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國家品質基礎(NQI)談製造業品質基礎(MQI)的構建

摘要:本文基於目前國內外對國家品質基礎(NQI)的相關研究成果, 結合品質形成過程和現有標準體系及應用狀況, 對NQI的理念、構成和要素關係提出了一種新的表述。 其中包括將檢驗檢測歸入工業計量並納入NQI中的計量要素;在NQI要素中加入品質監管要素;將標準單獨作為一個體系。 以及根據製造業特點, 提出了製造業品質基礎(MQI)的概念, 並探討了其與NQI的關係。

關鍵字:品質、國家品質基礎(NQI)、製造業品質基礎(MQI)、工業計量。

1. 引言

國家品質基礎, 英文原文是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 簡稱NQI, 這又是一個讓中國製造感到興奮的新名詞。 國家科技部已將NQI納入《國家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

那中國製造到底需要什麼樣的NQI呢?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什麼是NQI?單從字面上看, Infrastructure的中文直譯是“基礎、基礎設施”, 於是我們就把它譯成了“國家品質基礎”。 但它到底是什麼?其中又包含了什麼呢?有意思的是, 到今天為止, 全世界似乎還沒有給出過一個明確的定義。 但這個問題確是討論國家品質基礎(NQI)及其應用的最根本問題。

2.從NQI的起源探究其目的與用途

我們可以先從邏輯上看一下NQI的起源及背後的構想。 NQI的概念最早是由聯合國貿發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在2005年提出的, 為什麼是世貿組織提的呢?他們應該是想解決全球貿易中的品質問題, 包括互認和信任問題, 以構建和完善全球貿易中的博弈規則,

並最終把這個目標的實現歸結到計量、標準、檢測、認證、認可等各個技術環節。

在此基礎上,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和國際標準組織(ISO)於2006年在分析總結了品質領域100多年工程實踐的經驗和教訓基礎上, 認為計量、標準化、合格評定是NQI的三大(技術)支柱, 並從工程學和方法學角度著手制訂一系列的基本原則和具有實際可操作性的標準。 這些標準來自于先進工業國家的工程實踐, 而這些先進工業國家同時也在按這條思路構建各自的NQI。

2013年, 以經濟發展和減少貧窮為主要目標的世界銀行更是提出了建設NQI的公共干預理論, 並認為NQI適用於所有產品和服務。 從世界銀行的職能來看, 是否可以認為, NQI已成為判斷一個國家品質能力與潛力的判據了呢?

從上面NQI的沿革中我們還能看到, 這個基礎(Infrastructure)似乎不僅是一種基礎設施, 實際上是一種架構, 其中包括了技術體系和運行管理機制等。

3.對NQI概念和內涵的理解

儘管NQI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統一的定義, 國內已有專家對NQI的體系及其中相關要素的關係展開了相應的研究, 圖1表示了這些研究成果表述的NQI中各要素及相互關係。

圖1 現有研究描述的國家品質基礎(NQI)中各要素之間的關係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到已有的研究給出了一個由計量、標準和合格評定等三大要素組成的體系, 並認為其中計量是控制品質的基礎, 標準引領品質提升, 合格評定控制品質並建立品質信任。 三者形成完整的技術鏈條, 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共同支撐品質的發展。 該研究最後總結認為:計量解決準確測量的問題, 品質中的量值要求由標準統一規範, 標準執行得如何就需要通過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來判定。

除了上述的結論外, 這個研究成果還有一個值得商榷的地方,

那就是工業計量位置, 或者說製造過程的檢驗檢測應該歸在哪裡。 上面的研究是把工業計量歸到了合格評定中(圖中右下角“合格評定”下的小字)。 這樣的定位是否合理準確呢?這樣描述NQI是否確切呢?

