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被銀行視為大敵的加密貨幣,對於普通投資者是敵是友?

據How Much網站文章, 全球較大的銀行對虛擬加密貨幣都是持抵觸的態度, 常常拿虛擬加密貨幣波動性以及它們能夠用來洗錢等負面來說事。

這話說的有點諷刺, 洗錢等金融犯罪行為恰恰發生在各大銀行之間, 這些銀行為了解決此類指控, 每年都要支付大量的罰金。

為什麼銀行不喜歡虛擬加密貨幣呢, 最大的原因是銀行感受到了來自虛擬加密貨幣的威脅。 虛擬加密貨幣崛起的速度遠遠超出了所有人此前的預期。 除此之外, 虛擬加密貨幣出現的時間還比較短, 許多人還無法接受加密貨幣這一概念。 快速成長的虛擬加密貨幣具備顛覆現有金融體系的潛力, 這讓許多銀行感到非常恐懼。 那麼虛擬加密貨幣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聽誇妹給你說道說道。

一、虛擬加密貨幣的特性:

1、開原始程式碼:

真正的虛擬加密貨幣是在發行時同步公開開原始程式碼, 公佈礦池網址, 真正的虛擬加密貨幣一定是挖礦挖出來的。

2、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不受個人、國家、企業任何組織的監管, 不會被納稅, 不會被凍結, 更不可能操縱價格, 排名是按交易量排名。

真正虛擬加密貨幣是去中心化的, 是離線錢包, 你只要擁有這個離線錢包, 你的資產就在, 不會擔心錢丟失, 並且錢包是匿名, 沒有辦法跟蹤查到是誰的錢, 全球可以轉帳, 不用兌換匯率那麼全世界所有國家的錢, 我們電子錢包一轉, 都可以到本國家的交易平臺交易提現, 非常便捷。

給大家講個案例利用去中心化的特點進行綁架:香港富豪被綁票,

索要不是錢, 而是虛擬貨幣, 為什麼要用這種方法, 在現實中我們看到綁架要的是錢, 拿那麼多錢, 說凍結就凍結, 搶回也是一堆廢紙, 出去流通不了。 用虛擬貨幣拿到全球任何國家可以兌換任何貨幣, 國家、個人、政府沒有辦法監管, 成功以後可以換錢了。 這裡就是利用了一個去中心化的一個特性。

3、定量發行:

看你發行的虛擬貨幣是不是定量發行, 總共發行多少, 多長時間開採完, 是不是合理的, 通過開原始程式碼可以查到是不是定量發行。

4、國際平臺交易:

虛擬貨幣能在國際公認平臺上自由的交易,兌換其它的虛擬貨幣的幣種,虛擬貨幣一定在交易中產生價值,在交易中去流通。

二、虛擬加密貨幣的發展現狀

一直以來,社會各界對加密貨幣持不一樣的看法,肯定者認為加密貨幣具有改變世界的能力,將顛覆現有的貨幣體系;否定者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加密貨幣只會帶來混亂。

儘管如此,不可忽視的是,加密貨幣經過2018年年初價格的劇烈波動,加密貨幣最近在此回到了上漲的軌道上。在2018年2月16日加密貨幣的總市值達到了4700億美元,這一市值超過了同一天美國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的市值。

4大銀行中,市值唯一能與比特幣市值相當的只有中國銀行。乙太幣的市值總量排在第二位元,其規模與摩根士丹利銀行的市值相當。這些資料說明,這些讓銀行業擔憂的加密貨幣迅猛發展對這些銀行的業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94歲的副總裁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認為比特幣完全就是個騙局,並稱人們瘋狂投資加密貨幣是被騙了。

整體來講,加密貨幣的市值規模已經超過了全球最大的幾家金融公司的市值。這導致許多銀行進行反擊,並試圖降低加密貨幣的成長勢頭。

但是可悲的是,這些銀行根本不清楚它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在2017年年末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Jamie Dimo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宣稱,比特幣就是一個騙局,現在摩根大通又推出了基於比特幣的金融衍生品比特幣ETF,看到這不免讓人覺得好笑。

對於許多投資比特幣的人來說,比特幣就是未來的希望。

三、虛擬加密貨幣在資產組合中的地位

無論你承認與否,2017全球金融市場最受關注的事情就是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儘管比特幣的總市值和美國股市相比還差著三個零(0.2萬億刀 vs 30萬億刀),但美股指數受到的關注度連比特幣的零頭都不到(見下圖)。

那麼,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作為一個已經無法被忽視的資產類別,在資產組合中的地位如何呢?

