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Vol.35.《邵公諫厲王弭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主播:雲想衣裳

古代文學作品選

Vol.35

作品原文

厲王虐, 國人謗王。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怒, 得衛, 使監謗者。 以告, 則殺之。 國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

王喜, 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 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 甚於防川。 川壅(yōng)而潰, 傷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 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之聽政, 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 瞽(gǔ)獻曲, 史獻書, 師箴(zhēn), 瞍(sǒu)賦, 曚(méng)誦, 百工諫, 庶人傳語。 近臣盡規, 親戚補察, 瞽、史教誨, 耆(qí)、艾修之, 而後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 猶土之有山川也, 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xí)衍沃也, 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 善敗於是乎興。 行善而備敗, 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成而行之, 胡可壅也?若壅其口, 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 於是國莫敢出言, 三年, 乃流王於彘(zhì)。

參考譯文

周厲王暴虐, 老百姓紛紛責駡他。 邵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 ”厲王聽了勃然大怒, 找到一個衛國的巫者, 派他暗中監視敢於指責自己的人, 一經巫者告密, 就橫加殺戮。 於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 在路上相遇, 也只能以眼神表達內心的憤恨。

周厲王頗為得意, 告訴邵公說:“我能制止譭謗了, 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 ”

邵公回答說:“你這樣做只能堵住人們的嘴。 可是防範老百姓的嘴, 比防備河水氾濫更不易。 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

就會傷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 後果也將如此。 因而治水者只能善於開導而讓人說話。 所以君王在處理政事上, 讓三公九卿及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 樂師進獻民間樂曲, 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 少師獻箴言, 盲者朗誦詩歌, 曚者背誦典籍, 各類工匠在工作中規諫, 百姓請人傳話, 近臣盡心規勸, 親戚彌補監察, 太師、太史進行教誨, 元老大臣整理闡明, 然後君王考慮實行。 所以正是得到推行而不違背事理。 百姓有口, 好像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樣, 財富就從這裡出來;好像土地有高原、窪地、平原和灌溉過的田野一樣, 衣食就從這裡產生。 口用來發表言論, 政事的好壞就建立在這上面。 實行好的而防止壞的, 這是豐富財富衣食的基礎。
百姓心裡考慮的, 口裡就公開講出來, 天子要成全他們, 將他們的意見付諸實行, 怎麼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 將能維持多久?”

厲王不聽, 於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責他。 三年以後, 便將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解讀分析

本文選自《國語•周語上》, 是國語中以記載歷史人物諫辭為主要內容的一個著名片段。

西周末年, 厲王暴虐, 阻塞言路, 監視並屠殺敢於指斥他的國人, 造成了“國人莫敢言, 道路以目”的恐怖局面與嚴峻形勢。 邵公對他苦心勸諫, 不納, 社會矛盾加劇。 三年後, 國人將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文章通過祥記邵公的“防民之口, 甚於防川”, “為川者決之使導, 為民者宣之使言”等諫辭, 指出君王廣開言路、察納不同意見的重要性, 宣傳了重民思想與民本主張。

文章在結構上是諫因、諫言、諫果的三段式。 首位敘事, 中間記言, 事略言祥, 記言為主, 體現了《國語》的一般特點。 但文章開頭借尾仍有獨到之處。 開頭, 妙語傳神。 “厲王虐, 國人謗王”, 寥寥七字,

勝於千言。 厲王虐, 國人謗。 謗由虐起, 事出必然, 開篇便呈現出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 既引出邵公苦諫緣由, 也為厲王可悲下場埋下伏筆。 接下來厲王的“一怒一喜”兩個動詞, 如千鈞之力, 又將矛盾推向高潮, 且把這位暴虐無道的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 結尾戛然而止, 厲王被逐, 場面何等壯觀, 但作者全部略去, 只留“三年, 乃流王於彘”淡淡七字, 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 同時也可看出作者對厲王是何等的輕蔑, 給後人留下了深刻思考。

邵公的諫辭也是本文一大特點, 前後都是比喻, 前揭“防民之口”的害處, 後敘“宣之於口”的好處。 中間切入正題, 以“天子聽政”總領, 從公卿列士, 史, 瞽, 史, 曚, 到百公庶人, 從正面寫了“宣之使言”的好處, 恰當的比喻與嚴肅認真的正題有機結合,夾和成文,筆意縱橫,態度真誠,用心良苦。

———— / END /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打開一往網易雲音樂官方電臺

恰當的比喻與嚴肅認真的正題有機結合,夾和成文,筆意縱橫,態度真誠,用心良苦。

———— / END /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打開一往網易雲音樂官方電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