下面我們看下國外的相關研究。 德國的計量專家Clemens Sanetra博士等人著有一本NQI方面的專著《Theanswer to the global quality challenge: A 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 其中有一張圖(如圖2所示)更為詳細地描述了NQI。

圖2 德國的Clemens Sanetra博士等描述的國家品質基礎(NQI)

該圖用的是食品領域的一個案例。從圖中的內容可以看出,這絕對不只是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而應該是一個包括了技術體系和運行管理機制的完整架構。這樣一套國家層面的架構對於國際貿易和國際合作而言,似乎是夠了,因為這一系列的技術、設施、手段和管理的應用,可以實現對品質的合格評定功能,並能通過品質信任的建立,提高了效率並控制了成本。這些已足以支撐起國際貿易和國際合作開展,更何況其終究是用來解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問題的。從這個層面上看,我們可以給國家品質基礎(NQI)下一個狹義的定義:

(狹義的)國家品質基礎(NQI):基於國際品質互認和信任構建的國家品質架構。

4.從工程角度探究NQI的體系

根據上面對NQI的描述,國家貿易和國際合作中的品質問題可以通過NQI的建設來解決。然而,對於一個不僅涉及貿易與合作,更包含有製造的國家而言,光有這些就夠了嗎?這其中有幾個重要和根本的問題需要理清:

1)NQI實現了國際貿易和國際合作中的品質合格評定功能,但未明確提及監管過程品質的要求,特別是主動監管。那麼國家對過程品質的監管是否也應該屬於NQI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呢?也許我們可以說國外資料中沒有提及,不用管。但這些對於還處於發展中的中國,就沒有特殊的意義嗎?反觀國外,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不僅承擔著檢驗檢測和認證的功能,更是承擔著監管的重責,因為品質問題離不開程序控制。再比如歐盟的RoHS指令等,從最初的指令最終轉化為法律法規,這種轉化不僅形成了產品特性的准入門檻,更成為一種過程的監管和法律的追責。再看某國外手機在國內代工的監管,製造過程中全部線上檢測的資料通過網路即時傳回美國。這樣的案例難道僅是對供應商的管理嗎?這不正是國際貿易中監管的體現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這種監管將成為可能,並且力度會越來越大。同時,這種監管對於品質的形成和最終品質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2)品質的源頭來自於製造業(也包括第1和第3產業),也就是說製造業是品質形成的始作俑者,那麼品質形成的綿長過程需不需要管?需要管的話又應該如何管?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德國的研究與國內研究結果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德國專家的圖中有明確的“工業計量”提法,而且非常明確地將其歸在計量下面。而國內的研究則把檢驗檢測放在“合格評定”下面。那到底放在哪裡更合理呢?這裡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VIM對計量學的定義。即,計量學:測量及其應用的科學。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計量測量是不分家的,而從實際應用來看也分不了家。從這一點看,德國人的提法更為確切。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在製造業內部的檢驗檢測屬於工業計量應該沒有問題,但一些認可實驗室做的檢驗檢測呢?這裡就需要看測量任務了,如果涉及標準器具,這無疑是計量的事,而如果是產品的,那檢驗物件和標準來源於製造業、製造業引用的標準及約束製造業的強制性標準,即使協力廠商檢驗檢測時需要重新制訂標準,那也有一個形成共識的問題,所以歸到工業計量就是合理的。

這裡給工業計量下個初步的定義:根據製造業品質要求開展的量值獲取和符合性評定操作。

3)計量、標準和合格判定,以及監管,工業計量,到底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呢?這些相對於製造業和產品品質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呢?

讓我們從計量、標準、合格判定和監管形成的順序和實際操作的過程來看一下它們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出上提出對NQI定義的討論。圖3給出了這些要素之間的大致關係:

圖3國家品質基礎(NQI)中各要素的關係的新描述

1)首先有一種“測”的技術突破,使我們能夠獲取被測物件的量值,注意,此時還不能叫做“測量”,更不能叫“計量”。但這種“測”卻給了我們表徵某種特性的能力。

2)人們開始通過標準和規範的制訂,來定義量值及其合格的閥值。同時規範其量值獲取的過程、方法以及合格評定的方法,這其中還將規定計量與合格評定的關係,特別是測量不確定度的處理規範。所以說,標準是計量和測量操作的源動力和行為導則。