1、分散風險

大家都聽過不要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的說法,即投資越分散,風險越低。但是風險可以被分散的效果取決於資產間的相關性,所投資產間的相關性越低整體風險越低。

如果同時擁有福特和通用(GM)的股票,那麼其實整體風險並沒有比只擁有其中一隻降低太多,因為這兩個股票相關性太高,基本同漲同跌。不同行業的股票(能源vs.科技),不同類別的資產(股票vs.大宗商品)之間相關性就會低很多。

然而,大部分資產價格或多或少都有些相關的。如果央行印錢,主要的資產類別肯定都要上漲。所以低相關性是非常寶貴的特徵。

下圖是標準普爾,黃金,比特幣2017年的累積收益,你們找找看有什麼規律:

仔細找。

還沒找到?對了,因為沒規律。比特幣和這兩者的相關係數幾乎為0。

所以從分散風險的角度,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是一個理想的工具。

2、 對沖風險

資產組合裡的房產和黃金可以抵抗通脹風險;而現金則可以對抗流動性的風險。

今天,要說一個新的風險——貨幣體系危機的風險。

比特幣是中本聰於2008年設計2009年發行的一種加密貨幣。

這個時間點非常有意思,正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後。

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15宣佈破產:之後一兩年,失業率增加到10%,房價股市繼續下跌···這都是老生常談了,但還有一個比較嚴重的事件,國內談的不多:08年美國的貨幣市場基金發生了虧損。

這放在中國就相當於銀行活期存款虧損了一個感覺。

所以民眾對於整個銀行業產生了極大地不信任,這也是比特幣發展的大環境之一。

當然,借此發展起來的除了比特幣還有各種金融科技產品,比如p2p鼻祖prosper與lending club,智慧投顧產品等等。

自08年之後直到今天,大銀行的違約利差都沒能降回至危機前的水準,說明人們對銀行業的信任始終未被修復。

而美元或者美國政府也沒有好到哪去。無風險利率之于金融,相當於重力加速度之於物理。一直以來無風險利率對應的都是美國的國債收益率,但時至今日,美國國債零風險的假設已經非常值得商榷了,看看這些年來平均每個美國家庭為美國政府背負的債務吧:

通脹因素已被去除

2011年,評級公司標準普爾把美國政府信用從最高的AAA降低一個子級至AA+,另一家評級公司穆迪也給出了負面展望。加上之前稅改又增加了1.5萬億赤字……所以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正是在人們對傳統的以央行主導的銀行系統的不信任中得到發展的。

去中心化的設計使得比特幣和由中央銀行主導的銀行系統形成天然的競爭關係。可以預見在危機情景下,比特幣將對法定貨幣呈現極大的負相關性,這也讓其成為了對沖這一風險的理想工具。

3、 買多少?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在看多比特幣,只是陳述其兩個重要特徵:對其他資產的低相關性,以及對傳統銀行系統的對沖功能。

本文既不看多也不看空,2018年比特幣跌成零或漲100倍我都不驚訝。

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價格波動極大風險極高,24小時持續交易,買多了根本睡不著覺;沒買的看著比特幣瘋漲心裡也難受——有一個現象叫做FOMO(Fear Of Missing Out 擔心錯過)說的就是這種感覺。

NBA球隊金州勇士的老闆之一,Chamath,建議讓比特幣占資產組合的1%。

誇妹的看法和他差不多:1%是一個合理的配置,買太多則是投機而非資產配置。

配置1%的目的是讓你不用再關心比特幣漲跌:假設比特幣如鬱金香般泡沫破裂變得一文不值,那麼年收益因此降低1%並不是致命的損失;反之,如果美國甚至全球銀行系統真的出現了嚴重的危機,那麼這1%也許可以拯救你的整個資產組合。

然而現在國內很多投資者,抱著靠投資加密貨幣發家致富的心態,甚至用比特幣抵押房屋,這已經是投機行為而非資產配置。

在此,誇妹奉勸那些指望靠炒幣成億萬富翁的投機客們,不要把你的房子放在上面,一旦市場情況發生變化,就只能成為被收割的“韭菜”。成為別人接盤俠的滋味除了苦,不會有別的。

虛擬貨幣能在國際公認平臺上自由的交易,兌換其它的虛擬貨幣的幣種,虛擬貨幣一定在交易中產生價值,在交易中去流通。

二、虛擬加密貨幣的發展現狀

一直以來,社會各界對加密貨幣持不一樣的看法,肯定者認為加密貨幣具有改變世界的能力,將顛覆現有的貨幣體系;否定者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加密貨幣只會帶來混亂。

儘管如此,不可忽視的是,加密貨幣經過2018年年初價格的劇烈波動,加密貨幣最近在此回到了上漲的軌道上。在2018年2月16日加密貨幣的總市值達到了4700億美元,這一市值超過了同一天美國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的市值。

4大銀行中,市值唯一能與比特幣市值相當的只有中國銀行。乙太幣的市值總量排在第二位元,其規模與摩根士丹利銀行的市值相當。這些資料說明,這些讓銀行業擔憂的加密貨幣迅猛發展對這些銀行的業務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94歲的副總裁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認為比特幣完全就是個騙局,並稱人們瘋狂投資加密貨幣是被騙了。

