是可怕的導彈發射井?

所謂的“客家”,顯然帶有外來客居的意味。

南遷的北方居民仍然懷念故土,瞧不上那些“斷髮文身”的閩越人。因此,表明自己是正宗的中原血統事關重大。前一段時間的學術調查證實了一個流傳多時的傳說:只有那些小腳趾趾甲分成兩瓣的人真正來自山西洪洞的大槐樹。

調查報告顯示,愈是接近山西和陝西,小腳趾趾甲分瓣的概率愈高。那一天太太脫下襪子莊嚴地宣佈她的小腳趾趾甲一分為二。悄悄地考察了自己的小腳趾之後,我立即心虛了起來——幸虧我及時地記起了那一本從月洲村得到的族譜。

我相信一代又一代移民的性格之中存有某種遷徙的基因。這一片土地上的許多人動不動就想拔寨而起,奔赴遠方另謀出路。生活在別處。

一些人乾脆漂洋過海,要麼到了臺灣,要麼持續向南,直至東南亞——古代稱為爪哇國。腳下的荒灘至天盡頭只有一派洶湧而浩瀚的大海,眼前一條孤零零的木船,沒有航海圖,沒有氣象預報,甚至也沒有目的地,然而,遷徙的基因發出的不可違抗的指令,他們說走就走,甚至連一個小包袱也沒有拿。相對地說,現在出門的條件好多了。各種事務將由一個隱蔽的組織安排。某些季節,若干穿花襯衫的傢伙就會出現於村子裡。他們許諾可以將幾個年輕人帶到美國或者日本。當然,沒有波音飛機和國際列車。出門的人只能坐上一條沒有國籍的漁船出海,數十個男女沙丁魚罐頭似的擠在漁船的底艙;漁船在公海漂浮了幾天,終於等到了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那些大腹便便的海上巡邏隊還在碼頭的小屋子裡打瞌睡,漁船悄無聲息地靠上海灘,這一批人跳出船艙四散而逃,埋伏在附近的老鄉負責把他們接走。如果沒有被對方的移民局逮到驅逐出境,他們可以在老鄉的餐館或者超市里打工,這些粗活甚至沒有必要使用外語。既然不諳外語同時又沒有證明身份的護照,他們的生活不外乎工作和悶頭睡覺。

這種日子維持了一段時間,他們開始往家裡寄錢,繼而謀劃以相同的方式把家眷接出來。留在村子裡的父母將海外的匯款積攢起來,日後用這筆錢蓋起一幢三層或者四層的小樓房。樓房蓋成的時候,父母多半已經年邁體衰。他們爬不動樓梯而僅僅願意居住在底樓,樓上成為

蚊子的大本營。如果家裡的兄弟倆前後腳出國,他們務必分別蓋起自己的樓房,哪怕年復一年地鎖在那裡。是否擁有自己的樓房涉及一個人的體面和成功指數。二三十年之後,某些人可能返回故鄉。他們將多年積累的工錢作為資本開一間小雜貨鋪,這是後半輩子全部的依靠。

這種人生規劃不僅要有一些冒險精神,同時,安排這些事務的中間人還要收取四十至五十萬元的手續費。四五十萬不是小數目,足夠在鄉村安居樂業,又有什麼必要千里迢迢地奔赴異國的某一個莫名其妙的餐館或者超市?

可是,這種衡量方式沒有意義。村子裡的人滿懷信心地說,另一家某某人的孩子都出去了,我們為什麼不走?當然,各國政府的官方語言共同將這種入境方式界定為“偷渡”。這是眾多機構聯合打擊的不法行為。可是,偷渡者沒有道德的愧疚。僅僅是繞行海關而已,他們沒有覺得“偷”了別人的什麼。當然,偷渡常常遭受攔截,完美的計畫最後一刻功敗垂成。偷渡者坦然面對挫折,並且屢敗屢戰。完成這種偉大的事業似乎理所當然。一個化學教授曾經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他時常被先期抵達的眾多老鄉——包括他的哥哥——當成笑料。所有的老鄉都是偷渡出來的,只有他不辭辛苦地填寫一大堆表格,還要對付各種無聊的課程考試。

他們拍了拍教授的肩膀說:你這種人還能有什麼出息?