3)從某種角度看,計量可以理解為是“測”的技術+標準,因為沒有標準的“測量”是沒有價值的。計量包括了量值標準的建立、量值傳遞、工業計量(檢驗檢測)等等。它在實現了標準的要求的同時,更回應了精准的要求,並體現了標準的價值,也為合格評定奠定了基礎。

4)根據相關標準構建的合格評定體系,它不僅給出對品質的評定結果,同時通過認證和認可等手段,建立起品質信任,並有效地提高了面向品質合格評定操作的效率、降低了整個操作的成本。合格評定在實現標準要求的同時,也體現了標準和計量的價值。

5)品質監管,作為一種程序控制的體系,應該是不可或缺。在監管操作中,標準以及相關的法規,將為監管提供依據。同時,監管也會根據操作需要,對標準水準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為監管會面臨形形色色、變幻莫測的實際問題。此外,監管還承擔著一個資訊發佈和公眾服務的責任。

6)最終,所有面向品質的操作都應該約束在法規的紅線之內。

根據上述討論,我們可以從更全面的角度去鉤勒出國家品質基礎(NQI),圖4表示了一種全新的NQI架構及核心要素的關係。同時也描述了國家品質基礎(NQI)與國際貿易和國際合作的關係。

圖4一種對NQI架構及核心要素的新描述

5.NQI與製造業的關係以及製造業品質基礎(MQI)的提出

圖4中似乎還沒有回答工業計量的地位和作用問題,這裡我們將展開該圖中包圍“品質”的那個空圈,對NQI和製造業的關係做一個深入的探究。

毫無疑問,製造業作為品質的始作俑者和回應者,其必然應該納入NQI的範疇。但以什麼樣的結構和運作方式存在,與NQI又是什麼樣關係呢?

其實,對照對NQI的新描述,結合製造業本身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到製造業中關於品質的工作流程和相關要素的結構特點與NQI具有相似性,這裡結合ISO 9000等相關標準對這個架構做一個簡單的研討。

1)ISO 品質體系標準給出了一個著名的PDCA環。所謂P,就是首先需要制訂一系列計畫,特別是相關的規範和標準,這其中包括有對產品品質的定義和界定、後續製造的流程和操作規範、檢驗檢測流程和操作規範、品質控制流程與操作規範、品質驗收流程與操作規範、供應商管理流程與操作規範,等等等等。

2)根據所制訂的檢測流程和操作規範,在計量的量值傳遞基礎上,通過工業計量規範的實施,精准地獲取產品的品質資訊。這個操作屬於PDCA環中的D環節。

3)在品質狀態資訊獲取的基礎上,根據品質控制流程及操作規範,對品質狀態進行(合格)評定,並根據評定結果對製造過程進行控制。這其中包括了PDCA環中的D、C和A環節。

4)在品質狀態資訊獲取的基礎上,根據驗收流程及操作規範,對零部件和產品進行合格評定。同時運用認證認可等技術手段,對過程、操作人員、供應商、零部件等進行必要的認證認可,構建起品質信任。同時提高品質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的成本。這其中包括了PDCA環中的D、C和A環節。這裡的認證認不一定是第3方的,有時是第2方的認證認可。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構建在ISO 9000標準體系上的一個品質架構,這裡提出一個新的概念,製造業品質基礎(MQI: Manufacture Quality Infrastructure)。其主要操作流程和相關要素包括:

1) 以ISO9000標準中的七項原則為基礎,以PDCA和風險管理這正反二個工作流程形成的操作上的閉環,構建面向品質的工作模式。

2) 通過各類相關標準的構建與應用,約束和規範後續所有的操作和過程。

3) 以工業計量精准獲取品質狀態,實現標準的要求,並為品質的合格評定提供基礎。

4) 以合格評定的結果為依據,進行後續操作調整。同時通過認證認可,在實現品質信任的同時,實現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控制。

