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面對熱鍋上的青春期,我們能做點什麼?

最近常接觸到一些詢問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的問題, 有想知道他們怎麼就變成了現在這樣子, 我該怎麼跟他們相處的;也有詢問如何讓他們變得聽話, 我要怎樣幫助他們的……青春期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 隨時準備在學業、交友和生活的各方面對家庭發動襲擊, 震動一下家人的小小心臟, 它似乎讓很多人變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成為了父母逃脫不了的魔咒。 今天我們就借由一個小案例來看下, 面對這熱鍋上的青春期, 我們能做點什麼?

小蘭, 16歲, 因翹課、成績下降、交結社會上的朋友、夜不歸宿、與父母吵架並離家出走, 被父母送來進行心理諮詢。 父母說小蘭一直以來都是比較聽話的孩子, 雖然學習成績一般, 但總能按時完成作業, 在學校也聽老師的話, 跟同學關係也不錯。 不知道怎麼的, 最近兩年就開始蹺課, 上課睡覺, 成績從十幾名到倒數幾名,

喜歡和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 一開始說說她還管點用, 有所收斂, 漸漸地就只是表面應承, 到現在連爸媽說幾句都不行了, 總是吵架, 前幾天還離家出走夜不歸宿, 真的是太讓人操心了。 父母希望能夠通過諮詢解決小蘭的問題, 讓她能夠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好好讀書, 學會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在父母講述小蘭問題的同時, 她就坐在那裡聽著, 既不反對也不贊同, 好像父母口中說的是另一個人, 跟自己毫無關係。 對於目前的狀況, 她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學校的知識教育確實讓自己提不起興趣, 自己又沒有什麼特別擅長和喜歡的事情, 看到同年齡段有些人已經在社會上出入, 感覺挺有意思, 雖然有時候吵架不回家,

但又沒有做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從上面呈現的場景中, 他注意到自己看到的和聽到的資訊有一個矛盾之處:父母描述的是一個十分叛逆、追求獨立、衝動不成熟的人, 而現場呈現的更像是一個有些迷茫、不成熟、卻也比較順從的孩子。 但是由於父母和孩子雙方的角色不同, 立場不同, 雙方都沉浸在自己的角度和世界中, 比較難進入對方的世界。 雖然聽到了對方的話, 卻忽略了言語背後所表達的期望和含義。 因為緊張和擔心, 父母想要瞭解孩子更多, 希望借助自身的經驗幫助他們少走彎路;因為嚮往成長和獨立, 孩子希望父母管的更少, 想要看看憑自己的能力能做些什麼。

那麼面對這樣讓人棘手的青春期,

明確以下幾點, 也許會對家長們會有所幫助:

1、區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身份。 我們有個傳統, 總感覺一旦成為了父母, 很多事就是為了孩子而做的, 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淡, 逐漸消失。 賣力的工作是為了孩子, 因為想多賺錢給他更好的條件;加班應酬是希望自己能給他做一個好榜樣,

同時也讓他明白進入社會的辛苦;對他嚴格要求, 是因為我們知道有些壞習慣一旦養成就後悔莫及……當把所有的焦點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時候, 父母作為個體的獨特性開始漸漸消失, 這本身也會引發家長自身的一些情緒。 而背負著家庭使命的孩子會承擔更多的壓力, 當有一天感覺不堪重負時, 破罐子破摔也就見怪不怪了。 所以不妨試著享受自己的工作狀態, 那是你自己作出的職業選擇, 是一份除了養家糊口, 還有其他意義的事情。 當你能夠透過言語之外的東西向孩子傳遞關於職業、社會的資訊時, 他們也會產生更多的感性上的理解, 而非僅僅獲得知識上的認識。

2、表達感受,接受差異。很多時候,我們會被一些人或事觸動一些情緒,產生一些感受的時候,我們可以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對自己或他人做評判。但是我們常常會跳過自己的感受,去對這些人和事做評判。這就讓明明想要表達的關心,說出來就變成了指責;本來想要好好談一談,可話不投機就迎來一場槍林彈雨,搞的不歡而散。如果孩子或父母跟自己的想法不一樣,就條件反射的認為這之後是有著什麼樣的想法和用心,可能真的是想太多。有時候可能僅僅是作為不同個體,對於事物持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而已。如果反對或持有不同觀點的是陌生人,似乎我們會更容易接受一些。而如果變成了同事、朋友或家人,這種差異和不贊同就蒙上了一種別樣的色彩,常被認為是“不理解”“不體諒”“不領情”。

3、家庭是一個系統,個體的症狀可能是對整體的反應。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家人就致力於改變這個有症狀的人,這種行為往往會使他們陷入症狀迴圈怪圈,必然導致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很多時候父母的關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都會借助孩子的症狀反映出來。症狀只是一個信號,警示我們需要去檢查問題出在哪個環節,並通過調整、修復,來建立更加積極、具有支援性的聯結。

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中心

微信公眾號:gzyiliyatong

2、表達感受,接受差異。很多時候,我們會被一些人或事觸動一些情緒,產生一些感受的時候,我們可以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對自己或他人做評判。但是我們常常會跳過自己的感受,去對這些人和事做評判。這就讓明明想要表達的關心,說出來就變成了指責;本來想要好好談一談,可話不投機就迎來一場槍林彈雨,搞的不歡而散。如果孩子或父母跟自己的想法不一樣,就條件反射的認為這之後是有著什麼樣的想法和用心,可能真的是想太多。有時候可能僅僅是作為不同個體,對於事物持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而已。如果反對或持有不同觀點的是陌生人,似乎我們會更容易接受一些。而如果變成了同事、朋友或家人,這種差異和不贊同就蒙上了一種別樣的色彩,常被認為是“不理解”“不體諒”“不領情”。

3、家庭是一個系統,個體的症狀可能是對整體的反應。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家人就致力於改變這個有症狀的人,這種行為往往會使他們陷入症狀迴圈怪圈,必然導致關係的進一步惡化。很多時候父母的關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都會借助孩子的症狀反映出來。症狀只是一個信號,警示我們需要去檢查問題出在哪個環節,並通過調整、修復,來建立更加積極、具有支援性的聯結。

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中心

微信公眾號:gzyiliyatong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