整體來講,加密貨幣的市值規模已經超過了全球最大的幾家金融公司的市值。這導致許多銀行進行反擊,並試圖降低加密貨幣的成長勢頭。

但是可悲的是,這些銀行根本不清楚它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在2017年年末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Jamie Dimo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宣稱,比特幣就是一個騙局,現在摩根大通又推出了基於比特幣的金融衍生品比特幣ETF,看到這不免讓人覺得好笑。

對於許多投資比特幣的人來說,比特幣就是未來的希望。

三、虛擬加密貨幣在資產組合中的地位

無論你承認與否,2017全球金融市場最受關注的事情就是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儘管比特幣的總市值和美國股市相比還差著三個零(0.2萬億刀 vs 30萬億刀),但美股指數受到的關注度連比特幣的零頭都不到(見下圖)。

那麼,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作為一個已經無法被忽視的資產類別,在資產組合中的地位如何呢?

1、分散風險

大家都聽過不要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的說法,即投資越分散,風險越低。但是風險可以被分散的效果取決於資產間的相關性,所投資產間的相關性越低整體風險越低。

如果同時擁有福特和通用(GM)的股票,那麼其實整體風險並沒有比只擁有其中一隻降低太多,因為這兩個股票相關性太高,基本同漲同跌。不同行業的股票(能源vs.科技),不同類別的資產(股票vs.大宗商品)之間相關性就會低很多。

然而,大部分資產價格或多或少都有些相關的。如果央行印錢,主要的資產類別肯定都要上漲。所以低相關性是非常寶貴的特徵。

下圖是標準普爾,黃金,比特幣2017年的累積收益,你們找找看有什麼規律:

仔細找。

還沒找到?對了,因為沒規律。比特幣和這兩者的相關係數幾乎為0。

所以從分散風險的角度,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是一個理想的工具。

2、 對沖風險

資產組合裡的房產和黃金可以抵抗通脹風險;而現金則可以對抗流動性的風險。

今天,要說一個新的風險——貨幣體系危機的風險。

比特幣是中本聰於2008年設計2009年發行的一種加密貨幣。

這個時間點非常有意思,正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後。

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15宣佈破產:之後一兩年,失業率增加到10%,房價股市繼續下跌···這都是老生常談了,但還有一個比較嚴重的事件,國內談的不多:08年美國的貨幣市場基金發生了虧損。

這放在中國就相當於銀行活期存款虧損了一個感覺。

所以民眾對於整個銀行業產生了極大地不信任,這也是比特幣發展的大環境之一。

當然,借此發展起來的除了比特幣還有各種金融科技產品,比如p2p鼻祖prosper與lending club,智慧投顧產品等等。

自08年之後直到今天,大銀行的違約利差都沒能降回至危機前的水準,說明人們對銀行業的信任始終未被修復。

而美元或者美國政府也沒有好到哪去。無風險利率之于金融,相當於重力加速度之於物理。一直以來無風險利率對應的都是美國的國債收益率,但時至今日,美國國債零風險的假設已經非常值得商榷了,看看這些年來平均每個美國家庭為美國政府背負的債務吧:

通脹因素已被去除

2011年,評級公司標準普爾把美國政府信用從最高的AAA降低一個子級至AA+,另一家評級公司穆迪也給出了負面展望。加上之前稅改又增加了1.5萬億赤字……所以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正是在人們對傳統的以央行主導的銀行系統的不信任中得到發展的。

去中心化的設計使得比特幣和由中央銀行主導的銀行系統形成天然的競爭關係。可以預見在危機情景下,比特幣將對法定貨幣呈現極大的負相關性,這也讓其成為了對沖這一風險的理想工具。

3、 買多少?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在看多比特幣,只是陳述其兩個重要特徵:對其他資產的低相關性,以及對傳統銀行系統的對沖功能。

本文既不看多也不看空,2018年比特幣跌成零或漲100倍我都不驚訝。

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價格波動極大風險極高,24小時持續交易,買多了根本睡不著覺;沒買的看著比特幣瘋漲心裡也難受——有一個現象叫做FOMO(Fear Of Missing Out 擔心錯過)說的就是這種感覺。

NBA球隊金州勇士的老闆之一,Chamath,建議讓比特幣占資產組合的1%。

誇妹的看法和他差不多:1%是一個合理的配置,買太多則是投機而非資產配置。

配置1%的目的是讓你不用再關心比特幣漲跌:假設比特幣如鬱金香般泡沫破裂變得一文不值,那麼年收益因此降低1%並不是致命的損失;反之,如果美國甚至全球銀行系統真的出現了嚴重的危機,那麼這1%也許可以拯救你的整個資產組合。

然而現在國內很多投資者,抱著靠投資加密貨幣發家致富的心態,甚至用比特幣抵押房屋,這已經是投機行為而非資產配置。

在此,誇妹奉勸那些指望靠炒幣成億萬富翁的投機客們,不要把你的房子放在上面,一旦市場情況發生變化,就只能成為被收割的“韭菜”。成為別人接盤俠的滋味除了苦,不會有別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