圖5MQI體系及相關要素的關係

圖5描述了MQI體系及相關要素的關係。在這個架構中,涉及到1個體系和3個要素,分別是:

標準體系:這是整個架構的核心,更是一份行動綱領。包括了國際/國家/地方/行業標準、產品標準、工作標準、流程標準,以及一系列的操作規範和過程規範。

工業計量:這是一種技術手段,依據標準實施檢驗、檢測過程,以獲取準確可靠的資料(品質狀態)。

程序控制:這是一個監管體系,根據標準實施品質管制。

合格評定:這是一套評判機制,它根據標準進行品質評定。同時同樣根據標準,通過認證認可建立品質信任。這種信任包括企業內部、企業與供應商和用戶,以及企業與社會等多方信任和全面信任等。

通過對製造業品質基礎(MQI)的討論,結合國內企業的品質現狀,我們可以看到,國內許多企業目前並沒有從系統高度考慮品質問題,更沒有從體系角度去切實構建相關架構,從這一點講,用MQI的概念去統一描述製造業的品質技術體系和運行管理機制,具有其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

綜上,我們可以給製造業品質基礎(MQI)下一個初步的定義:

製造業品質基礎(MQI):面向產品全生命週期品質的品質管制機制和品質技術體系構成的品質架構。

從圖4和圖5中我們還可以明確地看到MQI和NQI的關係:

1) MQI是NQI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NQI的基礎和源頭。

2) MQI中的標準體系是國際/國家/地方/行業標準在製造業和企業的延伸、拓展、細化和應用。

3) MQI中的工業計量是國家計量在製造業和企業的延伸,也是國家計量中量值傳遞價值的體現。

4) MQI中的控制過程,既是ISO9000中相關原則的體現,也是國家監管體系在製造業和企業的一種延伸和關聯。並將在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的實施中,成為國家監管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5) MQI中的合格評定是國家合格評定體系在製造業和企業的延伸和補充,並成為整個國家品質信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事實上,製造業品質基礎(MQI)只是國家品質基礎(NQI)中產業品質基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他的如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也會有相應的品質基礎,世界銀行提出NQI共公干預理論對這方法已有所論及。

6.NQI與品質文化建設的關係

講品質,離不開品質文化建設。在製造業層面,ISO的標準體系的有效貫徹與執行,就能起到協助企業構建品質文化的作用。也許有的人會認為ISO9000系列標準僅僅是一個品質體系,但當你細究其中時,特別是在認真貫徹執行時,你會發現,隨著這些標準的有效應用,你的品質理念、思維習慣和操作習慣等都會隨之而改變,而習慣的改變過程實際上就是品質文化的形成過程,因為企業文化,說到底,就是一種企業習慣的體現。

那麼NQI包不包含國家品質文化建設的相關功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沒有良好的品質文化為基礎,就不可能有品質。NQI中關於國家品質文化建設方面的功能應當包括:

1) 全民族品質文化和先進品質消費理念的宣傳、弘揚

2) 公民品質意識的建立和品質素養的提高

3) 公民品質知識的普及和相關能力的提升

4) 品質監管全民參與活動的組織和管理

從另一個角度看,國民品質文化還是企業品質文化的基礎,更是國家品質基礎(NQI)的基礎。所以,單從英語單詞Infrastructure直譯過來的“基礎,基礎設施”,在內涵上是不全面的。

由此看來,所謂的國家品質基礎(NQI)應該有更為寬泛的定義。這裡給出一個初步的說法,供大家討論:

國家品質基礎(NQI):面向國際貿易與國際合作,肩負國民品質文化建設責任、涵蓋了國家品質技術體系和國家品質管制機制的一種架構。

注:架構一詞來源於軟體工程,目前並沒有完整的定義,但從其功能和應用過程來看,基本上存在著以下的特性:

“系統在其環境中的最高層概念”

“是一系列相關的抽象模型”

“指系統重要構件的組織或結構”

“從整體到部分的最高層次的劃分”