這一片號稱“閩”的土地具有多種地形。

沿海一條狹窄的平原,後半部分的地勢逐漸抬高,形成了以武夷山脈為中心的山區。發源于武夷山的閩江東向入海。沿海一帶居民信媽祖,食海鮮,性情豪爽;山區產竹筍,吃辣椒,山裡人淳樸敦厚。閩越人曾經沿江棲居,至今還能發現他們的某些殘餘痕跡。由於習俗相異,本地居民通常不怎麼排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後,相當多來自山東或者山西的軍人、幹部接管了這一片土地,他們與本地居民相處得不錯。北方那種“兒化”的普通話並未引起反感。

如果說,上海話或者粵語時常標榜語言學的地方主義,那麼,這裡的方言願意閃開一條路,那種“兒化”的普通話很快從辦公室進入菜市場,繼而成為閨蜜或者父子之間的對話語言。

儘管如此,大多數北方幹部仍然覺得,方言是這個地方最為神秘的銅牆鐵壁。那些帶有濃重方言腔調的普通話時常折磨他們的耳朵,令人不知所云。“請講普通話”。北方幹部的臉上浮出鼓勵的神色;“我講的已經是普通話呀”。

本地居民滿臉詫異地回答。更為麻煩的是,這一片土地由多種方言分疆而治。福州話、閩南話、客家話之外,還有獨一無二的莆仙話。這些方言的發音迥然相異,不同方言區域居民相互交流,普通話同樣是他們繞不開的語言立交橋。

方言並非僅僅表現為另一套語言發音。方言具有親切的意味,兩個久別重逢的鄉親用方言大聲寒暄,眼眶會一下子濕潤起來;方言具有默契感,有時一個獨特的詞就可以讓人心領神會;本地的各種小吃多半用方言命名,那些特殊的音節叫人垂涎欲滴;還有,方言往往是罵人的利器,各地都配備了一整套罵人的粗話,方言可以使這些粗話抑揚頓挫,大葷大素,方言之中對於性器官和床笫之事的形容多半帶有一種生動的惡毒感。另一方面,方言又常常與偏僻的地域、保守的風俗或者不雅、粗鄙聯繫在一起,一口方言仿佛矮人一頭。方言不適合莊嚴、高尚或者華麗的詞句,或者宣讀某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觀念。方言朗誦物理學定理、哲學著作或者報紙社論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滑稽之感。一個擅長逗樂的傢伙故意用方言演唱流行的情歌,傷心欲絕的歌詞意外地引起了哄堂大笑。大清王朝的雍正皇帝下令閩粵兩地設立正音書院,聘請旗人傳授北京話。皇帝的擔憂是,滿口讓人聽不懂的方言,官員如何履職行政?

