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野村證券:“一帶一路”消費板塊更純粹標的在東南亞和南亞上市公司

4月20日, 在“野村中國‘一帶一路’最新研究及其對股票策略及宏觀經濟影響”交流會上, 野村中國經濟學家陳家瑤與王立升認為, “一帶一路”在未來的投資總額將達到1.5萬億美元, 會帶來雙贏的局面, 不僅是中國,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尤其是基礎設施薄弱、經濟規模較小的經濟體會從中獲得很多收益。

野村證券在2016年選取了15位“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國家, 主要來自亞洲、北非和歐洲, 15個參與國占全球總人口的比例達到了43%, 但是GDP的占比卻只有16%, 同年(2016年)中國人口占比為19%, 而GDP占比達到了15%, 從該資料來看, 沿線國家在人口方面有很大優勢,

但是經濟方面相對比較落後, 相對有比較大的潛能。

陳家瑤, “一帶一路”講給中國帶來益處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 創造了新的需求。 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 整個全球的貿易增速在放緩, 而且現在貿易主義的興起, 對中國的出口帶來不利影響, 而一帶一路建設給出了一個新的方向, 這些大規模基建投資會創造性的需求, 從而帶動對中國產品和產能的出口。

第二是推動中國國內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中國一直是低成本製造中心, 但是隨著國內各項成本, 尤其是人力成本上升, 這種模式已經不再適合中國, 中國需要轉向更高附加值的生產。

第三是均衡國內區域之間的發展。 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相對發達,

但是中西部、東北三省相對較落後, 而一帶一路建設會帶來這些地區的發展, 比如說中蒙俄經濟走廊會經過東北三省, 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始于雲南, 新亞歐經濟走廊是從山東到新疆橫跨東西。

第四, 提高中長期資本回報率, 截至今年三月份, 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3.1萬億美元, 相比於低收益的美國國債, 一帶一路對外匯儲備提供了新的投資管道, 在初始階段, 受政治經濟法制這些因素的影響, 可能會對一帶一路項目帶來投資風險, 但野村認為這是相對於短期來看的, 一旦這些國家的基建、整體政治文化機制以及投資環境改善, 投資回報率會很快提高, 這方面投資也會提升中國對外資產投資多元化,

降低同質化風險。

另外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完成, 會大大縮短中國和西下產油國之間的交通路線, 減少中國對南海貿易路線的依賴, 而中國對這些專案的投入和建設也會提升中國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但同時, 陳家瑤也提出“一帶一路”建設中潛在的風險。

陳家瑤指出:“早期階段專案回報率較低, 風險較高, 因為有些經濟專案不完全是由經濟利益主導, 很多國家法制體系不完善, 而且政治環境不穩定, 主權信用評級比較大, 甚至沒有評級。 第二個風險在於一帶一路投資資金的可持續性, 中國國內債務水準比較高, 金融業杠杆也比較高。 ”

“但我們相信這些風險處在可控範圍內,

如果按照每年1500億美元的投資判斷, 中國國內對外投資總額超過9萬億美元, 那麼銀行新增貸款是兩萬億美元, 跟這些相比, 1500億美元的投資對中國的負擔並不大。 另外還可以尋求多邊機構, 比如說國際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金援助, 一些高風險專案可以設計保險形式, 從而吸引私人投資者。 ”陳家瑤進一步補充道。

同時, “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周邊國家, 尤其是南亞、東南亞國家帶來了創造性的經濟機會, 除了與中國的貿易, 還有相鄰國家相互合作所產生投資貿易旅遊收益。

陳家瑤認為積極影響主要為促進當地基建增長、通過降低貿易成本和提高貿易便利性來促進區域性貿易一體化以及推動當地服務業的發展,

一方面基建改善和貿易增加促進轉運中心貿易服務業的發展, 同時也會帶來跨境電子商務、金融、旅遊業等發展。

“當然對沿線國家也有風險, 包括債務可持續性和國際收支風險, 但總體而言利大於弊, 具體受益最多的國家包括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等, 東南亞的馬來西亞、菲律賓等, 以馬來西亞為例, 他已經吸引到了超342億美元的‘一帶一路’相關投資, 相當於GDP的10%左右。 ”陳家瑤表示。

在股票投資策略上來看, 野村中國股票研究部主管及大中華區首席股票策略師劉鳴鏑表示“一帶一路”沿線發展受益股包括——大基建、銀行以及消費, “受益的銀行中, 最突出的是中銀香港, 其參與了500多個“一帶一路”項目, 投入約一千億美元”。

而對於消費標的,劉鳴鏑更傾向於在東南亞和南亞的上市公司中尋找,中資企業在消費領域占比尚小。

“基建做好、本地經濟發展起來之後,沿線國家會有生產和消費的需要,現在明顯能看到一些地產商、水泥、物流和互聯網公司已經到了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不過中資公司的總體收入在這些市場中占比較低,像海螺海外業務只是3%,一帶一路消費板塊,還是在東南亞和南亞的上市公司裡會找到更純粹的標的。”劉鳴鏑表示。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而對於消費標的,劉鳴鏑更傾向於在東南亞和南亞的上市公司中尋找,中資企業在消費領域占比尚小。

“基建做好、本地經濟發展起來之後,沿線國家會有生產和消費的需要,現在明顯能看到一些地產商、水泥、物流和互聯網公司已經到了馬來西亞,印尼等地,不過中資公司的總體收入在這些市場中占比較低,像海螺海外業務只是3%,一帶一路消費板塊,還是在東南亞和南亞的上市公司裡會找到更純粹的標的。”劉鳴鏑表示。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