圖2 德國的Clemens Sanetra博士等描述的國家品質基礎(NQI)

該圖用的是食品領域的一個案例。從圖中的內容可以看出,這絕對不只是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而應該是一個包括了技術體系和運行管理機制的完整架構。這樣一套國家層面的架構對於國際貿易和國際合作而言,似乎是夠了,因為這一系列的技術、設施、手段和管理的應用,可以實現對品質的合格評定功能,並能通過品質信任的建立,提高了效率並控制了成本。這些已足以支撐起國際貿易和國際合作開展,更何況其終究是用來解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問題的。從這個層面上看,我們可以給國家品質基礎(NQI)下一個狹義的定義:

(狹義的)國家品質基礎(NQI):基於國際品質互認和信任構建的國家品質架構。

4.從工程角度探究NQI的體系

根據上面對NQI的描述,國家貿易和國際合作中的品質問題可以通過NQI的建設來解決。然而,對於一個不僅涉及貿易與合作,更包含有製造的國家而言,光有這些就夠了嗎?這其中有幾個重要和根本的問題需要理清:

1)NQI實現了國際貿易和國際合作中的品質合格評定功能,但未明確提及監管過程品質的要求,特別是主動監管。那麼國家對過程品質的監管是否也應該屬於NQI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呢?也許我們可以說國外資料中沒有提及,不用管。但這些對於還處於發展中的中國,就沒有特殊的意義嗎?反觀國外,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不僅承擔著檢驗檢測和認證的功能,更是承擔著監管的重責,因為品質問題離不開程序控制。再比如歐盟的RoHS指令等,從最初的指令最終轉化為法律法規,這種轉化不僅形成了產品特性的准入門檻,更成為一種過程的監管和法律的追責。再看某國外手機在國內代工的監管,製造過程中全部線上檢測的資料通過網路即時傳回美國。這樣的案例難道僅是對供應商的管理嗎?這不正是國際貿易中監管的體現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這種監管將成為可能,並且力度會越來越大。同時,這種監管對於品質的形成和最終品質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2)品質的源頭來自於製造業(也包括第1和第3產業),也就是說製造業是品質形成的始作俑者,那麼品質形成的綿長過程需不需要管?需要管的話又應該如何管?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德國的研究與國內研究結果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德國專家的圖中有明確的“工業計量”提法,而且非常明確地將其歸在計量下面。而國內的研究則把檢驗檢測放在“合格評定”下面。那到底放在哪裡更合理呢?這裡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VIM對計量學的定義。即,計量學:測量及其應用的科學。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計量測量是不分家的,而從實際應用來看也分不了家。從這一點看,德國人的提法更為確切。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在製造業內部的檢驗檢測屬於工業計量應該沒有問題,但一些認可實驗室做的檢驗檢測呢?這裡就需要看測量任務了,如果涉及標準器具,這無疑是計量的事,而如果是產品的,那檢驗物件和標準來源於製造業、製造業引用的標準及約束製造業的強制性標準,即使協力廠商檢驗檢測時需要重新制訂標準,那也有一個形成共識的問題,所以歸到工業計量就是合理的。

這裡給工業計量下個初步的定義:根據製造業品質要求開展的量值獲取和符合性評定操作。

3)計量、標準和合格判定,以及監管,工業計量,到底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呢?這些相對於製造業和產品品質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呢?

讓我們從計量、標準、合格判定和監管形成的順序和實際操作的過程來看一下它們之間的關係。並在此基出上提出對NQI定義的討論。圖3給出了這些要素之間的大致關係:

圖3國家品質基礎(NQI)中各要素的關係的新描述

1)首先有一種“測”的技術突破,使我們能夠獲取被測物件的量值,注意,此時還不能叫做“測量”,更不能叫“計量”。但這種“測”卻給了我們表徵某種特性的能力。

2)人們開始通過標準和規範的制訂,來定義量值及其合格的閥值。同時規範其量值獲取的過程、方法以及合格評定的方法,這其中還將規定計量與合格評定的關係,特別是測量不確定度的處理規範。所以說,標準是計量和測量操作的源動力和行為導則。