當年一個潮州籍官員向雍正爺進貢荔枝。雍正爺詢問荔枝是否有核?潮州籍官員答曰“有”。

潮州話“有”的發音與北京話“無”相近。雍正爺聽錯了,一口咬下去硌得牙齒生痛。欺君之罪必須問斬,幸而另一些聽得懂潮州話的官

員出面解釋。據說這件事成為雍正皇帝下決心設立正音書院的契機。

只有大人物的方言享有崇高的威望。某些電影裡面,大人物具有大聲說四川話或者山東話的特權;相形之下,眾多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只能由配音演員賦予一口標準的京腔。許多小夥伴熱衷於模仿毛澤東主席一口湖南腔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他們同時有節奏地捶打胸部形成顫音的效果。然而,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方言如同發育不良的身體讓人恥笑。那一年我與若干文學朋友乘船從上海赴旅順,船上的播音員一口怪腔怪調的普通話。我正想發表議論,一個人過來問我:“這個播音員的口音怎麼會如此像?”多次相似的遭遇之後,我力圖普及某種語言學知識進行申辯:南方的方言才是正宗的中原古音。當年北方居民大規模南遷,中原古音被帶到南方的群山之中保存了下來。吳語、粵語、閩南話或者福州話是不同歷史時期移民的語言。中原的語言由於持續演變而面目全非,各種南方方言恰恰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我的方言福州話仍然保留了入聲,吟誦起唐詩宋詞風味十足,我們“你”為“汝”,“他”為“伊”,稱“談話”為“攀講”,“如何”為“何如”,稱“房子”為“厝”,“鍋”為“鼎”,“筷子”為“箸”,如此等等。福州話之中擁有奇妙的修辭。我曾經聽到福州評話如此形容一個人在街道上叫喊樓上的另一個人:“公子伸手從嘴邊抓起幾句話從視窗扔進去……”遺憾的是,我的陳述總是換來懷疑的眼:“是——嗎?”那些北方的傢伙口氣之中充滿了不信任。

相對於客家話、閩南話、莆仙話,我當然願意誇耀音調低沉的福州話。長期居住在這個城市,我有責任搜集這兒令人驕傲的地方。這

個城市擁有四十多條內河,“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儘管現今許多段落河岸崩塌,水流淤塞,甚至散發出刺鼻的氣味;北宋時期的福州太守張伯玉組織居民種植榕樹。數百年的生長,許多大榕樹綠蔭如蓋,長須飄拂,如同慈祥的長老。提到這個城市四處彌漫的福州話,一個人的聲音將在我的想像之中浮現:我指的是林則徐的聲音。這個福州籍的朝廷命官成功地將福州方言送入政治舞臺的中心。據說清朝的道光皇帝曾經感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林則徐說官話。”朝廷之上,林則徐的官話肯定是一個另類,但是,他的口音士兵都聽得懂。

這兒的民間流傳許多軼事,編排的是這個老爺子如何滿口福州腔地指揮虎門銷煙,巧施尿壺陣戲弄英軍,或者乾脆威風凜凜地下令:“把大炮抬出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福州話吟誦這種句子正好。總之,這個大名鼎鼎的老爺子為福州話爭得了巨大的榮譽。

如今,這個城市的方言正在逐漸式微,猶如一扇舊木門上逐漸剝落的油漆。全球化時代的急速降臨造就了英語的廣泛流行,方言遭到了大面積的拋棄。令人驚異的是,美國的紐約竟然奇跡般地形成了一個福州話的方言部落。

據說紐約的福州人大約有五十萬—— 一個中等規模的縣城。他們之中的多數人不諳英語,甚至普通話也磕磕巴巴,福州話織起了他們之間的神秘網路。許多人僅僅因為一聲來自異國的鄉音就背井離鄉,不知深淺地陷入英語的沼澤地。他們只能勉強地呼吸,張口說話的機會驟降。接下來的漫長日子裡,他們一律用幾句簡短的福州話對付客戶、員警和移民局;某些特殊的時刻,他們也可能聽到福州話傳來的指令:到某一個地點集合,一起向某些西裝革履的傢伙扔雞蛋。他們期待的是在某一個休息日找到一個電話亭塞入幾個硬幣,打通越洋電話,向父母或者家人報平安。只有這時,他們才能盡情地享用久違的福州話。

摘自:《中華文學選刊》2018年第2期

作者介紹:

南帆,1957年出生,本名張帆。1975 年下鄉插隊,1982 年畢業于廈門大學,1984 年研究生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1984 年至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主要從事現當代中國文學和文學理論研究。已經出版《理解與感悟》《闡釋的空間》《文學的衝突》《文學的維度》等多部學術專著、論文集,及多部散文隨筆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