3)從某種角度看,計量可以理解為是“測”的技術+標準,因為沒有標準的“測量”是沒有價值的。計量包括了量值標準的建立、量值傳遞、工業計量(檢驗檢測)等等。它在實現了標準的要求的同時,更回應了精准的要求,並體現了標準的價值,也為合格評定奠定了基礎。

4)根據相關標準構建的合格評定體系,它不僅給出對品質的評定結果,同時通過認證和認可等手段,建立起品質信任,並有效地提高了面向品質合格評定操作的效率、降低了整個操作的成本。合格評定在實現標準要求的同時,也體現了標準和計量的價值。

5)品質監管,作為一種程序控制的體系,應該是不可或缺。在監管操作中,標準以及相關的法規,將為監管提供依據。同時,監管也會根據操作需要,對標準水準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為監管會面臨形形色色、變幻莫測的實際問題。此外,監管還承擔著一個資訊發佈和公眾服務的責任。

6)最終,所有面向品質的操作都應該約束在法規的紅線之內。

根據上述討論,我們可以從更全面的角度去鉤勒出國家品質基礎(NQI),圖4表示了一種全新的NQI架構及核心要素的關係。同時也描述了國家品質基礎(NQI)與國際貿易和國際合作的關係。

圖4一種對NQI架構及核心要素的新描述

5.NQI與製造業的關係以及製造業品質基礎(MQI)的提出

圖4中似乎還沒有回答工業計量的地位和作用問題,這裡我們將展開該圖中包圍“品質”的那個空圈,對NQI和製造業的關係做一個深入的探究。

毫無疑問,製造業作為品質的始作俑者和回應者,其必然應該納入NQI的範疇。但以什麼樣的結構和運作方式存在,與NQI又是什麼樣關係呢?

其實,對照對NQI的新描述,結合製造業本身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到製造業中關於品質的工作流程和相關要素的結構特點與NQI具有相似性,這裡結合ISO 9000等相關標準對這個架構做一個簡單的研討。

1)ISO 品質體系標準給出了一個著名的PDCA環。所謂P,就是首先需要制訂一系列計畫,特別是相關的規範和標準,這其中包括有對產品品質的定義和界定、後續製造的流程和操作規範、檢驗檢測流程和操作規範、品質控制流程與操作規範、品質驗收流程與操作規範、供應商管理流程與操作規範,等等等等。

2)根據所制訂的檢測流程和操作規範,在計量的量值傳遞基礎上,通過工業計量規範的實施,精准地獲取產品的品質資訊。這個操作屬於PDCA環中的D環節。

3)在品質狀態資訊獲取的基礎上,根據品質控制流程及操作規範,對品質狀態進行(合格)評定,並根據評定結果對製造過程進行控制。這其中包括了PDCA環中的D、C和A環節。

4)在品質狀態資訊獲取的基礎上,根據驗收流程及操作規範,對零部件和產品進行合格評定。同時運用認證認可等技術手段,對過程、操作人員、供應商、零部件等進行必要的認證認可,構建起品質信任。同時提高品質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的成本。這其中包括了PDCA環中的D、C和A環節。這裡的認證認不一定是第3方的,有時是第2方的認證認可。

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構建在ISO 9000標準體系上的一個品質架構,這裡提出一個新的概念,製造業品質基礎(MQI: Manufacture Quality Infrastructure)。其主要操作流程和相關要素包括:

1) 以ISO9000標準中的七項原則為基礎,以PDCA和風險管理這正反二個工作流程形成的操作上的閉環,構建面向品質的工作模式。

2) 通過各類相關標準的構建與應用,約束和規範後續所有的操作和過程。

3) 以工業計量精准獲取品質狀態,實現標準的要求,並為品質的合格評定提供基礎。

4) 以合格評定的結果為依據,進行後續操作調整。同時通過認證認可,在實現品質信任的同時,實現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控制。

圖5MQI體系及相關要素的關係

圖5描述了MQI體系及相關要素的關係。在這個架構中,涉及到1個體系和3個要素,分別是:

標準體系:這是整個架構的核心,更是一份行動綱領。包括了國際/國家/地方/行業標準、產品標準、工作標準、流程標準,以及一系列的操作規範和過程規範。

工業計量:這是一種技術手段,依據標準實施檢驗、檢測過程,以獲取準確可靠的資料(品質狀態)。

程序控制:這是一個監管體系,根據標準實施品質管制。

合格評定:這是一套評判機制,它根據標準進行品質評定。同時同樣根據標準,通過認證認可建立品質信任。這種信任包括企業內部、企業與供應商和用戶,以及企業與社會等多方信任和全面信任等。

通過對製造業品質基礎(MQI)的討論,結合國內企業的品質現狀,我們可以看到,國內許多企業目前並沒有從系統高度考慮品質問題,更沒有從體系角度去切實構建相關架構,從這一點講,用MQI的概念去統一描述製造業的品質技術體系和運行管理機制,具有其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

綜上,我們可以給製造業品質基礎(MQI)下一個初步的定義:

製造業品質基礎(MQI):面向產品全生命週期品質的品質管制機制和品質技術體系構成的品質架構。

從圖4和圖5中我們還可以明確地看到MQI和NQI的關係:

1) MQI是NQI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NQI的基礎和源頭。

2) MQI中的標準體系是國際/國家/地方/行業標準在製造業和企業的延伸、拓展、細化和應用。

3) MQI中的工業計量是國家計量在製造業和企業的延伸,也是國家計量中量值傳遞價值的體現。

4) MQI中的控制過程,既是ISO9000中相關原則的體現,也是國家監管體系在製造業和企業的一種延伸和關聯。並將在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的實施中,成為國家監管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5) MQI中的合格評定是國家合格評定體系在製造業和企業的延伸和補充,並成為整個國家品質信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事實上,製造業品質基礎(MQI)只是國家品質基礎(NQI)中產業品質基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他的如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也會有相應的品質基礎,世界銀行提出NQI共公干預理論對這方法已有所論及。

6.NQI與品質文化建設的關係

講品質,離不開品質文化建設。在製造業層面,ISO的標準體系的有效貫徹與執行,就能起到協助企業構建品質文化的作用。也許有的人會認為ISO9000系列標準僅僅是一個品質體系,但當你細究其中時,特別是在認真貫徹執行時,你會發現,隨著這些標準的有效應用,你的品質理念、思維習慣和操作習慣等都會隨之而改變,而習慣的改變過程實際上就是品質文化的形成過程,因為企業文化,說到底,就是一種企業習慣的體現。

那麼NQI包不包含國家品質文化建設的相關功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沒有良好的品質文化為基礎,就不可能有品質。NQI中關於國家品質文化建設方面的功能應當包括:

1) 全民族品質文化和先進品質消費理念的宣傳、弘揚

2) 公民品質意識的建立和品質素養的提高

3) 公民品質知識的普及和相關能力的提升

4) 品質監管全民參與活動的組織和管理

從另一個角度看,國民品質文化還是企業品質文化的基礎,更是國家品質基礎(NQI)的基礎。所以,單從英語單詞Infrastructure直譯過來的“基礎,基礎設施”,在內涵上是不全面的。

由此看來,所謂的國家品質基礎(NQI)應該有更為寬泛的定義。這裡給出一個初步的說法,供大家討論:

國家品質基礎(NQI):面向國際貿易與國際合作,肩負國民品質文化建設責任、涵蓋了國家品質技術體系和國家品質管制機制的一種架構。

注:架構一詞來源於軟體工程,目前並沒有完整的定義,但從其功能和應用過程來看,基本上存在著以下的特性:

“系統在其環境中的最高層概念”

“是一系列相關的抽象模型”

“指系統重要構件的組織或結構”

“從整體到部分的最高層次的劃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